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的王老师
古人讲究五味调和,五味是咸、酸、苦、辣、甜。其中,咸是五味之首。《汉书·食货志》引用王莽的诏书说:“夫盐,食肴之将。”也就是说,盐是调料中的霸主。
古人吃的盐主要有海盐和井盐。海盐出现得很早。据《尚书·禹贡》记载,夏朝时的青州就在进贡海盐了。当时的青州大致是在今天山东与河北的沿海地区。宋元以前,海盐的制作方法为“煎盐法”。在制盐前,需要刮取海边的咸土,利用草木灰提取盐分,作为制盐原料。制盐时,先用水冲淋上述原料,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将卤水晾晒,去除杂质,以提高盐的纯度。最后,将卤水置于敞口容器中煎熬,蒸发掉水分,最终获得盐粒。宋元时期,人们又发明了“晒盐法”,省去了煎熬环节,大大节省了燃料。井盐的制作方法也大同小异,只是卤水的获得方法是直接打井从地下采。
酱也是比较古老的一种调料,《周礼》中有“百酱”之说。最早的酱是用肉做的。将肉切碎,放入盐和酿酒用的酒曲,然后密封,放在太阳下晒,最终制成酱。汉代,古人开始用大豆做酱。《齐民要术》记载,当时的人将大豆蒸熟,加入盐、麦曲、草橘、黄蒸(一种用米和麦制成的发酵剂)等揉搓,然后放入瓮中压实并密封,将瓮置于太阳底下晒。约一个月后,大豆表面便會长绿毛。这时将大豆取出捏碎,再放回瓮中,并加入水和盐,拿到太阳底下晒。晒制期间,每天还要搅拌,晒满百天后就可以得到豆瓣酱了。豆瓣酱的制作过程很复杂,但古人为了吃,一点也不怕麻烦。
在制酱的过程中,古人还学会了制作另一种古代常用的调料——豆豉。据南宋《梦粱录》记载,饭店里有“润江鱼咸豉”“十色咸豉”等豆豉。
在酱的基础上,酱油出现了。酱油是液体,适合用来制作各种菜品,特别是做凉拌菜。南宋《山家清供》记载了一道凉拌美食“柳叶韭”,具体做法为“韭菜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据说这道菜不仅清爽可口,还有补肾利尿的药用价值,特别适合中老年男士食用。
古人最初没有醋,烹饪时用梅子获得酸味。将梅子捣碎后取其汁制成梅浆,相当于果醋。大约在西周时期,古人掌握了用谷物酿醋的方法。醋在古代称“酢”或“醯”。从字形上看,这两个字的左边都是“酉”,“酉”在甲骨文中是“酒”的意思,这说明酿醋之法源于酿酒。俗话讲,“杜康造酒儿造醋”,也侧面说明酿醋和酿酒的工艺相近。自古以来,中国各地就有很多种醋,其原料、工艺、味道不尽相同。当下最具代表性的醋有山西陈醋和镇江香醋。山西陈醋酸得直率清爽,像中原汉子般炽烈;镇江香醋酸得绵软回甘,如同江南女子般温婉。南北两大醋王各有各的好,看个人口味喜好。
至于甜味,今人烹饪时大多从蔗糖获得。唐朝以前,中国没有蔗糖,只能从麦芽糖或者蜂蜜获取甜味。古人对甜味十分珍视,为了获取甜味食物,会直接用蜂蜜炮制食材。用蜂蜜炮制出来的蜜饯,宋人称“蜜煎”。
辣椒是在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的。虽然古人很晚才用辣椒烹饪,但是古人的饮食里并不缺少辣味。辣椒传入前,花椒是辣味的主要来源。此外,葱、姜、蒜、茱萸和芥末,也是辣椒的替代品。
今人吃火锅要用蘸料,南方人吃肉还多用蘸水,二者均属于复合调料。古代也有这种复合调料,叫作“齑”。古人爱吃生肉丝和生鱼片,称作“脍”或“鲙”,吃的时候蘸着齑更为鲜美。《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一种八合齑,用八种调料调和而成,分别是“蒜一,姜二,橘三,白梅四,熟栗黄五,粳米饭六,盐七,酢(醋)八”。下次调蘸料的时候,你不妨试试八合齑,感受一下千年前的古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