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规模、寿命更长的老龄人口,带来了更多医疗、养老需求,也给社会和个人医疗、养老资金筹措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拓展了筹资概念的理论思想框架,提出在长寿时代下,最优筹资模式需要充分运用筹资两大原理,保险公司在实践中探索最优筹资模式,还需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在行业深转型的大背景下开拓创新。
當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挑战。随着死亡率、生育率进一步降低,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人口结构将从金字塔向“柱状”收敛,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地进入长寿时代的新均衡阶段,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长期超过1/4,百岁人生将成为可能。更大规模、寿命更长的老龄人口,必然带来更多的医疗、养老需求,也给社会和个人的医疗、养老资金筹措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美国人口学家罗纳德·李根据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把人生的收入和支出画成两条线,它们看上去像一顶草帽(图1)。收入曲线呈现倒“U”形,在40~50岁达到收入的顶峰。而支出曲线变化相对平缓,少年时期有较高的教育支出,其后的支出随年龄先降后升,年老时有较多的养老和医疗支出。由于人一生的收入与支出分布不匹配,退休后的医疗、养老缺口将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而且随着长寿时代来临,这一缺口还将不断动态地扩大。传统上,个人退休后的医疗、养老缺口通常由政府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企业的员工福利来进行补充和平滑。但是随着老龄化的深入和长寿时代到来,老龄人口进一步增长,劳动人口减少,老年人抚养比将快速提升,国家财政压力将持续增加,公共养老金和医疗保障体系也将长期承压,预计个人将承担更多医疗、养老的筹资压力。因此,个人需要寻找更有效率的筹资模式,以平衡长寿时代社会保障支出整体减少和不断扩大的个人养老、医疗服务资金需求,弥合长寿时代下被放大的收支缺口。生命周期假说认为,理性的消费者总是要估算一生总收入,并根据其预期寿命合理安排不同生命阶段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以最大化一生的效用。本文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入手,拓展筹资概念的理论思想框架。
从时空维度探讨筹资
筹资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进行资金规划。例如,企业为了生产建设和经营活动筹措资金;家庭和个人则通常会为教育、养老、就医等重大支出进行针对性的资金安排。后者的筹资又常以保险产品的形式落地,比如人们可以通过购买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来应对未来的养老和就医支出。
时空维度下的筹资逻辑就是利用杠杆原理和复利原理。杠杆原理主要是结合大数定律,在空间维度实现筹资。复利原理则是指通过长期稳定的投资产生资金指数级增长,从时间维度实现筹资。
第一,在空间维度,筹资利用杠杆对抗个体风险。笔者认为,狭义的杠杆背后是大数定律的支撑。对于单个家庭或个人而言,疾病、意外属于随机风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一旦发生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超出个体承担能力。但是通过特定的筹资安排,可以把个体随机性的支出转变为群体确定性的支出,实现风险分散、损失共担。大数定律意味着在足够大的人群中,群体发生风险的概率和损失是可测度且相对稳定的。医疗保险是这类筹资形式的典型代表,保险公司基于大数定律厘定费率,向不同空间的投保人收取保费,同时给予出险者超过其所纳保费的高额补偿,产生了杠杆效应。广义来讲,各类社会保障制度下国家和企业的共同缴费,按一定比例放大了个体的总体保障水平,也形成空间意义上的筹资杠杆。
杠杆放大个体的筹资能力。当人们利用杠杆进行筹资,意味着只需要投入可承担的资金,就可以获得抵御巨额损失的能力。比如在北京的A先生30岁,每年花几百元购买医疗保险,可以获得上百万元的保额。利用这种带有金融杠杆的筹资模式,A先生能得到充足的未来保障。通常具有较大杠杆的保险产品包括医疗险和定期寿险等。A先生通过保险的杠杆撬动了其他人更大规模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可能来自于上海或是贵州又或者是别的地方。所以这是一种空间维度的筹资,它提高了当个体发生风险时的支付能力。通过空间维度的筹资,个体支付能力的提升并非来自收入的提升,而是来自支出的减少,也就是变相对个人的支出实现了控费。
第二,在时间维度,筹资利用复利效应积累财富。工作时期,人们将当期收入多于支出的结余累积起来,用于应对未来的风险。在这一过程中,复利可以使得储蓄资金实现指数级增长,更加充分地为未来筹资。很多人对复利的了解,来自对巴菲特成功投资的关注。巴菲特曾经用“滚雪球”比喻通过复利的长期作用实现巨大财富的积累。其实复利的本质是量变积累到了某个阶段会产生质的飞跃,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展现力量。复利有一个很简单的估算方法:72法则。养老金这类需要长期积累的资金通常会借助复利原理。假设养老金平均每年的投资回报率是8%,那基本上实现翻倍的回报大概需要9年(72除以8);如果年平均回报率是6%,则大概12年翻一番。
实现复利需要注重“长、宽、高”。通过复利积累财富就像在水池里蓄水,蓄水量取决于水池的长、宽、高,复利效应也取决于期限、本金投入和收益率三个要素。因此,为实现复利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尽可能拉长投资时间,比如尽早储备或者推迟领取。过去人们在中老年时才开始思考为养老筹资,现在可能需要在更加年轻的时候(比如刚工作)就开始储备。时间是复利的朋友,30年后就会看到明显的复利现象,50年后可能就会有“复利之花”,70年后“复利之神”就显现了。二是提升投入水平,平滑当期消费。静态来看,增加投入需要提升劳动者的收入,个人可以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和个人受教育程度促进收入水平的提高。动态来看,由于筹资是多期决策过程,因此人们需要考虑平滑当期消费,建立储蓄意识,不断优化动态效用,而非仅关注静态效用。三是提高收益率,而且收益率波动不能太大。机构投资者通过专业化的投资可以克服普通投资者在投资中的认知错误和情感偏差,帮助个人实现更高的收益率。如果投资收益率波动太大,则复利的巨大威力也发挥不出来。一般来说,在年均收益相等的两种情况下,波动率较小的投资组合,可以提供更高的长期回报。所以,通过时间维度的筹资,人们可以大大提高未来的预期收入。
筹资可以改善收支缺口
通过时空筹资可以弥合长寿时代下不断扩大的收支缺口。原始草帽图(图1)的收入曲线和年龄轴形成的总面积是个体不进行筹资情境下的一生总收入。它的特点是到了退休年龄之后出现骤降,形成一个断点。而通过筹资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缺点(图2),与原始曲线不同的是,我们通过筹资安排,退休后的收支缺口将大幅收窄。更理想情况下,筹资后的收入曲线能够覆盖控费后的支出曲线,两条线趋于彌合,养老缺口得以填补。 通过筹资安排以后的两条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到,一方面,收入曲线将变得更加平滑。时间维度的筹资,不仅利用复利提高了个体一生的总收入,还通过储蓄的安排,使得退休之后收入不再出现骤降。收入曲线的形态变得更加平滑,退休后的曲线比原始曲线更高。另一方面,支出曲线的尾部相较于原始曲线有所下降。筹资通过杠杆原理减少了个人未来支出的负担。并且筹资的另一方面是减少支出,由于商业保险机构具有控费能力以及能增进人们的健康管理意识,也能减少医疗费用的浪费。
探索时空融合的筹资模式——新加坡案例
前文我们分别讨论了筹资两大原理,即复利原理和杠杆原理。下面我们探索将两大原理融合的筹资模式。从国际经验看,新加坡公共养老金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将两大筹资原理融合进行了实践。通过调节筹资在不同账户之间的分配比例,将养老金和健康保险打通,充分融合了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筹资,利用复利效应和大数定律,实现相互补充,取得了令人称奇的成效。新加坡独特的制度融合了健康和养老筹资。通过中央公积金制度,新加坡把养老金筹资和健康筹资融合在一起。根据不同年龄需求变化,在养老和健康之间合理分配资金。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始于1955年,属于完全积累型的强制性养老储蓄计划,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其中55岁以下人的账户主要分为普通账户(Ordinary Account)、特别账户(Special Account)和保健储蓄账户(Medisave Account),而55岁之后普通账户和特别账户合并为退休账户。不同账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普通账户中的储蓄金可以作为购买住房、保险、教育等投资;特殊账户的存款可作为晚年生活保障以及投资相关金融产品;保健储蓄账户可被用作支付住院和医药费用。雇主和雇员按照比例缴纳公积金,公积金管理局按照不同年龄人们需求的不同调剂公积金在三个账户的分配比例:在青年时更多的比例分配在普通账户,用于支持年轻人购买住房;在中年时将更多比例分配在特殊账户和保健储蓄账户,用于储备养老金和未来健康支出;在年老时将更多比例分配在保健储蓄账户,并且允许购买商业健康险,通过杠杆应对老年医疗支出风险。新加坡中央公积金通过在不同账户间缴费比例分配的变化,实现养老筹资和健康筹资之间的打通,从而最大化利用复利原理和大数定律,提供最优保障(表1)。中央公积金三类账户均具有水平不低、非常稳定的收益率,保障了长期复利效果的实现。公积金管理局对不同账户支付的收益水平不同。普通账户的储蓄可以购买房产、家庭保障计划等,流动性加大,储蓄率参照本地银行3个月平均利率,每年可获得2.5%~3.5%的收益;保健储蓄账户、特殊账户以及退休账户目前每年可获得4%~5%的收益。中央公积金的利息不是固定不变或承诺的固定收益水平,而是每年根据情况调整,尽量保持利息稳定。同时,中央公积金大部分通过新加坡政府投资管理公司(GIC)进行市场化的投资运作。而且无论GIC的投资回报如何,新加坡政府都要确保不低于最低利率支付公积金储蓄。我国的职工医保制度与新加坡模式形似而神不似。其中,我国个人账户非常类似于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的保健储蓄账户,在职职工每月工资的2%~3%划入个人账户,进行强制性储蓄。然而,职工医保的个人账户并未发挥复利效应和大数定律的巨大作用。首先,我国个人账户的计息是按照活期储蓄率,长期低于1%以下,按照72定律,70年以上才能翻一倍,无法发挥长期复利效应。其次,个人账户只能用于支付医疗费用,适用范围狭窄。尽管目前部分地区允许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健康险,但仅限于部分城市且购买产品的种类非常受限,无法发挥大数定律的杠杆效应。长寿时代下商业保险公司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为家庭和个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筹资规划。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加速,医疗费用持续上涨的趋势并未缓解,未来老年人收入和支出之间缺口可能会越来越大。然而,当前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维度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都还不够丰富。有研究指出,我国社保体系还不够完整和完善,社保体系保障水平较低,多渠道为养老和医疗筹措资金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商业保险公司而言,巨大挑战同时意味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市场机遇,需要广泛、深度参与到为家庭和个人规划全生命周期筹资的过程中,解决其收支缺口问题。尤其是需要加大创新,将复利效应和大数定律进行充分融合,开发新产品,满足人们日益严峻的养老医疗需求。
探索长寿时代下的最优筹资模式
理论上看,长寿时代下的最优筹资模式需要充分运用筹资两大原理,以应对逐渐扩大的养老收支缺口。而保险公司在实践中探索最优筹资模式,还需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在行业深转型的大背景下开拓创新。
第一,美国传统寿险错失健康险、退休金市场发展机遇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寿险业发展早期,客户的主要需求就是对死亡造成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摊,因此终身寿险等传统产品占主流。但随着人口寿命延长,客户对健康、养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美国寿险公司没有把握住行业变化的趋势,仍然聚焦传统寿险,寿险业在金融体系中的占比一路下滑,至今增速已非常缓慢,传统寿险保费占比从接近3/4下降至不足1/3,形成寿险、年金、健康险三足鼎立的格局。反观美国健康险市场,则是通过与服务资源的深度结合,把握住了长寿社会下医疗费用的筹资需求,以凯撒医疗为代表形成了一套“支付+服务”相结合的闭环式经营模式。立足中国国情,我国大型人身险公司同时经营传统寿险、年金险与健康险,在需求驱动与监管号召下拥抱养老和健康,积极探索长寿时代下的最优筹资模式。以泰康保险为例,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将虚拟的保险支付体系和实体的医养康宁服务体系相结合,打造了长寿、健康、财富三大闭环,以满足长寿时代人们对长寿、健康、富足的需求。在“支付+服务”的创新道路上,我国险企甚至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走得更远,可以说重新发现了筹资体系和养老、医疗行业的价值:具体而言,长寿与财富闭环对应复利原理。我们通过将虚拟保险产品与实体长寿社区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客户筹资需求与养老服务的连接。健康闭环依托大数定理,同时降低老年支出。健康闭环是指健康保险与医疗服务构成的闭环,在支付端,保险公司全面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面向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配置灵活的健康保险产品与服务,同时尽可能扩大健康支付人群范围,充分发挥杠杆作用,为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健康保障。在服务端,通过自建的综合医学中心,投资医疗服务主体,积极布局大健康产业链,形成了全生命周期全流程健康服务。打造中国的管理式医疗,用健康保险的专业精算能力实现筹资效率最大化,依托实体医疗资源网络的一流控费能力实现支付效率最大化,最大化提高健康保障水平。
第二,树立“支付+服务”理念。“保险+医养”的商业模式创新是长寿时代下,本土保险公司以市场化方式为个人与家庭提供的基于最优筹资方案的实践成果。通过这一模式从时空维度将复利效应与杠杆效应的作用最大化,充分改进人生的收支曲线,帮助客户收窄或消除退休后的收支缺口,享受高品质的退休生活。未来,保险公司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医疗险和养老金融合的产品和服务,使得长寿闭环与健康闭环交互。
(陈东升为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本文编辑/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