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语境下中国人的过渡人格的形成及其优化

2022-02-02 03:20李茹茵
江科学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现代性理性人格

杨 蓉 李茹茵

一、现代性与过渡人

自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涌入中国,使得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这一巨变是天朝意象世界观的彻底破碎,是以儒家思想为基底的价值系统的根本震裂,是传统思想与结构的大规模解组。”西方的器物、思想逐渐涌入中国这个维持了两千年的近乎静态的农业社会,工业革命的向前推进促使有识之士加紧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西方器物以及政治思想的涌入既冲击了根深蒂固的儒教传统,更是修正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取向”。但走出传统并非走进现代,中国谋求现代性的进程道长且阻。

现代性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指的是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较之于传统的质的规定性,它既是一种历史范畴,也是一种经济文化范畴。它发轫于17 世纪西欧的启蒙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呈现出独特的社会属性。就经济层面而言,表现为世俗化社会的构建,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就文化层面而言,主要表现为各种学科和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人们的主体意识以及理性和批判意识伴随着思想启蒙得以强化。毫无疑问,其积极影响主要在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工具理性的过度扩张和价值理性的衰微,这样就不可避免的推动了过渡人的产生。

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群体,“一方面,他既不生活在传统世界里,也不生活在现代世界里,另一方面,他既生活在传统的世界里,也生活在现代的世界里,”在新和旧的价值体系中,“他一只脚踩在新的价值世界中,另一只脚还踩在旧的价值世界里,他不是静态的传统者,他是行动中的人。”在这里,过渡人是从传统世界和现代世界、旧价值和新价值相互转换渗透的意义上来界定的。概括地说,过渡人是现代化的产物,它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中的人。

在现代性的矛盾中,中国的过渡人往往徘徊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之间,在价值观上困惑不堪:一方面,他们想要与传统的价值体系相割裂,摆脱过去,享受现代化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又使得他们维护本土价值体系,甚至于对西方价值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在现代性这种历史化的复杂的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的影响下,中国的过渡人呈现出矛盾性。这种矛盾性不仅会使人面临价值理性的衰微,还会令人陷入身份认同危机。故而,在它的驱使下,中国的过渡人内心是极端焦虑和不安的,他们在混乱的价值体系中迷失自我,找不到认同的对象。

二、现代性语境下中国人过渡人格的过渡性及形成路径

由上可知,冲突和矛盾就是现代性的标志。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向现代性迈进的过程当中,既伴随着科技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排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好的社会发展。具体而言,人们受到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观念和思想的冲击碰撞,中国政治人的人格呈现出鲜明的过渡性。

(一)中国政治人人格的过渡性

1.公众的主体意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现代性在推进民族国家历史实践的同时,也使得公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经济层面,作为理性人,人们往往会权衡利弊,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政治层面,作为公民,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现代公民人格日益完善,并积极参与到国家治理实践当中;文化层面,随着认知体系和教育体系的健全,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和自身的反思逐渐成熟,并开始关注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换言之,人的主体意识在现代性的影响下正逐渐觉醒。然而,尽管如此,传统的价值观念并没有被摒弃,一些诸如遵从、保守等传统的被动意识仍然产生着一定影响。可见,主体意识与被动意识并存形成了当下中国人的过渡人格。

2.由政治焦虑向政治理性过渡。在谋求现代性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矛盾亦不可避免。在中国近代史上,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一度成为潮流。有的直接照搬,有的则稍作调整,新瓶装旧酒,从而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情绪化色彩,政治焦虑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然而,如韦伯所言,现代性同时也是一个祛魅的历史过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政治人自身的艰难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日渐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也日益成熟,人们在政治选择中开始克服情绪化色彩,逐渐向政治理性过渡,并树立起政治自信。中国政治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现代性的政治观念开始融入到他们的价值体系当中,并通过政治实践反映出来。

3.由依附型人格向独立自主型人格过渡。纵观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在筑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和增强国家认同感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追溯历史,不难看出,这一观念主要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依托宗法制度,并孕育出了忠孝一体的思想。因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文明社会法则得以产生,根据这一伦理规范,人们“事君以敬,事父以孝”,并由此达到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因此,在这种等级森严的伦理纲常影响下,人们已俨然沦为君主的“臣民”,也就产生了忠于统治者的依附性人格。20 世纪50年代,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计划人应时而生,使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依附性。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开放、平等及自由的市场经济推动了市场主体由依附性人格向独立人格转变。

4.由缺乏科学和批判精神的道德型人格向科学理性人格过渡。几千年来,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浸染,尤其注重伦理道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甚至扼制了人们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步伐。虽然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资源配置往往由国家主导,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占据主流的仍然是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科学理性思维相对而言比较匮乏。然而,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则打破了这一局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科学理性人格。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日益繁荣的当代社会,科学理性无疑成为了应有之义。

(二)现代性语境下中国人的过渡人格形成路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融入全球市场之中,西方技术、思想和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正在经历着空前巨变,人们被迫卷入一场价值观念的漩涡之中,传统的价值体系正摇摇欲坠。在接受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过程中,人们的政治心理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混乱的社会价值体系使得每一个人都在踽踽前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碎了缠绕在人们心中的依附性枷锁,面对迥然不同的新旧价值,人们试图挣脱传统固化的信仰模式,通过现实的可比性和具体的分析,开始独立思考。传统文化根深蒂固,西方价值不断涌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取舍之间做出选择。

由此可见,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人们面临着种种矛盾和困惑。中国尚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面对着新旧价值的碰撞冲击,人们的政治人格还不成熟,传统人格并没有随着现代性的推进而土崩瓦解,现代人格也并没有因为现代社会的进步而得以确立,这就形成了当下公众人格的边际性。社会学家叶南客认为,“边际人格是现代化过程中人格变化发展中的新类型,它是个体在与急剧变化的社会文化体制、人际关系规范作用时,其内在心理因素在发生矛盾、冲突后呈现的多元交织的身心结构,它的文化特质在于将跨时代、跨民族的生活要素融于一身,使人格具有过渡性、边缘性和易变性”。在现代化过程中,边际人格往往以过渡人格的形象出现。

In addition,this code multipath error is simply that the value of s meets.So the code multipath error can be derived as follows.18

作为现代化的产物,过渡人格的形成往往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而演变。作为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我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中国人的过渡人格也随之变化。首先是西方叙事阶段,从时间划分上来看囊括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一阶段,西学东渐盛行一时,向西方学习技术、器物、制度、思想等成为仁人志士的毕生所求。与此同时,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与西方列强变本加厉的侵略掠夺,使得现代性与革命性相伴而生。西方叙事对于国人的冲击尤为突出,工具理性和价值衰微又使其处于新旧价值交织而成的矛盾体中,这一阶段中国人的过渡人格开始形成。其次是传统的理性回归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到十八大召开,中国的现代化在经历西学东渐与革命洗礼后,最终迈上了正确的轨道。这一阶段,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平衡仍然是主流,但与此同时,批判精神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得以广泛进入公众视野,现代化更据理性价值,从而使得过渡人格得以完善和发展。最后是建构体系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要求又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现代化道路,并且努力在变动之间寻求平衡。此外,现代化与中国模式相辅相成,为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过渡人格在这一阶段趋于稳定,且具备较强的现代人格意识。

三、中国人的过渡人格优化

中国人的过渡人格尚处于低水平、不均衡阶段,这是因为我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意在借助于国家的力量自上而下的推进现代化。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并非现代化的主体,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现实上,他们虽然在表面上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但是他们的公民现代人格意识还是比较匮乏的。由此而言,公民自身必须强化其现代人格意识。除此之外,优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环境也有助于现代公民人格的塑造。

(一)强化公民现代人格意识

1.树立独立人格意识。在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受儒家文化道德伦理规范的影响,人们的政治人格呈现出依附性。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这种依附关系逐渐瓦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开始以契约为纽带,其前提在于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意识。虽然我国尚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传统人格和现代人格的矛盾性较突出,但是就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说,现代化的步伐不会停滞。换言之,社会终将会走向现代化,所以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公民必须树立独立的人格意识。

2.增强法制人格意识。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政治人格具有依附性,他们是“臣民”,而非“公民”,这种人格往往以道德伦理规范为支撑。而在现代法治社会,具有法制人格意识的公民成为了社会主导。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需拘泥于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办事,而是运用法治思维方式行事。在过渡期,人们的政治心理充满了矛盾和挣扎,面临着价值的困窘、认同的困惑。究其原因,就在于传统道德规范在失效的过程中,法制并没有适时发挥效用,从而导致社会价值体系混乱不堪。因此,在现代化过程中增强人们的法制人格意识很有必要。

(二)优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环境

显然,政治人格并非天然形成,而是社会化的产物。这恰好印证了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换言之,人格是一种社会特征,是对社会环境与社会价值的心理表征。因此,如欲塑造现代公民的政治人格,优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环境则是应有之义。

2.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由上可知,现代性既是一种历史范畴,也是一种经济文化范畴。因而,政治人格的现代化与文化的现代化密切相关,后者是前者的重要支撑,并为前者提供一定的精神资源和环境,在厘清价值体系、增强个体认同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在漫漫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对于公民人格的塑造极其重要。

新旧价值的交织以及现代与传统的碰撞,随之产生了过渡人这一充满矛盾性的时代产物。他们具有作为政治人的主体意识、信仰自觉和政治自信,并逐渐向独立自主型人格和科学理性人格过渡。但是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人格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下依然具有边际性,这就要求公民自身强化其人格意识,与此同时,还要优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环境。双管齐下,推动现代公民人格的塑造。

猜你喜欢
现代性理性人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浅空间的现代性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