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军事理论标准问题

2022-01-26 18:02杜燕波
军事文摘 2022年1期
关键词:逻辑军事战争

杜燕波

现代军事理论到底有什么标准?什么样的理论是好的?什么样的理论是不好的?如何评判?这实际上是一个“真理标准”问题。只有搞清楚军事理论标准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军事理论与作战概念创新工作。

现代军事理论三大标准

笔者认为,现代军事理论应把握三条基本标准:

意大利军事思想家、《制空权》理论提出者杜黑有句名言:“战争只向那些能够预见未来战争特性变化的人微笑,而不是向那些等待变化发生后才去适应的人微笑。在这个战争样式快速演变的时代,谁敢于先走新路,谁就能取得新战争手段,并获得无可估量的利益。”早在20世纪20年代,飞机诞生仅仅数年后,杜黑便率先提出系统的制空权理论。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飞机将给战争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意大利当局甚至一度将他们认为“离经叛道”的杜黑关进大牢。但是,后来的战争(包括近几年多场现代化局部战争)一次又一次佐证、诠释了制空权理论的无穷魅力与长远价值。刘亚洲将军的《百年空军》一书对此有十分精辟的分析。

同样,从1917年坦克刚刚诞生并用于实战到1939年二战爆发之间约22年中,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人对坦克给战争带来的潜在影响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并对如何在现代战争中运用坦克有深刻的洞见。他们的代表性人物是:英国的富勒和利德·哈特、法国的戴高乐、德国的古德里安、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但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当时,除了这些洞悉战争特性及其走向的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外,大部分人对这种战争特性的演变非常麻木。于是,历史上留下了波兰人的马队向德国人的坦克英勇冲锋的悲壮故事,留下了法国人固守马奇诺防线,却丢了巴黎甚至整个国家的可悲笑料,留下了英国人在非洲战场上被“沙漠之狐”隆美尔以少胜多打得落花流水的大量失败战例。可以说,只有那些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才能看到军事发展的动向,才能看到指导人们顺利走出战争迷雾、经受战争考验的“微光”。这种“微光”就是军事理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世界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预见性”与“前瞻性”的重要性,各国军队都十分重视预判与研究未来战争。美国人提出的各种创新作战概念(如“多域战”“分布式杀伤”“马赛克战”等)都具有此类性质。但是笔者认为,身处这个知识爆炸、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未来究竟如何演化,永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军事理论领域并不会被美国人垄断,而一定有许多有待发掘的领域。唯一需要的,就是一双能够在复杂的现实迷局中洞悉战争本质的慧眼。然而,这双慧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坐在那里空想便可以得到的,而必须是经过积极投身军事科研、作战训练实践反复“淬炼”才能得到的。

杜黑的经典军事著作《制空权》

逻辑性与科学性经常会听到有人讲:“现在又不打仗,什么样的军事理论都是文字工作,都没法检验;美军不一样,天天在打仗、年年在打仗,可以经常接受检验,所以人家的军事理论成熟。”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军事理论固然来源于实践,但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从实践到理论之间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叫“逻辑”。换言之,一定要讲逻辑、重科学,不然天天演习是没有用的,天天打仗也不会必然地提高战斗力。另一方面,这样的说法只考虑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单向过程,而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理论与实践應当是一个双向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即:“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也就是说,上述这种观点只看到“美军打仗打得好,所以军事理论好”,没有看到“美军军事理论好,所以打仗打得好”,而这两方面因素实际上都是存在的。

事实上,冷战结束以来,美军几乎在打每一场局部战争之前,都要经过多轮推演。实战之前,已经做到“成竹在胸”了;实战胜利的“逻辑”只不过是对理论世界逻辑的展现、检验与验证。发展到现在,更是如此。2018年8月,美陆军组建了专门的“未来司令部”,旨在探索未来战争、引领战备建设(之前,此项职能主要由美陆军条令与训练司令部承担)。但至于如何探索、如何引领,最根本的就是要讲逻辑、重科学。就像做一道数学题或物理题,逻辑正确是结果正确的必要条件和保证。试想,如果逻辑推导都是有问题的,都是不符合实际的,军事理论怎么可能是正确的呢?

拿破仑说过,“所有伟大将领之所以能够成就丰功伟业,全在于遵循兵法的规律与自然的法则。”逻辑与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划等号的(文科通常用“逻辑”一词,理工科通常用“科学”一词),而逻辑与科学的基础是哲学。任何军事理论都建立在深厚的哲学基础之上。没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就很难演绎出精深的军事理论,就很难打通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通路。看看《孙子兵法》、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博伊德的OODA环理论……但凡在世界军事理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军事理论著作,如果抽取军事特色,哪个不是活脱脱的哲学著作?当然,研究军事理论不一定非要上升到哲学层面,但一定要以哲学为基础、以逻辑为基础、以科学为基础,这样研究出来的军事理论才有生命力,才有内涵,才能走得更长远。

实践性与适宜性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军事理论也是如此。军事理论好不好,就看能不能指导打仗、能不能指导打赢战争;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打个形象的比喻,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就像鞋子与脚的关系:有多大脚穿多大鞋,就能健步如飞;否则,鞋大鞋小都不行,再昂贵、再漂亮的鞋子也没用。可以说,没有正确的军事理论,只有合适的军事理论;军事理论不是越先进越好,而是适度超前最好——之所以要“适度超前”,是要发挥军事理论对军队转型建设的牵引作用。

抗战时期,我国在世界文明版图上完全是一片“洼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没有飞机、坦克、大炮,没有西方先进的制空权、制海权、装甲战、闪电战理论,但是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模式,创造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伟大的人民战争理论,最终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这就是军事理论的“适宜性”,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坦克的出现给二战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举一个外国军事理论的例子:“五环打击论”。众所周知,该理论是美国空军沃登上校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来的。那么,为什么那个时候才提出来?为什么以前没有人提出来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美国人刚刚掌握了一种颠覆性武器,即精确制导打击武器,有了精确“点杀”的物质基础。精确制导武器和五环打击论一结合,立即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强大战力。海湾战争期间,沃登上校直接用他的五环打击理论,参与制定盟军空军打击计划,确定打击目标、打击顺序,结果取得举世瞩目的空前成功。这也是军事理论的实践性和适应性。

再比如,如今美国人提出“马赛克战”理论,也可谓来得及时。为什么呢?因为当前方兴未艾、迅猛发展的无人技术与智能技术正好支持这一创新作战概念——无人技术支持将传统高价值平台分解为无人的、低价值、数量众多的功能单元;先进通信、网络技术与智能化指挥控制技术则有助于形成强大、敏捷的杀伤网。

1986年,沃登提出了著名的“五环打击论”

如何看待美国纷繁复杂的军事理论

对于美国涌现出的纷繁复杂的军事理论,国内大致有两种典型的看法。一种抱无视、鄙视态度,认为美国人尽搞些花里胡哨的概念,又没什么实质性东西,因而宁可不管不顾;另一种抱有过于重视的态度,甚至有些膜拜,片面地认为美国人提的什么都好。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均有失偏颇。正确的态度是:既无需仰视,也不应鄙视、无视西方(包括美国)创新军事理论,而应当平视,抱着一种谦虚的态度、一种理性的心态,深入分析其讲得对不对、究竟有没有什么需要吸收借鉴的成分。

在此,需要确立两种基本认知:一是军事理论属于一门“科学”,科学是客观的、是没有国界的。既然美国人可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人当然也可以学习美国人提出的先进军事理论与作战概念。“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同样,“世界的,也是中国的”。二是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军事理论的发展演化主要是由物质技术基础决定的,同时代军事理论在本质上不应有什么太大区别,尽管表述方式可以不同。例如,机械化时代,英国人提出的“装甲战”理论、德国人提出的“闪电战”、苏联人提出的“大纵深战役理论”以及后来美国人提出的“空地一体战”,本质内涵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叫法不一样——这在根本上是由机械化时代的物质技术水平决定的。

美国人提出的所有创新作战概念都一样,将它解构并打回原型后便会发现:这些理论或作战概念并没有那么玄乎,无非是现实物质技术基础在人脑中的“映射”而已。区别仅在于,面对同样的物质技术基础,有的人对军事问题的本质认识深刻,而有的人对军事问题的本质认识是肤浅、是过时的、甚至是混乱的、错误的。美国人由于长期注重技术、具有更好的科技素养,并且常年作战、具有更深切的战争体验,因而他们对战争规律的演变更敏感,其提出的作战概念往往也就更能反映客观世界的演化以及战争形态的嬗变。笔者认为,这才是真正需要注意的。

乔良、王湘穗的经典著作《超限战》

应当承认:当今世界军事发展,最大、最重要的变量是先进科技,而这一点对于长期崇信科技的西方人(包括美国人)而言是一种很重要的优势。从这个角度讲,国人要有清醒的认识,应当向西方人学习,向美国人学习。而面对具体的军事理论或作战概念,就是要抱着一种谦虚的态度、一种理性的心态,正视它、解剖它、研究它,看看它讲得对不对、究竟有没有什么值得吸收借鉴的成分。

增强军事理论创新的自信和自觉

“自信”讲的是要坚信中国人有能力创建具有中国军事特色、具有现代化特征、面向打赢未来战争的先进军事理论;“自觉”讲的中国人必须迎难而上,努力开创先进军事理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原因很简单——“落后就要挨打!”

增强军事理论创新的自信。前述内容对现代西方(特别是美国)活跃的军事理论创新讲得很多,而且认为讲逻辑、重科学是西方军事理论创新的显著优势所在。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军事理论不讲逻辑、不重科学。事实上,读读《孙子兵法》《论持久战》《超限战》等中国著名军事典籍便会发现,中国最优秀的军事理论都充满精彩的哲学思辨和逻辑思维。因此说,中国人是有这样的传统和基因的,也是有优秀军事理论创新的潜力的。

近年来,我国也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军事理论作品,如国防大学石海明副教授所著《人工智能颠覆现代战争》等。特别要提及的是,石副教授在该书后记部分写道,“争取创作一部让美国西点军校翻译的军事学著作。”这显然是一个富有雄心的宏愿。据说,当前西点军校“必读书目”中仅收录了三本中国人的军事著作,即上述《孙子兵法》《论持久战》和《超限战》。当然,当代中国军事理论界更应形成群英荟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而不是一枝独秀。

增强军事理论创新的自觉。当代中国人有以弱胜强的传统和心理优势。在红军长征期间、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乃至抗美援朝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在武器装备和物质基础处于明显劣势的背景下屡战屡胜,靠的就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更胜一筹的谋略。然而,需要认清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尽管西方国家(或者受西方国家支持的敌人)在技术装备上明显强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但是这种技术装备优势是很有限的,这就为人民军队更好地施展谋略留出很大空间。

然而,随着国防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与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影响因子极大提高,对传统谋略的施展空间造成极大挤压。在刚刚结束的新一轮巴以冲突(2021年5月)中,以色列再次显示出对敌领导人精准猎杀、对敌地下设施精确定位与毁瘫的强大战力。这表明:现代战争的“不对称性”正在逐渐增大,强者愈强、弱者恒弱将成为常态。可以想象,在未来战争中,如果没有先进技术手段做支撑,任何谋略(包括过去人们引以为傲的地道战、麻雀战、游击战等经典战术)都将显得苍白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军事理论创新中必须考虑国防科技发展这个重要变量、核心要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防工业能力蒸蒸日上,但是只有拥有先进军事理论,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面、各领域的能力与潜力,建设强大而巩固的国防,为国家与人民安全保驾护航。因此,一定要增強军事理论创新的自觉。

责任编辑:刘靖鑫

猜你喜欢
逻辑军事战争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象牙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