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成全 王超
(1.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2.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2)
众所周知,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著名的文科教授。但很多人并不清楚的是,李大钊也是我国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是第一个在课堂上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课的教授。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时候,李大钊的作品以及他所开设的课程对中国青年的思想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很多中国青年在李大钊影响下树立了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多中国青年在李大钊的教育下走上了挽救中国的革命道路。可以说李大钊的一系列活动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913年二十四岁的李大钊赴日留学,以求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在日本李大钊首次接触到了社会主义,首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当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后,李大钊看出了马克思主义可以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遂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由此李大钊便通过出版文章、开设课程等方式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扩大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影响力,这对当时中国的青年产生了很大影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一直关注着俄国革命的李大钊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认识到了这场革命所蕴含的巨大力量与划时代的意义,于是接连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中李大钊将法国与俄国的革命进行对比,突出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先进性,肯定了十月革命的意义。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李大钊指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扩张,而世界即将迎来的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1],文章热烈歌颂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指出未来的世界必然是布尔什维主义的新世界,也表达了当时黑暗残破的中国只有沿着十月革命的道路前进才能扭转命运见到光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最著名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李大钊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唯物史观的理论,并介绍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使之成为了中国第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除此之外,李大钊还发表了《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等文章。
其实,早在1917年12月份,即十月革命仅仅爆发一个月后,李大钊便通过章士钊的推荐入职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也就是说,李大钊这些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均是在北京大学入职期间完成并出版的。在当时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李大钊的这些文章无疑会对青年学子们产生深刻的影响。
据统计,从1918年十月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段时间内,李大钊发表的专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就达到了十多篇,这些作品对当时想要改变中国命运却又找不到方法的大量年轻人来说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在当时的年轻人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先进的年轻人在李大钊这些作品的教育下思想转向了马克思主义。
1920年7月份北京大学举办了一次评议会特别会,会议的一项主要内容便是将李大钊聘为教授,从此李大钊便担任教授兼任图书馆主任。成为了教授的李大钊有了更多对青年学生们讲授课程、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会。在任职北大教授之后,李大钊在当年便开设了《唯物史观》与《史学思想史》两门课程,并印发了课程讲义。在课程中李大钊为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们细致地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学的内容,这对当时的青年学生们产生了深刻影响。
除了在北大任职教授之外,李大钊也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多个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在上海、武汉、成都等多地的高校中进行讲学活动。面对着中国的青年学生们,李大钊开设了《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研究》等诸多讲解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课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思想教授学生,培养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人才。例如在中国一大的12名代表中张国焘、刘仁静二人便是李大钊的学生,而毛泽东则是李大钊的助手。中国共产党后来的很多骨干人员如邓中夏、高君宇等人都是李大钊教过的学生。
李大钊是中国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通过出版文章、开设课程等方式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影响力,使得很多青年学子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并成为了中国革命力量中的一员。
面对着摇摇欲坠的古老国家,面对着危机四伏的古老民族,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认识到了青年对于中国的重要性。青年是这个国家的未来,是这个国家的希望,因此对青年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便成为了李大钊的重要任务之一。仅仅在1916年到1920年期间,李大钊出版的题目中含有“青年”二字的文章便有《奋斗之青年》《青年与老人》《国体与青年》《青年与农村》《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青年厌世自杀问题》《亚细亚青年的光明运动》等众多作品,这些文章涉及到的青年问题广泛且深入,但都聚焦于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上,这体现了李大钊对青年教育的关心。
李大钊十分看重对青年进行“青春观”的教育,在许多文章中号召青年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奋斗。例如在《奋斗之青年》中便以美国著名报人霍勒斯·格里利年轻时奋斗的经历激励青年要勇于拼搏奋斗。而李大钊对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最大的一篇文章则是《青春》。
1916年的李大钊在值28岁的青春年纪,在这一年的春天,李大钊由季节想到了人生,又想到了国家的未来,从而写出一篇名为《青春》的文章。李大钊在文章中多次强调青春是无限的,因此青年应当珍惜青春,把握青春,勇往直前,承担青年人之责任。文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李大钊将青年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将爱国与救国相统一,鼓励中国青年们珍惜青春时光,乐观进取,号召朝气蓬勃的中国青年为建设朝气蓬勃的国家而努力。“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2],这篇文章吹响了青春的号角,如同惊雷般在当时中国先进的青年人脑中炸响,振聋发聩。这篇文章影响力极广,唤醒了无数青年学子,也唤醒了那个时代。
李大钊热爱美好的青春,也热爱朝气蓬勃的青年,时常把青春与春天放在一起比较,教育青年们要充分利用宝贵的青春有所作为,树立积极向上的“青春观”。
20世纪初正是中国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国内的军阀混战,人民生活极其艰难;国外的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侵略,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家看不到未来,人民看不到希望。虽然无数先进的中国人奋起抗争,可辛亥革命没能改变中国的命运,随后护国运动与护法运动的接连失败打击了很多心系国家的青年的希望。面对着黑暗的社会,一些本来拥有着高尚志趣的青年失去了希望,失去了信心,竟选择了自杀的道路。
早在1915年李大钊写的《厌世心与自觉心》一文中就对自杀的事情表达过自己的看法,李大钊本是积极乐观并且意志坚强的人,因此他无法理解自杀的行为,认为自杀者都是“精神丧失”或者“意志薄弱”的人,并对其进行了批评。可到了1919年11月份,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林德扬由于病苦烦闷、对社会的失望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悲观,选择在万牲园投湖自杀后,李大钊对自杀行为的看法出现了转变。
北京大学学生投湖自杀一事在当时的北京高校产生了很大影响,蔡元培校长的悼辞称林德扬为“因奋斗而自杀”,“要刺激他的同志”;而李大钊在经历自己的学生自杀一事后也深有感触,写了《一个自杀的青年》与《青年厌世自杀问题》两篇文章。在《青年厌世自杀问题》中,李大钊指出了青年厌世自杀的根源:“时代文明与社会制度的缺陷,实在是他们的根本原因,共同原因。”[3]从而指出这些青年的自杀实质是黑暗社会的谋杀。同时李大钊在文章中赞扬了厌世自杀青年们的精神,指出“今吾国之所患,不在厌世而在不厌世”,[4]李大钊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看不到光亮,处处都是一片黑暗,这种社会必然使得有理想抱负的青年感到悲观失望,而那些由于厌世而自杀的青年是一种有血气的青年,是忧国忧民的青年,不是醉生梦死的青年,这是值得称赞与敬佩的。可李大钊随后又指出,这些自杀的青年终会让人感到遗憾,因为他们只知道厌倦这绝望黑暗的旧社会,却不懂得通过奋斗建立有希望的新生活,这终究是一种逃避行为。在文章的最后李大钊表示敬佩厌世自杀青年的精神,可自己并不认可自杀这种行为,而是号召有理想有志向的青年们行动起来,为建立一个有希望的新社会而奋斗。
“我不愿青年为旧生活的逃避者,而愿青年为旧生活的反抗者!不愿青年为新生活的绝灭者,而愿青年为新生活的创造者!”[5]面对厌世自杀的事件,李大钊对青年进行了正确的“生死观”教育,不仅唤醒了醉生梦死的青年,也对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大钊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是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奋斗的一生。李大钊自幼父母早亡,因此从幼年开始便与祖父李如珍相依为命。当时的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与侵略,人民生活积极艰难,社会黑暗而颓废,不过幸运的是李大钊的祖父对他的管教极为严格,不仅让他远离了赌博、鸦片等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恶习,还十分看重李大钊的教育,除了言传身教之外,很早便将李大钊送去私塾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1907年19岁的李大钊赴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之前,一直接受的都是中国传统教育。幼年受到的传统教育对李大钊的一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除了培养了李大钊自己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之外,还使得李大钊懂得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李大钊从小便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教育,这使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很深。因此,即使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李大钊仍然能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否定,并将这个观点教育给了中国青年。
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曾经的“天朝上国”观念早已粉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将中国衰败的问题归结于传统文化上,开始提倡新文化,否定旧文化。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未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甚至提出了“废除汉字”的主张,而李大钊则采取了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在北洋军阀大搞“尊孔复古”的运动时,李大钊虽与陈独秀等人一样激烈批评封建礼教,写下了《民彝与政治》《孔子与宪法》等文章,但他仍然承认传统文化拥有的价值。李大钊提倡青年要学习传统文化中积极正确的部分,让孔子成为“青年之孔子”,而青年不可成为“孔子之青年”,并且指出如果封建思想“锢青年之神智”,那么传统文化中“固有之精华”也无法发扬光大。
在中西方思想激烈交锋的时候,李大钊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这教育了当时的青年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价值,也促进了青年对国家的热爱。
早在李大钊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之时,就通过诗歌来彰显自己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国家十年多隐恨,英雄千载几荒丘”“江山依旧是,风景已全非”[6],年仅二十岁的李大钊以诗抒情,展示了这个青年对国家真挚的热爱与对未来深深的担忧。
辛亥革命后,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取的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国家的未来再次笼罩上了一层阴影。面对黑暗的现实,李大钊接连写下了《隐忧篇》《大哀篇》《更名龟年小启》等文章,痛斥袁世凯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民族未来的行为,猛烈批判了腐败黑暗的北洋政府卖国行为。在1915年日本政府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流出后,李大钊立刻写出《警告全国父老书》,这篇文章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们为了国家的命运而抗争,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反帝爱国运动。
李大钊的文章中对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影响最大的则是《“晨钟”之使命》一文。这篇文章写于1916年8月份,是在李大钊写出《青春》这篇文章的三个月后又写出的一篇文章。文章的副标题为“青春中华之创造”。相比于《青春》中强调青年应该珍惜青春勇于奋斗,在《“晨钟”之使命》中李大钊的思想则从个人的青春上升到了国家的青春,提出了“青春中华”的思想。李大钊在文中指出,中国之所以濒临灭亡,就因为中国是个衰老的国家;中华民族之所以衰败弱小,就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衰老的民族。而想要结束中国黑暗的历史,想要改变中华民族受屈辱的现状,就必须打破旧传统、旧观念,击溃衰老的旧中国,建立一个青春的中华。“青年所以贡其精诚于吾之国家若民族者,不在白发中华之保存,而在青春中华之创造。”[7]李大钊把建立青春中华的任务寄托在了先进觉醒的中国青年身上,指出中国的青年应该心系国家、自立自强,努力打破旧中国的封建禁锢,建立一个文明强大的青春中华。这篇文章在当时影响很大,不仅强调了青年应该担负起国家命运的重任,更为青年指明了爱国的方向——建立一个青春中华。
年少时的李大钊有很长一段时间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教育,这些传统教育使得李大钊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国家,并致力于改变中国黑暗的现状,找出一条光明的道路来。因此李大钊后来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也很明确,就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可以改变中国的命运,可以找到中国富强的道路。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入中国并迅速传播,成为影响力最大的一股思想。李大钊在接触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后与当时大部分的中国人一样接受了这种思想,开始将希望寄托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可随之而来的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的失败一次次摧毁着这些人的信心,李大钊也逐渐清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不能改变国家命运,不能挽救民族危亡。之后由于十月革命的成功,李大钊开始将目光看向了俄国,看向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渐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李大钊的思想由民主主义转向了马克思主义,但是李大钊的目的仍然是不变的,那就是挽救自己热爱的国家。正如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评价李大钊那样:“从他成熟的理论生涯一开始,他的忠诚就是奠定在忠于中华民族,而不是忠效于特定的社会准则及过去信仰的基础之上的。”[8]李大钊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这个国家,因此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并没有教条主义的特点,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中国的实际国情中,不受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而这实际上也就代表了李大钊率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旗。
李大钊在撰写文章与讲授课程时,都会号召青年学子们热爱这个国家,同时积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指出改变中国命运、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就是社会主义道路。李大钊教育青年轻学子们应奋斗于改变中国命运的道路上,应奋斗于实现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由此培养出了大批献身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先进青年,而最终这些青年们也确实完成了李大钊的爱国愿景。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9]李大钊先生作为一名爱国志士,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先驱,不仅教书育人从理论知识上培养中国的先进青年,而且用一生去践行者自己的理念,在当时中国的青年面前树立起了一个优秀的楷模。李大钊作为我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人,在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批青年才俊,应该被我们更加尊重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