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春 申葳
2021年11月20日,我国辞书界的学术盛会——中国辞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辞书学会主办,商务印书馆和河北师范大学承办。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下会场设在商务印书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的近400位辞书学界和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顾青主持,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郑振峰致辞,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李宇明致辞并做工作报告,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刘宏出席并讲话。会上,余桂林副秘书长主持了中国辞书学会官网发布仪式,网站负责人郑佐之介绍了平台的设计情况,中国辞书学会名誉会长江蓝生和刘宏副司长、李宇明会长、顾青执行董事共同启动了官网平台。
本届年会因防疫原因压缩了会期,但议程紧凑,事半功倍。年会以“当代辞书生活与中国辞书事业”为主题,组织了两场学术报告会,先后由谭景春副会长和刘国辉副会长主持,多位专家分享了著名品牌辞书升级创新的经验及新时代原创大型辞书编纂的学术思考。设置了“社长总编辑论坛”,由申葳副秘书长主持,就如何提速融媒辞书的研发问题进行了专项研讨。在互动环节,与会代表冯海霞、张晖、王东海、袁世旭、亢世勇、李红印、谭景春、汪惠民、王祝英、孙述学、马爱梅、储泽祥、耿云冬等先后提出问题,并得到了相应解答。
一、 弘扬辞书人“编舟精神 ”
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我们党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谱系,其中也有中国辞书人的贡献,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辞书人的精神,但是中国辞书人为推动社会进步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在建党百年的节点上,弘扬中国辞书人的“编舟精神”非常重要。
三年来,中国辞书学会服务大局,守正创新,以党建工作引领学会发展方向,一批国家级重大辞书项目,如《新华字典》第12版、《辞海》第7版、《汉语大词典》第2版相继问世或陆续出版。不少品牌辞书都开发了数字版本,积极向融媒辞书的目标迈进,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聚典数据开放平台、商务印书馆语言资源知识服务平台(涵芬App)等,为传统辞书向融媒辞书的转型开了个好头。学会提出的“辞书生活”和“融媒辞书”理念也在逐渐推进中。
李宇明会长指出,辞书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民族的精神存在;辞书人是国民的幕后教师,知识的收集者、整理者、传承者,是民族精神家园的修葺者。应该让社会了解辞书、了解辞书人、了解辞书人的精神。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用电影的方式来表现辞书人的,如日本《编舟记》(2016)、韩国《词典》(2019)、爱尔兰《教授与疯子》(2019)等。中国的文学界、影视界,也应关注中国辞书人,宣传“编舟精神”,期待着中国的“《编舟记》”。
刘宏副司长充分肯定、高度赞扬了学会工作,希望辞书学会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十四五”科研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积极组织力量,参与“十四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重大科研任务的研究攻关,共同推进科研规划的贯彻落实。
二、 打造新时代原创辞书
21世纪的今天,人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现代汉語基本规范已经成型,社会语言也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面貌,一部兼具完备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现代汉语大词典》就是重要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原创作品,这将是我国语言学者在新发展阶段献给社会的重要文化产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辞书学会名誉会长江蓝生做了题为“《现代汉语大词典》的学术性”的报告。她说,《现代汉语词典》出版以后,吕叔湘先生和丁声树先生就提出,要编一部《现代汉语大词典》,用它来修订《现代汉语词典》,吕先生一贯强调编写辞书最忌雷同,要编,就要突破前人,就要有特色、有新意,否则就没有必要编。吕先生用了非常通俗的话,希望不要编成一部“胖词典”。她反复体会吕先生的教导和叮嘱,最后给《现代汉语大词典》的定位是,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指导下编纂的一部系统地记录百年现代汉语词汇面貌的大型原创语文词典。难能可贵的是,江蓝生主持的《现代汉语大词典》始终坚持以学术为先导,对词典意向创新点都先立项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在突出用户视角,词典立意、定位、设计,收词、释义、例证等方面都有很多创新,无处不体现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规范性与描写性相结合、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编纂理念。大词典学术引航和严谨释义的学风,为辞书人树立了新标杆。
南京大学教授、双语词典研究中心主任魏向清以《世界运河辞典》(简明英汉对照版)的编纂为例,介绍了词典的编纂特色,并深入分析了融媒体时代,纸媒辞书编纂出版的价值和优势所在,并进一步从学理的角度,探讨了新时代辞书用户研究的理论范式创新、融媒辞书的概念实质和实践理据等问题。
三、 总结品牌辞书的经验
我国辞书编纂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的《说文解字》到近现代的《辞源》《辞海》,再到《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这些具有标志意义的文化成果,都是在中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有着中国智慧、中国特色,是中国辞书事业的宝贵财富,很值得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新华字典》第 12 版修订主持人程荣,从收字、注音、释义、例证、附录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新华字典》第12版的修订情况。她强调,修订组坚持以学术研究领航,注重把规范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原则贯穿全书修订的多方位多角度,努力使《新华字典》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是当代规范型字典修订的一次新的实践探索。
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辑、《辞海》纸质版统筹负责人张敏,聚焦《辞海》第七版的修订,指出在修订中始终坚守“辞海精神”,坚持守正创新的编纂理念,注重对新时代话语的诠释,对知识内容的更新与规范,对知识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她还思考了数字化背景下《辞海》的未来发展,如《辞海》收词的综合性将有所增强;释义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加大;图片的数量和质量将大大提高,形式和内容也将有所拓展等。
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辑、《汉语大词典》修订具体负责人王慧敏,从增补四大块语料、吸纳学界研究成果、梳理汉字字形、增补上古音、增收新词新语、补充缺漏义项、书证溯源探流等方面,介绍了《汉语大词典》“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编写理念和修订原则,并提出词典修订工作在数字化时代的问题和思考,如在数字化时代,词典篇幅不再受物理空间限制,收词的边界在哪里;在读者和编者可以实时互动的条件下,众源式词典修订如何实现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百科全书日常工作负责人刘杭,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切入,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情况做了说明。他指出网络版工程的核心是数字化编纂平台建设,介绍了平台建设的目标与成果、编纂工艺和技术、编纂工作中的难点及突破方向,并对融合出版做了展望,如建立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学科专家队伍和较强信息处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端编辑人才队伍,迅速摸索建立一套具有造血功能的独立运维机制等。
四、 推进融媒辞书的研发
我国辞书的未来发展将逐渐由平面辞书向融媒辞书转型,通过权威内容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形成全新的辞书内容生产方式,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在技术上并不是特别困难,最重要的是需要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支持。在“社长总编辑论坛”环节,社长和总编们从工作实践出发,就“如何提速融媒辞书的研发”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涉及融媒辞书与纸质辞书优劣、融媒辞书面临困难与应对举措、研发模式与合作机制、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等方面,分享各社多维布局的经验,展望融媒辞书的发展前景。
关于融媒辞书的前景,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顾青提出,一是融媒辞书必须不断迭代升级;二是要将资源、人才等聚合在一起,才能再谈发展,否则融媒辞书将无法实现。他特别强调,要将信息和知识区分开,出版社提供的是知识的积累。要警惕资本裹挟内容,好的融媒辞书还是要靠出版社来做。把知识和网络、市场嫁接起来,是融媒辞书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谈到融媒辞书研发面临的困境时,中国大百科辞书出版社执行董事刘国辉用“专、散、弱”三字概括,“专”是指专业度不足,“散”是聚合度不够,“弱”则是资金不足。他认为,融媒辞书研发不能仅靠出版社一己之力,一定要加强外部合作,合作中要把握好内容和技术之间的合作,打通不同体制之间的合作,理顺作者和编辑间的合作,还要做到编纂和营销两个环节间的无缝对接。
关于融媒辞书的发展现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总编辑徐建中认为,目前在内容生产方式、编纂编辑模式、内容呈现形式、传播服务方式几个方面仍都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虽然每个出版社都面临着很多共性问题,但这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出版社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责任担当,迎难而上。
在谈到融媒辞书如何从概念到理念再到实践时,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张国强认为,在“竞拼时代”,辞书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忘初心”,融媒辞书中的“媒”并非越多越好,而要运用得恰到好处,因为“文字”仍是辞书的核心。
如何看待融媒辞书的投入与回报关系,四川辞书出版社社长杨斌认为,要将眼光放长远一些,出版业的融合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二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政策和资源,三要扬长避短,加强与技术公司合作开发。
展望融媒辞书的未来,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困难,但更多地是充满信心——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发展只有靠辞书人自己的努力。因此我们勇于改变,积极创新,心中要有读者,眼中要有技术,目标要有市场。每个辞书人在自己耕耘的跑道上不要停下来,希望每个辞书人都能够跑到终点,看到终点的太阳。
令人欣慰的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先行一步,研发了聚典数据开放平台,为数字阅读中的即时查检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研讨会上,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辑、聚典数据开放平台负责人童力军,着重介绍了“聚典数据开放平台”的商业逻辑和技术原理、内容特色和数据安全,分享了运营数据,并进一步思考了工具书数字出版转型之路,认为转型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转型之路,必然是一手抓内容、一手抓技术。
闭幕式上,学会秘书长周洪波主持了中国辞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余桂林副秘书长做了关于《中国辞书学会章程》修改的说明,关于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人选变更的说明,会员们通过投票表决,一致同意上述修改和变更。
学会副会长周荐根据提交大会的论文进行了观点分享。本届研讨会共收到论文或提要106篇,是学会历届年会收到论文最多的一届,反映了广大学者高涨的参与热情。除大会报告外,从原计划分组报告的论文或提要中总结出三个值得关注的亮点:一是《现代汉语词典》是永恒的话题;二是研究多角度,向纵深、向精细化发展;三是在迈向辞书强国的征程上,辞书界不仅要把自身做大、做强、做实,也要发挥辐射、引领、带动作用。
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章宜华做了大会总结。本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虽时间短,但学术含量高。融媒辞书已在探索中前進,但学界似乎关注不多,建议从融媒体与辞书理论的创新方面做些探讨。总体看来,融媒体词典学的核心之一是“融合”,其特征是通过跨媒体数字平台把涉及词典的各个层面融为一体,包括词典信息制作资源、文本内容、传播方法和介质。融媒体词典学的核心之二是“融通”或“连通”,其特征是通过跨媒体平台把原本不直接相关的两个或多个方面联系起来,包括不同介质的词典文本、词典的作者和用户、词典文本和用户的使用。这些都需要我们辞书人不断探讨,特别寄希望于年轻学人。
(商务印书馆 北京 100010)
(责任编辑 刘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