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岳,彭 飞,隋丽丽
(1.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9;2.辽东学院 朝鲜半岛研究中心,辽宁 丹东 118001)
边境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国土安全屏障和对外开放门户[1],伴随着国际秩序变革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受制于地理位置和外部环境等因素,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相对比较落后[2]。中国周边地缘环境十分复杂,频繁的内外部干扰对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而中国各区域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扩大,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这是边境地区经济系统缺乏韧性的表现。近年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日益增多,区域经济韧性的强弱决定着区域在面对冲击时可以有效应对还是陷入长期停滞,具有韧性的经济体才能在频繁的干扰下保持活力,提升边境地区的经济韧性对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社会平衡协调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韧性”(resilience)一词起源于拉丁文resilire,用来表述一个系统遭受冲击后回复到原始状态的能力,最早应用于物理学科。Holling(1973)[3]首次将其引入生态学领域,此后学术界对韧性的研究逐渐广泛,Reggiani 等(2002)[4]将韧性引入到区域研究领域,初步定义区域经济韧性是社会经济系统遭受冲击后的恢复能力。Martin 等(2016)[5]定义了区域经济韧性的四个研究维度,包括区域在遭受冲击后的抵抗能力以及遭受冲击后恢复的速度与程度或区域经济重新整合内部资源进行重构的能力、开启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的能力。孙久文和孙翔宇(2017)[6]认为区域经济韧性可以被视为能够长期、持续性的维持和提升一个地区经济系统运行的固有属性。由于不同分支学科的学者研究出发点不同,目前学术界关于区域经济韧性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不可否认的是,韧性为经济地理学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解释区域应对冲击的差异表现时体现出独特的理论价值。区域经济韧性的实证研究大多围绕抵抗力和恢复力两个维度展开,国外的一些学者运用产值、就业、外贸等指标对欧盟尺度、国家尺度、城市尺度的区域经济韧性进行了实证分析[7-10]。国内实证研究也在逐步兴起,研究区主要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等[11-18]。边境地区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地带,目前关于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边境旅游[19];(2)边境贸易[20];(3)扶贫脱贫[21],且大多探讨边境个案的一般性规律[22-23]。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多方面多因素协调的过程,中国陆地边境线绵长,周边干扰繁多,内部“穷、困、弱”现象显著。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时刻面临着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冲击,单单从某一方面入手不能够全面的考察边境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况。通过经济韧性这一视角分析边境地区的经济抗冲击能力,探寻边境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规律的实证研究亟待开展。
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浪潮已经逐步兴起,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地缘战略的重要实施部分。如何提升边境地区的经济韧性水平已成为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但现有研究明显出现缺口,将区域经济韧性概念引入到中国边境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中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0 年以来中国边境45 个地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分别对中国边境地区应对外部激烈干扰和系统内部长期运行的短期、长期经济韧性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短期经济韧性主要考察抵御力和恢复力两个维度,长期经济韧性主要考察边境地区经济系统的稳定性。而后从区域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政策因素、创新水平4 个方面综合选取指标对其影响机理进行解释,最后尝试性的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边境地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并丰富经济韧性理论在边境地区的实证研究。
本文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将边境地区的经济韧性归纳为边境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通过抵抗、恢复、调整重构、更新以最终实现边境地区经济系统有效运行的能力。中国边境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频繁面临着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内外部干扰,包括短期激烈冲击和长期慢性燃烧,已有的区域经济韧性的实证分析中,大多数学者侧重于考察在激烈冲击下的区域经济韧性表现,而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边境地区来说,慢性燃烧的长期作用不容忽视,彭荣熙等(2021)[24]从干扰周期的角度将区域经济韧性进一步区分为短期经济韧性和长期经济韧性,将从前不曾考虑过的慢性燃烧的影响纳入分析框架。本文以此种划分方法为基础,尝试性构建边境地区经济韧性的分析框架。边境地区频繁遭受内外部干扰是前提,核心经济变量的变化是边境地区经济系统运行状态的外化表现形式,短期经济韧性以解释短期激烈干扰的作用情况,长期经济韧性以解释长期慢性燃烧的作用情况。
1.经济韧性测度方法
(1)短期经济韧性测度方法。短期经济韧性侧重于研究区域应对某一具体冲击前后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抵御力主要指区域经济在遭受外部冲击中所表现出的敏感性或脆弱性,恢复力主要指区域经济遭受外部冲击后恢复的速度和程度。2008 年金融危机是近年来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本文选取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作为短期冲击进行分析。在短期经济韧性的视角下,首先要进行经济周期的划分,依据中国GDP 增速变化识别出2007—2009 年为冲击抵抗期,2010—2012年为恢复调整期(见图1)。
图1 中国2000—2019 年GDP 增速
对于短期经济韧性的测度,已有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指标体系法和核心变量法,核心变量法因其包容度高、操作性强近年来被学术界广泛应用,其主要思想是选取一个区域应对冲击反应程度的核心变量来体现区域经济韧性。根据边境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选取各地区当年价格的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核心变量。具体运用Martin 模型来进行计算。在冲击抵抗期测度抵御能力,恢复调整期测度恢复能力。公式如下:
式中,sResiT表示i 地区在T 时段的短期经济韧性,若其值为正,表示该地区抵抗力(恢复力)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短期经济韧性较强,负值则表示韧性较弱。ΔYi表示i 地区在T 时段的实际产值,ΔE 为根据全国经济增速得到的i 地区在T 时段的预期产值水平,Yiτ为i 地区在起始年份τ 的经济产值为全国经济在T 时段的增长率。
(2)长期经济韧性测度方法。长期经济韧性考察区域经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整体抗冲击能力,本文定量测度2000 年以来中国边境地区的长期经济韧性,试图解释2000 年以来边境地区经济系统长期演变的过程,识别“慢性燃烧”对经济的作用情况。
借鉴彭荣熙等(2021)[24]年提出的计算方法,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lResiT指i 地区T 时间段的长期经济韧性;t 指T 时间段的总年数;ΔYiτ指i 地区在τ 年的GDP 增速;ΔYiT指i 地区T 时间段各年经济增速的平均值。
2.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目前学术界对于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借助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模块对所选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度进行测度。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力的一组统计学方法,已经在自然和社会学科多领域广泛应用[25]。因子探测模块可以探测某影响因子X 多大程度上解释了属性Y 的空间分异,具体做法是比较该指标在不同类别分区上的总方差与该指标在整个研究区域上的总方差,具体模型如下:
式中,q 是驱动因素解释力,h=1,2,…,L 为分层的数量;Nh和N 分别为层h 和全区的单元数和σ2分别为层h 和全区的方差。Q 的值域为[0,1],q值越大说明影响因子对区域经济韧性的解释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中国背靠亚欧大陆,陆地边境线长2.2 万km,总面积占陆地国土的20.78%,共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老挝、越南14 个陆地邻国。本文以中国沿边9 省区的45 个地级行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时间跨度为2000—2019年,经济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沿边各省区统计年鉴以及各市统计公报等,部分年份数据缺失用插值法补齐。口岸数据来自于《中国口岸年鉴》、中国口岸协会网站(http://kouanxiehui.langye.net/),政策文件来自于国家商务部、发改委、外交部网站等,专利数据来源于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
图2 中国边境地区概况
中国陆上边境线绵长,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依据地理位置和人文社会联系将中国边境地区划分为五个部分:东北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沟通东北亚;内蒙区(内蒙古、甘肃省酒泉市)东部沟通东北亚,西部连接中亚;新疆区主要面向中亚;西藏区主要面向东南亚;云广区(云南、广西)重点关联东南亚。在此划分基础上对中国边境地区的短期和长期经济韧性特征展开分析。
2007 年下半年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渐蔓延至全球,首先在发达国家之间,再由发达国家传导至新兴市场国家,并从金融领域的冲击逐步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26-27]。通过Martin 模型测算中国边境45 个地级行政区在此次冲击中的短期经济韧性表现可以发现,中国边境地区的短期经济韧性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见图3)。从整体抵御程度来看,有36 个地区的抵御能力为正值,说明中国边境地区大部分城市应对2008 年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较好,优于全国水平。其中,内蒙区的经济抵御力普遍呈现出较高水平,西藏区的经济抵御力普遍较差,东北区、云广区、新疆区的经济抵御力位于中等水平。从恢复能力来看,2008 年金融危机周期中有42 个地区恢复韧性为正值,说明中国边境地区遭受此次经济危机后普遍恢复的速度和程度较高,仅有的三个恢复力较差的地区全部集中在黑龙江省。分析中国边境地区经济抵御力和恢复力的相关性,可以发现中国边境地区的经济抵御力和恢复力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即抵御力较好的部分城市恢复力较差,比较显著的有东北区的牡丹江市;抵御力较差的部分城市恢复力较好,比较显著的有新疆区的克孜苏勒州。这也印证了部分学者关于抵御力和恢复力呈现负相关关系的研究结论[24][28]。
图3 金融危机周期中国边境地区的短期经济韧性空间格局
从局部地区的抵御力和恢复力表现来看,东北区的牡丹江市抵御力呈现出较高水平,佳木斯市、伊春市、牡丹江市的恢复力呈现低水平,其中牡丹江市是全国对俄经贸大市,口岸经济发达,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从此次危机中恢复的时间。内蒙区的经济抵御力和恢复力以阿拉善盟为首,在整个边境地区中体现出较高的水平,可能由于此次危机肇始于金融业,短期内对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影响较小。新疆区抵御力水平最高的是伊犁州,恢复力水平最高的是哈密市。西藏区日喀则市和阿里地区的抵抗力为负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恢复力空间差异不明显。西藏区整体经济韧性在五大片区中处于最低位次,可能由于地形和自然条件的原因,西藏区整体经济发展落后,部分城市仍属于国家连片特困区,因此经济普遍抗冲击能力较差。云广区的防城港市抵御力水平最高,临沧市的恢复力水平最高。
演化经济韧性视角认为,当区域经济系统没有受到外部的大冲击时,会维持某种发展轨迹[29],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GDP 和就业长期处于稳定增长阶段,因此本文选用GDP 增速来表示这种轨迹,用各个地区的GDP 增速波动程度来衡量中国边境地区的长期经济韧性。
通过对2000—2019 年中国边境地区的名义GDP 增速进行测算发现,中国边境地区的长期经济韧性总体来说差别不大(见图4)。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比较均衡的、较为平稳的状态。对于东北区和内蒙区来说,中俄、中蒙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等领域开展了诸多广泛有效的合作[30],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区与内蒙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造成东北区和内蒙区的经济运行对国际市场产生依赖,带来了一系列的不稳定性,使东北区和内蒙区的长期经济韧性值偏低。云广区位于中国南部边界,与东盟国家地缘关系密切。南海问题是这一地区的热点问题,合作共赢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20 年RCEP 的成功签订体现出了双方良好的合作态势,和平解决领土争端,双边经济合作也有望进一步加强。新疆区和西藏区地处中国西部边境,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五国接壤,接壤地区被称为地缘“破碎地带”,其地缘政治结构不稳定,国家冲突、宗教冲突等等是该地区的普遍政治特征,中国一直主张和平崛起的战略,且该地区经济结构同中国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未来,新疆区与西藏区是具有相当的经济发展潜力的[30]。值得一提的是,西藏地区由于对外开放水平低,近20 年来受到外来危机干扰不明显,在本次测度中其长期经济韧性值高于预期。可见,对于经济韧性的分析,尤其是在考虑慢性燃烧的影响时,更应该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去综合分析。我们所追求的韧性能力并不是要去建造一个“固若金汤的堡垒”,更具现实意义的是探求区域经济系统通过有序调节以适应充满未知的风险环境[31]。Martin 和Gardiner(2019)[32]在其论文中指出,韧性正是我们需要的分析工具,以便理解和面对一个日益不确定、充满风险倾向的世界。
图4 中国边境地区的长期经济韧性特征
韧性关注的是社会系统自身应对的能力,是积极应对、消化和自我恢复的能力。这也是韧性研究和脆弱性研究的差别所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系统需要具备在风险中持续开展学习、创新、适应和改变等活动的能力,即使面临外部干扰也能凭借及时、适当的手段吸收、缓冲扰动带来的影响,这种逻辑就是用韧性理论去分析问题的思想[31]。学术界研究从脆弱性到韧性的转变,也充分证明了这一思想的深刻价值。
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边境地区实际发展特征,本文从区域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政策因素、创新水平4 个方面综合选取9 个指标探讨影响中国边境地区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鉴于不同年份各地区指标排序变化不大,本文分析相对水平,因此文章采用2010 年的数据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另,西藏地区由于数据缺失严重,不纳入分析范围。
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登记失业率从经济和就业两方面表示区域发展水平,并根据边境地区经济特征纳入口岸数量进行综合考虑;从产业和外贸两方面选取二三产业产值占比、进出口总额占比两个指标表示区域经济结构;政策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从国家内部政策支持强度和外部双边融合程度两方面分析相关政策对边境地区经济韧性的影响;选取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专利授权数表示创新水平,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用来表示创新投入,专利授权数用来表示创新产出。
表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借助地理探测器探析各影响因素对中国边境地区经济韧性的解释力度,首先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连续性探测因子进行分类,其次分别计算各影响因素对中国边境地区的总体解释力和区域解释力。结果如下。
表2 中国边境地区经济韧性影响因素总体解释力
表3 中国边境地区经济韧性影响因素区域解释力
分析中国边境地区在2008 年金融危机周期的短期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发现,中国边境地区的抵御能力主要受人均GDP 和二、三产比重影响,恢复能力主要受进出口贸易占比和教育支出占比影响。2008 年金融危机由美国次贷业开始扩散,区域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此次冲击体现出了一定的保护和减缓作用,此次金融危机通过汇率直接影响国际贸易,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密切的地区势必花费更长的时间去恢复。
将中国边境地区的长期和短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解释力度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政策因素对短期经济韧性的影响不大,对长期经济韧性却有一定的解释力。边境地区经济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国家政策发挥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传导,2000—2022 年,国家先后出台“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等多项边境地区发展战略,近年来,又广泛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沿边配套改革试验区等等经济特区以支持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罗斯的远东开发战略”、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等等政策沟通,与周边国家的利益诉求相协调,优化了沿边经济发展的地缘政治环境[33-34]。从长期来看,国家的政策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的推动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
综合分析短期经济韧性和长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人均GDP 和二、三产比重对区域经济韧性水平的影响显著。不论是在应对短期激烈冲击还是经济系统长期的发展,区域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都是极为重要的,区域发展水平是区域抵御冲击的基础,经济结构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边境地区基础条件差、工业不成规模是长期需要改善的问题,提升经济韧性要从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均生活质量、建立稳定的产业结构开始。
各影响因素的解释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二、三产比重对东北区和内蒙区的经济韧性解释力较高,东北区和内蒙区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中俄、中蒙、中日韩之间的贸易往来较为密切,稳定工业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新疆区受区域发展水平影响严重,着力提升新疆区的经济基础,加强边境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各项基础设施等等是新疆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云广区受城镇登记失业率和教育支出比重的影响较大,云广区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深受三国不稳定的环境影响,2020 年RCEP 的成功签订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双边贸易环境,未来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本文以中国边境地区45 个地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从长期和短期经济韧性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测。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在应对2008 年金融危机时,内蒙区的经济抵御力普遍较高,西藏区的经济抵御力普遍较差,东北区、云广区、新疆区的经济抵御力位于中等水平。全区经济恢复力普遍优于全国水平,仅有的三个恢复力较差的城市全部集中在黑龙江省。
(2)2000—2022 年中国边境地区的长期经济韧性总体来说差别不大,边贸活跃的区域长期经济韧性偏低。
(3)无论是在应对长期干扰还是短期冲击时,人均GDP 和二、三产比重都是影响边境地区的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政策因素对短期经济韧性的影响不明显,对长期经济韧性影响显著。
(4)各区域长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东北区和内蒙区受二、三产比重影响较大,新疆区的长期经济韧性受人均GDP 的影响较大。云广区的长期经济韧性受城镇登记失业率和教育支出比重的影响较大。
在当今国际秩序变革,世界经济多级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边境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现实因素,面临着诸多内外部干扰,越来越丰富的冲击形式和冲击尺度对边境地区的经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本文实证分析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就提升边境地区在应对激烈冲击时的短期经济韧性而言,尽管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从形式上难以预测,但是实践结果显示,良好的区域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能够起到一个较好的防范作用。因此,边境地区可以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完善经济结构几个方面入手以提升短期激烈冲击的应对能力。
(2)在长期慢性燃烧的干扰下,提升边境地区的长期经济韧性要坚持因地制宜,中国边境地区各区域长期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不同的,以区域自身特点和各区域长期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依据,有针对性的制定各区域发展规划,以实现边境各区域协同发展。对于东北区和内蒙区,着重完善产业结构,建设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开发开放试验区等等经济特区以促进产业多样化和产业稳定性相互平衡;对于新疆区,要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对于云广区,稳定地缘政治环境,提高就业水平,促进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韧性是近年来经济地理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议题,在分析区域应对内外部冲击差异表现时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本文定量测度了中国边境地区的短期和长期经济韧性,试图将慢性燃烧的影响考虑在内,但长期经济韧性的测度方法较为简单,尚不能完全表述慢性燃烧的长期作用情况和区域经济体的应对机理,慢性燃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未来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