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超声检查在原发性高血压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2022-01-25 04:18杨秀凤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3期
关键词:内径颈动脉病程

杨秀凤

(南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超声科 江苏 南通 226001)

原发性高血压是中老年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该病的发生也是导致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2]。高频超声检查可准确显示并评价患者颈动脉的结构与功能,在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3]。本研究以探析原发性高血压诊治中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及颈动脉超声数据与患者病程的相关性为目的,为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患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2月—2021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患者年龄48~83岁,平均(63.8±6.3)岁;患者高血压病程在1~22年,平均病程(14.2±3.3)年。纳入患者均依据2010年颁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4]对高血压疾病进行危险分级,纳入高血压疾病低危患者33例、中危患者30例、高危患者20例以及极高危患者17例;纳入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类型包括20例冠心病、58例高脂血症、15例糖尿病。排除标准: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合并其他类型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入组患者血糖、血脂等其他指标水平正常。

1.2 方法

应用西门子ACUSON X700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德国西门子)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扫描,选用线阵探头,设置频率为4 MHz~12 MHz。检查时要求患者取仰卧体位,取一薄枕垫于患者颈后,保持头略向后仰,头转向一侧,使颈部充分暴露出来;扫描范围取颈动脉起始端到颈内动脉入颅位置,颈动脉超声扫查的部位主要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及动脉分叉处。观察患者各血管走行、血管解剖结构及管腔内血流动力学状况。

1.3 观察指标

测量患者各血管内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检测IMT主要选取患者颈总动脉距分叉处,近心端15 mm远侧血管壁进行检测,测量血管内膜内表面至中膜外表面距离。以IMT值<1.0 mm表示正常颈动脉,以IMT值>1.3 mm表示存在颈动脉斑块,分析斑块数量与狭窄率。检测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以及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分析不同分级、年龄和病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情况,评价颈动脉超声数据与患者病程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图像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超声检查图像特点为早期颈动脉内-中膜毛糙、增厚,随着病程发展逐渐伴随斑块形成,导致管腔变窄、闭塞、血流动力学改变。

2.2 不同年龄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分析

年龄分布≤50岁、51~60岁、61~70岁以及≥71岁患者内膜增厚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00%、66.67%、77.78%以及93.33%;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对内膜增厚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2.3 不同危险分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分析

纳入低危级、中危级、高危级以及极高危分级高血压患者内膜增厚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7.58%、76.67%、85.00%以及100.00%;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对内膜增厚阳性检出率随着危险分级增加而升高,见表2。

表2 不同危险分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2.4 不同病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分析

病程1~<10年患者的内膜增厚阳性检出率为54.54%,病程10~<15年患者的内膜增厚阳性检出率为58.33%,病程15~22年患者的内膜增厚阳性检出率为86.67%;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对内膜增厚阳性检出率随着患者病程的增加而升高,见表3。

表3 不同病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分析

2.5 颈动脉超声检查与患者病程相关性

病程1~<10年患者与病程10~<15年患者的颈总动脉内径、颈外动脉内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t=4.192、5.169,P<0.05);病程1~<10年患者与病程15~22年患者的颈总动脉内径、颈外动脉内径、颈内动脉内径、颈总动脉IMT对比存在显著差异(t=6.468、8.551、8.157、7.038,P<0.05);病程10~<15年患者的颈内动脉内径以及颈总动脉IMT与病程15~22年患者对比存在显著差异(t=5.280、5.489,P<0.05),见表4。

表4 颈动脉超声检查与患者病程相关性( ± s,mm)

表4 颈动脉超声检查与患者病程相关性( ± s,mm)

2.6 颈总动脉PSV、EDV、RI与患者病程关系分析

病程1~<10年患者颈总动脉PSV、EDV显著高于病程10~<15年、病程15~22年患者(t=12.689、5.209,P<0.05);病程1~<10年患者颈总动脉RI显著低于病程15~22年患者(t=6.187,P<0.05);病程越长患者的PSV、EDV越低、RI指标相对越高,见表5。

表5 颈总动脉PSV、EDV、RI与患者病程关系分析( ± s)

表5 颈总动脉PSV、EDV、RI与患者病程关系分析( ± s)

注:*与1~<10相比,*^与1~<10相比。

3 讨论

随着当前超声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以及诊断效率不断提高[5-6]。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发现,早期高血压疾病可导致患者动脉发生痉挛,进而导致患者血管内皮细胞遭受损害,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动并与内膜平滑肌细胞一同增生,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且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会对患者动脉内膜表面产生冲击,进而导致动脉内膜表面发生破溃,使患者动脉内膜表面出现不规则变化,血小板更易黏附于患者血管壁上并促使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粥样斑块形成[7]。临床研究发现,患者年龄以及收缩压等指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预测指标[8]。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表现是颈动脉内膜增厚,既往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通过血管造影检查,但该检查方法仅能反映出斑块形成后血管的狭窄状况,不能显示出内膜增厚状况[9]。研究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随着危险分级增加而升高,随着患者病程的增加而升高。相关研究表明[10],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增加与患者脑梗死、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具有良好相关性。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在早期及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时进行干预、稳定血压,从而降低斑块形成、破裂风险,避免患者血栓的形成[11]。

研究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与患者病程相关性发现,病程1~<10年与病程10~<15年患者的颈总动脉内径、颈外动脉内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病程1~<10年与病程15~22年患者的颈总动脉内径、颈外动脉内径、颈内动脉内径、颈总动脉IMT对比存在显著差异;病程10~<15年患者的颈内动脉内径以及颈总动脉IMT与病程15~22年患者对比存在显著差异;病程1~<10年患者的颈总动脉PSV、EDV显著高于病程10~<15年、病程时间15~22年患者;病程1~<10年患者的颈总动脉RI显著低于病程15~22年患者。研究认为,病程时间超过10年患者的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宽,颈动脉内径随患者病程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且随着患者病程时间的增加,其血管损伤程度不断加重,最终可能导致患者大动脉的顺应性降低,导致内径增宽、血液流速减慢且阻力增加,动脉硬化程度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程存在正相关性。结合研究结果认为,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诊断中可结合使用颈动脉超声检查辅助对高血压疾病的分级诊断,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应用对于病程时间较长的高血压疾病患者颈动脉功能与状态的判断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疾病分级与病程的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本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诊断的常规诊断项目。

猜你喜欢
内径颈动脉病程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左心房内径的关系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高频超声评价糖尿病膝关节病变与病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