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文,王卓昊,张 昱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产生源于需求,其发展和创新源于实践。中国的科技情报事业历经60多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正迈向一个新的科技情报时代。赵志耘研究员指出,当前科技情报业务环境——复杂信息环境的现实条件,给科技情报研究和工作流程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变化,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业务的实施需要新的科技情报理论去指导[1]。但是,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理论的实施离不开“健壮”的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它是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事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技术基础是指支撑事业发展的技术进步所需的基础条件,就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关切而言,科技情报技术基础是指支撑科技情报事业发展所需的基础条件,如资源、方法、技术、工具和规制等。在新环境、新形势下,科技情报机构已有的情报技术基础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科技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夯实、科技情报人员的认知能力需要提升、科技情报的工具能力需要强化、科技情报业务流程的管理规制需要完善等方面,即现有的情报技术基础建设需要全面的强化和健全。因此,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是国内科技情报机构和科技情报研究人员必须重视和解决的共性问题和现实问题。
在中国的科技情报事业发展进程中,情报技术基础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情报研究学者和科技情报机构一直在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具体业务场景下的情报技术基础问题,例如,具体领域的情报系统设计、模型设计、情报系统的工程化构建研究居多。在情报学界,国内学者时高山等[2]提供了一种赛博情报系统的设计方法,该系统基于开源情报,主要关注赛博威胁、国家安全、社会舆论三个领域,整合开源情报的搜集、处理、警告通知推送、智能检索浏览、重大事件推理分析、重点人物跟踪分析等功能,实现情报监控;黄茂汉[3]提出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疫情防控情报系统模型;彭颖[4]针对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中涉及的数据来源和用途广泛、数据的组织结构复杂多样、时效性强等特点,研究和构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唐晓波等[5]基于霍尔模型提出情报工程的三维模型;朱礼军等[6]以创新过程和创新链为视角,分析情报产品的需求,认为情报工程是当前情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李阳等[7]以应急管理为场景,提出构建应急管理情报工程服务机制;储节旺等[8]提出云平台驱动的应急决策情报工程架构。在科技情报机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贺德方[9]等于2014年提出情报工程的概念,将工程性思维引入情报领域,目的是采用工程技术方法设计、开发情报服务产品;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为提高情报分析的质量和效率,引入工业界和软件业中的“生产线”思想,对科技情报生产如何从个体智慧向体系智慧以及高端能力转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0]。
复杂信息环境包括科技情报“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科技情报“外部”环境是指我国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此种国际环境给科技情报的信息来源带来复杂性;科技情报“内部”环境是指科技情报生产所处的复杂信息环境。在复杂信息环境下,大数据的产生导致数据更多源,结构更复杂,规模更庞大,它与传统的科技数据截然不同,是一种“不稳定状态”的数据,即数据来源、类型、存储结构、规模、质量等均发生了空前的变化,这也导致数据内容更为复杂化,如“科技迷雾”的现象和辨析需求相比于过去更为突出[1]。此外,用户对科技情报的需求日趋深入和宽泛,情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已有的片段化、局部性和功能性的工程解决之道和管理模式无法有效地解决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业务的发展问题,科技情报技术基础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因此,我国的科技情报界对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的认知和情报业务的响应均需要调整和强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科技数据的获取、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带来巨大的变革和应用市场,更为科技情报业务工作、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科技情报业务工作的重要支撑,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亟须解决以下若干问题。
在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数据/信息资源日益多样化,其可获得性不断提高,为科技情报的研究和工作开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基础,但是情报用户的需求变化也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例如,科技情报研究和工作所面临的不再是与问题相关的某一类数据或信息,而是需要处理与问题相关的多种来源的数据或信息,这些数据往往是海量的、异构的、多模、多维,且具有显著的大数据特点,但面对不同来源数据所采用的处理方式和使用工具并不相同,所以,科技情报技术基础研究和工作若仅限于科技数据/信息的检索、传递、计量分析等粗粒度服务,则无法满足当前所有行业/领域情报用户的形式多样的复杂需求。新环境、新形势下的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用户对科技情报服务已提出更高的需求,如更注重迅速发现情报线索和精准预测情报,这些需求无疑首先就需要通过科技情报技术基础的科技信息资源建设能力去解决。
复杂信息环境下的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科技情报研究和工作带来冲击。面对科技情报生产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科技情报研究和工作必须突破传统信息采集、加工处理方式以及分析方法的羁绊,向智能化的科技情报生产模式转变已成为必然。此种转变必须引入多学科的先进科学方法和技术,例如,需要探索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在科技情报研究和工作领域的应用途径和方法,需要探索构建面向全业务流程的科技情报技术基础体系和工具层次。对一个个具体的技术基础项目而言,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工程性。但是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一方面具有系统性和工程性的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主要针对情报业务中的数据获取与信息分析两个主要环节,形式上与其他领域研发基本一致,但它又具有科技情报研究领域独有的特点,即科技情报研究人员需要有独有的认知能力,对信息的数据来源、信息分析策略要具有特有的判断与整合认知能力,以选择采取合理的情报分析方法和技术。如何培养科技情报人员的认知能力是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需要极为重视的问题。
当前的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中国的科技发展面临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科技情报服务的需求重点尤为突出。国内科技创新形势的发展不仅需要科技情报服务提供更多元化、场景化的外在服务情景,更需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等内在的先见科技情报服务特质。这种新型的先见科技情报服务相比于过去的科技情报服务在应用场景层次上更具全视角性,情报内容更具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在方法层次上更需要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先进方法和技术进行有效融合或并用;在服务体系层次上更需要系统性和工程性的占位和设计,才能解决不同的、复杂的科技情报业务的服务需求。此外,支撑新型先见科技情报服务方式在方法和技术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异性,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其本身的研发规律、模式和使用周期。如何整合、利用、复用、发展新型的科技情报工具是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的情报事业始于科技情报,中国的科技情报研究始于面向国家发展需求的科技情报工作者的实践,具有中国特色。在中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科技情报事业经历了开创期、低谷期、复苏期、整改期、深化期,直至当前的跃升期。不同的事业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发展需求推动着科技情报事业不断前行。科技情报技术基础一直在不断完善,资源、研究方法和技术、工具伴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而持续得到丰富并运用,以适应情报研究和工作的需要。在当前复杂信息环境和国际科技竞争态势下,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如果仅滞留在某个环节或细节层次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是不够的,更需要从科技情报生产的全业务流程视角去建立科学的管理规制,如评价机制,以提升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对任务需求的反应和组织能力,提高情报系统的体系能力才能确保科技情报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激励科技情报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如何科学地构建符合情报工作实施特点的科技情报业务管理规制是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
1937年,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创立系统论。贝塔朗菲主张系统并非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系统中各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不具备的性质;同时认为,系统中的各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部分在系统中都处于系统中的一定位置并起着特定作用,相互关联的各部分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1]。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把系统论归于哲学理论,他认为系统论既不是系统科学的具体理论,也非贝塔朗菲主张的系统论观点,他指出,“我所说的系统论,既不是整体论,也非还原论,而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12]。根据钱学森先生的系统论思想,对于系统问题,不仅要重视系统的整体,同时也要重视系统的组成部分,整体和组成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
国外的系统工程科学源于大型工程建设的实践结果。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和“阿波罗工程”的成功实践,使系统工程科学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法体系。国际系统工程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Systems Engineering,INCOSE)的系统工程手册指出,系统工程研究的目标和范围是人造系统(man made systems)[13]。1978年,钱学森先生等发表《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他在该文中指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14]。钱学森结合中国的工程实践经验,对西方的系统工程思想进行了三点扩展[15]:①系统工程是一种普适性的理论,即不是只能用于人造系统的工程构建方面,它还可应用于各个行业。②系统工程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的辩证统一。西方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分解后再集成的过程,而钱学森的系统工程思想强调要构建的系统需要放到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层面去协调,即它注重系统对系统中的各子系统的协调作用。对于不复杂的系统,分解后的系统是可还原的,而对于复杂非线性系统,其分解后未必能完整地进行还原。③针对非线性的复杂大系统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当定量分解已无法描述系统时,需要将专家的定性判断和定量评估相互结合来开展系统研究,如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建模仿真实验来辅助专家的判断。
复杂信息环境的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需要坚持系统工程思想,坚持系统分析原则,重视工程建设要求的基本理念,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指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大原则之一是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16]。钱学森先生重视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强调研究中要有系统的观念,其著名的系统论中指出,系统就是由许多部分所组成的整体,所以系统的概念就是要强调整体,强调整体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17]。对于决策咨询工作的开展,钱学森先生要求应用系统的整体功能和优点,用系统工程方法开展定性和定量分析,用系统的思维凝练形成决策咨询建议[18]。在国外的情报工作领域,美国国防部已将情报技术基础建设视为系统工程的活动,并通过系统工程方式去指导管理,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而国内在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开展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研究和工作方面仍比较欠缺。面对当今复杂的信息环境的特点,本文认为,坚持系统工程思维,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开展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是可行和必要的。
4.2.1 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的系统工程特征和结构
系统工程思想下的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是指:①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是一种使能系统的建设,支配将需求转化为系统的总体管理与技术的工作,其实质是一种使能技术,一种总体技术,它主要涉及工程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②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的价值是规划并指导科技情报技术基础的系统性和工程性的构建过程,指出过程需要经过哪些阶段,但它并不是指系统实现所需要依托的具体技术;③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工程性,工程意味着需要把工程实施中的某些工程经验、实施技巧、常规性常识或知识进行某种形式的固化、规范化和理论化,从而可以建立一个可重复创造有价值产品的最优系统。所以,从系统工程方法的角度看,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可视作一个优化系统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的多维关系系统的运转,该系统支持科技情报业务工作的有效实施。
科技情报技术基础的系统特征主要包括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稳定性和自组织性,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的系统特征
将科技情报技术基础视作一个系统,该系统的结构如图2所示。当该系统接收到科技情报需求之后,通过系统的执行,对最终科技情报产品的有效产出形成支撑作用。其中,系统的反应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和服务子系统之间是一个反馈循环的过程,在不断的循环反馈过程中系统能力得到提升,形成良好的系统生态环境。资源子系统和工具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关键模块,其原因是资源子系统的信息质量和工具子系统的工具功能的完善度是决定整个系统服务,乃至是否产生高质量、满足需求的科技情报产品的关键。需要指出的是,整个系统的实施和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需要科技情报的管理规制来配套进行把控和管理。管理规制涉及组织计划的管理、经费的管理、人员的管理、信息的管理、质量的管理以及风险的管理等,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科技情报技术基础系统的各子系统的基本功能如下。
图2 复杂信息环境下的科技情报技术基础系统结构示意图
(1)反应子系统。反应子系统功能是科技情报主体实现对情报需求的认知和反应,对情报需求的核心目的、涉及范围、涉及区域等进行辨析,以形成情报需求的判断,这种判断的结果会形成对情报生产资料需求的解读。例如,需要什么数据,需要什么信息,现有储备信息资源是否可用,需要什么类型的情报人员去实施等。经过反应子系统解读后的信息会作为情报任务输入进入组织子系统和资源子系统。
(2)组织子系统。科技情报任务执行质量,特别是涉及国家级全局和宏观战略决策的情报任务取决于情报机构的组织能力和健全的组织体系。这种情报组织体系可以是情报机构联合体,也可以是单独的一个情报机构单位。组织子系统接收到反应子系统的任务输入会根据任务类型、紧急程度、重要程度进行情报任务实施的组织协同和计划安排,以调动和协调相应的资源。
(3)资源子系统。情报任务的实施基础是支撑情报生产的资源,资源子系统主要包括开源数据、开源信息、日积月累储备的信息资源,以及情报人才等。资源子系统接收到反应子系统和组织子系统的任务输入后,会确定需要调动或配置的相应资源,并和工具子系统相互配合,对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处理和分析等系列工作。
(4)工具子系统。情报任务的实施手段是情报研究方法和技术,最终形成系列工具。工具子系统和资源子系统是联系紧密的两个子系统,资源子系统中的数据,特别是新的开源数据、开源信息需要进行新的系列采集、加工、处理和分析过程。此外,如何与已有资源储备进行互补和融合,均需要情报研究方法和技术、工具去介入并实现。工具子系统的输出结果将作为输入进入服务子系统。
(5)服务子系统。服务子系统是执行决定科技情报刻画质量和表达的功能,这需要根据科技情报需求和工具的可支持度来决定,科技信息检索平台、可视化知识图谱、科技趋势分布等都是可选择的情报刻画表达形式。当服务子系统接收到生产子系统的输出结果,会根据具体信息形成情报刻画的输出形式。
4.2.2 科技情报技术基础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资源子系统的信息资源质量、工具子系统功能的完善程度,以及情报业务管理规制是决定整个科技情报技术基础系统的运转和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本节重点介绍资源子系统、工具子系统和情报业务管理规制建设的相关内容。
(1)资源子系统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具备的新功能。
我国科技情报机构多数从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是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内容。科技信息资源是科技情报工作所依托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为国家科技战略决策、科技建设发展和科技情报研究等工作提供信息资源支撑和保障。资源子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与科技情报生产相关的科技信息资源研究,如采集、加工、组织、管理、服务等。复杂信息环境下资源子系统的工程性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形势严峻且不确定性增加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信息资源本地化建设。我国科技信息资源战略保存策略受阻,对外文科技文献的访问和使用存在风险。目前数字科技文献快速发展,但文献资源的采购从资产采购转变为服务许可采购,获得的是“资源使用权”而非“资源拥有权”;在线服务模式下用户仅拥有在线访问权,不再拥有离线使用权,这对科技信息资源本地化建设提出了重大挑战。二是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以开放科学和数字科研为特征的开放科研生态环境快速发展和变化不仅对图书馆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资源存储、知识产权管理、资源保障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使信息资源获取渠道日趋分散,信息资源整合难度加大。三是信息资源精准获取。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信息泛在化导致各类资源混杂在一起,资源建设中存在大量“噪声”,这给高价值科技信息资源的识别与精准获取带来更多的困难。
复杂信息环境下的资源子系统应具备的新功能:一是需要非常重视和具备多类资源保障和信息精加工分析的功能。拓展信息资源类型,在以往以文献资源为主要搜集对象的基础上,对多媒体资源、数值类资源开展搜集;在信息资源精加工方面,深加工数字资源,建设多种专题资源库和信息服务产品;研发和部署各种信息挖掘和利用工具,形成多种获取方式。二是需要扩大科技文献资源工程化建设,扩大文献覆盖范围,研发针对性资源建设和利用功能。重点关注能够反映重大科技前沿技术发展的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三是需要加强集成推送服务功能。围绕科技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集成度不高、时效性不强、受众面有限等问题,重点开展科技信息资源集成服务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主动推送服务能力等方面工程化建设。此外,面对新环境,需要通过强化顶层规划与组织协调,按照分布与集中相结合的思路,确立基础共性资源集中采集,专业领域特色资源、互联网资源分布建设,专题资源作为补充的资源协同建设布局,建设成果面向全国科技情报行业开展资源共享服务,形成数字化、知识化的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如图3所示。
图3 资源子系统的建设
(2)工具子系统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具备的新功能。
工具子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资源分析用于辅助科技情报的生产,主要指相关研究方法、技术形成的工具集合。研究方法是工具子系统的核心,它是情报研究人员在科技情报研究和工作过程中开展科学分析的方法。由于情报研究方法可以采用多学科的优秀方法,所以在具体的科技情报研究和实践工作中,情报研究人员需根据不同情报工作的目标和不同用户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情报研究方法,这是科技情报研究和工作的特点之一。此外,复杂信息环境下的情报生产环境已发生变化,开源情报可提供更完备的情报信息,给情报共同体和各领域带来更多有价值和新颖的数据源。情报研究方法在数据、信息和情报三个层次上均在发生变化[19],科技情报研究方法不应单独采用或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应更加重视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的先进研究方法进行融合,形成新的研究方法为科技情报研究所用。图4列举了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基本体系,在具体的科技情报应用场景下,可采用其中若干适用的研究方法开展情报业务工作。工具子系统的工程性需要重点解决如何实现研究方法的工具化和集成化,如何研发生成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科技情报任务需求的、具有不同类型功能的科技信息分析工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分析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支撑,科技情报在科技战略、科技创新、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等方面都将更充分地发挥重要作用,科技情报研究方法需要不断完善,其工具化日趋重要。
图4 复杂信息环境下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基本体系示意图
复杂信息环境下的工具子系统应具备的新功能:一是在数据层次上,科技情报的生产面对更多来源和规模更为庞大的数据,研究方法的工程化要更密切地与计算机存储技术、大数据技术相结合以提高数据处理、信息分析的效率;二是在信息层次上,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工程化实践要注意知识组织、多源信息融合问题的工具化问题,提高信息分析和利用的效率;三是在情报层次上,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工程化需要更强调多源信息分析结果的综合、重构和解读,情报的刻画要强调实现科技情报服务场景多样化的需求。
(3)管理规制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具备的新功能。
科技情报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作,这种协作的保障机制就是科技情报业务的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即规制建设,其内容涉及技术管理指导,如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的规划和管理、设计架构要素、技术风险评估等。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项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工作,健全和完善科技情报业务管理规制,对于优化科技情报业务能力非常重要,而且它也是保障科技情报赋能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科技情报领域尚无体系化的情报业务管理规制,各个科技情报机构对这一问题仍处于不断研究和实践的状态。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管理规制建设的复杂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规制建设目的的复杂性,即指要保证科技情报业务质量,保证情报机构的运营,保证情报人员能力素质的进步;二是管理规制建设要求的复杂性,即指科技情报业务质量评价具有多态性、时空分形性;三是建设内容的复杂性,即指规章制度目标和指标、管理杠杆使用的复杂性。由此可见,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机构面临的如何规范科技情报业务的组织流程,如何有效管理改善科技情报机构的管理模式等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所以,新形势下的科技情报业务管理规制要从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的角度出发,加强科技情报业务管理在监测、评估、预判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规避因技术问题对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造成风险的可能性,以最终实现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目标。
复杂信息环境下的科技情报业务管理规制应具备的新功能:一是科技情报业务管理规制建设要关注如何保障情报响应的时效和形式,关注如何保障情报机构的正常安全运转;二是科技情报业务管理规制建设要关注如何从情报研究与工作的性质出发,构建客观评价和衡量情报业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三是由于维护和保障国家科技安全的需求突出,科技安全管理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科技情报业务管理工作,构建适应科技情报业务流程的科技安全管理规制,要特别注重科技前沿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四是科技情报业务管理规制建设要加强国家科技情报工作从项目、团队、行业的协作力度,乃至科技情报共同体的联合作战的能力,使科技决策更准确、管理更高效。
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的实施意义在于形成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技术基础系统中相关对象协同参与、共同提升科技情报业务能力,其核心要素体现在三个维度(资源维、任务维、工具维)的三种核心能力(反应能力、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如图5所示。资源维(D)指复杂信息环境下的多来源、多类型、内容复杂的数据;任务维(T)指在特定数据维度下需要完成的科技情报任务;工具维(M)指面向复杂数据/信息、完成确定任务所使用的信息分析方法、技术和工具。系统中的反应能力、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贯穿此三个维度。其中,反应能力指科技情报技术基础系统面对复杂信息环境的数据认知能力,即能快速、敏锐地定位关键数据目标、确定研究对象的能力;组织能力是指科技情报技术基础系统面对复杂信息环境,以及科技情报的业务场景和需求的变化,该系统需具备快速的信息认知能力,即运用相关工具能有效地组织信息和分析的能力;服务能力是指相比于以往相对“稳定”的科技信息环境,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情报的难度增加,如海量信息中的真伪辨识能力成为科技情报技术基础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面对复杂信息环境下,该系统需具备更高的情报认知能力,即能灵活运用相关工具提供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的高质量情报产品的输出能力。三个核心要素和三种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是非对立的,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关系说明如表1所示。
图5 科技情报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和能力示意图
表1 核心要素的重要关系说明
1)核心要素1——科技情报任务
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任务依据目的、领域和范围属性可以划分为咨询任务、跟踪任务、比较分析任务、预测任务、评估任务、决策任务等,可分别记为T1、T2、T3、T4、T5、T6,目的属性、领域属性和范围属性分别标记为t1、t2、t3,可表示为
2)核心要素2——科技情报资源
科技情报的生产对象是复杂信息环境下的数据资源D,此类数据资源主要指开源数据[3],如新闻媒体或机构发布的数据、长式或短式社交媒体发布的数据、灰色文献等。其中,新闻媒体数据是指被发布新闻的部门认同且同时得到公众认同的新闻报道,如报纸、杂志、电视和收音机、新闻网站,以及国家发布的数据;社交媒体发布的数据是指个人或规模较小的团体发布的数据;灰色文献是指国家政府、科研部门、企业、贸易协会和联盟、智库和学术机构的资料。数据按类型不同可分别记为D1、D2、D3、D4,具有数据来源、数据类型、数据规模、数据存储格式、数据质量五个属性,分别标记为d1、d2、d3、d4、d5,可记为
3)核心要素3——科技情报生产工具
科技情报生产工具M,其主要指科技情报研究方法、技术及工具。其中,科技情报方法和技术定义为三种类型,即定性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定量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分别记为M1、M2、M3;工具指为特定任务开发的定制化科技情报研究工具,主要具有五个属性:对象、功能、模型、算法、软件,分别标记为m1、m2、m3、m4、m5,可记为
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的三个核心要素,即任务、资源、工具之间的关系分别体现在科技情报业务流程中的三个关键环节,即科技情报任务的确定、资源的选择以及工具的确定。三个环节组成“任务—资源—工具”三维运行管理机制,如图6所示,由此,三个环节组成一个科技情报业务流程的基本过程。
图6 运行管理机制图
(1)环节A:情报任务的确定。任务的确定必须要清楚任务的性质,即情报研究人员要了解任务的研究领域、任务的研究目的和任务的区域范围,以进一步明确情报任务的研究对象,明确需要的知识,细化任务的内容。
(2)环节B:数据资源的选择。科技情报任务明确后,情报研究人员要根据任务的性质选择适用的数据资源。情报研究人员根据其对任务性质的认知,决定情报任务所要分析的研究对象所属的研究领域,以选取相应领域或其他领域的数据资源。
(3)环节C:方法/技术的应用、工具的选取。当科技情报任务和数据资源得到确认后,就需要进行方法/技术的应用、工具的选取。科技情报人员需要注意根据科技情报任务的研究目的,数据资源的属性如数据类型、数据规模、数据存储格式、数据质量来决定选取应用何种方法,以及选取何种工具。
三个环节之间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活动,包括计划、组织、监控、监督/执行与系统(或系统的子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制造、更新,以保障相关的研究和活动,它们也是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的管理规制相关内容。
中国的科技情报事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为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逐渐发展和壮大。在当前复杂信息环境下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科技信息规模和内容均发生新的变化,新方法和新技术在不断渗透,这些问题和现象均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科技情报技术基础的重要作用,并不断完善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的相关内容。本文聚焦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问题,认为科技情报技术基础建设需要超越传统的科技资源建设模式、碎片化的研究方法、技术和工具应用模式等,需要注重系统工程思维,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去分析、建设和管理,提升科技情报技术基础的支撑能力。建议科技情报机构加强系统工程分析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持续加强科技信息资源保障建设,加强方法工具研究和开发,探索并建立基于系统工程的需求生成和管理机制,以支持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业务的开展,拓展科技情报服务场景和提升科技情报决策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