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背景下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2022-01-25 02:54谢金刚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数字人才

王 曾,谢金刚

(1.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2.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数字文化产业是推动我国建立文化产业强国的重要力量。作为供给的新增长点,以内容为核心、数字技术为手段的数字文化产业进入爆发期,网络娱乐、在线教育、网络文学、网络新闻、短视频等典型的新业态发展迅速;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数字技术带来的数字文化产业转型,这种转型离不开技术创新,更离不开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支撑[1]-[2]。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输出地,必须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抓住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的巨大机遇,实现人才供给结构的升级。

1 深挖掘:数字文化产业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新需求

在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下,数字文化产业等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亟须高层次行业人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将为国家这些战略性行业提供亟须的理论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因此,新兴战略产业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提出了新需求。

1.1 产出优质的数字文化内容,提高数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在优质数字文化内容领域,逐渐形成的首家、独播、自制等原创形态,成为数字文化巨头需要掌握的核心力量。随着数字文化领军企业的不断创新,我国数字文化内容原创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例如国产动漫水平不断提升,产出的《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引起强烈反响;部分自制网络综艺节目的竞争力已经超过传统媒体;数字音乐已经成为音乐领域原创的主要来源。

但总体来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仍缺乏国际竞争力,如在动漫领域,《七龙珠》《火影忍者》等日本漫画改编的产品仍占市场主力。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面临内容缺乏原创性、文化内涵单薄、表现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优质数字文化内容的匮乏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3]。当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核心使命仍然是提升内容质量、提高原创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IP。

1.2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使传统文化“活”起来

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给传统文化产业注入了无限活力。一些传统的文化机构故宫、敦煌等纷纷与数字文化企业合作,涌现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网络产品;如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以新鲜有趣的形式,让人们真实可感的“云游”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着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是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内容源泉;但当前有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濒临失传的困境,究其原因,与开发缓慢、传播力度不够、社会认可度低等密不可分。因此,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开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创造性、创新性发展。

2 再审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

为进一步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建成文化强国对数字媒体人才的新需求,需要重新审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可理解为本专业学生针对相应专业领域所特有的实际工作能力,或者理解为支撑相应产业发展所具有专业能力。明确专业核心能力旨在制定有效的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兼具技术能力、艺术素养,为数字文化产业提供服务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可就业于新闻媒体机构、文化传播机构、动漫设计与制作公司、大型企事业单位等相关行业[4]-[5]。通过对 10 家大型数媒企业和千余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调研、对数字文化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应具有的核心能力归纳为技术能力、艺术素养和叙事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媒体专业核心能力

2.1 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可以理解为数字媒体处理能力,即通过计算机相关技术将文化内容、创意等抽象的信息转换为具体数字文化产品的能力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所需的关键能力。当前,存在的媒体技术多且更新迭代快,可根据人才定位来确定所需的技术能力,一般包括手绘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程序设计与开发能力。其中,手绘能力是指利用手绘板绘制所需场景、动画角色的能力,因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招生对象为非艺术生,该方面能力相对欠缺,可适当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手绘能力;软件操作能力是指能够熟练使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动画制作软件、游戏开发软件等,并能够深度挖掘软件的功能,实现软件使用上有所突破的能力;程序设计与开发能力是指对移动或PC 端应用程序的功能设计、界面设计与开发、代码实现等能力。

2.2 艺术素养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服务于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艺术素养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灵魂。艺术素养是指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归结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即是对数字文化产品创作过程中涉及的文化内容、声音、画面、技术等鉴赏和再创造的能力,其外化为创意能力。因而,艺术素养具体体现在文化创意能力、技术创意能力、艺术创意能力,其决定了数字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

2.3 叙事能力

“叙事”是讲故事的一种方式[6]。用数字媒体技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需求,使得叙事能力上升为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叙事能力可理解为对数字文化内容的编创能力,即在解构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发现其背后更多的意义和价值,重构并创新文化故事情节能力;而这一能力可以内化为人文素养。叙事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数字文化内容的品质,可将叙事能力细化为文化认知能力、文化重构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立足叙事编创,大力提升专业人才“文化-编创-创意制作”能力,以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实现对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

3 新探索: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课程体系缺乏重构、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环境单一等是当前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回归专业核心能力养成,本文提出相应的策略以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致力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

3.1 对接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精准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为了明确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供给规格与需求规格不匹配的问题,是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南。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由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性和产业发展需求决定的,其关键点如下:

第一,国务院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本质是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偏差,一方面,简单复制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把职业教育视为单纯的技能培训,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处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在当前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应坚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作为其立身之本,以培养满足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第二,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定位,必须要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在当前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不仅是新数字经济产业中的重要引擎,同时作为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和价值观传播输出的职责。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面向的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影视、广告、教育、交互设计等。如今,面对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角度对人才培养进行具体定位,即培养兼具技术能力、艺术素养、叙事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3.2 回归专业核心能力养成,构建交叉融合型课程体系

近年来,5G、大数据、VR 等技术赋能数字文化产业,但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仍是数字文化内容生产,为实现数字文化内容创新、产出优质的文化内容需要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回归专业核心能力养成;而构建交叉融合型课程体系是养成本专业核心能力的关键[7]。学术界内对于构建“技艺融合”型课程体系早已达成共识,但一直很难找到“技术”与“艺术”课程设置的平衡点,开设的课程多且杂,造成人才专业核心能力缺失,无法适应产业发展。新时期,面对数字文化产业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根据戴尔蒙德提出的一种围绕能力培养确定课程体系的方法,围绕“技术能力”“艺术素养”“叙事能力”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三位一体”交叉融合型课程体系

“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并非三种能力所对应课程的简单堆积,而应强调课程之间内在的逻辑性与融合性,注重课程与培养目标的适切性。第一,课程体系要针对每一个能力要素设置单独的课程,保障课程门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第二,因能力要素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应打通文、理、艺,弱化学科边缘,开设融合性课程。如技术能力相应的课程包括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剪辑与后期、动画制作、摄影摄像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虚拟现实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艺术素养对应的课程包括色彩与构成、手绘方法与技巧、中国传统文化等;叙事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开设故事编创课程。技术与艺术的交叉课程开设电脑手绘、数字界面构图技巧等;艺术与叙事的交叉课程开设数字作品鉴赏、中国传统文化编创等;技术与叙事的交叉课程开设故事呈现技巧、游戏策划与创意等。三者的交集为综合实践课程,通过综合实践将三者进行整合,使学生素质在技术性、艺术性和创新性上得到统一与融合。

3.3 打破专业壁垒,组建无界化高水平教学团队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要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就要求具备同样素质的教师。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教学团队建设仍不成熟,大部分教师是经过技术培训转行或从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事专业教学,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对数字媒体行业的了解,缺乏专业实践;且存在数字媒体技术能力强的教师不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而艺术素养高的往往数字媒体技术能力较差等问题;使得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先天不足,缺乏生长发育的沃土。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媒体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融通人文、艺术、理工背景的专业教师,跨学科组建跨界融合型教学团队,有利于教师之间文化和专业的互补,以数字媒体技术本专业教师为核心,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介入对应专业的教师,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这将是快速形成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突破口。第二,引入企业一线人员参与实践教学,打破校企界限。企业一线人员紧贴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对如何实施教学不能很好的把控,因此,需要企业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参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保障实践教学实施过程,另一方面学校专业教师的全程参与,使其自身专业技能也得到提升,对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意义重大。第三,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纳入教学团队,打破学校与文化单位的界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将是数字文化内容的主要来源,传承人对传统文化有最深的见解,让传承人走进课堂能使教师和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文化内涵,有助于产出原创、创新性的数字文化产品,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教学团队发展的新动力。

3.4 校企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实现双方互惠共赢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是深化产教融合、提升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各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都在如火如荼的探索实训基地建设,实践过程中发现,企业因无法从中获益缺乏共建的主动性,学校仍是“剃头担子一头热”,这从根本上制约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发展。

实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产业化,校企双方互惠共赢,是破解高职数字媒体实训基地建设瓶颈的需要[8]。数字媒体产业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点包括:第一,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标准,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依托,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选择实训内容,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创新型数字媒体人才,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企业提供高技术水平教师指导实训,能够产出具有商业价值和传播价值的数字文化产品,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里所说的经济效益不单指经济收入,还包括企业的人才输入;社会效益是指对行业、地区文化产业有所智力贡献和产业升级。第三,实训基地要有一定的市场性,即产业化运行要有市场意识,立足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企业生产,达到共赢。

4 结语

数字技术时代,我国传统文化需要借着数字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东风,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在战略层面的有效融合,将文化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有效结合,实现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动态匹配和互动,落实高职教育的本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数字文化产业对我国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绘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蓝图。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数字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答数字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