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霞
(茂名市图书馆 广东茂名 525000)
我国约有1700多万视障人士,相当于每80人中就有一个“黑暗中的行者”,视障人士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他们需要得到关心和帮助,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关爱视障读者不仅要从物质上给予他们帮助,更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支持。为了让更多的盲人走出家门,他们非常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关爱支持与帮助,公共图书馆作为阅读推广的主阵地,如何策划特点鲜明、新颖的视障读者活动,能让视障人士群体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感受阅读活动带来的乐趣,点亮盲人生活,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公共图书馆馆法》规定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盲人同健全人一样拥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他们是我们社会的一部分,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保障残疾人包括视障群体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的社会责任。多年来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也在积极探索视障文化服务,2019年4月开始施行的首个面向残疾人服务的图书馆国家标准——《图书馆视障人士服务规范》,促进了视障读者平等共享公共文化资源和成果,不断优化馆藏资源、提升专用设备、加强环境布置、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为视障读者开展无障碍服务,帮助他们消除信息鸿沟,平等自由地享受社会文明成果,努力为视障读者打造温馨精神家园。
我国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国家,约有1700多万,我国每年会出现新盲人大约45万,低视力135万,即约每分钟就会出现1个盲人,3个低视力患者。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不少盲人文化程度不高,也就是说,不少人几乎没有学习过盲文,即便在当地的聋哑学校学习过盲文,也都是一知半解的知识。再有盲人比较少出家门,因为生理上的原因,限制了他们的行动。官方数据显示,早在2017年底,我国省地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就设立盲文阅览室959个。然而,一些地方图书馆的视障阅览服务区功能齐全,却是闲置,馆藏千余册盲文书,很少有盲人主动来借阅。如何对盲人进行阅读推广服务,让他们勇敢走出家门,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课题。据调查显示,视障人士在选择是否去图书馆时,一方面会考虑出行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则是会评估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是否对自己有足够吸引力,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还没有做到符合视障人士的需求,没有让他们有经常去参加活动的想法。[1]
公共图书馆是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阅读推广服务是己任,如何为视障读者提供自由、均等的阅读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传播先进的知识文化是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目的。
策划开展视障读者活动加强了“馆员、志愿者与受助者的共融性”,馆员通过视障读者加深对残障领域的了解,视障读者通过馆员了解更多文化知识、阅读渠道、阅读推广活动等;“馆员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帮助受助群体(视障人士)成长的同时,馆员在个人素质、志愿服务管理能力上得以提升:“志愿者角色的改进”,馆员由活动的参与者提升为活动的管理者、策划者、执行者。视障读者群体除了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温暖外,整体形象和个人自信也得到了提升。
一份好的活动方案是开展视障读者活动能否成功的基础。确立主题是制定方案的重点,视障读者活动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主题思想,在正确主题思想的引导下,才能通过开展活动达到向视障读者传播文化知识的目的。用简洁的文字把方案的每个部分表达清晰,设立阶段目标,这样在开展视障读者活动中目的明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视障读者活动能否成功,不是一个或几个工作人员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团队的紧密合作,从总策划人到执行策划人再到参与的工作人员,以最优化的方法调配组织可投入活动的人力、物力资源,才能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好的团队组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团队经过策划和实践多次活动并善于总结经验和评估,团队工作人员之间经过长时间的互相磨合,互相配合,注重团队精神,才能有效提高团队整体运营能力。
视障读者是特殊群体,他们因为生理原因,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在策划活动时要多和视障读者沟通,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注重相关细节,细致、耐心地倾听视障读者的心声,相互沟通。不同类型的视障读者活动有不同特点,我们要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是推广阅读主阵地的特点,联合各种社会力量来配合开展活动,对视障读者活动给予支持与帮助。公共图书馆的视障读者活动是否有成效,是否能够满足视障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取决于视障读者活动是否有科学合理、把握细节地策划。
策划视障读者活动要有创新意识,如果活动形式总是一成不变,就很难吸引视障读者参与,每次活动结束后都进行反馈总结,创新意识是保持视障读者活动有活力的源泉,在成功的经验上注入新的元素,才能够吸引更多视障读者的参加活动,扩大影响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图书馆作为阅读推广活动的主阵地,在4.23世界读书日、各地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图书馆宣传周等期间,开展视障读者专题活动,为视障读者带来丰盛的文化大餐。一是举办视障阅读专题活动,包括“文学沙龙、好书分享、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类型活动”,这些不同类型的视障活动会给视障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心理体验,以不同的活动方式带给视障读者多重的阅读感受。二是举办培训班,让视障读者学习一些技能。例如盲文学习、外语学习、散文创作、朗诵技巧、电脑学习、中医按摩等都可以开设培训班,这样可以增强视障读者的学习信心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一技之长,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书馆已经不是传统的图书推送,引导阅读的阅读推广方式。据调查显示,视障读者更喜欢参与性的活动,由于视障读者的视力原因,例如举办视障读者活动就需要大量志愿者的帮助和参与,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因此合作机构包括各地的残疾人联合会、盲人协会、志愿者团队、相关爱心单位、社团等。
1.举办文学沙龙活动。邀请志愿者老师给视障读者上文学创作课,包括邀请当地作家协会主席和会员以及高校老师指导视障人士进行文学创作,定期举办文学创作比赛,经评选出的优秀文章可以获得奖励,鼓励更多视障人士多阅读,多写作,提高文学创作水平。例如在4·23世界读书日这个提倡全民阅读的特殊日子,开展不同主题的文学沙龙活动。还可以举办“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一篇文章)阅读分享会”,视障读者和志愿者以亲切座谈的形式分享阅读体验,一起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活动不仅生动地展现了视障读者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向普通大众传递了视障读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定期开展无障碍电影口述活动。无障碍电影口述活动是志愿者们一对一地服务视障人士,为视障者口述影像的活动,它使视障读者不但可以从演员们的精彩对白中了解到大概的剧情,也可以通过志愿者细致解说来对影片中一些无声画面描述(如情景、人物表情、动作等)进行更深入地理解。无障碍电影口述活动的开展,对于视障读者无疑是打开了另一个“文化之窗”,电影为视障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官体验,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电影中注入的温度。
3.学习朗诵技巧。邀请朗诵专家给视障读者上课,传授朗诵技巧,提高视障人士的朗诵水平。邀请朗诵学会和图书馆、盲人协会合作,让专家老师现场指导视障人士如何朗诵,志愿者可以把课堂内容录成音频,让视障人士在家中也可以学习,选拔出优秀的朗诵者,参加省市级的朗诵比赛。
4.举办主题音乐会。一些有音乐才华的视障人士是需要一个合适的舞台来展现他们独特的艺术魅力,公共图书馆可以提供平台给盲人乐队进行表演,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我们搭起残健共融的桥梁,让更多普通大众了解盲人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感受到盲人乐队成员们内心的澎湃,也感受到了他们希望通过音乐才华和个人努力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用行动告诉大家:在音乐面前,他们都是正常人,一样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激励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5.“共融”课堂。我国大约有1700万视障人士,但我们在大街上却很难发现视障人士的身影,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视障人士长期被困在家中,即使能走出家门接受教育的视障人士,一般入读盲校,特校等,缺乏共融教育,长此以往,导致与健全人士沟通出现了障碍,视障人士需要学习如何与健全人士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普通大众缺乏对视障人士的接触和了解,经常会导致一些误解和冲突的出现。“共融”课堂活动开展的目的是通过定期组织视障人士与健全人士在一起学习交流,相互磨合,相互了解,从而推动社会的残健共融。例如定期举办公开课,邀请心理导师等讲课,大力宣传推广,吸引普通大众和视障人士报名参加,通过导师讲课,游戏,互换角色体验等方式来讲解如何正确看待视障,从生理、心理和社交上认识视障;如何与不同的视障人士沟通,需要哪些沟通技巧;如何从个人层面到社会层面帮助视障人士,助人自助等。
公共图书馆在策划视障读者活动中,离不开“图书馆+盲人协会+加志愿者团队+各社会力量+勇于进取和创新”的视障群体服务模式,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以公共图书馆为文化服务主阵地,积极主动地与不同的社会机构合作,秉着勇于进取和创新的理念解决人员和资金不足的难题,让更多视障人士走出了家门,促使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无障碍建设得到逐步改善,使普通大众有机会接触到视障群体,从而提高公众对视障人士的认知水平,推动全民阅读,构建阅读社会,帮助和鼓励视障群体,提升全民阅读品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残健共融。虽然视障人士阅读推广工作任务依然艰巨,相信在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和团结协作下将会为视障人士创造更丰富的、更完善的无障碍阅读环境,从而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