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元
(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智慧园区是通过综合应用移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使物理空间的园区具备设备设施的互联互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园区各方协同运作、园区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实现对园区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管理[1],帮助园区实现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提升园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以园区为中心的产业聚合,进而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园区内各部门的系统数量增多,园区数据正在成倍增长。诚然,园区往往存在管理机制不够科学、服务制度不够健全、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信息资源不够完整等问题。同时,各系统间数据横向共享、纵向交互需求增加,管理者对数据分析能力的要求加强,信息资源支持体系的构建需要对业务数据的获取设置统一标准,以减轻多源异构数据堆叠造成的信息孤岛问题[2]。只有实现数据汇总、数据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前提下,数据的抽取、转化和加载才有意义,才能为数据分析提供可信的数据源。因此,加强主数据服务的构建和推进数据标准化工作迫在眉睫。该文将以某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提出“三位一体”的智慧园区综合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
在智慧园区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重新调研,进行业务梳理。目前,园区已建成政务云,有一定的视频监控设备、能耗采集感知设备、园区环保设备,但都各自为政,无法共享,不利于园区的总体规划和应急监管,无法满足智慧园区的建设要求。园区和园区内各部门信息化工作有一定的基础,但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业务系统封闭运行,形成“信息孤岛”。部分规上企业有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和队伍,但资源无法共享。数据获取难度大。为了全面、真实、及时地掌握企业现状,加强园区管理,有效控制成本,管委会从战略层面上意识到只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面向业务主题的共享数据库,实施信息资源整合,才能为数据统计分析提供基础保障,为园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项目建设目标是采用“大数据”管理理念,依托地理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结合园区管委会实际需要,以建设数字产业化、园区智能化为基本路径,规范园区数据标准化管理制度,统一搭建园区主数据管理中心,横向打通园区不同部门的资源共享,纵向实现省厅与园区、园区与企业的交流互动,加强园区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园区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根据智慧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对园区重新进行顶层设计、在已有政务云的基础上,对已有信息化系统进行梳理整合,对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加载,搭建“三位一体”的智慧园区综合数据服务平台,即:一套标准体系——规范数据标准、数据管理机制、数据交换制度;一个主数据管理中心——实现主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个智慧运营平台——通过统一门户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园区管委会和企业提供经济、能耗、应急、环保、交通、招商等不同业务视角的运营平台,实现省厅与园区之间、园区与企业之间的监管、互动与交流,为全区企业提供各类交互功能,拓展企业管理,推动企业间的联系,促进政企合作,帮助企业建立上下游商业链。具体系统架构见图1。
图1 智慧园区综合数据服务平台-系统架构
1.3.1 基础设施层
具体包括云计算、中间件、基础网络和物联传感等基础环境资源,利用和整合园区现有的软硬件资源。
1.3.2 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层指基于地理信息的主数据管理中心。主数据涵盖六大库,分别是:地理信息数据、产业经济数据、园区资源数据、企业结构数据、物联结构数据、组织机构数据。业务数据是指平台运行的一般数据,如业务专题数据、园区运行数据、企业活动数据、物联监控数据等。
1.3.3 服务支撑层
即智慧运营平台,包括统一认证、运维管理、核心引擎、微服务、图像服务、数据服务等支撑模块。
1.3.4 应用集成层
对接已有的园区综合服务系统、OA 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改造企业数据上报系统,整合视频监控、车辆管理、环保监测感知设备,建立经济运行、招商管理、企业画像、安全应急、综合服务、交通物流等应用专题的“智慧园区综合数据服务平台”。同时,预留集成入口,为后续的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和对接标准。
1.3.5 用户展示层
集合公众服务“一网通办”和园区运行“一网统管”。
2.1.1 主数据的识别
作为智慧园区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基础,主数据管理中心的设计需要从实际出发,识别智慧园区主数据管理现状和特点,设计适合园区管理体系,确保主数据管理工作常态化开展。根据主数据的特征一致性、识别唯一性、长期有效性、交易稳定性基本特性[3],参考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识别出主数据范围[4]。空间数据的形式多种多样,二维GIS数据包括线划电子地图、影像电子地图、地名地址数据以及地块、道路、楼宇、基础设施等各类园区管理专题数据[5-6]。停车场的编号、车位数、地理位置是主数据,但停车场车辆进出的记录数据就只是一般业务数据。
2.1.2 主数据标准规范梳理
数据标准是主数据管理的核心,也是主数据质量的重要保障。主数据标准规范的梳理,需要对主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不同业务对其关注角度和共性,对已有系统数据进行属性的收集、汇总、去重,定义数据属性的名称、编码、类型、长度、数据来源、管理部门、质量规则等。对多系统的统一类型数据项,存在多定义的情况,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并梳理非标准化数据清单及其标准化映射关系[7]。同时,确定主数据归口责任部门,协调业务应用部门共同评审主数据对象标准,制定并发布主数据接入及发布标准接口,供不同部门或单位使用。
“以不变应万变”,主数据管理能增强信息化结构的灵活性,构建整个园区内的数据管理基础和相应的标准规范,并且灵活地适应各类业务需求的变化。主数据管理中心是园区内部各个核心主干业务数据传输的载体,是智慧园区信息化中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功能联动的重要基础平台,并为业务标准化工作提供规范性数据传输服务。
根据园区主数据的特点,结合园区已有系统的情况,对主数据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保障数据资源的丰富性、实时性。实现数据标准化、数据模型、工作流管理、数据申请/转入、数据清洗、数据校验、数据审核、数据发布、数据维护、接口管理、数据分发、日志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更好地实现园区主数据管理,最大限度地体现数据的价值,实现对数据的决策分析。大致流程见图2。
图2 主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示意图
下文将以企业结构数据为例,介绍主数据管理中心的建设实施情况。
2.2.1 编码规则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即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相当于让法人和其他组织拥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身份证号”,它由18 位数字及字母组成,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规则说明图见图3[8]。
图3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规则说明图
2.2.2 主数据模型设计
此次企业结构数据模型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结构数据模型示意图
2.2.3 主数据的集成与共享
企业信息在园区综合服务、协同办公、企业数据上报等系统中都有呈现。不同的系统数据信息不尽相同,有些数据可能是手工上报,只有Excel 台账或者纸质资料。因此,企业信息的标准统一尤为重要。通过与“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平台”对接,获取第一手法人信息(包括登记信息、信用体系系统),包括法人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资金、法定代表人等内容,作为企业基本信息。在根据园区对企业的管理需要,建立企业空间信息、行业信息、产值经济信息等,统一标准,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封装,通过“智慧园区综合数据服务平台”,便于其他应用进行检索和利用,同时,通过数据编码及解析,形成不同业务系统可以二次加工的数据;从解析出来的数据获取监测数据,从而进一步利用。同时,建立统一接口,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确保主数据的正确性和现势性。
智慧运营平台,基于开发区地理信息、产业经济、园区资源、企业结构等主数据,汇聚水、电、气、车辆、人员动态等各类物联感知数据,同时接入多源的异构业务数据,经统一标准化数据治理、创建各类业务需求数字模型和数据资产,利用GIS引擎、工作流引擎、IoT服务引擎等构建高可靠、高敏捷的数据服务和空间服务,以支撑各类应用。实现园区各类关键数据的综合展示,支持从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园区交通、园区招商、能耗监测、产业分析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日常运行监测与管理,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调度管理,为用户提供一个集园区规划、园区生产、园区运营、园区决策多维一体的智能运营管理平台,为园区管理者提高园区运行效益以及园区管理效率,提供数据决策支撑。
2.3.1 经济运行
依托电子地图对产业、规上企业、重点项目进行综合展示,实现产业、企业、经济指标的立体化分析与统计。展示片区各楼宇入驻企业数、企业分布情况、产业结构占比、财政收入数据、运营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园区经济分析等。实现对园区运营管理数据的动态监测,掌握园区运营整体态势。
2.3.2 企业画像
基于法人主数据,以企业为单位的全面分析,对企业运营管理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可视化,包括企业结构数据、企业财政收入数据、企业产值产品、企业能耗情况、企业用工情况、视频监控、环保监测等信息。
2.3.3 招商管理
园区在完成初期建设后的重点工作往往聚焦在产业招商上。基于地理信息主数据,园区进行二维三维建模,可视化地呈现园区的总体规划、产业规划、项目建设规划;直观地呈现园区的楼宇仓库、道路绿地、配套设施等建设情况;全方位呈现园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政策优势等信息。根据拟入驻企业的需求,按关联度高低,自动匹配可供招商的用地信息。
“三位一体”的智慧园区综合数据服务平台,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的主数据管理中心,实现了园区、土地、企业的统筹管理,健全信息联动共享机制,横向共享部门间数据,确定数据归口,保证数据的可用性、高效率和高可靠性,为委办局提高工作效率打下基础,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纵向简化企业填报数据,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提供直观的园区资源和政策信息,为公众提供一网通办、高效敏捷的园区服务,推动企业入驻,推进园区招商工作,提高政府管理与服务效能,提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创新城市智慧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