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中
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头晕、胸闷、心悸、乏力、背痛……去了多家医院,看了多位专家,验过血,做过各项影像学检查,也未能有个明确的诊断,治疗效果也不好。这时,患者常常会感到很疑惑:“现在医疗技术这么发达,怎么就看不好我的病呢?”
简单地说,这里要考虑两种情况:1.确属疑难杂症,还得进一步研究,但这种情况应为少数。2.与心理问题有关。下面我们重点讨论一下第二种情况。
一个人遇到来自家庭、工作、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对疾病的忧虑等,都可引起心理上的波動,甚至引起睡眠障碍、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抑郁等心理障碍。相关调查显示,在非精神专科综合医院门诊中,就诊者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总发生率在40%左右。
那么,心理问题与躯体症状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两者关系极为密切。研究表明,在身体没有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心理障碍会导致许多不同的、甚至较为强烈的躯体症状,如乏力、头晕、失眠、胸闷、气短、心悸、心口不适、腹胀、腰酸背痛、部位不固定的疼痛等。而且,患者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躯体症状上。这称作躯体化(心理)障碍。
另有一种情况,患者确实存在器质性疾病,他们对自己的疾病往往一知半解,又道听途说,因而内心十分纠结、担忧,从而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躯体症状往往会加重。
目前,心理障碍导致躯体症状的确切机理还不十分明了。有研究表明,心理障碍并不仅仅是心理上(或思想上)的问题,它还存在神经递质(大脑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等方面的病理生理改变。正是这些神经递质的复杂变化,导致了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
识别躯体化(心理)障碍并不难。以下三个问题,可作初筛。
1.是否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中的一种:(1)有明显身体不适,但多次检查没有发现能够解释的原因。(2)已查出明确的疾病,且已进行了充分、有效的治疗,但症状不减,反复检查又未发现能够解释的原因。
2.是否有睡眠不好,已经明显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或需要用药?
3.是否心烦不安,近来特别不愿与他人交往,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
以上3个问题,如果有两个回答是,符合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就达到80%了。
此外,可进一步回顾自己近期的精神心理状况。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则出现躯体化(心理)障碍的可能性更大。
1.有各种各样的不愉快事件,有比较烦心或特别操心之事,有重大的精神创伤等。
2.有疑病心理,对疾病过度担忧、焦虑。
曾有这样一个病例:患者是一名54岁的女性,尿频尿急半年有余,在内科、泌尿科、妇科都看过,多次做血常规、尿常规及相关B超、CT等检查,都未发现明显异常。我了解到,这名患者本身性格偏内向,近年帮儿子照顾小孩比较辛苦,总是把委屈、苦恼憋在心里,因而常有胸闷、尿频尿急的症状。我考虑她存在躯体化(心理)障碍,予以抗心理障碍药物治疗。20天后,患者的症状消失,经进一步巩固治疗,最终痊愈。
躯体化(心理)障碍的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俗话说,快乐是良药。患者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丢掉一切烦恼,去除对疾病的所有忧虑,尽量不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某些躯体症状上。
学会向亲人或朋友倾诉,必要时可向专业人员寻求心理疏导治疗。此外,不要排斥必要的精神类药物治疗。有针对性地使用药物,可以较快地缓解顽固症状。合理使用精神类药物,不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大家不必过分担忧。
研究表明,在身体没有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心理障碍会导致许多不同的,甚至较为强烈的躯体症状,如乏力、头晕、失眠、胸闷、气短、心悸、心口不适、腹胀、腰酸背痛、部位不固定的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