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文学期刊史编年(1872-2019)

2022-02-02 23:03:41赵普光刘佳贝
东吴学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创刊南京

赵普光 汪 注 刘佳贝

概 述

地处东南的江苏,历来是经济、文化的重镇。随着中国历史上历次的政治动乱而导致的大规模南迁,以江南地域为主体的江苏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汇聚和增生的地方,加之地理的优势,形成了文化的厚重与开放兼具之特点。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化进程的展开,江苏地区的文化更呈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近现代媒体的出现和繁荣,就显得水到渠成。所以,近现代期刊在江苏地区率先繁荣和发达,即是江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江苏文学之盛,自不待言。因此,要看现代江苏文化与文学,则如此繁多的文学期刊就是极好的证明。

江苏新文学期刊从涓涓细流到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中间有汩汩滔滔,有奔腾咆哮,也有拦腰截断,称得上是曲折辗转。而唯其曲折辗转,才能如此丰富多姿。江苏文学期刊的轨迹,深刻地折射出近现代中国文学、文化发展的历程。

近代中国被动进入由西方列强主导的经济政治文化体系,异质的意识形态、思想观点、科学技术涌入。在此过程中,出版业悄然登陆,带动了中国本土出版业的革新。中国近代期刊在以当时尚属于江苏区域的上海诞生,并如涟漪一般向外扩散,由点到面,自面成片,蔚成大观。

近代中国,江苏文学期刊由《瀛寰琐记》揭橥,到1897年后踏上发展的坦途,至1914年达到巅峰,1919年后开始向新的文学期刊转型。这20年时间是江苏文学期刊实质发轫、迅猛发展的阶段。这些刊物无论以革新小说、改良文艺为己任,还是借文学、文艺来促使社会进化、启发民智等等,均对该时期中国的文艺期刊勃兴起到了极大的推助作用①上海图书馆编,祝均宙主编:《中国近现代文献总目丛刊》,后记,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1920—1930年代是中国现代期刊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江苏文学期刊的迅猛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期刊真正繁荣起来,专业化程度极大提高。标志有三:一是期刊正式得到官方认定,成为与新闻纸、书籍及其他出版品并列的出版物②期刊的定义是“指用一定名称每星期或隔三月以下其间继续发行者而言”。“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十二月十六日公布,内政部警政司印《:出版法》,转引自吴永贵编:《民国时期出版史料续编》第1册,第3页,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二是期刊开始受到学界关注。以1933年《期刊索引》创刊为起点,期刊学研究自此滥觞。三是出现了九大期刊出版发行中心,即上海、北京、南京、广州、天津、杭州、重庆、成都、桂林。其中仅南京的相关数据就有987种(含文学类期刊71种)③上海图书馆编,祝均宙主编:《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第1598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借着期刊迅猛发展的东风,江苏文学期刊茁壮成长。进入40年代,文学期刊在全面抗战爆发至国民党政府垮台十余年时间当中,总体上其数量以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为界,出现了先暴跌、后暴增的剧变。

就全国范围来说,近代以来尤其是1928年之前江苏文学期刊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最突出的。如此丰富的江苏文学期刊,大致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分布态势上的分散而又集中。这个特点尤其是在1949年之前期更显突出。彼时绝大多数报刊的创办和运行机制主要是市场性和自发性的。江苏文学期刊的分布,既集中,又分散,共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此处所谓的集中,是指1928年之前文学期刊大量汇聚在长江入海口附近的上海、苏州地区,这是中国现代期刊的发轫、发达的最好体现。1928年后南京的文学期刊则相对集中,又因南京的大学云集而出现很多的校园文学期刊。所谓分散,是指除了南京、上海、苏州三个集中区域以外,各个地方都有数量可观的或大或小(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的期刊,比如镇江、常州、无锡、徐州,乃至苏北的各个地方都不乏文学刊物。换言之,文学期刊的分布,在江苏的中心城市之外,绝非一片空无,而是散若群星,这共同形成整个江苏地区的文学、文化的发达繁荣。这种分散性尤其体现在地方性期刊的多样繁荣上。清末民初是地方报刊的发轫期,地方刊物创办方面一路领先的,则是江苏地区①需说明的是,上海虽属于江苏地区,但其报刊的性质、定位、影响则是全国性的,与江苏其他地方有明显不同。所以本文所涉及的“江苏地区”将上海排除在外。。1898年,《中国官音白话报》《无锡白话报》在无锡创刊,开启了江苏地方办报的序幕,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前,江苏地方出版发行的报刊有据可查者,达到91份。相对全国其他省份,区域内多地办刊的积极性高,出现了以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常熟为代表的报刊高地。特别是,与浙江同时期报刊总量的57.53%都集中在杭州(42份)一地的情况相比,江苏的期刊分布更均衡、合理。毫无疑问,江苏是清末民初地方报刊兴起与兴盛之地。

第二,期刊类型丰富多元。江苏地区的文学期刊,在刊物的定位、风格等方面显示出多元的状态。有激烈昂扬的革命期刊,又有云集的通俗期刊;有论政色彩鲜明的评论期刊,也有坚守园地的纯文艺期刊;有文化守成的旧体文学期刊,更有开风气之先的白话期刊;有象牙之塔的校园文学期刊,更有市场机制中博弈的商业期刊。可以说各种类型风格,不一而足。仅在1930年代,江苏文学期刊就大致存在五种亚类型:抗日期刊、艺文期刊、校园期刊、“国故”期刊、“现代”诗刊。前述种种,共同在中国现代期刊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先锋与守正熔铸的风骨称得上独树一帜。既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又具先锋的开拓激荡风范,共同形成江苏新文学期刊的又一特色。

这一方面表现在对时代的热烈关切。比如1940年代中后期,取得抗战胜利的中国似乎迎来了和平建设的曙光。然而随着中国再次陷入内战的旋涡。“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无力应对空前的财政、军事、政治压力,随着统治腐败、行政低效、经济疲软的加剧,国统区人民要求结束独裁专政、建立民主政体的呼声越发高涨。在此背景下,创办民主期刊形成了一股潮流,人民以其为喉舌和传声筒,向政府提出抗议,发出要求变革的共鸣。

这特点也表现在文学形式的激进姿态中。比如白话文学期刊就比较集中地体现出先锋姿态。江苏地区的白话文学期刊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办刊水平上,皆执全国之牛耳。数量上,江苏地区(以南京、上海为中心)近现代期刊的创办、发行量为24500余种,北京地区为7056种,西南地区(重庆5000余种、四川10543种)。文学史地位上,江苏(包括上海)是近代期刊的起源地,而在汗牛充栋的期刊中,白话文学期刊的数量巨大,并对近现代白话文学期刊的创立、发展起到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总之,纵观江苏文学期刊发展的历史长卷,不难看出,更迭与变革、淘汰与新生是期刊面貌演变的常态和规律,正是这种新陈代谢、新旧更迭的机制维系着江苏文学期刊的百年生命的延续,成就了它枝繁叶茂的景观。时至今日,在数字出版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大型文学期刊或许可以依靠其特有的优势继续保持着文坛的中心地位,如《钟山》《雨花》《青春》《苏州杂志》等期刊的媒体融合尝试不仅使自己散发着勃勃生机,还为江苏文学期刊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式。但是应该看到,就算是如《钟山》等纸质大型文学期刊也面临着转型的挑战,而大部分的小型地方文学报刊更遭遇着停刊的命运。未来的数字出版将会向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媒体融合将持续与深入地改变着文学期刊出版的形态。正如加拿大传播学者哈罗德·伊尼斯所言:“也许我们可以假定,一种媒介经过长期使用之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它传播的知识有何特征。也许我们可以说,它广泛的渗透性创造出来的文明,最终难以保存其活力和灵活性。也许还可以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未来无可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是存在多种可能性的,媒介技术的变革将带来全新的变化。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江苏文学期刊从历史中获得经验与启示,将以怎样的姿态续写属于自己的篇章,只能留待后世言说了。

一八七二年

四月三十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创刊。

十月,《瀛寰琐记》在上海创刊,月刊,申报馆出版。停刊时间不详(一说一八七五年十二月),属专门刊载文学作品的综合性文艺刊物。撰稿人有蒋包叔子氏、小吉罗庵主、钵池黄钧宰天河氏、径山樵子、双红豆馆主、龙湫旧隐、葛其龙隐耕、朱允成子钦甫、郑瑞清、朱允成等。栏目有海外见闻杂志、海内外奇事怪谈、益智见闻、各地消息、科学知识、读书札记、随笔、人物传记、诗歌词曲、时政论述、剧本漫谈等。该刊“思穷薄海内外,寰宇上下,惊奇骇怪之谈,沈博绝丽之作”,以“测助星度地之方,参济世安民之务,益致知格物之神,开弄月吟风之趣”,不仅刊载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笔记小说,而且首刊了中国近代小说史中第一部长篇连载翻译小说《昕夕闲谈》。因此,《瀛寰琐记》在近代期刊发展史、小说发展史上兼具重大意义。

一九〇二年

二月二十二日,《政艺通报》在上海创刊,半月刊,一九〇八年三月改为月刊,发行两期后停刊,政艺通报社出版。该刊的历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有邓实、黄节等人,主要栏目有上谕恭录、政治通论、政学文编、内政通纪、外政通纪、外政要电、历代政治文钞、西政丛钞、艺学文编、艺书通辑等。《政艺通报》报道国内外政局,记载商务往来及对华政策,介绍西欧最新科学成果。该报于每年结束时仿欧美《列国岁计政要》体例,将全年内容分类归并、出版汇编本,称作《政艺丛书》。《政艺通报》属于综合性刊物,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政治、实业、技艺等的重要资料,每期40余页,内容分上下两编,上编言政,有政学文编、政书通辑、内政通纪、外政通纪、内外政要及政艺文钞等;下编言艺,实际是介绍铁路、开矿、农工等实业发展情况,设置了艺学文编、学书通辑、艺事通纪、艺学图表(统计资料)及从钞等栏目。在第一年第十二期起又一度增设一个中编言史,内容包括史学文编、朝廷外交政史、万国外交政史等。一九〇四年三月取消中编,恢复故例。材料多半是当时的文件汇编,并配以相关评论。

本年,《女学报》在上海创刊。文明书局代印,苏报馆发行。《女学报》本是上海最早的妇女月刊《女报》(一八九九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撷芬)于一九〇二年更名后发行的月刊,停刊于一九〇三年五月。该刊以提倡女学、女权为宗旨。主要栏目有论说、女界近史、演说、译件、尺素、词翰、专件、杂俎。刊登文章有《论女子宜讲体育》《论女权渐盛》《谐铎嬉笑有涕淚怒骂亦文章》《雪衣娘》《常州不缠足会章程》《一言兴邦》等。《女学报》主编仍为陈撷芬,作者有杜清池、王荷卿、蒋性逐、陈超等。该刊随《苏报》附送,有“女苏报”“小苏报”之称,发行于北京、天津等全国各地,受到各界欢迎。一九〇三年,《女学报》因“苏报案”被清政府查封。陈撷芬亡命日本,在东京续编《女学报》第4期。可以说,《女学报》大力鼓吹妇女解放,开时代之先河。

一九〇三年

一月十六日,《智群白话报》在上海创刊。一九〇四年十月停刊。初为半月刊,自13期起改为旬刊,由林獬主编,中国白话报社编辑,镜今书局发行。现存一九〇三年十二月至一九〇四年十月的二十四期,停刊原因与《警钟日报》因社论《呜呼!万寿无疆》犯禁被查、镜今书局被封有关。

五月,《绣像小说》在上海创刊。

六月二十九日,清政府以《苏报》鼓吹革命为由,逮捕章炳麟。《苏报》随后被封,史称“苏报案”。

十二月,《中国白话报》在上海创刊。《中国白话报》以鼓吹“爱国救亡”为宗旨,在当时出版的白话文刊物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该刊分论说、历史、传记、新闻、实业、科学、时事问答、小说、戏曲、谈苑、选录等栏目。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劳动者和青少年为主要宣传对象,以达到“个个增进学问,增进识见”“中国自强”的目的,文作常以浅显易懂的白话文辞宣扬革命道理,激发读者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中国白话报》还通过刊登《论刺客》、将《扬州十日记》进行白话文改写等方式传播排满反清思想。《中国白话报》存世时间不到一年,却在爱国青年当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是民主思想和爱国思想的结晶。该刊同时也是较早提倡白话写作的刊物,堪称白话文学史的里程碑之一。

一九〇四年

一月,《女子世界》在上海创刊。

三月十一日,《东方杂志》在上海创刊。

九月,《国民日日报汇编》在上海创刊。

十月,《二十世纪大舞台》在上海创刊。

十二月,《扬子江白话报》在镇江创刊。《扬子江白话报》,初为月刊,每月阴历十五日出版,后改为半月刊,发行人兼主编为杜课园。一九〇五年出至第九期时,杜课园“以文字获过,被收法庭”,报纸被迫停刊。一九〇九年一月又由杜课园的友人凌探原、成觉民等人接手,续出“中兴”第一、二期。代表作家有破园、君勖、丹斧、局外闲人等;有社说、学问、新闻、小说、戏曲、闲谈、歌曲、来文等栏目。该刊内容“侧重于长江流域,推而广之于国内外”“尤斤斤于科学问题”,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不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对下层民众表示同情,但不赞成革命,主张君主立宪,倾向于改良主义。

一九〇五年

二月二十三日,《国粹学报》在上海创刊。

一九〇六年

一月二十九日,《官场现形记》出版。

五月,《新世界小说社报》在上海创刊。

十月,《竞业旬报》《月月小说》在上海创刊。

一九〇七年

二月,《小说林》在上海创刊。

十月,《竞立社小说月报》在上海创刊。

十一月,《神州女报》在上海创刊。

一九〇九年

二月,《女报》《庄谐杂志》在上海创刊。

九月,《十日小说》《小说时报》在上海创刊。

一九一〇年

一月十一日,《国风报》在上海创刊。

五月,《民声丛报》在上海创刊。

七月,《小说月报》在上海创刊。

八月五日至九月三日,《艺林》在南京创刊,月刊,南京艺林社编辑、发行,总编辑则是陶巽人(陶磨蝎)。该刊创刊于庚戌年农历七月,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现存第一期。该刊创办的目的在于“开通风气,陶冶性情”。编者宣称刊物主要登载“国学”方面的作品,同时辅以社论、词林和小说。刊物所刊文作大多以古文写作,如沆瀣堂文稿、倚天长啸集、绉池诗草、北窗诗话、筠兰阁琐记、骈花散叶文钞、众仙霓唱集、大罗天词选、日涉笔谈和科学谈等。其中,“科学谈”介绍科学知识,例如钾或钠可在水中燃烧、鬼火的产生原因等。此外,刊物还大量刊登该社同人的生活经历和日常感悟,如“倚天长啸集”收录的《祝吴眉孙清庠三十寿》《书王东培孝煃同年忠烈考后》《感怀》和《五君咏》等。该刊还附设有“同文吟社”,用于征集诗歌。并且每期内容均会设置题目,分为“诗题”“诗钟题”和“联语题”等,供愿意投稿的读者作诗之用。《艺林》创刊于辛亥革命之前,此时中国社会实已有了巨大的变化,故而该刊反映了巨变时代的一些普通文人的思想与心态,有助于丰富近代知识分子思想史研究。

一九一一年

五月,《吴门杂志》在苏州创刊。逢朔日发行,月刊,主编及主办人情况不详,在苏州、上海、常熟设有分销处。该刊由苏州吴门杂志社编辑,主要撰稿人有秋心、靖公、青聿等。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现存一九一一年五月、六月二期。《吴门杂志》所刊内容多样,设有社论、实业丛谈、吴门偶录、文艺、图画、小说、笑林、专件、附录等栏目。“社论”栏目主要刊登国家大事、地方事务方面的评论性文字,是该报表达政治主张的窗口,代表性社论有靖公的《论苏省亟宜设立官办女子师范学校》,该文认为江苏应从速设立女子师范学校,以促进女子教育发展。还有《论吴中地方自治之弊》一文,批评了吴江地方自治施行过程中部分议员为自己谋私利的现象。“实业丛谈”栏目主要刊登江苏省实业方面的消息,包括实业人物事迹、实业科学发明、实业公司兴办、农业改良、农业学堂兴办、农业技术发明等内容。“吴门偶录”栏目主要关注苏州政治及社会新闻,涉及督练公所、巡警、区官考试、商团会操等各个方面,是研究苏州地方社会的重要资料。“时事评论”栏目主要刊登针对时事问题的评论,涉及振兴海军、外交、社会现象评论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时人思想的参考资料,尤其是其中对苏州社会现象的评论性文字具有重要价值,这些文字是研究当时士绅观念及苏州社会情形的重要资料。“文艺”栏目主要刊登诗词、竹枝词、祭文、哀辞等文学作品。“图画”栏目刊登的是手绘图画,所绘事物多为苏州风物、人物活动等。“小说”栏目主要刊登各类讽刺小说,代表性小说有悟的《爱国梦》、九二的《饭桶史》等,这些小说多以幽默讽刺的笔触讥讽现实社会,读来发人深省,对研究时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价参考值。“笑林”栏目主要刊登旨在使读者身心放松的游戏文字,载有《说纸鸢》《滑稽谈》《毕业文凭与烟照之比较》等滑稽文章。“专件”栏目内主要刊登重要档案,刊中载有奏折《御史胡思敬奏新政乱天下请密筹善策折》。“附件”栏目主要刊登城自治公所决议的制度、条例、简章等内容。

该报自第二期起开始刊登商业性质的广告,所刊广告多为苏州当地工业产品。此外,刊中还刊出了广告刊例,规定了刊登广告的价目。

《吴门杂志》是苏州的一份地方性综合杂志,该刊是苏州士绅阐发政治观点的重要报纸,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此外,刊中所载内容也是研究清末民初苏州的地方自治及地方社会的重要资料。本月,《妇女时报》在上海创刊。

八月二十四日,《申报》副刊《自由谈》在上海创刊。

一九一二年

五月,《新世界》在上海创刊。

六月,《古学汇刊》在上海创刊;五日,《真相画报》在上海创刊。

七月,《群学会杂俎》在上海创刊。

九月,《文艺俱乐部》在上海创刊。由扪虱谈虑客(韩文举)和孤愤生主编,文艺俱乐部负责出版。刊物为半月刊,每月一日和十六日发行一册,实际发刊时间多有变化,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现存一九一二年九月一日第一卷第一期至当年十二月十六日第一卷第三期,共计三册。该刊在版式设计上较为简单,首版中部斜向印有红色楷体书写的刊名,刊名左侧则印有卷数和期号,刊名右侧则印有出版时间和零售价格;末版则印有文艺俱乐部所售其他各类书籍、刊物的促销和推介广告,末版同时印有文艺俱乐部的编辑者、发行所、出版地址、印刷所、价格和广告征订则例,并格外强调所刊文章皆为刊物版权所有。该刊设有固定的栏目,具体包括历史谈、文苑、小说、谈荟、杂俎等栏目,刊物最初设有“时局谈”一栏,主要刊登新近时事新闻,但由于该刊为半月刊,考虑到文章新闻的时效问题,因而将该栏取消。“历史谈”一栏主要刊登民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以短篇文章的形式分述不同国家的过往事迹,关注历史当中的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联,展现人物特有的历史情感和事件在形塑国家历史中的作用,代表性文章有《前朝野史》;“文苑”一栏则刊登散文、诗作、词录和丛话,在内容上则或追忆前清史事,或描绘自然风光,以此反映民国气象;“小说”一栏则以中长篇小说为主,在内容上则描绘普通家庭所受封建制度的剥削与迫害,或描绘社会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代表性文章有《指腹婚姻之累》。“谈荟”和“杂俎”两栏目则多以杂文为主,文章题材极为广泛。尽管《文艺俱乐部》现存刊物数量相当有限,但作者水平高、名气大,如章太炎、黄侃、蒋万里和林纾等,其所载文作因此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此外,刊物较关注不同阶层在民初的生活和心态,为了解鼎革前后普通人的生活情态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参考资料。

十月一日,北京大学校长严复辞职,章士钊继任。

一九一三年

一月,《民国汇报》在上海创刊。

二月十五日,《星期汇报:新闻舆论商务丛刊》在上海创刊。

三月,《神州女报》在上海创刊。

五月,《大同周报》在上海创刊。

六月,《善导月报》在上海创刊。

九月,《自由杂志》在上海创刊。

十一月,《滑稽杂志》在苏州创刊。滑稽杂志社发行,苏州日报馆分发行,总编辑江家桢(梦花馆主),吴县人。该刊设有滑稽论说、滑稽文粹、笑话奇谭、滑稽诗词、滑稽小说、滑稽诗话、滑稽杂著、五洲趣闻等栏目,刊登风格滑稽诙谐的小说、诗词、文章、戏剧。其中,“滑稽诗词”语言通俗、风格滑稽可笑,大多类似打油诗,如《嘲秃头》《花酒大王》《讽议员》等。“滑稽文萃”登载趣味文章,或在内容上搞笑,或在形式上戏仿(如对《滕王阁序》的戏仿)。“滑稽杂著”刊登有趣的对联(如三国人名对)、宝塔诗、更调等文类。“滑稽小说”多为短篇故事,也有连载小说(文言白话不拘)。“滑稽戏剧”数量较少,主要是讽刺现实的新剧剧本,如《新旧怪现状》。“五洲趣闻”刊登国内外的奇闻逸事。刊物也登载非滑稽类的作品,如《四海题襟集》登载的旧体诗文,多为文士的悠游雅兴之作,虽带有游戏色彩,但风格平实。此外,“滑稽论说”中的一些评论文章也持中保守、态度严肃。总之,刊物所刊作品以文言为主,作者都有一定传统文学素养,内容尽管浅俗但不低俗。刊物主旨为“开通社会、讽谏政府”,其中也确实有一些讽刺现实的作品,如批评无所事事的风流大少和行为不正的议员,但大多数作品对现实的关注度并不深,包含讽刺含义的作品也因滑稽色彩太重显得讽谏力度不足。因此,《滑稽杂志》更注重文学的游戏娱乐功能,所述主旨更像是提高刊物品位的一种策略。尽管游戏笔墨在清末民初文学杂志上很常见,但如此集中登载滑稽作品的刊物并不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滑稽杂志》在当时的期刊中具有独特性。同月三十日,《游戏杂志》在上海创刊。

十二月,《雅言》在上海创刊。

本年,《歌场新月》《沪江大学月刊》《墨海》在上海创刊。

一九一四年

一月一日,《中华小说界》在上海创刊。

四月,《亚东小说新刊》《香艳小品》在上海创刊。同月二十五日,《民权素》在上海创刊。

五月,《消闲钟》在上海创刊;一日,《新剧杂志》在上海创刊。

六月六日,《礼拜六》在上海创刊。

七月五日,《五铜圆》在上海创刊。

八月,《小说杂志》《快活世界》在上海创刊。

九月二十日,《白相朋友》在上海创刊。

十一月七日,《七襄》在上海创刊;十七日,《快乐杂志》在上海创刊。

十二月十日,《十日新》在上海创刊。

本年,《余兴》《文艺杂志》《江东杂志》《织云杂志》《繁华杂志》《香艳杂志》在上海创刊。

一九一五年

一月一日,《小说海》在上海创刊;五日,《妇女杂志》在上海创刊;十五日,《大同月报》在上海创刊。

三月十五日,《双星》在上海创刊。

五月,《摩尼》在上海创刊。

八月,《小说大观》在上海创刊。

九月十五日,《青年杂志》(一九一六年九月一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一九一六年

一月,《春声》在上海创刊。

本年,《邗江杂志》在扬州创刊,年刊,扬州文宝斋墨庄负责编辑、发行,具体编辑工作由吴东园、张庆霖和赵赓云担任。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现存一九一六年第一期和一九一七年第二期。该刊首版中部印有刊名,刊名左侧印有主编姓名,刊名下方印有期号。尾页部分印有小说新报和小说月报的出版广告、该刊的出版信息和价格信息。该刊栏目比较固定,具体包括文苑、小说、传奇、弹词、译著、别录和启事等栏目。“文苑”一栏主要刊发历朝历代的文集序言、碑文、歌赋和题跋,代表性文章包括《重修燕子楼碑记》和《重修范亚父墓碑记》。“小说”一栏则主要刊登以乡土生活回忆、市井百姓琐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这类小说往往以短篇小说居多,篇幅不长,每期刊发两到三篇。“传奇”一栏则主要刊发传奇体的文章,代表性文章有《六朝梦》。“译著”一栏则主要刊登海外各国的短篇小说和故事纪略。“弹词”一栏则主要刊登各类题材的弹词唱本,在内容上涉及乡间生活、自然风光和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广陵潮》。“别录”一栏则主要刊登各类诗作,这类诗作往往多数为短诗,数量较多。“启事”一栏则主要刊登刊物的征稿启事、发行信息和编后记。《邗江杂志》作为扬州市第一份白话文学杂志,颇有时代意义、地方色彩。该刊集中反映了在民国初期地方文学界在创作风格、创作形式和创作理念上的新变化,为学者研究民国初期地方白话文学的产生与变革之路提供了宝贵资料。

一九一七年

一月,《小说画报》在上海创刊。

二月十六日,《中华编译社社刊》在上海创刊。

九月,《兰言》在武进创刊,周刊,余信芳主编,常州日进印刷所代印,晨钟报社代发行。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该刊主要撰稿人有王心存、吴放、馥芝、侠舟、信芳、幻影、仲涵、拜竹等,现存五期。《兰言》属传统文学刊物,由吴放、余信芳等武进地方传统文人结成的武进苔岑吟社所主导,依托常州晨钟报社发行。民国初年,武进文人有鉴于“欧风东渐,异学争鸣”,“国粹由此而衰,国势因之益弱”,决定创立武进苔岑吟社,并希望“藉翰墨因缘,重振兰陵风雅”。《兰言》即是武进苔岑吟社为“提倡文学,保存国粹”而发行的刊物。刊中内容庄谐并录,正谲兼收,分文苑、谐著、笔记和小说等栏。“文苑”栏主要刊登苔岑吟社同人的唱和诗、社课诗,还有吟社文人所写的抒情诗、词、赋。“谐著”栏,主要刊登诙谐幽默调笑令,改编山歌和掌故文章。“笔记”栏则连载余信芳的笔记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余信芳所见所闻的趣闻轶事。“小说”栏主要刊登传统章回体小说,连载有余信芳的哀艳小说《并蒂兰》、汪仲涵的社会小说《妇人心》,范拜竹的短篇小说《陋巷鹃声》。该刊还载有崇真中西女校、勤敏英文专修馆、广慈医院、福音医院的商业广告,以及其他诗社征求社员的广告。《兰言》是一份由武进地方传统文人主办的传统文学刊物,刊中不少诗作带有忧叹国粹不存的焦虑、哀伤色彩,真切反映出民国初年地方传统文人的困顿、忧虑之境。该刊是研究武进苔岑吟社文人的必备资料,同时也是研究民初文人心态变化的重要资料。

本年,《锡秀》在上海创刊。

一九一八年

一月,《小说七日报》在上海创刊。

三月,《沪江月》在上海创刊。

五月,《日新杂志》在上海创刊。

八月一日,《小说季报》在上海创刊。

九月,《泼克》在上海创刊。

十二月二十二日,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

本年,《秋声》在上海创刊。

一九一九年

二月,《文学杂志》在上海创刊。

十二月,《少年社会》在南京创刊。一九二〇年六月发行第二卷第六期后停刊。王炽昌主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少年社会杂志社编辑、发行。另有《少年社会周刊社》,半月刊,主要供稿人有解中荪、金海观、杨贤江、邰爽秋、杨效春、吴定良、薛钟泰、王衍康等,设有论述、随感、诗歌、演讲、译著、通讯等栏目。有些社员和当时最大的社团“少年中国学会”的关系很密切。《初版宣言》就刊物的命名、宗旨、实行宗旨的方法以及研究批评的对象做了解释。《初版宣言》指出:“少年的社会是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我们现在要研究批评的是:(一)社会的问题、状况,(二)少年的思想、生活,(三)人生的学说,(四)建设的方法”,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以研究、批评、奋斗、创造为信条,拯救、改造社会。该刊主要刊登反映社会现象、讨论社会问题,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如《男女性的教育》《思想心理之生物学的基础(未完)》《杜威博士在本校之演讲(续)》《德谟克拉西德发达和他对于教育的关系(未完)》《三方面的教育界根本改造》《我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等。该刊较全面综合地反映了民国时期南京教育的基本状况,为研究教育与文学的互动关系提供了资料。

一九二〇年

三月十五日,《新的小说》在上海创刊。

六月,《新华月刊》在上海创刊。

十月,《国耻》在无锡创刊。双月刊,当年十二月停刊。徐竹园任编辑,国耻编译社发行部发行。林长民、徐旭高、贺天健、金佛徒等人曾为该刊撰稿。该刊坚持以文学记录国耻、策励人心为宗旨。载文内容主要宣传爱国思想,并对中国复兴提出了建设和计划。陆湘碧、梁溪强、苏鸿图、杜中民、史久凤等人都曾为该刊作序,共同号召要以文学宣扬国耻,宣传爱国思想,号召国人勿忘国耻,不应奴颜婢膝,甘受凌辱,应该卧薪尝胆,坚忍不拔,以雪前耻。该刊主要发表文艺作品、小说、笔记等,设有外论、言论、题词、歌词、来函照登等栏目。“外论”一栏多发表外国人对中国形势的看法,如韩国作家李光洙的题为《中国中兴必自挫日始》一文中就中国为何“以二十一省之人民而无自存之力耶”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中国人民士气颓废,不敢以武力抵抗外辱,强调“中国计中兴伟业、安然幸福,非有流血之代价而不可得也”。刊物载有大量小说,如《东亚春梦记》《爱国—爱妻》《啯啯儿》,还有笔记《竹园随笔》《纪某邑学生爱国运动》等,通过文学手法展现帝国主义给中国国民带来的灾难,慨叹“大国民无有不爱其祖国者,盖爱国为国民天职,犹人自爱其身,故爱国家并非荣事。然今人爱其身者多而爱国者少。嗟乎,此人之所以荣视爱国欤”,号召国民一齐反抗。此外还有杏芬的《中华民国国耻纪念日》一文统计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遭受到国耻的具体事迹和日期,希望给人民以警醒。该刊物对于研究巴黎和会后中国国内的舆论反响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年,《新妇女》在上海创刊。

一九二一年

元旦,《新声》在上海创刊。

五月,《文学旬刊》作为《时事新报》副刊出刊。《饭后钟》在常熟创刊。一九二三年一月至一九二七年一月休刊,同年二月复刊,一九二七年十月停刊。吴双热编辑,王铸生发行,一般每逢八日出版发行,初为旬刊,中间改为半月刊,后又恢复旬刊,主要撰稿人有吴双热、荫轩、归曾禧、王德森、陆宝树、徐如璋、戴寿昌、方仁渊、杨公善、归曾祎、费树蔚、丁祖荫等。主要栏目设置包括谐著、小新闻、小言、诗钟、奇情小说、咏歌集等。该刊主要刊登江苏常熟政事、市井新闻、国内时事评论等,此外,也登载奇情小说、警世短文、诗歌对联等文艺作品。曾刊载的文章主要有《修正天罡地煞选举提名录(续)》《戏为某富翁代拟运动议员启》等有关地方政治的文章,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的一些政治常态,是了解当时常熟地区地方政治的有益参考资料。此外,该刊也刊登了常熟的日常地名及生活主张方面的文章,代表作包括《常熟城厢地名对》《戏拟批答女界请建女厕由》等,帮助读者了解到常熟城厢地名的发展演变,也表现了女界人士为自身权利而争取利益的意识。该刊的刊行及存世对后人了解1920年代常熟地方社会面貌、地方文学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作用。本月十日,《文学周报》在上海创刊。

六月二十五日,《游戏世界》在上海创刊。

本年,《澄衷》《嘤声》在上海创刊。

一九二二年

一月,《学衡》在南京创刊。学衡杂志社主办并发行,最初由吴宓主编,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后增补缪凤林为副主编,改由南京钟山书局出版。第一至第六十期为月刊,出版至第六十期后,停刊一年。复刊后自第六十一期起改为双月刊,出版至第七十二期后又停刊一年,出版至第七十五期后第三次停刊一年。在第七十五期以前出刊时间内所出版的各期,除第四十一期、七十五期提前出版一个月以外,各期出版时间正常。到第三次复刊后所出版的最后四期(第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期),已成为不定期出刊,拖延到一九三三年七月终刊。前后历时十一年半,共出版七十九期,各期出版时间只注明年月,不署具体日期。《学衡》从创刊到终刊,坚持使用文言文,设有通论、述学、文苑等专栏。“通论”主要刊登阐述他们的社会政治观点和文化思想的文章,也发表了许多研讨中外古代哲学、史学、文学及其文化问题的著述。“述学”多为对中外古代典籍的考订、诠释的文字和外国文化问题述评、学术专著的译文以及国学研究论文,其中有些文章不乏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如王国维、柳诒征、刘永济、陈寅恪、汤用彤、瞿方梅、向达等人的著作。“文苑”除发表大量旧体诗词文赋之外,还刊登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文,如萨克雷、福楼拜、雨果、爱伦坡、波德莱尔、济慈、彭士、歌德、莎士比亚等人的诗歌、小说和剧本等等。该刊的主要编撰者即是学衡杂志社的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胡先骕、肖纯锦、缪凤林等。该刊的主要编撰者多为南京东南大学教员,且大都曾留学欧美,接触过西方文化,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自居,思想观念与民初的国粹派一脉相承。他们在《学衡杂志简章》中的第一条就说明了该刊的宗旨和态度:“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发掘国学精粹,提倡新文化,论述各家学说,介绍近代西洋文学、史学成就和代表人物。从这种态度可以看出,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另一种说法。《学衡》一问世即掀起了一股复古之风,创刊号上发表了梅光迪的《评提倡新文化者》、肖纯锦的《中国提倡社会主义之商榷》、胡先骕的《评〈尝试集〉》,第四期又发表了吴宓的《论新文化运动》等文章,抨击颠覆性的社会改革,反对激进的文化变革,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主张整理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在内的“国故”,从中汲取复兴中华文明的力量。此外,《学衡》也注重推荐介绍西方文化、文学发展成果,客观上希望在保存发展中国固有文化的基础之上,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可以说,《学衡》是民国前期知识分子精神发展史研究的经典案例。本月,《快活》在上海创刊;十五日,《诗》在上海创刊。

三月,《文哲学报》在上海创刊。

五月,《创造季刊》在上海创刊。

八月,《红杂志》《晚霞》在上海创刊。

一九二三年

一月,《心潮》在上海创刊。

三月,《弥洒月刊》在上海创刊。本月,《国学丛刊》在南京创刊。出版至一九二六年八月第三卷第一期后停刊,由《国学辑林》替代。该刊由“东南大学南京高师国学研究会”同人组织刊行,国学研究会编辑并发行。原定为季刊,每年出四期,自第三卷起,改为不定期,约一年出一期。《国学丛刊》上的外稿主要是刘师培的遗著,其余大都是东南大学师生的文章。其中写文章的教师主要是国文系的陈中凡、顾实、吴梅。此外,身为教师的作者还有陈延杰、陈去病、易培基、胡光炜、章炳麟、钱基博等。其他作者大部分都是东南大学国学研究会、史地学会、文学研究会、哲学研究会的成员。该刊以“整理国学,增进文化”为宗旨。栏目分为插图、通论、专著、诗文、杂俎、通讯。目录后来有所变化,分为插图、通论、专著、书评、文录、诗录、词录、通讯、记事等。内容以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为主,其中旧体诗词是刊物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还有一部分游记。该研究会还经常组织讲习会和讨论会,并将一些著名学者的讲稿发表在该刊物上。刊物还引起了日本学者的注意,神田鬯盒、大村归堂(西崖)的文章和顾实、陈中凡的通信在刊物上发表。载文主要有《秦汉烧书校书两大案评议》《文字学上中国人种起源考》《南北戏曲概言》等学术论文。编者将“国学”视为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化体现,在学术研究中将学问本身与国家观念相连,并且从“国学”中想象和构筑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主体,其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立场是该刊显著的特色。本月二十五日,《浅草》在上海创刊。

五月十三日,《创造周报》在上海创刊。

六月,《侦探世界》在上海创刊。

八月二十五日,《小报》在上海创刊。

九月十五日,《华国》在上海创刊。

本年,《文艺旬刊》在上海创刊。

一九二四年

一月五日,《社会之花》在上海创刊。

五月,《月亮》在上海创刊。

六月,《文学季报》在上海创刊。

七月,《狮吼》在上海创刊。

八月,《文心》在东台创刊。由南徐、李维摩编辑,文心社出版,半月刊。《文心》宗旨为“提倡新文化,保存国粹,以文会友”。该刊主要刊登文艺作品和论著,尤其很多文章表达了缠绵悱恻的情感,且多是悲情的,如《谁才是我的亲爱?》《伤心人别有怀抱》等,前者主要讲述了一个悲情故事,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大户人家的丫鬟迫于某些因素,需要嫁给一个各方面都很差的人。就在离别的前一晚上,由于少爷的引诱,对其早已产生情愫的她投入了他的怀抱,并且少爷对她许诺如果过不下去,可以离婚,他给她做主。由于这个原因,心中有了比较的丫鬟觉得她的丈夫处处不如她的情人顺眼,最后离开了她的丈夫。巧合的是,就在一艘船上恰巧遇见了很久不见的少爷,但少爷假装不认识她,并且让随从把她从船上轰了下去,一顿暴打,最后死去。这些文章讽刺了封建制度下的丑恶,表达了对下层民众的同情。除此之外,该刊刊载的文章大多具有讽刺意味,如《主笔的眼光》这篇文章,作者讲述了一个风月新报社的主笔不怀好意,为了接近女性投稿人,对于女性投稿人的文章颇多青睐,对于男性投稿人的文章一般弃之,结果被一个用女士名字的男性投稿人戏弄,最后被拆穿的故事。《文心》作为一份文学刊物,它的出版为时人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有利于国内文学的发展;作为一份近代报刊,它具有宣扬新文化、反对封建思想的作用。可以说,《文心》为我们研究二十世纪江苏地方文学提供了原始样本。同月,《停云》在吴江创刊。一九二五年三月停刊,共出版五期。由吴月斧、钱蘅长编辑,四友社发行。该刊是吴江杨雪门、吴月斧、钱蘅长、曹世济四人所组成的四友社的社刊,按月发行。该刊的创刊目的在于“想做一个优美文艺的提倡者,想做一个现在青年的先觉者”,刊登社会小品、小说与诗词等。该刊所编内容丰富,登载柳亚子、徐因时、吕君豪、逸梅、醒若、金维铨、陈拜石、杨佩玉、邹民乐、袁天真等人的作品,设有小经验、诗词、小说等栏目。该刊所载文章探讨文学,亦关注青年,涉及时事,刊有吕君豪的《名媛诗画》、陈拜石的《工人的待遇》、钱蘅长的《蘅芜闲者漫笔》、杨佩玉的《希社重兴何君葛民赋诗征和次韵尘葛民》、《疯女》(胡亚光)等重要文章。一九二五年一月刊登了徐因时的《文学和环境》一文,探讨文学的价值与其环境的关系,因为各人的环境不同,所以各人的感触不同;因为各人的感触不同,所以各人的作品亦不能相同;而环境是不限于物质的,人不能离开环境而独立,作品自然会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一九二四年十一月第二期刊登的徐因时的《战前》,通过对一个小市镇的描写,道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心理创伤,虽然战事并未在小镇上发生,但此地却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停云》展示出新文学与地方社会环境结合的路径,是较有特色的江苏地方文学期刊。

十二月十五日,《文艺半月刊》在南京创刊。

本年,《长虹》在上海创刊。

一九二五年

一月一日,《冬之芽》在苏州创刊。半月刊,属于儿童刊物。由吴县第二高等小学校编辑并发行,地址在苏州谢衙前吴县第二高等小学校。该刊全年二十四期,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现存十二期。

二月,《中社杂志》在上海创刊。

五月,《新月》在上海创刊。

一九二六年

三月,《创造月刊》在上海创刊。

八月二十一日,《北新》在上海创刊。

九月,《一般》在上海创刊。

十月,《幻洲》在上海创刊。

十二月,《新文化》在上海创刊。

本年,《新艺术》《景风》《白露》在上海创刊。

一九二八年

七月,《阳光》在常熟创刊,发行至一九二九年一月第四期停刊。阳光社编辑、发行,主要供稿人有郭兰馨、梁亚、丁致中、胡水波、孙素心、张德、程婉璋、龚斗寅等人。主要设有创作、翻译、诗歌、杂文、批评与讨论等栏目。该刊以“研究学术,切磋学问,联络感情”为宗旨。收录文章涵盖文学创作、翻译、诗歌、杂文、批评与讨论等,是阳光社社友发表文作、交流联系的园地。主要刊载了《已死了的常熟青年文艺界》《十盘担:对于阳光社的希望》《阳光初现》《实行恋爱须先讨论恋爱》《十盘担:告有产青年》等文章。其中,《已死了的常熟青年文艺界》一文作者针对常熟文艺界小报没落的情况,阐发了自己的感想。而《实行恋爱须先讨论恋爱》一文阐述了民国时期社会上兴起的自由恋爱之风,而在文学上一帮前清的遗老遗少却痛斥自由恋爱的问题,作者提出恋爱当由教育者指导,使恋爱受家庭承认,确保青年走上恋爱的正途,不要屈服在旧礼教和旧势力之下。此外,在《十盘担:对于阳光社的希望》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对阳光社殷切的期望,希望大家联合起来,在无名作家战线,一致向前发展。该刊内容较为丰富,种类比较多样。不仅刊登各类文作,还收录了针对时事的评论、感想。因此,该刊对于文学革命过程中的理论和观念变迁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九二九年

一月,《汇文校刊》《成美校刊》在南京创刊。《汇文校刊》,不定期刊,汇文女子中学编辑,“汇文女子中学校刊社”发行,总编辑最初是陈明文后改为周淑贞,副编辑有龙毓琬、张训华、曾昭 、黎承置、王祖寿、王菊依、龙学铣等,编辑包括孙宝华、许致志、居瀛棣、郑建华、马明玉、高训钰、李明珏、谢凌子、刘广铮等。一九三六年六月出至第十一期停刊,共出十一期,今存第七、八期。该刊以社科知识普及为主要内容,刊载该校师生撰写的论著,涉及哲学、文学、教育与社会问题等方面,也有少量自然科学的内容,还用大量篇幅刊登小说、散文、诗词和剧本等文艺作品,并报道校闻。每期刊有校景照片及反映学校生活的摄影。《成美校刊》,现存第一期,成美中学学生会编辑委员会编辑和发行,刊期不详,主要撰稿人有李恩溥、可风、汪冠群、忠华、梦菊、郭时川、后心、前人等,设有社论、学术、小说、文艺、校闻、会闻等栏目。该刊的原则是“平心静气地请求,谦恭诚恳地容纳”,希望能成为同窗研究学识的导火线,引起著作练习的动机,作为成美中学探究、学习的园地。该刊登载的《该刊职员一览表》和《本校学生会执行委员一览表》分别对该刊职员和该校学生会委员进行了介绍,包括指导员、组织部门和各部门负责人等。“社论”集中了对当时政局发表的评论。本月,《国光》在无锡创刊。无锡国学专门学院编辑并发行,刊期不详,为学术性刊物。主要撰稿人有唐文治、冯振、钱基博、陈柱、朱文熊等人,设有文苑、专著、通论、业谈、诗录等栏目。该刊主要刊载国学研究专著、墓志铭、诗词和读书札记等,所载徐景铨的《中国诗体之变迁》、唐文治的《尚书大义叙》、钱基博的《今日之国论》《也颂盛德之形容永孝思以不匮长歌以答其意》、陈柱的《周公居东辨》《荀子讲学》等文章,都是国学研究的文章,对于弘扬国学具有一定意义。此外,校长唐文治的《无锡钱祖耆先生墓志铭》《太仓殷烈妇熊氏碑铭》是重要的社会史研究资料,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钱基博的《潜庐读书日录》不仅是作者的读书日记,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对传统典籍的参悟;他的《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则是读书心得,对于古代文史知识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国光》是以传承中国古典文学为使命的现代文学期刊,显示出了中国文学之士在新文化环境中的风尚与坚守,也展示出了无锡所独具的深厚的人文底蕴。

六月,《苏州振华女学校刊》在苏州创刊。苏州振华女学校编辑并发行,不定期出版,属于女校校刊,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主要供稿人有陈浣华、吴珣琪、吴持权、王回珠、王元蓁、潘瑾、肖侬、陈岭梅、张如兰、蒋志珍、蒋恩钿等,主要栏目有校闻、友声、评论、通讯、各地歌谣、学校生活鳞爪、演讲记录、课外活动、学科等。《苏州振华女学校刊》反映了苏州振华女学校的校务、学术,以及学校生活情况,也是研究中国现代女校的原始资料。

十二月一日,《南菁学生》在江阴创刊。学生会刊物,月刊,该刊主编为赵汝言,缪庆邦为发行人,南菁学生月刊编辑委员会编辑并发行,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现存共九期,包括一九二九年发行的第一期(创刊号)至一九四六年发行的复第一期。一八八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江苏省学政黄漱兰创办南菁书院,民国初年多次更名,至一九三〇年定名为江苏省南菁中学,《南菁学生》杂志为南菁中学的学生会刊物,南菁中学现为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至今该校校史室仍保留其中的一部分。一九二〇年代初,南菁中学成立学生会,组织学生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开展抵制日货等进步活动。一九一九年,南菁中学师生在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运动中,没收了一笔日货的欠款,其中一部分留作学生会经费,学生会用这笔欠款创办了《南菁学生》刊物。该刊的宗旨是“纯正底讨论问题,研究学术,发表个心底意见,促进团体幸福,更本着革命精神,力谋社会上开倒车底恶势力底改革”,多登载社会、政治、文艺等方面的评述,自然科学研究及教师讲述的论著,师生文艺作品,校闻,学生自治会简章,校景照片等资料。代表性篇目如陈康吉所写的《国难时期中学生应有的精神》一文,他在文中呼吁“青年学生应该认清我们的地位和应肩负的责任”。该刊还特别开通信一栏,以备校友对于学校事务及江阴时事有发表意见。

一九三〇年

二月二十五日,《俄罗斯研究》在南京创刊。

三月,《幼稚》在南京创刊。已知收录至同年七月第七期,周刊,幼穉社编辑,南京拔提书店发行。该刊主要撰稿人有罗西、林苹、钟深、胡楣、韩起、仲平、古因、陈穆等。该刊旨在用文字作媒介,教化读者。主要刊载文学理论著述和文作,目前可见一九三〇年第一卷第二、四、五、七共四期的19篇文章。例如,韩起所作《要有姿势》提出,“要有姿势,对生活对艺术乃至对一切都应如此”,启发读者要有自己的坚持与选择,不能盲从,不能人云亦云,对于当下流行的普罗文学,不可随意附和。罗西的《关于“烟囱”》一文也提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取巧,然而却最愚蠢的人”,批判学习普罗文学的人没有多读普罗小说而一味盲目模仿,如同“完全不懂得一个挑水夫的思想、生活和他的性情、习惯。他坐在洋房里说理,硬要叫读者相信他的话是从一个挑水夫口里说出来的”,他批评这种不实践不扎实作文的行为。另外,罗西还在《普罗文艺的存在》中指出,“普罗文艺是存在的,谁也不能否认。但普罗文艺必须是有条件的产生出来,不是大家闹着玩玩,便算已经成功了……普罗文艺,则除开普罗阶级以外,任何人都写不出来的”,他强调,所谓“普罗文艺不能做实际行动的指导”,因为缺乏生活便没有文艺,勉强写出来的只是旁观作品,“对于一种新生活的解剖与描写,或对于一种新人生的批评与赞美,那才是普罗文艺”,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实际上对普罗文艺提出了规范,并有意识地摒除伪普罗文艺。本月,《细雨》在南通创刊。创刊之初为半月刊,发行至第四期后改为旬刊,现存一九三〇年第二、三、四、五期共四期。该刊所登文作集中反映青年对前途的焦虑感、对情感生活的迷茫感,并刊登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该刊作者主要有刘大风、啸空、树玉、延仲、景恒、容若,主要篇目有《秋风在摇曳中》《一年仇恨在今宵》《少妇日记》《新评:看热闹》《处女地》《没落》《做文章》《恋爱三味》《旧诗三首》《我的朋友》《残呻》《星期六》等。该刊每期内容主题大多是应时应景之作,切合发刊时节的自然风貌以及社会现实,但偶尔也会出现几篇不那么合乎情景的文章,像第一期上刊载的《秋风在摇曳中》一文,作者是丽女士,发行时期是在曙光明媚的春天,却刊载了一篇清肃的秋的文章,但由于文章清幽可诵,也是和融和的春天相映成趣的。该刊的读者群体主要是社会青年,不仅在江苏通海一带受到关注,在上海、南京一带也有一定的销量,从中可以看出该刊颇受读者欢迎。

五月一日,《安定半月刊》在无锡创刊,旬刊,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编辑印行,现存一九三〇年到一九三二年之间出版的二十余期。该刊的主旨偏重于民众教育,以灌输民众常识及促进民众教育为宗旨,主要刊登时事短评、民众教育问题、民教工作消息、调查报告、文艺作品等内容。主要介绍镇江民众教育馆成立经过、实施民众教育方法和一般科学常识。间载插画,主题为总理纪念、山水风景及反映社会现状的讽刺漫画和民教新闻图片报道。值得注意的是,该刊对于民间文化较为重视,刊中载有大量的民间传说、民间风俗、民间歌谣等内容。该刊还曾专门刊行过《平剧研究专号》。《民间旬刊》是一份服务民众教育的刊物,刊中载有不少民众教育方面的资料,对于研究民国的民众教育,以及文学与民众教育的结合情况均具有参考价值。

六月,《流露》在南京创刊,月刊,流露文艺社编辑,拔提书店发行,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期间休刊,当年复刊后改名为《流露周刊》,期号另起,萧卓麟主编,改由流露社发行。改刊后第十一期又改为半月刊,一九三四年后更名为《中国文学》。《流露月刊》的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现存最后一期为一九三三年第三卷第一期。

八月,《文艺月刊》《开展》《长风》在南京创刊。《文艺月刊》,先后由中国文艺社、正中书局主办,并先后由正中书局、上海杂志公司、中国文化服务社发行,其出版地几经变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新一卷第四期在武汉发行,一九三八年六月一日第十二期在重庆发行。该刊最初为月刊,迁武汉后第十一卷第二期改出《文艺月刊·战时特刊》,卷期另起,并改为旬刊,此后再次改成半月刊,该刊主编为徐仲年,编委有汪辟疆、宗白华、商章孙、王平陵等,主要撰稿人有王平陵、沙雁、郑清士、老向、王家平、丰子恺、赵清阁等。该刊于一九四一年十一月终刊,现存一九三〇年八月至一九四一年十月发行的一百一十三期。《开展》,月刊,由开展文艺社主办,曹剑萍主编,开展书店发行,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五日出版第十二期后,因开展文艺社分裂而终刊。现存最后一期即为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发行的第十二期。

十月,《橄榄月刊》在南京创刊。

本年,《文化》在南京创刊,同年十二月发行第五期后停刊。南京文化学院学生自治会编辑并发行。主要撰稿人有彭鹏、李守宗、李公任、陈思明、尤怀祖、李华白、胡成俨、色俊三等人,设有校闻、诗词等栏目。

一九三一年

五月,《金声》在南京创刊,刊期不详,该刊由金陵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会编辑出版,高小夫担任主编,编辑有张树德、欧阳碗、张承典、伍骏等。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金声》作为一份由高校学会出版的文学类刊物,内容丰富,体量较大,可惜存世量极少。该刊所登载的国学研究论说,以及金陵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会会员的诗词作品,对国学史、研究金陵大学校史研究都具有史料参考价值。本月一日,《创作月刊》在南京创刊。同年八月出至第四期后终刊。汪漫铎主编,南京拔提书店发行。主要撰稿者有巴金、沈从文、马彦祥、聂绀弩、陈梦家、卞之琳等。本月二十日,《青春月刊》在南京创刊。南京青春月刊社主编,南京拔提书店发行。编辑朱之倬、向培良,主要撰稿人有朱之倬、向培良、又青、芜名等,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现存一九三二年第一、二期。该刊旨在“扶助青年及无名作家”,“愿提供最大篇幅,为初踏入文艺之域者的园地”,登载小说、诗歌、散文、绘画、剧本等,设置了“青年文艺”“青年问答”等栏目。

六月,《金陵大学文学院季刊》在南京创刊。

七月,《虹影》在松江创刊。

一九三二年

三月,《新秦先锋》在南京创刊。

四月二十日,《矛盾月刊》在南京创刊。

七月,《珊瑚》在苏州创刊。

九月,《国风》在南京创刊。

十月,《新青海》在南京创刊。

十一月,《五卅学生》在南京创刊。

十二月,《生生》在南京创刊;十日,《青年战线》在南京创刊。

一九三三年

一月,《彗星》在南京创刊;一日,《中国与苏俄》在南京创刊。

三月十六日,《雏》在苏州创刊。

五月,《骨鲠》《文化战线》《文化杂志》《文社月刊》《金钟》《南京邮工》在南京创刊。《无锡国专季刊》在无锡创刊。

六月,《通讯》在南京创刊;一日,《国学商兑》(本年六月第二号起易名为《国学论衡》)在苏州创刊;六日,《劳工教育特刊》在盐城创刊。

七月一日,《生力》在南京创刊。

八月,《新垒半月刊》在南京创刊。

九月,《康藏前锋》在南京创刊;十日,《拓荒》在南京创刊。

十月,《金陵女子文理学校刊》在南京创刊。

十一月,《江苏月报》在镇江创刊;一日,《百合》在苏州创刊。

十二月,《京中校刊》在南京创刊。

本年,《青年之友》在南京创刊,季刊,蒋维崧任编辑,由“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公仆会新闻出版部出版。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现存最后一期为一九三五年发行的第十二期。

一九三四年

一月,《东北半月刊》《新文化月刊》《皖声》在南京创刊。《东北半月刊》,半月刊,每逢十五日和三十日出版。东北半月刊社编辑、发行,大中印刷社印刷。该刊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现存最后一期为同年五月十三日出版的第一卷第十期。该刊《投稿简章》称,本刊主旨在于“不忘东北”“认识东北”,取材范围限于与东北问题有关之文字,凡论著、研究、调查、通信、书报之介绍与批评、文艺作品,不论撰著还是翻译都欢迎。此外,编者在该刊卷末的“编辑室谈话”一栏中自述,创编者大半都是东北人,办刊的目的在于“想将我们比较认识清楚的东北情形,介绍给关心东北的国人”。本月,《弦歌》在南通创刊。

二月,《文艺捃华》在苏州创刊。《安徽大学旅京同学会会刊》在南京创刊。本月一日,《中国文学》在南京创刊。月刊,中国文学月刊社编辑、发行,庄心在、陆印全、萧作霖担任编辑,读书书店、(上海)现代书局发行。第二卷起迁至上海出版,自第三、四期合刊开始,出版者改为“流露学社”。从第7期起,改由文化书店发行。《中国文学》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停刊,停刊原因不详,现存最后一期为一九三四年第二卷第二期,共计七册。该刊对文学抱有极为忠诚的态度,以发表原创作品为主,也刊载译作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和文艺思潮。该刊按照文学作品的类别设置主要栏目,包括散文随笔、小说、剧本、理论介绍、诗歌等。此外,还设有社记和画辑栏目。第二卷起辟有作家介绍栏目,介绍作家、诗人及其作品。

四月,《读书顾问》在南京创刊。季刊,读书顾问社出版发行,一九三五年一月终刊,共出四期。该刊由王平陵编辑,主要撰稿人有朱元懋、丁兆南、张梦鹤、陆印全、洛水、云荪、卜少夫、郑敏慧、周毓英、张继馨、宋志斌等人。该刊设有短论、思潮、书报评介、评传、当代作家、读书法、科学讲话、电影讲话、戏剧讲话、文艺等栏目。本月一日,《今日》在无锡创刊;十日,《新野》在南京创刊。

六月,《西北评论》(一九三六年一月改名《中外评论》)在南京创刊。

七月,《大学生言论》在南京创刊。《制言》在苏州创刊;五日,《创作与批评》在南京创刊。

九月,《诗帆》在南京创刊。

十月三十日,《互励月刊》《南社社刊》在南京创刊。

十一月,《社会月刊》在南京创刊。

本年,《学生生活》在南京创刊;《白云》在苏州创刊;《飞轮》在海州创刊。

一九三五年

一月,《十日文坛》《西北刍议》在南京创刊。

二月十五日,《收音杂志》在南京创刊。

三月十六日,《大众导报》在镇江创刊。

四月二十日,《洪流》在南汇创刊。

五月二十日,《旭光》在南京创刊;三十一日,《工校月刊》在南京创刊。

六月,《斯文》在南京创刊。

七月,《中央公论》在南京创刊。

九月,《时论》在南京创刊;二十日,《微波》在苏州创刊。

十一月,《波浪》在苏州创刊;十日,《青年知识》在南京创刊。

本年,《汇文旬刊》《南声》《散珠》在南京创刊。

一九三六年

一月,《中心评论》在南京创刊;三十日,《火箭》在南京创刊。

四月一日,《大路月刊》在苏州创刊。

五月十六日,《时代批判》在南京创刊。

六月,《新运月刊》《独立公论》《雄风》在南京创刊。《彷徨》在苏州创刊;十五日,《青年生活》在无锡创刊。

九月,《中论旬刊》在南京创刊。《菜花诗刊》(同年十一月改名《诗志》)在苏州创刊;一日,《火炬》在太仓创刊,月刊,火炬发行部编辑、发行,发行人为金炳章,第一卷第一至四期由王钟埏编辑。第五期由徐绿任主编,金洪、王锋编辑,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该刊于一九三七年一月出版的第五期为“新年特大号”,封面设计更为精美且配有插图,卷首刊载了漫画《某租界》和其他绘画作品,并在“启事”中表示,本期之后的编辑工作将由金炳章、徐绿负责,但该刊未再继续发行。

十月十日,《昨非》在苏州创刊;三十一日,《青年公论》在南京创刊。

十二月,《学生会刊》在吴江创刊;一日,《国本》在南京创刊。

本年,《文化新闻》《创造诗刊》在南京创刊;《儿童周报》在扬州创刊。

一九三七年

一月,《卫星》《衡星》在苏州创刊;一日,《中国公论》在南京创刊;十日,《生活文学》在南京创刊。

二月十五日,《国民周报》在南京创刊。

三月三日,《新学风》在吴县创刊。

四月三十日,《诗品》在南通创刊。

五月,《认识》在镇江创刊;十六日,《吴江文艺》在苏州创刊。

六月,《濠上》在南通创刊;一日,《文艺青年》在镇江创刊。

八月一日,《兴义》在常州创刊。

九月十五日,《时事类编特刊》在南京创刊。

十月二十三日,《救亡文辑》在镇江创刊。

十一月一日,《春草》在江都创刊。

十二月,《青年》在扬中创刊。

本年,《金涪社社刊》在南京创刊;《邳县周报》在邳县创刊。

一九三八年

本年,《大众周刊》在南通创刊。

一九三九年

六月,《新东亚》在南京创刊。

十一月,《文光》《中华青年》在南京创刊。

一九四〇年

一月,《国艺》在南京创刊。

二月十六日,《苏北民众月刊》在徐州创刊。

七月,《新青年》《中报译刊》在南京创刊。

十二月二十日,《同声月刊》在南京创刊。

一九四一年

一月,《新武进月刊》在武进创刊。

四月,《新动向》《作家》在南京创刊;《江淮文化》在盐城创刊。

十一月,《平铎》在镇江创刊。

同年,《兴仁月刊》在徐州创刊。

一九四二年

一月三十一日,《苏北妇女》在徐州创刊。

五月,《草原》在南京创刊。

七月,《野草》在南京创刊。

十月,《都市生活》在南京创刊;一日,《中国诗刊》在南京创刊;十日,《青年月刊》在苏州创刊;二十日,《新江苏》在苏州创刊。

十一月,《文编月刊》在南京创刊;一日,《中国学生》在南京创刊;十五日,《炬火》在南京创刊。

一九四三年

一月一日,《象牙塔》在南京创刊。

三月,《古黄河》在徐州创刊,月刊,古黄河社编辑并发行。主编为单国雄,主要撰稿人有海笛、周章、婉君等。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现存最晚一期为一九四五年一月一日革新号第一卷第一期。该刊是古黄河社同人“有感于徐州新文学园地的荒芜处境,决心打开文坛的沉寂”的产物。该刊登载类型多样的文艺作品,包括木刻、短篇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戏剧、论文、漫谈、文评等。本月一日,《文艺》在苏州创刊。

四月,《新流》在南京创刊;一日,《学生》在南京创刊。

五月一日,《文艺两周报》在南京创刊。《文阵》在泰兴创刊;五日,《大千月刊》在南京创刊。

七月,《北极》在南通创刊;十五日,《作品》在南京创刊,月刊,田野担任主编,王耀南担任发行人,供稿人主要是文学界知名作家,如林徽因、夏穆天、萧风、陆拾和黄军等人。野草书局出版发行,现存一九四三年第一卷第一至六期。《作品》自创办伊始便强调自身属于纯文学杂志,不做政治势力、商业势力的附庸,不关注政治上的种种主义,不为销量而向市场低头(甚至为此不接受读者预订),只以刊登质量上乘的作品为己任。该刊体量较大,每期页码在60至80页之间,不设置固定栏目,所刊文章的内容、体式、风格各式各样,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回乡》《姓杨的那个家伙》《蟹壳黄》和《寂寞的院子》等。此外,该刊还少量登载现代诗、童话和剧本,其中,童话多为文字生动、情节曲折、富有趣味的佳作,显示出作者的构思与写作功力。《作品》为研究者了解一九四〇年代纯文学杂志的编辑理念、文化定位提供了重要资料。

十月,《文艺青年》在南京创刊。《新知识》在盐阜抗日根据地创刊。

十一月,《泰光》在泰县创刊。

同年,《交流》在苏州创刊。

一九四四年

一月,《研究季刊》《干》《锡草》在南京创刊;三日,中国军队在缅甸发起反攻。

三月,《的了》《文耘》在南京创刊;一日,《求是》在南京创刊。

四月,《艺潮》在南京创刊。

六月,《文艺者》在南京创刊。

七月,《学海》在南京创刊。

八月,《江山》在镇江创刊。

十月,《云龙山》在徐州创刊;《苦竹》在南京创刊,月刊,该刊由胡兰成和张爱玲共同编撰,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前后共出版了四期,现存最后一期为一九四五年发行的第三期。该刊不设栏目,共登载文章33篇,其中的22篇为胡兰成以不同笔名撰写,11篇由张爱玲、炎樱、路易士、沈启无、南星、弘毅、王昭午等作家创作完成。

年底,《北辰》在苏州创刊。

一九四五年

一月,《东南风》在南京创刊。

二月一日,《读书》在南京创刊。

五月,《新潮月刊》在武进创刊。《瀚海》在无锡创刊。

六月,《时代》在南通创刊。

七月,《大众》在南京创刊。

八月,《世界文艺季刊》在南京创刊。季刊,该刊的主编是李广田和杨振声,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现存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出版的四期。《世界文艺季刊》的前身是《世界学生月刊》,《世界学生月刊》是一个综合性刊物,“文艺”只是该刊所设置的一个栏目,随着《世界学生月刊》持续发行,编者意识到有必要将“文艺”栏目独立出来,发挥文艺作品帮助大众认识世界的作用,“在今日的国际形势与交通方便的情形之下,没有一个国家能独立而生存的。我们必在整个的世界中认识自己的国家,同样的也必在整个的世界文艺中认识自己的文艺。我们必在人类整个的创造力中找到我们努力的方向与文艺的目标”,于是便有了《世界文艺季刊》的诞生,“刊物内容决定由综合性的改为纯文艺性质的”。该刊物的封面简朴、版式简单,仅印有刊名、期数、出版信息,正文之前为本期目录,不设置栏目。每期所载文作数量较多,一般在20篇(首)以上,且不从文体、主题上加以整理,因此在编排上显得较为随意、散乱。所占篇幅较大的文章大致包括介绍文艺观念、文学思想的随笔,阐述个人文学写作经验的杂文,由书评、名著研究和小说人物品评组成的短评、简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杨振声的《传记文学的歧途》、冯至的《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等。此外,该刊登载了一些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外国作品的译作,它们所占篇幅较少,多为新晋作家、青年作家的作品,显示出该刊提携文坛后进的自觉与热诚,体现出通过译介西方文学新作、引入西方文学新观念来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的借鉴意识。卞之琳、冯至、李广田、方敬、陈翔鹤、杨周翰等文坛宿将的作品也在该刊时有发表。《世界文艺季刊》从刊物样貌、编排体例上反映出一九四〇年代中后期文学期刊的一些明显变化,有助于研究者考察民国后期期刊文学的转型情况。

十月,《永生》在南京创刊。

十二月十九日,《淮海文艺》在沭阳创刊。

本年,《虞青半月刊》在常熟创刊;《生活》在东台创刊。

一九四六年

一月,《言论》《新人周报》在南京创刊;十日,《文综》在如皋创刊,月刊,文综社编辑,韬奋书店发行,停刊原因和时间不详,现存一九四六年发行的三期。《文综》与《生活》《新华文摘》《新文摘》同属中共在江苏地区出版的姊妹刊物。该刊的《发刊词》指出,国民党是抗日无能的奴才总管,抗战的胜利是共产党团结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目前开展的文化运动要以制止新的破坏、维护正义为出发点。《文综》的创刊宗旨,通过创办具有群众性的刊物,组织一切文化、文艺、科学、哲学工作者,发表专论、时事、杂文、创作等。《文综》作为在解放区出版发行的刊物,对于研究抗战胜利后中共的文宣策略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五月,《南风》在苏州创刊。

六月,《时代周刊》在南京创刊。

七月,《群光周报》在南京创刊;《乡音》在吴县创刊;二十五日,《自由月刊》在苏州创刊。

九月,《儿童世界半月刊》在南京创刊;《复声文摘》在亭林创刊。

十月,《文化建设》在徐州创刊。

十一月,《建新周刊》在无锡创刊。

十一月一日,《正声》在南京创刊;十日,《天地人》在苏州创刊。

十二月,《青荟月刊》《自强月刊》在南京创刊;《复声》在苏州创刊;二日,《南菁学生》在江阴创刊。

同年,《诗生活》在苏州创刊;《文化新闻》在南京创刊;《常谈》在武进创刊;《拓荒》在常熟创刊。《拓荒》,月刊,常熟拓荒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刊因言辞激烈、反对当局被勒令停刊。现存第二、五、补期共三期,最后一期为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第七期。该刊物具有同人性质,撰稿人多为常熟地区的文学青年,部分篇章译自国外,在第六期辟有“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特辑”,登载许广平的文章《鲁迅夫子》等。《拓荒》主要刊登时事评论和文学作品。时事评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富有批判精神,思想激进、分析深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谈民主政治》《我的愤怒》等。文学作品以诗歌、小说、散文为主,如随笔《杂感二则》《胜利杂感》、现代诗《牧之诗草》、小说《马路巡阅使》等。文作的篇幅都较短,但多为青年知识分子所思所想的真实反映。该刊第七期为休刊号,编辑特意增加“休刊特辑”,刊登评论性文章如《人民的嘴封不了》《人民大众是要反抗的》,议和反驳政府的查封令,表达民众对和平的渴望和对高压统治的不满。《拓荒》收录了常熟地区文学青年的文学作品,展示了一九四六年常熟地区的社会文化及青年生活,是民国后期常熟地域社会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史料。

一九四七年

一月,《自由天地》在南京创刊;一日,《现代学报》在南京创刊;四日,《世纪评论》在南京创刊。

四月,《大风》《东方与西方》《浅草》在南京创刊。《东方与西方》,月刊,由南京中央大学教授许思园牵头创办,东方与西方杂志社编辑并出版。该刊于同年九月出版至第六期后因经费不足而停刊,现存第一卷第一至六期。该刊的主要撰稿人有唐君毅、景昌极、牟宗三、张载人、曹源松、宗白华、徐訏、吴寿彭、张基、杨荫浏、熊十力、袁可嘉、吴宓、张翼人等。他们认为,当前“国内学术空气沉寂,刊物水准较战前低落,尤其在综合性刊物,欲求其差可人意者,殆绝无仅有”,有鉴于此,他们要共同努力,弥补这一缺憾,振兴学术研究。该刊主要刊登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专论,研究国际问题,介绍世界新旧学艺知识,对各时代、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与理想及其价值做相当透彻的批评,并刊载诗歌、散文、小说、译著、戏剧、文艺批评和书评。

五月,《西北青年导报》《学识》《学原》在南京创刊。《江声》在江阴创刊;《民众周刊》在苏州创刊;十五日,《西北文化》在南京创刊;十六日,《宪风月刊》在南京创刊。

六月,《一月风云》《社会公论》《芸芸》《重辉半月刊》在南京创刊;《极星》在苏州创刊。

七月,《问世》《自由花周刊》《周末观察》在南京创刊;《民众读物》在宜兴创刊。

八月,《文艺月刊》在徐州创刊;十五日,《现实与理想》在南京创刊。

九月,《前路文艺》在徐州创刊。

十月,《世说:介绍世界知识、综合中外文艺》《锡声》在南京创刊。

十一月,《萌芽月刊》在常熟创刊;《前路》在徐州创刊。

十二月,《国史馆馆刊》在南京创刊。

本年,《夜月》在南京创刊;《伊甸》在武进创刊;《活水》《青年风》在苏州创刊。

一九四八年

一月,《牧野》在南京创刊。

二月,《大同杂志》《诗主流丛刊:太阳与旗、种子》在南京创刊;《盐阜文娱》在盐城创刊;一日,《时代文学》在南京创刊。

三月,《希望》在南京创刊;一日,《新街口》在南京创刊。

四月,《新风》在南京创刊。

五月,《文联月刊》在松江创刊;《建中周报》在南京创刊。

八月,《报学杂志》在南京创刊;《诗战线》在南通创刊;十六日,《新风向》在南京创刊。

九月十五日,《昕中通讯》在徐州创刊。

一九四九年

一月,《新华周报》在无锡创办;华中解放区第一张城市报纸《两淮报》在淮阴出版。

二月,豫皖苏解放区《雪枫报》奉命终刊;一日,《南京人报》被查封停办。

四月十五日,《友声》在无锡创办;三十日,华中《新华日报》停办;南京《新华日报》创办。

五月一日,设立苏南行署区,驻地无锡市。《苏北日报》在泰州创办,新华社苏北分社同时成立。

五月六日,《苏南日报》在无锡创办,新华社苏南分社同时成立;二十六日,《前进日报》在镇江创办。

六月十九日,《苏北周刊》在扬州创办。“苏北周刊社”印刷,同年第六期起改由“苏北新华书店”印行,一九五〇年六月出至第二卷第十六期停刊。一九四九年第十五期为“纪念苏联十月革命节专号”。

七月一日,《新苏州报》在苏州创办;二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二十五日,《苏南文艺》创刊于无锡,“苏南军区政治部苏南文艺社”主办、编辑并出版,同年九月出至第二期停刊。主要栏目有戏剧、歌词、歌曲、小说、快板、墙头诗、枪杆诗、木刻、文艺通讯、文艺批评、文艺工作经验等。

八月一日,《工人生活》报在无锡创办;苏南军区《战士报》创办;十五日,《艺声》在无锡创办。

九月二十一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十一月,南京青年文艺工作者协会并入南京市文联。

十二月三十一日,《前进日报》停办。

一九五〇年

一月一日,《晓报》在无锡创办。

四月十七日,《徐州矿工报》在徐州创办。

五月,《盐阜大众报》停办。

五月三十日,《淮阴日报》休刊。

六月,《新华周报》《苏南大众》《苏南文艺》在无锡创办。

八月一日,《苏北日报》主办的《苏北大众》报在扬州出版。

十月一日,《淮海文艺》在徐州创刊。

一九五一年

七月,苏北人民出版社成立;《人民苏北》出版。

八月一日,《泰州报》在泰州创办。

九月二十五日,《江海报》在南通创办。

十月,《徐州矿工报》停办;《盐阜大众报》恢复出版。

十一月一日,《淮海报》恢复出版。

一九五二年

一月十四日,《徐州工人报》在徐州创办。

五月一日,《人民前线》报在南京重新出版。

九月,苏北区报纸书刊发行委员会成立。

十月,《盐阜大众报》停办;三十一日,《南京日报》《苏北日报》《苏南日报》终刊。

十一月,《工人生活》报迁至南京,改办《江苏工人报》;《新华周报》《苏南大众》《苏南文艺》停办;一日,《新华日报》《苏北日报》《苏南日报》合并为江苏省委机关报,报名仍为《新华日报》;六日,《南通市报》在南通出版,并于二十六日改名为《南通日报》。

一九五三年

一月,苏南、苏北人民出版社合并成立江苏人民出版社;省人民政府设立新闻出版处;《江苏文艺》在南京创刊。

三月一日,《扬州农民报》在扬州创办。

一九五四年

一月七日,《工人生活》报在无锡恢复出版。

二月一日,《晓报》停办。

十月一日,《常州工人报》在常州创刊。

一九五五年

三月一日,《徐州大众》在徐州创办。

一九五六年

一月,《丰县大众报》在丰县创办。

二月十一日,《宜兴报》在宜兴创办。

三月一日,《江宁报》在江宁县创办;《溧阳报》在溧阳创办。

三月十五日,《南京日报》在南京创办。

三月二十二日,《昆山报》在昆山创办。

四月,中共中央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确定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本月一日,《东台报》在东台创办。

五月一日,《江阴报》在江阴创办;《启东报》在启东创办;《淮安报》在淮安创办。

六月一日,《铜山报》在铜山创办。

七月一日,《吴县报》在吴县创办。

八月一日,《镇江市报》在镇江创办。

九月一日,《扬州市报》在扬州创办。

一九五七年

一月,《雨花》在南京创刊;十一日,省委同意将《新华日报》社企业管理工作划归省委领导。

三月三十日,《江海报》《淮海报》《扬州农民报》停办。

四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五月,《昆山报》改名为《昆山县报》。

八月一日,《工人生活》报更名《无锡日报》。

一九五八年

一月二日,《泰州报》改名为《泰州市报》,《常州工人报》改名为《常州日报》。

三月一日,《新海连市报》在连云港创刊;二十六日,撤销松江专区,并入苏州专区。

五月一日,《新海连市报》更名为《新海连日报》。

八月,《无锡景》创刊。

八月一日,《群众》杂志出版;《扬州市报》改名为《扬州日报》。

十月,《新海连日报》更名为《连云日报》;《泰州市报》和《泰州大众》合并为《泰州日报》。

十一月七日,《插红旗》在无锡创刊。

十一月二十三日,《昆山》杂志在昆山创刊。

一九五九年

二月二十一日,《昆山县报》改名为《昆山日报》。

七月十月,《插红旗》停办。

一九六〇年

七月,《无锡景》停办。

十月,《盐阜大众报》停办;四日,《徐州大众》停办。

十二月一日,《铜山报》停办。

本年岁末,中共江苏省委通知各地、市委缩减党报,40余家县(市)级党报相继停办。

一九六一年

一月一日,《昆山日报》停办。

二月,《新苏州报》更名为《苏州工农报》;《南京日报》停办;一日,《宜兴报》停办。

八月十二日,《泰州日报》停办。

九月,《百花文坛》在徐州创刊;二十一日,《淮安报》停办;九月三十日,《吴县报》停办。

十月一日,《江阴报》《东台报》《启东报》停办。

一九六二年

一月,《盐阜大众报》恢复出版。

三月,《群众》杂志停刊。

一九六五年

《百花文坛》停刊。

一九六六年

十月,《无锡工人报》停办。

十二月二十九日,《常州日报》停办。

一九六七年

一月,《盐阜大众报》停办;十二日,《徐州日报》改出《徐州造反报》和《红色电讯》。

二月二十一日,《红无锡报》创办。

三月五日,《新华日报》实行军管。

四月,《徐州造反报》改名为《徐州日报》。

一九六八年

二月二十五日,《徐州日报》改名为《新徐州报》。

十月十五日,《新徐州报》又改名为《红色电讯》。

一九六九年

八月二十四日,《新徐州报》改名为《徐州报》。

九月二十五日,《连云日报》更名为《连云港报》。

一九七〇年

二月一日,《南京日报》恢复出版,改名为《新南京报》。

九月,《徐州文艺》停刊。

十月,《红小兵》创刊。

一九七一年

六月,《新南京报》改名为《南京日报》。

八月二十五日,《徐州报》停办。

九月,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发出通知,为集中力量办好省报,各地(市)委报纸一律停办,本月,《淮海报》《南通日报》《苏州工农报》停办。

十月,《南京日报》停办。

十一月,《连云港文学》在连云港创刊。

一九七二年

一月,《创作交流》在南通创刊。

八月三十一日,《红无锡报》停办。

九月,《连云港报》《新盐阜报》停办。

一九七三年

一月,《太湖》杂志在无锡创刊。

一九七五年

一月,《江苏文艺》接替《雨花》在南京创刊。

十月,《江苏画刊》在南京创刊。

本年,《太湖》更名为《太湖文艺》。

一九七六年

本年,《少年文艺》在南京创刊;《群众文艺》更名为《连云港文艺》。

一九七八年

一月,《南京报》改名为《南京通讯》。

二月,《南京文艺》在南京创刊。

三月,《钟山》在南京创刊,并出试刊。

五月,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在宁召开扩大会议,宣布正式恢复工作。

七月,《南京通讯》又改名为《南京报》;《红小兵》改名为《江苏儿童》。

十月,《江苏文艺》停刊;《雨花》复刊。

十二月,南通市委宣传部决定恢复出版市报,报名为《南通报》。

一九七九年

一月,《无锡报》在无锡出版;《创造交流》更名为《紫琅》。

三月二十八日,《连云港报》恢复出版。

四月二十七日,《苏州报》出版。

五月一日,《徐州报》恢复出版。

七月一日,《南京日报》恢复出版。

九月,《金陵百花》在南京创刊。

十月,《南京文艺》更名为《青春》;三十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十一月,《译林》在南京创刊。

本年,《钟山》正式改版创刊。

一九八〇年

一月一日,《盐阜大众报》恢复出版。

三月五日,《吴县报》恢复出版;《淮安报》恢复出版。

五月,《翠苑》在常州创刊。

七月二日,常州市委恢复出版机关报《常州报》;《当代外国文学》在南京创刊。

八月,《垦春泥》在南京创办。

十月,江苏省第一届青年文学创作会议在无锡召开。

本年,《太湖文艺》更名为《太湖》,《太湖》恢复原刊名。

一九八一年

一月,《无锡报》改名为《无锡日报》。

十一月,儿童文学期刊《未来》创刊。

一九八二年

一月,新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周末报——《周末》创刊;一日,《徐州报》改名为《徐州日报》。

三月,《淮海》在徐州创刊。

十二月十五日,《扬州日报》改名为《扬州市报》。

一九八三年

一月一日,《宿迁市报》在宿迁创办。

四月,《连云港文艺》更名为《连云港文学》。

五月十二日,《淮海报》复刊;三十日,《吴县报》停办。

七月,《青春丛刊》在南京创刊;一日,《南通报》改名为《南通日报》,《常州报》改名为《常州日报》。

十月,《淮海》更名为《大风》。

本年,各地委报纸均改为市委机关报,省属市报从7家增加到11家,即《南京日报》《苏州日报》《无锡日报》《常州日报》《镇江日报》《南通日报》《扬州日报》《徐州日报》《淮阴日报》《盐阜大众报》《连云港日报》。

一九八四年

一月,《常熟市报》恢复出版。

六月,扬子石油化工公司创办《扬子报》。

十月,《江南诗词》在南京创刊。

十一月,《乐园》在南京创刊。

一九八五年

二月,《湖海》在盐城创刊。

四月,《文艺界》在徐州创刊。

七月,《苏州文艺报》在苏州创刊。

八月,《明清小说研究》在南京创刊。

九月,《崛起》在淮阴(现淮安市淮阴区)创刊。

同年,《紫琅》更名为《三角洲》。

一九八六年

一月,《古典文学知识》在南京创刊;《扬子晚报》在南京创刊;《金山》在镇江创刊。

七月一日,《泰州市报》恢复出版。

十月一日,《扬州市报》再度改名为《扬州日报》。

一九八七年

一月,《扬州文学》在扬州创刊;《东方纪事》在南京创刊;《苏州报》改名为《苏州日报》。

同年,《湖海》停刊。

一九八八年

十二月,《苏州杂志》在苏州创刊;十七日,《东台报》恢复出版。

一九八九年

一月一日,《江阴报》恢复出版;十三日,江苏省报纸行业经营管理协会于南京正式成立。

七月一日,《邳州市报》在邳州出版。

十二月,《金陵百花》终刊。

本年,《东方纪事》终刊。

一九九〇年

十月,《启东报》复刊。

十月三十一日,《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创刊。

一九九一年

一月,《连云港报》更名为《连云港日报》。

七月一日,《吴县报》再次恢复出版;《新沂市报》在新沂创办。

一九九二年

九月十六日,《张家港市报》在张家港创办。

一九九三年

一月,《金陵时报》在南京创办;《江南晚报》在无锡创办;《盐城晚报》在盐城创办。

七月一日,《江海晚报》在南通创办。

十月一日,《淮海晚报》在淮阴创办。

十一月一日,《书与人》季刊在南京办刊。

十二月一日,《江阴报》改名为《江阴日报》。

一九九四年

一月,《常州日报》《常州晚报》在常州创办,《姑苏晚报》在苏州创办,《宜兴日报》在宜兴创办,《彭城晚报》在徐州创办。至此,全省晚报增至9家;本月一日,《淮安日报》恢复出版。

本年,《垦春泥》更名为《东方热土》。

一九九五年

一月,《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公开发行。

一九九八年

一月,《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更名为《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四月,《楚苑》在宿迁创刊。

一九九九年

七月,《扬子江诗刊》在南京创刊。

二〇〇〇年

本年,《青春》建立了网站,创办了网刊,举办了第一届网络文学大赛。

二〇〇一年

六月,《沧浪》副刊改名为《沧浪·综合副刊》。

本年,《短小说》由《崛起》更名而办刊。

二〇〇二年

一月,《江苏作家》在南京创刊。

二〇〇五年

一月,《崛起》更名为《短小说》。

二〇〇六年

本年,《扬子江评论》在南京创办。

二〇〇八年

本年,《扬州文学》终刊。

二〇〇九年

本年,《扬州文学》改名为《中国名城》;《湖海》复刊。

二〇一三年

一月,《短小说》停刊。

二〇一七年

三月,《金山》停刊。

五月,《钟山》协办首届“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活动。

二〇一八年

四月,《钟山》举办“回眸四十年”专题活动、第五届全国青年作家笔会。

十二月七日至九日,《雨花》2018年全国作家笔会在昆山市锦溪镇召开。

二〇一九年

五月十八日,第三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揭晓。

六月三十日,首届“《 钟山》之星”文学奖在南京图书馆颁奖。

猜你喜欢
创刊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环球时报(2022-08-16)2022-08-16 15:13:53
贺《汽车电器》创刊60周年
汽车电器(2020年11期)2020-11-27 08:47:38
创刊34周年 增创新优势 更上一层楼
玩具世界(2020年3期)2020-09-25 08:46:12
创刊40周年抒怀
1994:创刊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南京·九间堂
金色年华(2017年8期)2017-06-21 09:35:27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连环画报(2015年8期)2015-12-04 1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