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正式组织视角的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致因研究

2022-01-26 10:27李睿涵王思维曹礼荣
煤矿安全 2022年1期
关键词:煤矿工人矿工凝聚力

李 磊,李睿涵,支 梅,王思维,曹礼荣

(西安科技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2010—2019年全国共发生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共868起、总死亡人数为3670人,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虽然近年来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式持续好转,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其中人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内外研究可得,煤矿安全事故与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有着显著关系,80%以上的生产安全事故都是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引起的[1-2]。Leung等[3]明确了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压力来源分别是不公平对待、不安全设备、不良环境、缺少培训和缺乏目标;李霞[4]、高健成[5]表明可以从明确群体目标、优化群体结构等方面,对员工行为进行管控;另外,在非正式组织与个体行为关系研究方面,Hackett等[6]认为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会对个体产生影响;孙春苗[7]认为企业中普遍存在非正式群体,对企业或员工个人都会产生影响。由文献可知: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形成机制、管控等方面,主要从本质、影响等方面研究非正式组织,鲜有从非正式组织视角分析其对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为此,基于非正式组织视角探究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的致因,着重分析非正式组织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影响和外部对单独个体的作用,以期减少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为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安全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1 研究假设

基于非正式组织的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致因机理模型如图1。

图1 非正式组织的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致因机理模型Fig.1 Causes mechanism model of unsafe behaviors of coal miners based on informal organization

为有效辨识煤矿工人非正式组织因素,运用文献综述法和现场调研法,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2个方面进行识别。内在因素是指处在非正式组织内的煤矿工人相互接触时,对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外在因素是指煤矿工人非正式组织整体存在或产生的观念、习惯等对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

1.1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2个方面:自我安全行为和矿工间参照作用。

煤矿工人的自我安全行为是煤矿工人的自我遵守以及与工友的沟通建议。煤矿工人通过相互交流获得安全信息,同时加深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对他们期望的工友行为持支持态度,反之,对他们不期望或与自身不同的行为进行阻止[8]。煤矿工人自我安全行为弥补了正式组织进行安全管理的不足,有利于减少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

以情感为纽带的煤矿工人非正式组织反映了煤矿工人的人际关系,而煤矿工人间参照作用是煤矿工人非正式组织的显著特征。当个体间交流和沟通更加便利、更易被接受时,参照作用会更加显著。在煤矿工人非正式组织中出现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核心领袖时,煤矿工人更加可能去学习模仿他人的行为。根据煤矿行业的特点,大多数煤矿工人文化程度偏低、安全素质缺乏,其行为不一定都是安全行为,会因自身不具备分辨他人行为安全与否的能力,同时在矿工间参照作用的影响下,学习和模仿他人的不安全行为。故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下述假设H1:矿工自我安全行为对减少矿工不安全行为具有正效应;假设H2:矿工间参照作用对减少矿工不安全行为具有负效应。

1.2 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包括3个方面[9]:群体凝聚力、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9]。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是促使组织成员集合在一起的力量;群体压力是指群体规范对组织成员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的影响;群体规范是指组织成员共同接受并遵守执行的行为标准。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组织内个体的关系发生改变和协调,从而产生群体动力[10]。因此,煤矿工人非正式组织也包含这3种因素,并且会对组织中煤矿工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综上所述,引入群体凝聚力、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进行如下推论:假设H3:群体凝聚力对减少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具有正效应,假设H4:群体规范对减少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具有正效应;假设H5:群体压力对减少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具有负效应。

煤矿工人自我安全行为包括了安全遵守、安全沟通和安全建议,有助于安全氛围和安全环境的形成。组织内成员愈发相似的价值观、性格、社会经历等会增进成员之间的吸引力[11]。而群体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着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行为,煤矿工人通过对比自己和周围其他人的行为,判断自己是否达到群体规范的标准[12]。煤矿工人非正式组织中的群体压力往往来源于煤矿工人的行为和态度与其他成员的差异。工人在面对组织压力时,更倾向于多数成员所遵守和维护的行为规范,即使这种行为对自己无益也会选择放弃。故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下述假设:假设H6:群体凝聚力对矿工自我安全行为具有正效应;假设H7:群体规范对矿工自我安全行为具有正效应;假设H8:群体压力对矿工间参照作用具有正效应。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

选取神东煤炭集团锦界煤矿企业的一线煤矿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总共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0 %。在这些有效样本中,个体层面上,矿工年龄主要集中在31~45周岁,占41.84 %;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大专及以下,占83.67 %;煤矿工人工龄10年以上的占64.29 %,平均工龄为9.34 年,标准差为0.72 。群体层面上,班组成立的平均时间为3.25 年,标准差为1.23 。煤矿工人分为班组长和煤矿工人,占比分别为11.22 %和88.78 %,班组长的管理幅度为8~12人。由此可以发现煤矿工作的人员较为固定,同时81.63 %的煤矿工人认为在作业场所存在关系要好的工友圈,这表明了在煤矿工人间普遍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2.2 量表设计

煤矿工人间参照作用量表在李乃文等[13]关于工作压力和安全注意力对工人影响分析基础上结合国内煤矿行业特征编制,共3个题项。煤矿工人自我安全行为量表基于K J Mearns等[14]研究结果同时用探索性分析方法确定,共6个题项。群体凝聚力量表、群体压力量表、群体规范量表通过在周丹等[15]、程恋军[16]、程南[17]开发的量表中添加群体因素,共13个题项。不安全行为量表借鉴李月皎[18]研究结果和TPB问卷编制说明,共2个题项。调查问卷采用Likert的5级量表编制法,量化处理测量指标用1、2、3、4、5来评分,分别对应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及非常符合,数值越大则表示该题项认同度越高。

3 结构方程建模分析

3.1 信效度检验

选用Cronbach’s α系数来检测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利用SPSS25.0 计算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得到所有量表的系数都大于0.8 ,因此可以认为所设计的测量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稳定性和可靠性,量表信度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量表信度分析结果表Table1 Cronbach’s coefficient alpha of questionnaire

运用SPSS25.0 进行探索性因子检验,量表的KMO值为0.846 ,近似卡方为1761.750 ,自由度为276。并且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中显著性为0,表明变量适合进行因子检验。其次,依据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果,量表24个题项的成分中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6个,累计解释方差百分比为76.146 %。对各变量进行相关系数分析,探寻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通过相关分析可得各个变量之间有显著关联,相关性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相关性检验结果表Table2 Test of correlation results

3.2 构建模型

利用AMOS24.0 构建基于非正式组织视角下的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路径模型,逐一检验分析矿工自我安全行为、矿工间参照作用、群体凝聚力、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对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路径如图2,图中e1~e27为各因素的残差项,Y1~Z6为各个题项代码。

图2 非正式组织影响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的路径模型Fig.2 A path model of informal organization influencing coal miners’unsafe behaviors

3.3 拟合度检验

运用AMOS24.0 软件,选取卡方自由度比χ2/df,比较拟合指数CFI,增值拟合指数IFI,Tucker-Lewis指数TLI,拟合检验模型和调研数据间的差异是否显著,模型拟合指数表见表3。依据结果可以得出各指标值都达到了评价标准,说明矿工不安全行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

表3 模型拟合指数表Table3 Fitting analysis of model

3.4 检验结果分析

模型路径系数见表4。

表4 模型路径系数表Table4 Path coefficients and test of model

由表4可知:矿工自我安全行为对减少矿工不安全行为具有正效应,假设H1得到支持;矿工间参照作用对减少矿工不安全行为具有负效应,假设H2得到支持;群体凝聚力对减少矿工不安全行为具有正效应,假设H3得到支持;群体规范对不安全行为的避免作用不显著,假设H4未得到支持;群体压力对减少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具有负效应,假设H5得到支持;群体凝聚力对矿工自我安全行为具有正效应,假设H6得到支持;群体规范对矿工自我安全行为具有负效应,假设未H7得到支持;群体压力对煤矿工人间参照作用具有正效应,假设H8得到支持。

3.5 模型结果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调研数据具有较高的内部稳定性和可靠性,其结构效度也较好,同时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依据检验结果可得:

1)群体凝聚力、矿工自我安全行为对减少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具有积极影响。而群体规范对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作用不显著,可能是因为煤矿工人对群体规范存在逆反心理,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较强的群体凝聚力促使组织成员产生更为积极的心态,满足了成员的情感需要;矿工的自我安全行为既是矿工个人对不安全行为的注意,也是对周围工友的关注,所以群体凝聚力和矿工自我安全行为对煤矿工人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在安全管理中要以煤矿工人为主进行人性化管理,认可和尊重煤矿工人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提高煤矿工人非正式组织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煤矿工人间的合作协助,通过以群体、班组为单位展开的活动,培养煤矿工人团队协作能力,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氛围,使非正式组织凝聚力得到提高。

2)矿工间参照作用对减少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具有消极影响。这表明在煤矿工人非正式组织中,矿工间的参照行为是一种不良行为,当某一矿工出现不安全行为时,与其接触的工人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甚至发展到一定规模,会从个人行为演变到群体行为,对安全生产造成了恶劣影响。结合企业的安全文化和安全教育培训,激励煤矿工人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进步,提高煤矿工人的安全素质,加强对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监督管理,警惕和消除矿工间参照作用在非正式组织中对煤矿工人的负面影响。

3)群体压力对减少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具有消极作用,而正向影响矿工间参照作用。在非正式组织中,煤矿工人会受到情感和环境的影响,当工人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时,煤矿工人倾向遵从群体行为。即使群体行为是不安全的,迫于周围工友行为的压力,矿工就会学习模仿他人的行为,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注重对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引导。对于煤矿工人个人,更倾向于与煤矿工人非正式组织保持一致,寻求与非正式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特性。企业应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增强与煤矿工人非正式组织的对话,拉近与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距离,以减轻煤矿工人的心理压力和消除盲目模仿他人作业行为的现象。

4)群体凝聚力对矿工自我安全行为具有积极影响。煤矿工人非正式组织的群体凝聚力越强,组织成员会有更强的合作意愿和积极性,会共同遵守规章制度。在有良好安全氛围的组织中,矿工自我安全行为对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有着重要作用。而群体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对制约着煤矿工人,不易被接受,故对自我安全行为促进作用不明显。满足煤矿工人的心理需求,增强煤矿工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是发挥煤矿工人间自我安全行为的关键。可以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煤矿工人关注自己和周围工友不安全行为,有助于减少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

4 结 语

基于非正式组织视角,探寻了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明确了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路径,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煤矿工人非正式组织对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双重影响,因此对其应有双重应对方式:一方面,对于矿工自我安全行为和群体凝聚力这样的正向因素,应合理引导煤矿工人非正式组织,使其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最大程度发挥正向因素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及时消除矿工间参照作用和群体压力的负面影响,结合实际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不安全行为的科学管控,达到减少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目的。

猜你喜欢
煤矿工人矿工凝聚力
浅谈培养小学班级凝聚力的路径和方法
基于新SEIRS 的矿工不安全行为传播分析
世说新事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逆流而上的矿工兄弟
北昌影音刘海申 凝聚力造就专业度,只为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此凝聚力”
某地区煤矿工人尘肺病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
当前煤矿工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五种意识
前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