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瑶,张晓旭,张丽娟,齐 琦
(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腔镜诊疗科 黑龙江 大庆 163453)
急性肠系膜管栓塞在临床上指的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急腹症。这一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绞痛、呕吐等。急性肠系膜管栓塞极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病情进展快且较为危急。这一疾病如若未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极为严重的威胁。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关于许多疾病的诊断方式也日渐丰富起来,急性肠系膜管栓塞也不例外[1]。且临床上对于这一疾病主要遵循的原则为早发现、早治疗。急诊腹部CT最近几年在急性肠系膜管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断实践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基于此,笔者对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管栓塞的诊断作用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探究,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80例,按照摸球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研究组患者年龄32~69岁,平均(52.82±3.19)岁;男女患者数量比为23:17;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患者18例,受过大专以下教育患者2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1~68岁,平均(52.45±3.23)岁;男女患者数量比为24:16;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患者19例,受过大专以下教育患者21例。两组患者组间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病历完整真实;②符合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标准者;③患者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④本试验已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1审字第79号A3次)且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试验。
排除标准:①患者患有其他原发性疾病;②患者病历缺失;③患者为部分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对照组患者进行剖腹探查术。应使患者保持平卧位的体位,并将切口设置在患者病变部位,而后通过对切口情况的观察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分析与判断[2]。医生应率先对患者切口处腹膜状态进行观察,有效清洁切口腹腔中的残留物进行,而后全面检查病变部位,对其具体位置进行观察,并对病变发生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
研究组患者进行急诊腹部CT诊断。使患者保持仰卧位的体位,而后运用64层螺旋CT对患者的腹部进行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在腹部平扫检查前应使患者口服对比剂,剂量为350 mL,对比剂由甘露醇溶液以及0.9%氯化钠溶液组成。CT参数设置为厚层5 mm,准直器宽度为1 mm与0.625 mm,而后从患者T10椎体水平直至髂嵴连线水平对其进行扫描。然后运用100 mL碘比醇造影剂对患者进行经肘动脉注射,注射速率为4 mL/s,而后对患者进行0.9%氯化钠溶液注射,剂量为40 mL,最终呈现出患者冠状面等多平面的血管成像。待完成CT扫描后应轴位重建扫描原始数据,并在诊断时充分参考患者的横断面CT图像实现对患者疾病的判断。
统计不同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检出率=检出例数/总例数×100%。
评估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腹腔出血、食欲下降、血栓等。评估患者失血量、诊断时间、诊断费用,数值越低,则说明该种诊断方式效果越好。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行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检出率均高于90%,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检出率情况统计表
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为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为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n(%)]
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失血量少于对照组,诊断时间短于对照组,诊断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失血量、诊断时间、诊断费用情况( ± s)
表3 两组患者失血量、诊断时间、诊断费用情况( ± s)
临床研究提示[2]: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在入院之初医生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实现对患者的诊断,而后以患者的病情为客观依据实现对患者的治疗,进而降低疾病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性。但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在发病初期并无显著临床症状,一经确诊大多已经处于疾病的中后期。患者在患病伊始会出现一定的腹部绞痛症状,但随着病程的不断推进会出现明显的呕吐甚至中毒性休克。且此前由于对于这一疾病的认知程度不深,所以这一疾病的误诊率较高,进而对患者的身体恢复产生不利的影响。临床上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主要方式为剖腹探查术与急诊腹部CT[3]。
腹部探查术是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较为传统的方式,这一诊断方式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但操作过程中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一定的创伤,且患者在术后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痛感。如若患者为免疫力较差的老年群体,则腹部探查术会对其身体造成更为严重的损伤。因而剖腹探查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过程中患者接受度较低。随着诊疗技术的日益发展,急诊腹部CT在各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实践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这一诊断方式极为显著的特征为无创且快速[4]。运用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进行诊断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准确率。急诊腹部CT可清晰观察患者肠系膜血管中有无出现栓子、病灶侵袭情况。同时在检查过程中还能够对其他脏器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进而排除其他脏器疾病引发的急腹症,最终实现鉴别诊断。腹部CT诊断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对二维多平面重建和三维血管重建技术的应用,进而使得肠缺血情况充分显示出来,而后实现诊断准确度的提高。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其CT主要表现分为两种类型,即间接征象与直接征象。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普遍会出现肠壁气肿、肠系膜静脉内积气等症状。如若患者经CT检查后出现肠壁和门静脉积气症状,则其产生原因是肠壁部分出现缺血情况。急诊腹部CT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的准确性以及安全性不断的在临床实践当中得以证明,现阶段该诊断方式得到了患者及家属广泛的认可[5]。
本试验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检出率均高于90%,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临床研究提示的结果相似,均提示了腹部探查具有的较高检出。而急诊腹部CT检查与腹部探查术的临床检出率较为接近,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有效应用于临床检查中。同时本次研究还分析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研究数据表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为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为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失血量少于对照组,诊断时间短于对照组,诊断费用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应当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断实践中加大力度推广急诊腹部CT方式,帮助患者尽早确诊疾病,进而制定治疗方案,缓解临床症状,实现对身体健康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