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设 董永帅 李瑚均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险兆事件又称未遂事件、虚惊事件[1],是由人、施工机械及材料、施工环境和安全管理等因素导致但尚未形成伤害或有轻微伤害的事件或小事故[2],也是安全管理的领先指标,其出现频次与施工安全事故正相关。海因里希的“事故金字塔”法则表明一起严重事故发生前往往已经发生300起险兆事件[3],加强险兆事件控制管理对提升施工现场安全水平至关重要。202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修改,强调要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加强事故事前预防。而开展险兆事件研究,寻求合理有效的隐患管理对策,斩断“事故链”,降低事故发生率,是施工安全事故预防的关键所在。
目前,学术界已对险兆事件开展了各类研究,包括险兆事件的界定、发生机理、上报意愿等[3-5],但主要集中于对险兆事件影响因素的探索[6],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个体特征因素[7]。个体特征一般包括体能、疲劳等生理因素,情绪、知觉和压力等心理因素,以及年龄、工作年限和个人能力等其他因素。沈剑等[8]认为,矿工生理、心理疲劳会导致情感耗竭,进而引发险兆事件;杨守国等[9]提出,矿工的风险偏好可通过影响其不安全行为进而对煤矿险兆事件产生影响;张娇[10]验证了矿工工作压力会对煤矿险兆事件产生正向或负向影响;赵大龙等[11]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索了矿工五大人格特质和煤矿险兆事件上报行为的关系。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学者们多从心理角度探究单一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鲜少从系统角度探讨个体特征因素对险兆事件的影响机制,且个体特征因素的选取标准也不尽一致。此外,险兆事件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煤矿工人,受工作地点偏僻、空间密闭、空气质量差等环境因素影响,煤矿工人多具恐惧、疑病、孤独和压抑心理,而建筑行业多为露天或高空作业,其个体特征和险兆事件的关系可能与煤矿工人存在差异。而目前鲜有学者探究建筑工人个体特征与施工险兆事件的关系,其中实证研究类更少。
2012年起,建筑行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已超过煤矿位居工业生产领域第一,施工现场存在的险兆事件隐患更多。由于作业环境和安全氛围等问题,建筑工人多呈现心理和生理素质不稳定、受教育程度及安全意识低、安全能力弱等现象。而安全意识及安全能力是影响施工安全事故的关键因素。且工人在心理、生理及精神状态不佳时可能决策失误,倾向于选择影响自身和他人安全的行为,更易造成施工险兆事件。事故调查报告显示,事故频发倾向者多具有感情冲动、脾气暴躁、反应迟钝和缺乏自制力等个性特征。此外,工人的自我效能可能会通过影响其安全行为意向进而影响其安全业绩。工人所处的家庭、群体等也可能会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险兆事件的发生。综上,建筑工人的自我效能、情感型人格特质、安全能力、心理状态和主观规范是影响施工险兆事件的关键个体特征因素。探究以上个体特征因素对施工险兆事件的影响对事故预防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基于此,本文从建筑工人个体特征出发,对建筑工人进行现场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其对施工险兆事件的影响,以期深化施工险兆事件研究,为防范施工生产安全事故、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1.1.1 自我效能与不安全行为
建筑工人的自我效能包括问题解决效能、目标设定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等。自我效能对不安全行为及其意向均有显著影响[12],工人认知的自我效能较高,则自信能解决大多数问题,在困难面前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会努力采取安全行为,更有可能实现安全目标。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1:自我效能负向影响不安全行为。
1.1.2 情感型人格特质与不安全行为
人格特质按决策驱动因素分为思维型和情感型,思维型人格个体多基于客观事实作理性决策,对于防止不安全行为或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情感型人格个体对标的物具有更多情感上的偏向性,易从个人价值观出发作感性决策,遇到困难暴躁易怒,出现高于正常人的内心不稳定状况,极易产生麻痹和逆反等不安全心理,发生不安全行为的概率也更大[13]。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2:情感型人格特质正向影响不安全行为。
1.1.3 安全能力与不安全行为
安全能力是建筑工人避免不安全事件发生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判断能力和响应能力[14]。安全能力强的工人安全知识或经验丰富,发现工作风险和不安全状态的概率更大,更能规避不安全行为,同时更能及时纠正故障。成家磊等[15]指出,建筑工人个体特质和安全知识的学习能够促进安全能力的培养,进而抑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降低安全事故损失和事故率。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3:安全能力负向影响不安全行为。
1.1.4 心理状态与不安全行为
建筑工人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工作满意度、工作责任感、工作压力、安全意识和安全心理等。王家坤等[16]认为,矿工工作满意度越高,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工作积极性越高,不安全行为越少。安检员的工作压力越大,行为能力下降,与不安全行为正相关[17]。工作责任感越强,工人越能够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具有强烈的集体安全感,更能将不安全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曾佩佩等[12]的研究表明,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心对提高安全行为有促进作用。Chan等[18]通过现场观察法和问卷调查研究工人不良心理状态与不安全行为关系,结果表明心理状态对安全参与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4:心理状态负向影响不安全行为。
1.1.5 主观规范与不安全行为
主观规范是个人对采取某项行动时受到的社会压力的认知。建筑工人感知到的社会压力主要来自家人劝导、同事影响和领导要求。越能接受家人劝导和同事提醒的工人安全动机越强,不安全行为出现的概率越小。梁振东等[19]提出,家庭安全劝导能够强化个体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意识,进而干预个体不安全行为意向的产生。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5:主观规范负向影响不安全行为。
1.1.6 不安全行为与险兆事件
建筑工人行为越不安全,越容易形成伤害或有轻微伤害的事件或小事故,即险兆事件的发生概率越大。田水承等[20]认为,危险的行为、错误的操作、未使用防护物及使用不恰当的工具等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险兆事件的直接原因。高瑞霞[21]在研究人的行为意向对煤矿险兆事件的影响时,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6:不安全行为正向影响施工险兆事件。
综上,构建建筑工人个体特征与险兆事件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工人个体特征与险兆事件关系模型
为避免同一组织中建筑工人人格特质的相似性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选取河南省焦作市和周口市4个不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建筑工人为调查对象。采取方便抽样的方式发放120份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效度分析后发放正式调查问卷230份,历时7天,回收212份,对不符合要求的问卷进行筛选,剔除后共得到有效问卷205份,有效问卷占回收问卷总数的89.1%。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建筑工人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信息统计
2.2.1 量表设计
题项借鉴已有个体特征因素量表,根据建筑工人理解能力对语言描述进行适当调整,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测试。其中,自我效能(Q11~Q14)借鉴曾佩佩等的研究[12],情感型人格特质(Q21~Q24)借鉴MBTI量表的28题版本,安全能力(Q31~Q35)借鉴成家磊等的研究[15,22],心理状态(Q41~Q45)借鉴曾佩佩、王家坤、Chan等的研究[12,16-18],主观规范(Q51~Q53)借鉴Linan等的研究[23],不安全行为和险兆事件借鉴曾佩佩、Chan、Alessandra等的研究[10,18,22]。基于已有文献尽量满足量表题项的涵盖面与合理性,具体题项设计见表2。
表2 题项设计
(续)
2.2.2 信度与效度检验
采用SPSS 26.0软件对问卷变量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得到KMO为0.852,Barttle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0.005,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问卷整体的Cronbach’sα为0.754,各潜变量对应Cronbach’sα均大于0.7(表2),表明量表具有良好信度。
根据因子分析,得到各观测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载荷>0.7,并计算得到各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0.5,组合信度>0.7,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
通过AMOS24.0拟合SEM,采用卡方自由度比χ2/df(χ2/Degrees of Freedom)、比较适配指数(Comparative Fit Index,CFI)、良适性适配指标(Goodness-of-Fit Index,GFI)、增值适配指数(Incremental Fit Index,IFI)、非规准适配指数(Tacker-Lewis Index,TLI)、规准适配指数(Normed Fit Index,NFI)、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等指标检验模型是否达到适配标准。在初始模型中,RMSEA和GFI指标不符合接受标准。选取MI>4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若增加e1↔e2、e11↔e12、e13↔e16、e14↔e16之间的残差相关路径,模型各拟合指标将有较大改善。在最终修正模型中(图2),χ2/df、GFI、NFI和RMSEA指标达到接受标准,CFI、IFI和TLI指标达到理想标准,结果见表3。且在标准化的路径系数表(表4)中可知,假设H1~H4和H6均得到验证。
表3 模型拟合指标检验
表4 路径回归系数
根据图2修正模型中的AMOS路径分析结果,对各潜变量间影响效应进行分析。
图2 修正模型
(1)自我效能、安全能力和心理状态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负相关,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77、-0.345和-0.199。这说明自我效能感低的工人,问题解决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差,不安全行为发生概率大;安全能力弱的工人,安全知识匮乏、工作技能生疏、安全判断能力低,出现不安全行为概率大;心理状态差的工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责任感低、安全心理薄弱,更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2)情感型人格特质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正相关,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09。显然,情感型人格特质的工人做决定时,先依心意、后依逻辑,遇到突发情况时内心不稳定状况多,逆反心理强,不能冷静思考、正确对待,更易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主观规范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该结果与计划行为理论相矛盾,通过访谈发现主观规范通过多重关系间接影响不安全行为,家人、同事和领导等外界劝导的压力会短暂强化工人安全意识,有可能间接削弱不安全行为,作用过程较为曲折,因此产生的影响结果较弱。此外,建筑工人的主观规范主要来自领导要求,家人和同事提醒较少;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建筑工人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易忽略外界提醒。同时,研究调查局限或收集的模型数据问题,可能导致该影响较其他因素而言不够显著。
(4)个体特征因素对险兆事件的影响主要通过不安全行为间接实现,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06。自我效能、人格特质、安全能力和心理状态影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减少,施工险兆事件发生概率降低。
(1)自我效能、情感型人格特质、安全能力和心理状态等个体特征通过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间接影响施工险兆事件,其中情感型人格特质和安全能力的影响更显著。主观规范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负向关系和险兆事件的间接关系不显著。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正向影响施工险兆事件。
(2)建议管理者对建筑工人开展自我效能感、情感型人格特质和心理状态等测试,重点关注和引导自我效能感低、情感型人格特质和心理状态差的建筑工人。同时,不断强化对工人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增强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能力,降低施工现场险兆事件发生概率。
(3)建筑工人个体特征因素可能通过不同中介变量对施工险兆事件产生影响,本文重点研究了不安全行为的中介作用,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后续可展开对其他中介变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