●戴剑武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芜湖,24100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京剧在海外的传播态势日益繁盛,国际影响力也逐步扩大。中国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著名京剧团体先后走出国门,积极地在海外传播中国的国粹。其中,京剧在美国的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美国本土,由部分美籍华人社团的京剧爱好者和业余票友组成的京剧社团也应运而生,长期活跃在美国舞台。中美两国在京剧演出、研讨方面的交流也愈加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专业戏曲院校、戏剧院团同美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搭建了长久合作关系,为中国京剧艺术在美国传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以京剧在美国的传播现状为切入点,阐述票友票房(在此特指票友聚会练习的场所)及传播趋势,并结合张火丁赴美访演的经典案例,总结京剧艺术传播美国的成功经验,对其未来在美国的传播以及跨文化交流提出对策,以期对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京剧在美国的传播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在19世纪初“淘金热”的影响下,大批华工选择到美国西部务工,这为中国戏曲在美国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经过多年的发展,票友和票房成为京剧在海外传播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海外票房一度十分活跃,这不仅是海外华人群体的温馨家园,也是宣传京剧、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阵地,甚至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进入了学术研究的视域。2015年,在上海举办了“京剧票友票房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其间也涉及到对北美票房的讨论,然而对于京剧在美国不同地区的票房情况,国内学界目前尚未见相对完整的调查报告,经查阅美国当地新闻与资料搜集,对美国不同地区的票房情况做初步调查统计,试对京剧在美国的传播现状进行分析与解读。
美国旧金山有多家京剧票房,即海韵、南湾、美华、中华、黑沃、唐人街、王福、金山锣鼓队、梅兰芳艺术研究会等。其中,海韵剧艺研究会和南湾国剧社的规模相对较大,票友的演出水平也相对较高。另有一些来美国后才接触戏剧表演的中国票友,他们在金素琴、张文涓、李金棠①等专家指导下,学习京剧并参加票房活动。这些票房每年至少举办3-4次的演出,前来观看的观众人数颇多。演唱曲目有《十三妹》《秦香莲》《贩马记》《得意缘》《四郎探母》等折子戏。除票友外,有时还会邀请童芷苓、言兴朋、薛亚萍、杨淑蕊等名角同台演出,深受观众喜爱。票友们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且都自备行头,具有较高的活动积极性。
华盛顿票房早前以汉声京剧社和中华国剧社最为著名。汉声京剧社社长是李大为博士,天津京剧团的老生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马少良,以及金派吴玉璋之女吴虹亦均在此票房活动。中华国剧社由宓海潜①负责,票房每周一次活动,出演过的剧目有《汉津口》《别姬》《卖水》《坐宫》《珠簾寨》等。此外,上海京剧院的朱楚善、黄桂秋的孙女黄小秋在华盛顿开设了“楚善国剧专科学校”,以教授青少年武生的基本动作为主。21世纪初,北京京剧院著名花旦演员,中国梅花戏剧奖得主秦雪玲在美国华盛顿创办了“秦雪玲京剧团”,多次在华盛顿当地举办文化节、艺术节,票房活动相当活跃。
纽约共有十多个票房,是整个美国京剧票房数量最多的城市。关于票房的人员,据相关研究记载:“名角有童芷苓、张少楼、张学号、黄正勤、齐淑芳、言兴朋等,琴师有张似云、包茱莉、黄承霖、魏国勇、钱俊伟等专业人员,名票有鲁慕浩夫妇、管英夫妇和李蔚华、吴惠南、卢德先、龚志良等。”[1](P43)这些票房中规模较大的数中兴社,其社长为贾凤西,师从言派坤生演员张少楼。社中还有“戏痴”黄正勤,各行当人员齐全且水平较高。纽约京剧研究社社长为北京京剧团的高尚、秦巧玲,魏国勇担任琴师。此外,还有福寿老人中心票社,社长主攻老生,曾与管英一起出演《坐宫》。除以上票房外,较为著名的还有纽约国剧社,由曾获北京京剧大奖赛银奖的青年男旦何恕任副社长。
1988年齐淑芳定居美国,在纽约创建了“齐淑芳京剧团”,这是一个政府给予免税的非盈利团体,曾连续5次被邀请参加林肯艺术中心户外艺术节,2000年应邀参加世界首脑高峰会议,与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们共同演出。该剧社每年都要在美国Artspower艺术公司的安排下赴美国各个州的大、中、小学及剧场进行百余场演出及讲课。十多年来,齐淑芳在美国的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很多老戏迷都是美国人。《纽约时报》曾多次对其演出进行报道,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齐淑芳本人也获得了美国传统艺术最高奖,充分肯定了她在京剧海外传播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洛杉矶票房大约有10余个,其中创办最早是“大河天声”,社长为贾成基。上海戏剧院的名师高明亮、查长生分别担任司鼓、琴师。此外,赵培鑫之弟赵培忠及夫人徐文湘、谭德群以及名丑吴兆南等人负责票房日常事务,该票房每两周活动一次,通常在每周日下午活动,参与人数有30余人,几乎囊括了各个流派,整体水平较高。此外还有雅韵、华夏等票房。这些票房大多位于华人聚居区,票友们常在多个票房赶场演出,并不局限于待在某一个票房,十分自由活跃。洛杉矶当地票房的另一特征就是票友们十分熟悉并热爱传统戏,演唱水平普遍较高,讲究流派。
在美国其他中大城市中也不乏有较为活跃的京剧票房、票友,如成立于1999年的费城京剧社,聘请国家一级演员李淑媛为艺术指导,每年都在美国东部地区进行多场演出。剧团成员义务奉献,注重老、中、青各年龄层团员之间的传、帮、带,并致力于京剧的传播和推广。曾多次和美国多所大学及当地孔子学院合作开展京剧演出活动,收效良好。
再如由郑杰西、崔玖及彭守志发起的夏威夷京剧社,以发扬中国国粹为初衷,鼓励学生研究中国戏曲。后由戏剧学家魏莉莎策划,邀请杨秋玲、沈小梅等中国著名演员及琴师鼓师来夏威夷大学教学并演出,大大推动了夏威夷大学京剧社的发展。
时至今日,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京剧艺术正沿着前人的足迹,一步步向外拓展。主要采用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传播策略。
首先,在传播内容上寻求中美文化的共同认知。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会造成传播的误差,这是外国人欣赏中国京剧的障碍之一。为吸引海外观众的眼球,也为突破理解障碍,曾经京剧在美国上演的剧目往往局限于武戏,因其唱的部分少,舞蹈性强,外国人欣赏的只是演员的身段动作与表演气氛,而导致了海外观众将中国京剧狭义的理解为中国功夫,这种文化的误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鉴此,在京剧的海外传播中探索将西方经典剧目以京剧的形式呈现,以寻求文化的共鸣亦不失于一种有益的尝试。如2016年9月23日,上海京剧院首次将改编自莎士比亚经典名著《哈姆莱特》的现代版京剧《王子复仇记》呈现于美国,这对于中国京剧扩大与延伸在美国的演出市场无疑是成功的尝试。无独有偶,2009年,上海京剧院等编排了由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改编的京剧《王者俄狄》,先后在西班牙、美国交流演出。中国京剧运用西方剧本的交融尝试,可被视为京剧艺术在海外传播一次较为成功的示范。上海京剧院的演出地点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美国大学生对于京剧的喜爱与好奇也是本次在美国演出的另一个新的收获。许多美国大学生在后台试戴京剧头饰,对于中国的国粹艺术赞不绝口。在剧目选择方面,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贴合西方观众审美方面都在进行着全方位的尝试与创新。与此同时,美国本土学者也在努力探索表演方式上的审美贴合。美国作者雷碧伟的《变脸与变性——京剧在美国舞台上的呈现》一文:“以华人传统戏曲在美国舞台上演百余年的历史为背景,具体描述了京剧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异国他乡获得理解的过程和不断自我调整的处境。”[2](P107)通过剧情当中的变脸与变性论等为切入点,传达中国京剧与中国文化。虽然该文部分观点为文化交流过渡时期之误解,但部分观点对于引入剧情、增加观众关注度也有一定的借鉴。
其次,国内京剧院团与美国主流艺术节及艺术机构进行长期互惠合作,联合美国本土高质量、高水准的主流艺术节、一线剧院,共同登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舞台,也是推动京剧在美国传播功效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京剧远播海外的大量实例得出,但凡深谙国际传播运作规律的高水平策划团队,在美国重要文化机构合作的交流项目中一般都会取得高品质的演出效果。这也是在美国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孔子学院作为京剧在美国传播的重要阵地,也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京剧认知逐步深化,普及教育持续升温。2009年11月6日,在美国宾汉顿大学成立了全球第一所戏曲孔子学院,它的建立旨在向全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教授汉语,还会利用学校课堂、社区、商城等场所举办形式丰富的戏曲文化活动。
首先,国内剧院团体赴美访演多发挥名家名作效应,从而挖掘中国京剧艺术的当代价值。从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出访美国,到2015年张火丁出访美国,虽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但相同的是以某一位艺术家为核心进行文化交流。未来还应把更多中国京剧艺术的优秀艺术家与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推广出去,多做一些以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项目。[3](P296-317)从2015年张火丁访美演出这一成功案例也可以看出,艺术表演领域的成功通常会具体到某一人的成就与影响,从根本上说,就是表演者个性化、人格化的成功。在艺术表演市场,人们往往也更加关注艺术家个体化、明星化所带来的连锁效应。张火丁赴美访演正是契合了当地观众的欣赏需要,即独特个性的、明星式的,与观众有较强契合度的艺术家。这是京剧演出发挥名家效应的成功点,也是文化传播的关键因素,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开拓更广的市场、打造更具延伸性的文化精品。
除重点发挥本土名家效应以外,还可积极探寻发挥美国艺术家的名家效应,借助海外名人进行推广。国内剧团与海外京剧社的结合以及国内京剧艺术家同国外艺术名人的合作成为京剧海外传播的亮点与趋势,借助外国艺术家的影响力与关注度来共同传播中国音乐文化。
其次,在美当地华人,利用组建的票房、自建的京剧剧团等平台,自导自演的“改良”版京剧。这些剧团几乎都会使用英语演唱中国京剧,并尝试着用美国观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进行传播。由于这些京剧爱好者深入当地生活时间较久,他们在美国传播京剧时,会比国内剧团更加注重和当地人的跨文化交流,美国百老汇就曾上演过这种改编版本的剧目。暂且不论这些改编版本的优劣高下,以及对京剧艺术精髓的破坏与否,这种更加贴合美国观众审美需求的剧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京剧在美国的传播。
通过对京剧艺术当前在美传播现状的阐述,及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策略的总结,下文将透过这些现状来分析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原因,以近年来中国京剧艺术在美国演出的成功案例为着眼点,总结京剧在美国传播的成功经验,为未来中国京剧艺术更好地在美国传播提供参考与借鉴。
京剧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在对外传播、交流的过程中,如何使身处异文化语境中的西方观众欣赏与理解京剧艺术之美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一味地迎合海外观众的审美眼光而剥离京剧艺术所独有的精粹,亦非明智可取之举。
对于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有效传播的关键在于坚持文化自信,保留原作内涵。2015年张火丁选择了《锁麟囊》与《白蛇传》两部经典剧目赴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演出,并以原汁原味的版本呈现,并没有为不够了解京剧的西方观众制作一个相对通俗浅显的“简易版”,这充分体现了对传统京剧艺术自身魅力以及优秀京剧剧目跨文化传播能力的自信。
一方面,这些剧目虽讲述的是中国故事,但其中所包含的“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却是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对西方观众而言同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尽管美国观众有着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但中国京剧通过唱、念、做、打等高水准的艺术呈现形式,结合精美的唱腔、优雅的身段以及丰富而高超的舞台表现手段,能够令美国观众直观感受到京剧艺术之美。
无论是京剧还是昆曲,近年来中国文化频繁在海外亮相取得成功的原因都离不开其营销团队的运作。京剧近年来在美国的成功传播也反映了专业的营销团队,因地、因人打造个性化宣传所展现的重要作用。宣传工作是否到位是京剧演出在海外市场成功与否的关键。从前期的演艺公司策划沟通、外国媒体采访宣传、广告投放,到后期的剧目跟进、跟踪报道,通过这些宣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京剧在海外的演出推广才会更加贴近人心。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管理的兴起,目前中国国内面向海外进行文化宣传营销的公司数量众多。其中,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作为中国文化部的直属单位,打造了多场官方重要赴外巡演的文化交流活动,尤以2015年张火丁赴美访演最为经典,这也是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在林肯艺术中心运作的第5个大型项目。访演前,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就对本次演出之行做了周详的布局,通过与纽约颇具实力的公关、广告、票房营销团队通力合作,使得张火丁赴美访演成为中美合作进行文化推广的成功案例。
团队将目标锁定《纽约时报》,力图借助其关注度与影响力引发其他媒体的兴趣从而跟踪报道。为此,2015年5月底,主办方借张火丁于国家大剧院表演《锁麟囊》的机会,专事邀请《美国戏剧》杂志专栏作家欧奎因来京观摩,并据其观看感受撰写英文稿件。还促成了《纽约时报》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大卫·巴尔博扎专程来京对张火丁进行专访,由其撰写并发表在《纽约时报》的报道,无疑为这次海外演出增加了关注度。为了使本次活动能达到最佳效果,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从6月份开始就与纽约著名文化机构合作,举办了5场《张火丁京剧艺术赏析》系列讲座,几乎与张火丁赴美访问同时,“中华文化讲堂”在林肯中心开课,重点介绍京剧基础知识。在两场演出前,主办方还邀请到哈佛大学王德威和密歇根大学陆大伟两位教授,分别举办讲座和开演前导赏,向观众介绍了京剧、程派、张火丁的艺术风格及《白蛇传》和《锁麟囊》的剧情,这些工作为美国观众欣赏中国京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同时,主办方还建立了“张火丁美国行”英文网站、联合美国Circle Line Cruise游船公司推出了主题套票、举办张火丁粉丝“灯谜会”,并在纽约哥伦布大道投放了大幅的演出海报,将其与莫扎特音乐节海报同时并置,更是达到了空前的宣传效果。正是凭借这些得力的营销举措,使得张火丁在纽约未及登台时,业已营造出热烈的氛围。尚在演出前,《纽约时报》便刊文指出“中国政府将张火丁于林肯艺术中心的本次演出,作为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此类大型演出,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向海外传递友好”[4]。
对于中国京剧来说,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文化浪潮中,亟需借助现代传媒的先进手段,加强宣传、吸引关注。张火丁的美国京剧演出活动,便展示了一次成功的市场营销个案,通过多角度宣传形成合力,从而迅速有效地缩小了其间的文化差异。鉴于早期宣传工作的周全,营销团队阵容的强大,而使得张火丁美国访演获得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综上,高艺术水准的演员、具有吸引力的剧情、各方媒体的配合宣传、艺术家的品牌效应、营销团队的成功运作等,为京剧在海外的传播提供宝贵的经验。
学界对于包括京剧、昆曲等一系列戏曲剧种的海外传播在传播现状、机制、瓶颈、认识误区、建议策略等方面都已产生了诸多见仁见智的论述。但尚有些许问题有待厘清,如西方文艺界或学术界对中国的京剧和昆曲究竟是怎么看的?重视程度如何?研究程度如何?我们一味沉浸在海外传播成功案例中而没有很好地去“换位探寻”,是当下学界在对我国传统音乐艺术进行海外传播研究中所缺失的理论基础。
从20世纪初至今,从梅兰芳到张火丁,中国京剧的海外传播历经百年沧桑。无数京剧艺术家一直沿着先辈的足迹,不懈地探寻着京剧艺术的自身传承与对外传播。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彰显大国形象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已刻不容缓。世界在期待着中国的声音,我们应在充分保有文化自知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意识,深度发掘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内涵。在保持本民族传统音乐特色的同时,汲取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以中国音乐为根基,以国际化视角为着眼点,打造出更多既饱有原汁原味的中国京剧特色,又贴合国际观众审美的优秀京剧剧目,为中国京剧艺术更好地迈向世界贡献力量。
注释:
①金素琴,女,京剧旦角,代表作有《楚霸王》《梁红玉》《新玉堂春》等,20世纪80年代初移民美国。张文涓,女,京剧(余派)老生,代表作有《捉放曹》《定军山》等,现居美国。李金棠,男,台湾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作有《战长沙》等,晚年旅居美国旧金山。宓海潜,男,生于杭州,美籍华裔名票,代表作有《坐宫》《文昭关》《乌盆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