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萍,凌培杰,谢长春,王 杰,黄曙光,宋世杰,张 瑶
(1.江苏省阜宁县陈良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江苏 盐城 224400;2.江苏省阜宁县植保植检站,江苏 盐城 224400)
白粉病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1]。为探明不同药剂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2022 年在江苏省阜宁县郭墅镇兴庄试验示范基地组织实施了田间药效试验,用中化作物保护品有限公司生产的36%烯肟·氟环唑SC 进行小麦白粉病防治,以明确该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确定较佳防治技术、使用剂量和对小麦的安全性,为该产品推广应用提供数据参考[2]。
试验地设在江苏省阜宁县郭墅镇兴庄试验示范基地,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土壤偏黏性,pH 值7.9,前茬为水稻。小麦品种为扬麦15,2021 年11 月4 日播种,2021 年1 月7 日灌溉,即灌即排;2022 年3 月11 日开展春季化除,未开展其他病虫害防治。小麦整个生育期240 天左右,亩产量355 kg。
36%烯肟·氟环唑SC,中化作物保护品有限公司生产、市售;30%肟菌酯·戊唑醇SC,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25%丙环唑EC,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试验设5 个处理:①36%烯肟·氟环唑SC10 mL/亩,②36%烯肟·氟环唑SC20 mL/亩,③30%肟菌酯·戊唑醇SC40 mL/亩,④25%丙环唑EC20 mL/亩,⑤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15个小区,每小区50 m2(13.1 m×3.8 m)。试验地总面积750 m2,小区随机排列。
智能型电动喷雾器(JSD-20 型,双喷头,0.15~0.4 mPa),人工喷雾,药液量为45 kg/亩。2022 年小麦白粉病发生期偏晚,本试验安排在2022 年4 月20 日上午施药1 次,此时处于小麦孕穗末期,靶标生物白粉病处于发病初期。
施药当日天气晴朗,微风,最高气温25 ℃,最低气温14℃,平均气温17.5℃,相对湿度51.25%。试验期间(4 月20日~5 月4 日)平均气温17.46℃,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7℃,雨日5 天,降水量6.6 mm。
1.6.1 白粉病药效调查。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药后14 天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采用5 点取样法对每小区小麦发病情况进行取样,每点调查20 株,每株调查上部3 张叶片,分级记载各级病叶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3]。对各重复的防治效果反正旋转换后方差分析,探究不同药剂防治效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多重比较。
分级标准。1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15%;5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6%~25%;7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6%~50%;9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以上。
1.6.2 安全性调查。施药后开展田间观察,观察记录小麦是否出现药害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供试药剂36%烯肟·氟环唑SC10 mL/亩、20 mL/亩,喷药后14 天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平均值分别为73.61%、84.02%;30%肟菌酯·戊唑醇SC40 mL/亩、25%丙环唑EC20 mL/亩,喷药后14 天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平均值分别为69.30%、79.28%。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药后14 天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有极显著差异,详见表1。
表1 36%烯肟·氟环唑SC 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结果
供试药剂在本次试验剂量范围内未植物出现药害,对天敌等有益昆虫无不良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36%烯肟·氟环唑SC、25%丙环唑EC 对小麦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作物和田间生物相对安全。建议小麦白粉病一般发生年份,在小麦拔节孕穗期亩施1 次36%烯肟·氟环唑SC20 mL 或25%丙环唑EC20 mL,重发年份可增加施药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