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心解之:有财无义,惟家之殃

2022-02-01 11:29彭旭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孟尝君钱财俗语

彭旭

一个家庭的精神生活,是靠这个家庭里面传承下来的那些故事来承载,这就是家风。家风与家风之间的相互补充和鼓舞,最终就会变成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这也就是家国情怀最实际的心理关联。

生活中,关于“钱财”的俗语不胜枚举,如“钱财乃身外之物”“有钱能使鬼推磨”,反映的是不同时代人们较为普遍的价值观。钱财不仅重要,而且大有学问。关于如何赚钱,有《增广贤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提醒;关于如何花钱,更有俗话“有财无义,惟家之殃”的警示。传统家风教导人们既要有财又要有义,正如现代社会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兼顾。

从字面上看,“财”是每个人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无殃”是人们对安全感、获得感的心理需求,而“义”则代表个人与大众相适应的社会功能水平。因此,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可以发现“有财无义,惟家之殃”这句俗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钱财、货币最重要的功能是流通,是价值的载体和为人服务的媒介。如果仅仅是储蓄,让人由“财主”变为“财奴”,那就本末倒置了。自私自利、不知分享即有财无义,如同为富不仁。在封建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差距造成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以“均贫富”为口号的吃大户、劫富济贫的暴力事件。首当其冲的富人、财主为保全性命,只能破财消灾,让利给穷人。

如果变被动“护”财为主动“散”财,就是历来被称道的“仗义疏财”,既是德行,也是智慧。最典型的是《战国策》里“市义”的故事:齐国贵族孟尝君安排门客冯谖到自己的封地薛邑收债,嘱咐他收回债款买些家里缺少的东西。冯谖一到薛邑便召集欠债的百姓核对借契,然后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了百姓,并烧了借契,赢得百姓欢呼。

回来交差时,孟尝君问他:“你用收来的债款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我考虑到您家里珍宝、犬马、美女一样都不少,缺少的只有‘义’。我就用债款给您买义了。”

孟尝君知道他烧掉借契后虽不高兴,但烧都烧了,只能作罢。一年后,孟尝君遭齐王排挤,去薛邑避难。在距离薛邑还有一百里的地方,就看见百姓们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他感慨地告诉冯谖:“先生为我买义,我今天终于明白了!”

当今时代,人人平等,事事共享,“义”显得更为重要。义者,仪也,宜也。仪即道德,除了要有遵纪守法的底线,更应追求“仁、义、礼、智、信”的至善。宜即和谐,一个人在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中,与环境、与文化、与周围人相适应,就做到了社会和谐之大义。

个人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个人岂能独善其身?制度优势启发人们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义”:不仅有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有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还有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

推而广之,在同一个星球,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在和平、安全、“无殃”的环境中,个人才能更好地发展,更有“财”,更幸福。

总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类应该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关注自己的前途命运。不仅要追求个人和家庭的小“财”,更要考虑国家、民族和人類的大“义”。在这个大格局下可以发现,“有财无义,惟家之殃”这句俗语中反映的家风对人类大家庭的贡献是意义深远的。

猜你喜欢
孟尝君钱财俗语
钱财与声名
北在哪?
狡兔三窟的故事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客家俗语巧诵读
石崇炫富
俗语图文对对碰
数字俗语
冯谖拿钱买“义”
冯谖拿钱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