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加速老龄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保险与康养行业具有天然相关性。为了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养老服务的活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政府可从加强养老用地管理、加大税收优惠补贴、加大商业补充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力度等方面入手,促进保险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
在人口加速老龄化等社会经济背景下,保险与康养行业具有天然相关性。目前我国保险业正以多元化的投资、经营模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长寿时代探索企业解决方案。截至2021年6月,已有13家保险机构投资了近60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东部沿海以及中部的20余个省市区,床位数超8万张。经过十多年发展,险企从完全的自持自建养老社区一条路径,演变出重资产模式、轻重并举模式、轻资产模式三种投资模式。按照接入的养老方式差异,险企参与养老服务可分为“保单+居家养老”“保单+综合型养老社区”以及“保单+旅居养老”三种经营模式,其中“保单+综合型养老社区”面向高净值客户,是目前险企参与养老服务的主流经营模式。险企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加速老龄化提供企业解决方案,既通过不同类型的保险金累积与投资,解决不同层级客户未来的养老和健康资金需求,又积极布局医疗、养老、健康产业,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了支持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可借鉴国际经验,优化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独特作用,进一步促进保险与养老产业融合与协调发展。
保险业与康养产业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
在加速老龄化、失能失智风险提升、少子化等背景下,我國养老资源供需矛盾凸显,而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优质养老服务市场需求也在持续增大。作为养老服务的主力之一,保险行业与康养行业具有天然相关性,保险企业能围绕养老支付与健康管理,发挥重要作用。在险养结合过程中,保险行业可以保险业务为支点,多点参与康养行业,以保险产品衔接上下游养老与健康服务,打造康养结合的服务闭环。而保险参与养老服务遵循其内在逻辑,从负债端利用保险业与养老健康产业的天然契合性,促进产品开发与养老业务相互融合,同时从资产端利用保险资金的长周期特性,帮助险资穿越经济下行周期。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下,养老服务供需缺口巨大。在需求端,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伴随着少子化、空巢化等现象,同时老龄人口慢性病、失能失智多发,对专业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增长。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1亿人,占比13.5%,比2010年上升4.6个百分点,已逼近14%的深度老龄化水平。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测,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6亿人,占比高达25%。据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我国老年抚养比将突破20%,这一指标相比2020年已经翻了一倍。同时,老年人空巢化趋势亦进一步加剧,根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2020年我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数约为1.18亿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增加。在供给端,我国养老服务同样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从供给的绝对数量来看,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仅30张,距离“十三五”规划的35~40张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康养护理人才不足。从养老服务供给的多样化程度来看,中高收入阶层对机构养老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寻求获得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体验,养老服务需求升级。
保险行业与康养行业具有天然的相关性,保险行业可以保险业务为支点,多点结合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养老支付的角度,当前我国个人养老金融储备不足,商业养老保险可成为重要补充。从健康管理的角度,老年照护涉及大量的健康支付与服务,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可发挥重要作用。保险行业可以通过保险产品衔接上下游养老与健康服务,打造康养结合的服务闭环。一方面,在养老支付方面,我国养老金体系过于依赖第一支柱,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基本养老金的财务可持续性承压。养老金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第二、三支柱发展不足。随着鼓励第三支柱发展的政策持续出台,商业养老保险可以成为中老龄人群养老财务规划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老年照护涉及大量的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当前保险机构积极布局医疗生态,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服务业不断融合。保险行业与健康产业具有天然的合作基础,通过投资设立、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涉足健康服务业各个相关领域,可充分发挥保险公司联系广大客户和健康服务机构的独特作用。通过战略合作或直接投资于与保险主业紧密相关的健康管理、医疗、养老、护理等机构,逐步打造涵盖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治疗、康复护理等领域的健康服务,实现“大保险”产业链和健康服务链,强化市场差异化竞争优势。
我国险企参与多维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备坚实的内在逻辑。在负债端,“保险+养老服务”模式可以推动保险产品开发与养老业务相互融合,打造健康医疗产业闭环。近期来看,通过挖掘细分客群养老需求,开发养老年金、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银发储蓄和长期护理险产品,配套专属养老服务是产品的研发方向。从远期来看,寿险公司通过投资养老产业和介入养老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医疗服务等,可获得大量的客户健康数据及养老服务数据,从而优化保险产品费率与条款,促进探索多层次的产品服务融合模式。在寿险产品同质化、费率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下,通过将养老服务与保单挂钩可以丰富保险产品的内涵,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附加服务。同时,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于险企促进寿险销售作用明显。
资产端,保险资金的长周期特征与养老产业投资特征相匹配。养老社区初期投入大,在开发和运营阶段均需要有稳定、长周期、低成本、大规模的资金做支持,现金回流速度慢,其主要盈利来自长期租金收入和资产升值。寿险公司的保费资金天然具备负债久期长的特征,这与养老产业回收周期长的特点相契合。从长期看,保单收入的利差叠加养老社区的运营收入,“保险+养老社区”模式可以实现盈利。
布局康养产业是国际头部险企服务客户需求、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从国际经验来看,面向老龄化群体的保险业务和与之相关联的医疗与养老服务行业是大型商业保险公司的重要业务领域。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大型商业保险公司已经在该领域开发出了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并且以保险业务为核心,以收购或建立网络的方式建立健康养老业务生态圈。
当前,美国社区养老模式已逐渐发展成熟,近年来,居家养老模式因其能够将老人的医疗及养老服务打包在一起,并在老人熟悉的环境中提供高效率养老照护服务而逐步得到商业保险公司的青睐。美国商业保险公司纷纷进一步在老年医疗、老年护理能力建设上進行布局。美国商业保险巨头哈门那(Humana)一直以来聚焦老年保险市场,主打保险优势(Medicare Advantage)计划相关产品,并不断拓展“保险+养老”综合解决方案的内涵。Humana于2017年和2021年6月先后将美国居家照护服务提供商金德里德到家(Kindred at home)与家庭服务提供商我的e家(Onehome)并入集团业务。通过整合互补,将Onehome的家庭护理模式与 Kindred at home的家庭照护服务以及Humana的分析能力和临床专业知识相结合打造全新的家庭护理模式,并使Humana能够在全美范围内提供基于价值的家庭健康护理服务。此次整合一方面强化了Humana在老年保险业务上的护理服务优势,并通过低成本的居家照护,提升保险公司的费差益;另一方面,Humana也通过并购Kindred at home获得了4.3万名临床医生的资源,大大增强其在临床医疗方面与主要竞争对手联合健康(United Health)的抗衡能力。
英国保柏集团(Bupa)是英国最大的健康险公司,占英国整体健康险市场三分之一以上份额。经过70多年的发展,Bupa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健康和保健服务机构之一。在业务结构上,其拥有健康保险业务、健康管理业务、老年护理及养老业务三个主要业务板块,其中老年护理及养老业务2021年占集团总收入的8%,为超过20000名客户提供服务。在老年护理服务上Bupa采取分类护理模式,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居家护理、暂托短期护理、临时日间服务、专业痴呆症护理、姑息治疗五种类型老年护理服务。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建立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国家,实行强制性的、以社会健康保险为主、辅之以商业保险的医疗保险制度。德国商业保险公司在参与养老服务产业时,通常选择从健康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链接到养老服务产业,造就了德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形态。德国健康保险股份公司DKV基于“关注健康”的经营理念,通过健康保险,为客户提供“从摇篮到坟墓”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包括医疗、康复、慢病跟踪、保健和健身、护理和养老),并据此投资布局了连锁综合门诊、牙科诊所、护理和养老机构等相关健康产业。其养老及护理服务主要以米库拉(MiCura)品牌在柏林、不来梅等9个城市开展业务。通过与慕尼黑专业医生协会Praxisverbund GmbH合作,MiCura打造了一个富有医疗以及护理技能的专业团队,为老年人及有护理需求的客户提供多层次居家护理服务,包括门诊后的跟踪上门护理、临时全天候居家上门护理以及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等。私人定制化是Micura护理服务的主要特色,并允许客户随时根据自身健康情况以及家庭成员照护能力的变化进行服务形式的调整。
根据国际保险巨头的实践经验,保险业与康养产业结合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保险业务逐渐成为商业保险公司的重要业务内容,围绕老年客户群体,商业保险公司日益关注老年护理服务市场。
二是面向老龄化群体的业务并非单一的保险业务,而是以保险业务为核心,打造连接医疗机构、药房、康复护理机构及养老社区的综合业务形态。如Humana通过收购老年护理机构和居家护理机构打造自身老年护理及医疗团队,加强对于老年客户的服务能力。德国DKV则围绕健康险的核心,通过自建医疗机构从健康管理及医养结合的角度布局养老服务。
三是从保险行业参与养老服务行业的角度而言,一大共性是对老年群体进行分类照护,通常分为自主照护、半自主护理与居家养老等类型。在这一过程中,保险机构与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机构以及康复医院等相关方合作,这将成为保险公司参与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核。
动态调整保险企业发展策略,推进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保险企业是养老服务的主力之一,在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为了更好地挖掘养老服务业的市场需求,保险企业应在战略与具体操作层面形成清晰的发展主线,促进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在发展战略层面,首先险企可优化商业模式,推行轻重并举模式,加重轻资产端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投资布局。其次,险企应充分利用区域协同效应,强化区域性布局,从散点布局向长三角、大湾区区域性布局转变。再次,险企能以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的形式,与优质养老机构(尤其是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双向联动。然后,险企应增强对医疗科技企业的创新创业投资。最后,险企可通过合资、购买服务等形式,与国外成熟养老服务运营商合作,培养具有保险与养老双重视野的管理人才,推动保险与养老产业资金、人才等资源流动。
在具体操作层面,险企可与职业学校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及成立护理实训基地,扩大养护人才存量。同时,与医院等专业机构开发定向培训课程,完善在职培训与薪酬激励机制。此外,重视对智慧养老的创业投资与互联网医院建设,以科技为抓手,破解医养难题。最后,险企可借鉴国际经验,完善运营服务机制,同时,借助第三方评估机构与供应商交流会,加强养老生态圈企业资质认定与交流。
优化政策体系,促进保险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
为了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养老服务的活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政府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促进保险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加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政府应更为注重对养老市场的统筹及指引,帮助行业更清楚认识到供需周期错配风险。同时,利用好营利性养老机构在运营服务的优势,鼓励其通过培训等形式,赋能基层公办养老院,区县街道、乡两级的养老服务中心,助力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二是尽快出台养老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医养结合”多头管理问题,民政部、卫计委、人社部等职能部门要加强横向联系,同时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规范市场行为及明确各部门职责范围提供法律支持。
三是加大商業补充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力度。政府可探索建立个人账户、创新支付手段、完善异地结算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高税收优惠支持力度(如减低整体税率、设置差异税率)、简化抵税操作流程等,加快做大做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四是加大税收优惠及补贴。政府可加大对营利性养老机构租金、房产税的税收减免力度,并且可对标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适度给予建设补贴、床位补贴和运营补贴。
五是加强养老用地管理。政府可加快研究养老专项用地可行性,结合养老社区医疗、健身等非营利配套用地与营利用地并重的特点,出台相关土地配套细则,从制度层面解决险企参与养老服务面临的“拿地难”“用地贵”难题。
六是保险养老社区加入长护险试点。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已有49个试点城市,鼓励保险养老社区加入长护险试点,能加快疏通保险养老社区支付渠道,牵引长期护理体系快速发展。
七是加快研究将养老服务资产纳入公募REITs底层资产。从国际经验来看,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简称REITs)是美国养老住宅和专业护理院的主要投资人,是引导中长期资金参与养老服务的有效途径。因此,为形成更为顺畅的养老投融资闭环,政府可从REITs入手,尽快将养老服务纳入REITs底层资产,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
八是规范养老金融运营活动。政府应完善现行保险资金运用规则,逐步建立商业养老保险资金运用监管评价指标体系。此外,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初期,可对个人养老金的投资管理人准入设置一定门槛,从公司实力、投资能力等方面遴选出合格投资管理人。
九是强化从业人员管理与培训支持。针对养护人才数量短缺、专业水平低等养老服务行业痛点,政府应加强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同时通过发放职业培训消费券形式,帮助从业者更好地提升就业能力与职业技能。
十是提高医疗资质与医保定点审批工作效率。政府可加快对合格的医疗机构的医疗资质认定与医保报销审批,制定统一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准入标准。
(魏晨阳为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编辑/王柏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