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造植物肉产业的发展现状、驱动机制与前景预测

2022-01-26 09:59聪,石奇,钱龙*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肉制品肉类植物

刘 聪,石 奇,钱 龙*

(1.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稳步推进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中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持续升级,进而引致肉类消费量快速增加。进入新时代后,仅靠国内农业生产资源越来越难以维持全面小康水平下的国民农产品需求[1]。当前国内主要依靠增加进口贸易和发展畜禽业两条传统路径,以满足居民肉类消费需求。在进口方面,据海关总署数据,中国肉制品进口规模增长迅速:2016 年进口肉类产品468 万吨,2019 年进口增至618 万吨,2020 年进口规模已达991 万吨。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好转、生产生活回归正常,而国外疫情不断反复,国内进口冷冻食品中检测到新冠病毒的事件频发,依靠进口解决国内肉制品供不应求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在畜禽业发展方面,非洲猪瘟、禽流感等动物疫情和新冠疫情对畜禽业养殖和肉类加工、流通等环节冲击巨大:2004 年爆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让家禽业养殖户损失惨重;2014年发生的家畜小反刍兽疫,成为其后几年国内肉羊价格波动和养殖户亏损的直接原因;爆发于2018 年下半年的非洲猪瘟更是导致国内生猪养殖减少三分之一,猪肉产量减半,直接经济损失达1万亿元[2]。此外,国内水土等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压力也制约畜禽业的扩张规模。事实上,如果同时考虑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畜禽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滥用抗生素、动物福利、肉价波动上涨和饲料粮安全等问题,依靠国际进口贸易和国内畜禽业发展解决中国肉制品供给短缺问题的两条传统路径都不可持续,因此,亟需找到第三条路径。

基于食品技术创新的传统肉类替代品人造肉在近年快速进入消费市场,且发展势头迅猛①人造肉包括人造培养肉和人造植物肉,后续第二部分详细阐明本文主要研究人造植物肉。。2020年肯德基、星巴克等餐饮巨头相继在中国市场推出植物肉菜单。随后,具有人造肉概念的双塔食品、京粮控股、丰乐种业等股票在国内资本市场表现优异,国内许多其他企业也宣布进入该产业。那么,人造肉能否成为解决中国肉制品供给短缺问题的新兴路径?同时,人造肉在国内消费市场的现状如何,前景怎样,是否真的可以替代传统肉制品,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学界深入和严谨的探讨。

人造肉作为新一轮食品革命的新兴产物,国内外学术界对其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含义分为两种[3-4]。一种是细胞培养肉(Cultured meat、Clean meat),主要是采用干细胞技术,将动物干细胞放入合适的培养基中,培育出可食用的动物肌肉组织;另一种是人造植物肉(Plant-based meat、Vegan meat、Artificial meat),主要是采用先进食品加工技术,提取豆类、小麦等植物蛋白,加工成具有类肉性的植物肉。目前全球多个实验室已经成功培育细胞培养肉,如荷兰科学家马克·鲍斯特于2012 年研发出世界首例人造培养肉,国内首例则是2019 年南京农业大学周广宏团队使用猪肌肉培育的1 块重5 克的细胞培养肉。国外学者对于人造肉的发展历史已展开深入的研究[5],也通过调查问卷研究欧美等国的人造肉发展和消费者接受度情况[6-7]。相比于国外植物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学术的丰富研究,国内植物肉产业发展起步晚,也未引起足够重视。目前,国内植物肉相关研究较少,少数学者通过调查发现消费者对培养肉的认知有偏差,但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8]。总体来看,国内传统植物肉发展定位不清晰,市场接受度不高,植物肉对传统肉的替代效应不明显,破解国内肉类供给不足的办法仍是扩大贸易进口和发展畜禽业[9-10]。此外,受制于生产成本过高、伦理风险和消费者接受度等问题,虽然近些年细胞培养肉的技术进步很快,但是目前仍无法实现量产和大量上市,而人造植物肉则具有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低脂肪、零胆固醇等优点,同时还易于批量生产且成本较低。因此,本文以技术相对成熟的人造植物肉(简称“植物肉”)为例,对其市场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尝试梳理植物肉发展的驱动机制和影响效应,测算其对传统肉制品的替代率和对饲料粮的节约情况,验证其发展是否有助于解决中国肉制品供给缺口问题。

二、国内人造植物肉市场现状

(一)国内人造植物肉的供给

当前,国内植物肉产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产品技术落后于国外发达水平。多数企业生产的仍是带有传统类肉口感的粗糙豆制品,主要以豆粉、豆粕、大豆蛋白、小麦蛋白等为生产原料,采用挤压膨化等方法进行简单加工,虽然模仿传统肉制品的味道与外形,但实际口感与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国外植物肉概念的传入,以深圳齐善食品等为代表的国内新兴植物肉企业也开始逐步发展并进入市场。国内市场现有植物肉的生产企业、产品品种和销售渠道比较丰富,国内外现有主要植物肉生产、销售企业如表1所示。此外,2020年国际植物肉领军企业Beyond Meat、雀巢等相继宣布在国内投资建厂;深圳星期零食品科技公司官网宣传月产量高达1 700吨,年产量最低2万吨。随着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和技术进步,未来国内植物肉产品的供给值得期待。

表1 国内市场现有植物肉生产企业、主要产品及销售渠道

(二)国内人造植物肉的需求

关于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度,国外学者已开展调查和研究。Bryant 等[11]对世界人口最多的3 个国家调查研究发现,美国、中国和印度消费者对植物肉产品的接受度都比较高,中国和印度甚至超过90%。其他学者通过电子邮件调查和假想的选择实验,发现如果价格相同,约有21%的受访者选择植物肉汉堡替代牛肉汉堡;考虑到全球汉堡市场的规模,植物肉的发展在经济上是可行的[12]。考虑到目前针对国内消费者植物肉产品接受度调查的学术研究还较少,本文整理了几个主要行业调查研究如表2 所示①虽然这些调查尚不能完全显示国内对植物肉的需求情况,但是由于国内能够获取的数据有限,这几个有代表性的调查也能从侧面一定程度上显示国内需求情况。。通过比较发现,一方面,国内消费者对植物肉产品的接受度颇高,表现出很强的购买和食用欲望;另一方面,虽然国内植物肉市场规模与全球市场的差距较大,但调查显示市场主体对植物肉发展前景非常乐观,笔者认为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表2 国内植物肉消费需求调查情况

在饮食习惯方面,中国一直具有食用“素肉”的传统,如豆腐、面筋、腐竹、素鸡等食物,但国内消费者只是把其当作是具有类肉口感的素菜。国内早期的植物肉产品定位也是类肉感的素菜和休闲食品,而随着国外植物肉产业迅猛发展及其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国内植物肉产品定位也转向传统肉类替代品。根据数据可获性和可比较性,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 年发布的《中国人造肉行业趋势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①2020年中国人造肉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2021年2月17日,前瞻产业研究院,https://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300/210210-a3e8be5f.html.,2014—2019 年国内植物肉产业市场规模年均增速将近15%。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 个方面:首先,中国人口数量优势显著和居民膳食结构不断升级,造就了全球最大的肉类食品消费市场,植物肉需求旺盛;其次,中国消费者本就喜欢“素肉”食品,很多植物肉企业也推出如饺子馅、月饼馅、素火腿、素丸子等产品,更易迎合国内消费习惯;最后,国外植物肉大公司蜂拥进入国内市场,通过线下快餐连锁店和线上网店的双重营销,助力植物肉产品的迅速推广。同时,还应认识到国内植物肉市场规模发展迅速的背后,是本土植物肉产业的孱弱。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数据,2019 年美国前三大食品巨头占据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份额的64.3%。同时,美国的植物肉企业还通过与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全球餐饮连锁店合作,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和抢占市场份额。相比之下,中国植物肉产业尚处在萌芽发展阶段,2018 年国内前三大植物肉公司的营业收入之和尚不抵Beyond Meat 一家②2018 年国内植物肉前三家公司的营业额:深圳齐善3 亿元、江苏鸿昶6 000 万元、宁波素莲3 000 万元,总营业额3.9亿元人民币(约6 116万美元)不抵一个Beyond Meat公司(8 790万美元)。。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植物肉产业在供给和需求端发展迅速,但其发展效应和潜力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本土植物肉产业发展水平与市场规模极不匹配。因此,在全球肉类替代品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亟需研究植物肉发展的驱动机制、制约力量和影响效应,助力本土植物肉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三、人造植物肉:驱动机制、制约力量和影响效应

(一)植物肉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

1.满足健康饮食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肉类消费水平和消费总量持续增长[13]。然而,消费者对肉制品摄入的增加,也可能会带来高血脂、脂肪肝、骨质疏松、缺乏矿物质等健康问题,而植物肉相较于传统动物肉类产品更为绿色健康,具有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零胆固醇、低脂肪等优点。相比于传统肉类产品,植物肉是一种更健康、绿色可持续的产品[14]。此外,人造肉技术还能解决传统畜禽业养殖过程中影响人类健康的动物瘟疫和滥用抗生素等问题,以及杜绝传统肉类生产带来的动物福利受损问题。虽然目前植物肉产品的消费人群主要是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和收入较高者[15],但是随着技术进步、示范效应和销售渠道的普及,未来消费人群将会不断扩大。相较于传统肉制品,植物肉更符合健康主义、动物保护主义和素食主义的健康消费需求。

2.节约生产要素的需要 中国人多地少,水土资源等生产投入要素短缺,且面临较大的环境规制压力,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国内传统畜禽业发展的规模上限。国内有学者基于2002—2012年中国牛肉行业生产状况调查数据进行估算,中国每生产1 吨牛肉将消耗8 232 立方水;对土地资源的消耗主要包括生产牛饲料作物占用的土地和活牛生命周期占用的土地[16]。作为世界上十三个缺水的国家之一,以及土地稀缺型的亚细亚型国家,中国传统畜禽业发展面临的瓶颈约束问题越来越突出。Reijnders 等[17]研究发现传统肉类生产转化的蛋白食品需要投入的土地面积和用水量是大豆蛋白食品的几倍甚至十几倍。Hallström 等[18]研究发现,如果使用植物基食物部分替代传统肉,可以减少15%的土地需求。除此之外,畜牧业生产还需要投入谷物等大量作物作为饲料[19]。因此,从破解中国资源条件限制、节约生产投入要素角度出发,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肉类消费需求,市场需要发展肉类替代品。

3.降低产出污染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然而,传统畜禽业给环境带来较大的负面压力。FAO 最新研究报告《通过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排放和缓解机会的全球评估》中指出,畜牧业使用了地球上三分之一的新鲜水源,产生了全球温室气体的14.5%,比汽车、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气体排放之和还要多①FAO:畜牧业有望实现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http://www.fao.org/news/story/zh/item/198241/icode/.。畜禽养殖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来源,也是水体环境治理的重要方面[20]。中国每头肉用牛每年约排出6.1 吨粪和1.3 吨尿,其中有机物含量为1 106 千克,氮素含量为34.8 千克[21],这些有机物如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会导致湖泊富营养化和海岸带赤潮等环境问题。相反,植物性食品更加环保,对环境的负面效应更低。通过比较动物和农作物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发现,植物性食品的温室气体排放要少很多[22]。Fresan 等[23]研究发现,如果以植物基饮食替代目前大多数的杂食性饮食,温室气体排放量会降低50%。因此,鉴于畜禽业发展相较于植物肉产业对生态环境有较强的破坏力,无论是满足未来国内肉类消费需求增量,还是对传统肉类生产的部分替代,大力发展植物肉产业都有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

(二)植物肉产业发展的制约力量

植物肉作为新食品革命的产物,主要生产环节包括构造肉质结构、模拟肉质外观和味道、选择植物蛋白和安全控制。其中,生产环节的前两步是植物肉产业发展的技术关键,也是造成目前植物肉产品价格高于传统肉制品的主要原因。为更好地模拟出肉质外观和味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各种添加剂的安全使用和生产工艺安全也是消费者比较关注的问题。因此,国内植物肉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显著的制约力量,主要表现为食品安全顾虑和消费习惯粘性。

1.食品安全顾虑 作为补充和替代物,植物肉需要实现传统肉制品的口感风味和营养价值,而为了达到传统肉的质感、口感和观感,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入一些食品添加剂甚至胶体。Corrin等[15]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发现,植物肉的安全以及口味、价格、获取的便利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选择。具体而言,加入调味剂有助于实现传统肉的风味,加入胶体有助于实现传统肉的质感,而着色剂则可以实现传统肉的观感。虽然这些添加剂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产品接受度,但其化学成分的安全性也同样被消费者质疑。在针对植物肉添加剂安全问题研究中,也确实抽检出如多环芳径[24]、亚硝胺[25]等化学致癌物。因此,在植物肉生产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技术研发和改进产品风味及外观,严控产品质量以确保食品安全,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以逐渐提高消费者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2.消费习惯粘性 作为新型食物产品,植物肉的消费者接受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生产技术、工艺和成本等因素制约,目前常见的植物肉产品市场价格普遍高于传统肉制品,有的甚至高于其价格50%。产品的较低性价比,一方面限制消费群体,另一方面也影响消费者的复购行为。Hawkins等[26]研究发现,影响消费者对植物肉接受度的因素较多,一方面食品企业应不断提高植物肉的质量和安全,另一方面消费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以及媒体宣传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当前消费者只是把植物肉视作加工肉类、香肠和碎肉的替代品,用其替代传统肉的意愿在中等水平以下,但认为这一意愿会随着植物肉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27]。由此可见,改变消费者选择习惯,以植物肉补充和替代传统肉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三)植物肉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

1.替代效应:植物肉对畜禽业有直接替代作用 传统肉制品为人类提供的动物蛋白,完全可以由植物肉的大豆蛋白、豌豆蛋白、小麦蛋白等蛋白源替代,因为植物蛋白具有低脂肪、高蛋白、零胆固醇、零抗生素等优点。如果对加工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管控,植物肉是一款绿色制造、可持续发展的传统肉类替代品[28]。虽然目前植物肉市场价格比传统肉类高一些,但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其成本会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全球新冠疫情和猪瘟、鸡瘟等因素也在不断抬高传统肉类价格,二者差距实际上趋于缩小,这将会成为植物肉销量快速增长的助推器。除此之外,有研究发现,由于传统畜禽业发展引发严重的动物福利、健康和环保等问题,又无法及时做出显著改善,低级的肉制品可能面临植物蛋白的激烈竞争和替代[29]。同时,由于作为传统肉类替代品人造肉技术的进步和推广,传统畜禽业的发展空间也会逐步被挤压[30]。因此,在国内肉类制品需求持续增加和肉类市场供给缺口不断拉大的形势下,预计植物肉对传统肉制品的替代作用会愈发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畜禽业发展。

2.节约效应:植物肉对饲料粮有间接节约作用 近些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肉制品消费的增加,导致中国饲料粮需求量不断增长。钞贺森等[31]预测,中国肉类生产耗粮量将由2014 年的近2 亿吨增长至2050 年的3.95 亿吨;肉类生产耗粮率则由2014 年的32.52%上升至2050 年的58.79%。预计到2020 年和2030 年中国饲料粮占粮食的比例将分别达到50%和55%[32]。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转换为饲料粮的安全问题[33]。韩昕儒等[34]整理各种肉类饲料粮转化率①肉类饲料粮转化率:单位肉类产品生产需要倍数的饲料粮投入。,分别为:猪肉(2.9~4.7)、牛肉(0.4~4.5)、羊肉(0.36~4.5)和禽肉(1.90~2.79)。据此,如果大力发展植物肉来替代传统肉类,就能节约大量的饲料粮。因此,植物肉产业的发展壮大对于降低畜牧业所需饲料粮的需求,进而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引领效应:引领新一轮食品革命 在传统肉类生产方面,相比国外发达国家,中国仍面临着养殖效率低和养殖成本高等问题。中国肉牛养殖效率明显低于国外主产国家,如中国活牛胴体重仅为美国、加拿大的55%左右,澳大利亚、乌拉圭的70%左右,巴西的85%[35]。有学者以生猪为例,运用纵向比较法对中美农产品生产成本差距扩大进行解析,认为中国亟需在生产技术、经营模式、政策制度等方面强化创新以降低生产成本[36]。由此可见,国内肉制品并不具备价格和质量优势,国际竞争力弱。而植物肉的生产过程,实际是将植物性原料和配料挤压、加热以及机械剪切后推送至模具内挤压成型的过程,完全是一轮新的食品科技革命。相比于传统肉制品从饲料加工、兽药生产、育种到养殖、屠宰、加工等冗长的生产环节,植物肉的生产环节大大缩短,这有助于后起国家发挥追赶效应。此外,中国国内广阔的市场也能为新一轮食品革命提供足够的市场需求支撑,因此中国应紧紧抓住这一轮增长极,不断提高植物肉产业国际竞争力。

四、植物肉产业发展影响效应验证及前景预测

(一)变量指标说明

1.植物肉替代率 主要指植物肉市场规模与肉制品行业市场规模之比。参考郭杨等[37]以新能源消费量比化石能源消费量测算新能源替代效应的思路,拟用植物肉市场规模与肉制品行业市场规模之比保守估计植物肉的替代率。其中,肉制品是以传统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调味制作的熟肉制成品或半成品。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20 年发布的《中国肉制品加工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和《2021—2027 中国植物肉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可得中国和全球的植物肉及肉制品行业市场规模数据。目前,植物肉市场占有率并不高,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和天猫联合发布的《2020线上植物肉消费人群洞察报告》显示,国内消费者对植物肉的认知度和购买意愿在快速上升,而高学历、高收入群体消费所占比例为最多②CBNData 和天猫联合发布:2020 线上植物肉消费人群洞察报告,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708/17/56016324_923020739.shtml.。然而,随着植物肉生产技术的成熟、进步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下降,人们对植物肉熟悉度和市场接受度的提高,以及产业监管日益成熟、规范和植物肉安全性的增强,预期未来植物肉的消费人群会进一步增加。

2.植物肉替代量 主要指植物肉替代率与全国肉类总产量乘积。考虑到当前市场上植物肉的产品定位主要以替代猪肉、牛肉、羊肉和禽肉制品为主,所以本文整理的全国肉类总产量主要包括该4 种肉类产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3.替代量比进口量 主要指植物肉替代量与肉类产品进口量之比。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每年进口主要商品量值表可得2016—2019 年中国肉及杂碎的进口量,主要包括牛肉、猪肉、羊肉和冻鸡,符合植物肉产品的替代定位,以此表示中国肉类产品进口量。

4.饲料粮节约量 主要指传统肉类替代量与饲料转化率的乘积。饲料转化率,即每生产1 千克肉类消耗的饲料粮数量。当前学术界关于各种畜禽产品的饲料转化率的研究最多精确到区间取值,但考虑时效性和计算的便捷性,借鉴毛学峰等[38]的肉类饲料转化率3.5∶1标准计算饲料粮节约量。

(二)目前植物肉的替代效应与节约效应

以全球植物肉代表性企业Beyond Meat 产品投入市场的2016 年为研究起点,测算和分析国内植物肉对传统肉制品的替代效应和节约效应(表3)。

表3 国内植物肉替代现状及其影响规模

如表3 所示,在植物肉替代率方面,近4 年的替代率都较低,2019 年对传统肉制品的替代率只有0.37%,说明国内植物肉产业刚兴起,市场整体的接受度不高,符合现实情况。在植物肉替代量方面,替代作用已初步显现,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肉类总产量庞大,2019 年的植物肉替代量已近30 万吨;除了2019 年的替代量略低于2018 年,其他年份的替代量增幅均高于替代率增幅;2019 年替代量下降的原因是全国肉类总产量较2018 年出现下降,主要是因为非洲猪瘟造成2019 年中国猪肉产量大幅下降。在替代量比肉类进口量方面,虽然近两年中国肉制品进口规模增速过快导致该指标波动较大,但2016—2019平均每年5.84%的进口替代量足以说明植物肉产业未来发展可期,可以成为继畜禽业和进口贸易之后解决中国肉制品供给缺口的第三条路径。在饲料粮节约量方面,近4 年植物肉的替代效应平均每年可以节省近100万吨的饲料粮,节约作用显著,为中国解决饲料粮供给压力问题提供一条可能的新思路。

(三)植物肉替代效应和节约效应的预测

由于国内植物肉产业发展较国外起步晚,植物肉的品牌认可和市场接受度不高,所以国内植物肉替代率远远低于全球市场。2019年国内和全球市场植物肉替代料分别为0.37%和0.86%。随着植物肉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监管的日益规范及其驱动机制的发展作用,再加上2020年Beyond Meat和雀巢等国际植物肉巨头公司宣布在中国建厂和各类销售渠道的推广,中国植物肉产业终将迎来井喷式增长。本文2019 年国内植物肉低值替代率、全球植物肉高值替代率和二者平均替代率的3 种预测结果(表4),以期更加全面预测未来国内植物肉替代和节约效应。

表4 国内植物肉替代及节约效应预测情况

为降低误差、避免预测结果低估和高估的可能性,本文仅讨论国内和全球植物肉替代率平均值预测的结果。植物肉产业由于不受生态资源有限和双疫情约束,再加之技术进步和消费者认知度不断提高,植物肉对传统肉制品的替代率预计大概率可以长期保持年均8%的同比增速,到2030 年达到1.44%,最终达到2050 年的6.7%。届时,植物肉产业的替代和节约作用更加明显。2030 年植物肉即可替代155.31万吨传统肉制品和节约543.57多万吨饲料粮;2050年植物肉的替代量和节约量更是分别突破1 000 万吨和4 000 万吨,是2019 年的47 倍。因此,根据平均值预测,当植物肉对传统肉制品的替代率达到2050年的6.7%时,其替代量完全可以弥补2020年的肉类进口量991万吨,而饲料粮节约量约为2020年大豆和玉米进口总量的36.57%,节约效应相当显著①参照黄季焜[39]的统计口径,饲料粮主要包括玉米和大豆;进口数据来源于布瑞克数据库。。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饮食结构升级,如何有效弥补中国肉类市场供给缺口和保障饲料粮安全已成为重大的现实与理论问题。在国内植物肉市场井喷式发展的背景下,尝试从多元化肉类供给来源的思路出发,研究中国植物肉发展现状,梳理这一产业发展壮大的驱动机制和制约力量,阐述其影响效应,尝试预测国内植物肉产业的发展前景。得出主要结论如下:首先,相比传统肉制品,植物肉在满足消费者健康饮食需求、节约生产要素和降低产出污染等方面具有发展优势。在全球新冠疫情和世界贸易不确定形势下,除增加国内畜禽业供给和进口贸易之外,发展植物肉产业可以作为第三条路径补充国内肉类市场供给缺口。其次,通过整理国内植物肉产业发展现状,测算2016—2019年国内植物肉产品对传统肉制品的替代率,验证发展植物肉产业对传统肉类的替代效应和对饲料粮的节约效应。截至2019 年,植物肉对传统肉制品的替代率仍然很低,处于萌芽阶段。最后,虽然当前国内植物肉产业规模不大,对传统肉的替代率还较低,但是考虑到近4 年其年均增长率高达8%,预测2050 年植物肉对传统肉的替代率可增至6.7%,替代超过1 300 万吨肉制品和节约4 600 多万吨饲料粮,未来前景可期。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政府应尽快制定植物肉食品标准,引导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当前,中国植物肉技术和学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考虑到植物肉产业可能成为肉类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政府应牵头尽快制定食品标准,引导和支持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植物肉产业国际竞争力;企业应重视长期发展战略,根据消费者的消费粘性和对人造植物肉的食品安全顾虑,立足于培育技术优势和改进产品质量,提升品牌竞争力。其次,发展植物肉产业,有助于间接激励畜禽业转型升级。植物肉发展初期会补充中国肉类市场供给的部分缺口,但在长期也会冲击畜禽业发展,因此政府对畜禽业的规划发展不仅有了回旋余地,还可以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其向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最后,发展植物肉产业有助于节约饲料用粮,对中国粮食安全影响重大。植物肉对传统肉制品的替代,不仅可以节约玉米、大豆等饲料粮消耗,还会增加对大豆蛋白、豌豆蛋白等原料的需求,这对未来粮食种植和消费结构可能产生深远影响,政府对此需提前规划布局。

猜你喜欢
肉制品肉类植物
波黑肉类进口远超出口
《肉类研究》杂志征订启事
《肉类研究》杂志征稿启事
《肉类研究》杂志征订启事
苏丹将扩大牲畜和肉制品出口市场
低钠肉制品的开发研究进展
低温肉制品研发生产现状及发展分析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