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探析

2022-01-24 13:13王梦梦陈海飞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红色青少年融合

王梦梦,陈海飞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38.红色文化是这份自信的典型代表。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对其进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一脉相承。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融入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和丰富青少年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从存在形式、文化的边界范围、历史与现实的不同维度加以理解,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从存在形式上看,红色文化主要包含了革命遗址、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领袖人物故居、博物馆、书籍等物质存在形式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斗争精神、政治信念、道德观念、纲领、方针、路线等精神存在形式。从边界范围来看,广义的红色文化涉及世界社会主义的进展过程。狭义的红色文化则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百年奋斗的实践历程。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上看,一方面,红色文化是历史性的概念,它是过去某一阶段的独特见证,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是具有时代性的概念。在新时代,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时的创新发展,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而言之,红色文化是一个物质和精神、普遍与特殊、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体。

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价值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推进全面发展的过程。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青少年阶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红色文化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能够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利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形式能够进一步深化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继而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延续。

(一)有助于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

1.有助于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②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01).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历史孕育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本身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红色文化所反映和见证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民族危难的境遇下,寻找国家通往富强、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走向幸福道路的历史。红色文化孕育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革命情怀,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而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青少年的思维较为活跃,对于各种价值观念具有较快的接受力和较强的包容度,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在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各种思想观念泥沙俱下的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拨开思想迷雾、排除错误思想观念,在深入了解红色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的过程中确立爱国主义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发扬民族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如将伟大抗疫精神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青少年在回忆亲身经历的基础上把握教学内容,深刻体悟集体主义的精神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有助于改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从教育过程的角度出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能够有效改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是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课堂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重要场地,教学过程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最主要过程。其一,红色文化能够有效充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独特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当前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维。红色文化的各种存在形式都蕴含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的素材,能够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趣味性。其二,红色文化的融入推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变革。仅仅依靠教师单一的演示或纯粹的讲解,红色文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够深刻具体。教师将红色文化进行理论化的平铺直叙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课程专家从学生出发,预先开展顶层设计,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等提升红色文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融合力度,使红色文化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本质性地融入教学。

3.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从教育主体的角度出发,红色文化的融入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课堂中,红色文化的关键传播者是教师。红色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堂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这使得教师在努力储备红色文化、精心甄选红色文化、有效分析红色文化的同时把握红色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深入发掘红色文化与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关联度,进一步探索提升教学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师只有做认知、认同、践行红色文化的表率,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用情感感染学生。

(二)有利于推动红色文化自身的延续

1.有利于红色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持续发展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排除不良意识形态的干扰,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确保红色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接续发展。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多样平台。这在拓宽思想阵地的同时也导致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激化、历史虚无主义的广泛散播。红色文化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生动展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因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应有之义。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不仅能够使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主动传承、发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而且还能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免疫力和对错误意识形态的辨别力,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

2.有利于红色文化在物质层面的长期存在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挖掘和保护红色文化的物质遗产,确保红色文化载体的长期存在。青少年是传承红色文化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探索、挖掘和保护红色文化的意识,提升青少年建设和宣传红色文化的兴趣。便于青少年直观理解和深刻感受红色文化,自觉做红色文化遗址、红色文物、红色人物故居等地的参观者、宣传者。为持续探寻合理保护和不断传承红色文化物质载体的有效方法,推动红色文化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横向传播和各个年龄层次的纵向延续。

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现实困境

总体来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呈现出双向的、积极的结果。然而,当前在红色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仍旧存在困境,面临着青少年认同感欠缺、教育主体综合力量薄弱、实现形式单一等问题。

(一)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有待加强

目前,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主要体现在理解片面、低俗化、虚无主义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的片面化。它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理解的深度较浅和学习的广度受限。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主要来自于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但受到以提高成绩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影响,对学习往往只是浮于表面,趋于浅显和零散。青少年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大多停留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流血牺牲,忽略了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的特质及其中蕴含的家国命运共同体等思想;二是理解的低俗化。作为“00后”的青少年群体,大多追求内容有用、形式好玩,但当下存在一种过分追求“好玩”而偏离了内容本真的戏说历史的乱象。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给信息传播带来了巨大便利,但一些平台为吸引眼球和博得流量而歪曲历史事实、丑化英雄人物或红色精神过度娱乐化的现象;三是理解的虚无主义。全球化的纵向深入使得诸多甄别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青少年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匮乏。部分青少年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缺少奉献精神、合作观念和奋斗意识,也缺少理解和认同红色文化中无私奉献、团结合作和艰苦奋斗精神。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导致青少年对红色文化信任的缺失,将其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综合力量较为薄弱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需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综合力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3-354.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红色文化的融入需要良好家庭教育的支撑,而目前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居于虚位。家庭对于青少年物质生活的关心远远超过精神生活,甚至有家长将思想政治教育单纯归结为学校的责任;学校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这其中,教师在红色文化的融入中发挥着“桥梁”作用。但由于教师对红色文化的解读不够深刻,教学的内容存在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学生求知欲、过于统一难以适应个别化需求及实用性不强脱离现实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中学思政课的师资力量也比较匮乏。在一些教育欠发达地区,思政课被语数外三门“主课”占据时间,思政课教师由“主课”教师兼任,缺少专门的任课教师;社会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因而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对红色文化资源的闲置、破坏、滥用、开发率低的现实情况却在阻碍着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一方历史涵育一方文化,红色文化表现出地方性特色,然而当前红色文化被笼统看待,缺少对地方红色文化内在本质的深入挖掘。若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力,难以拧成一股绳,将会限制教育的综合效果,构成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现实困境。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方式较单一

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红色文化的融入还存在实践性不足、新媒体传播渠道有限等问题。一方面,红色文化是我党和各民族长时间奋斗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历史文化,其发展的过程具有实践性。通过实践,能够掌握并开拓红色文化的实践育人效能,深化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提升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切身感受。互联网、交通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提供了手段支撑,但青少年巨大的学业压力、实践资金的短缺、安全因素的阻碍、现实条件下红色文化的渗透力不够等情况,造成了青少年很少有机会在实践中感悟红色文化。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但事实上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的形式比较单一、力度不够大、内容深度不足、话语表达也不够鲜活,形式和内容都浮于表面,缺少激发青少年的兴趣点。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不足,导致青少年缺乏主动接受和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推进策略

实现红色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需要以青少年为落脚点,从着眼点、触发点和着力点三个视角协同推进(如图1)。一要加强理解,深刻把握好红色文化这一着眼点。二要以教育主体为触发点对红色文化进行接收和吸纳,并将其传递给教育对象。三要以各类实现形式为着力点切实践行红色文化,将其落实在青少年身上,达到进一步弘扬和丰富红色文化的目的。

图1 融合过程示意图

(一)立足着眼点,切实深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红色文化的认知度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要以全面深刻理解红色文化为着眼点。第一,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深刻感受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理论指导的产物。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不能止步于其所代表的革命历史,而要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真正让红色文化进头脑,探索其背后深刻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第二,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要做到既严肃又活泼。红色文化是无产阶级革命、建设和发展的成果,本质上具有严肃性,而根据青少年的理解力和注意力,活泼的形式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过度关注形式而忽略内容的严肃性。红色文化的融入要从时代特性和学生思想心理特质出发,确保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三,坚决摒弃对红色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培育学习红色文化的思想观念。确保青少年真学、真信、真用红色文化。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伟大实践就是新时代下红色文化中爱国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的生动体现。

(二)建立触发点,广泛发动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方力量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要以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教育场域为触发点。三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将历史的、客观存在的红色文化“激活”,展现其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因而兼顾多方教育场域中主体的综合力量是融入红色文化的重要支撑。

1.家庭是原始环境

“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①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02).家庭教育中对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度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愈加淡化,父母往往更倾向于孩子智力方面的教育。红色文化是良好家风的文化土壤,家教是家风建设的外在表现。优化红色家庭环境氛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家长在理论上要带头学习红色文化相关书籍,在行动上带领孩子游览红色文化历史遗迹。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到实践活动中去。以身作则,创建学习型家庭。二是青少年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自主性学习。如查阅红色网络资源数据库、观看红色主题网络课程,参与主题讲座和课外实践等。同时,家长和孩子在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不是对立面,而应是平等的主体,可以互相纠正、共同成长。

2.学校是主要场域

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承在学校中主要依托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

(1)课堂教学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最重要、最基本、最稳定的实现平台,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在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中融入红色文化,打造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兼顾时代因素,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递给青少年学生。二是要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创新课堂教学手段。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因而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需建立在教师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之上。教师本人就应使用好、践行好红色文化。同时,教师可以采用视频、音频、图片等更为生动的教学形式作为与学生交流的辅助手段,进行有效传播。

(2)校园文化建设是红色文化教育的隐性课堂

一方面,学校要利用文化环境育人。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红色文化。挖掘学校红色地标,宣传红色校友,通过张贴标语、建设文化长廊、丰富红色图书、摆放雕塑等形式让青少年在铭记光辉校园历史的过程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组织活动育人。以节日为依托,开展各类红色主题演讲比赛、歌唱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构建红色文化常态化和长效机制。让青少年在追溯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思想认知和情感认同。

3.社会是助力器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在社会对青少年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恰当的注入红色基因,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其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社会助力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三步走。第一步,资源整合,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优先。我国悠久的历史沉淀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要鼓动全社会保护和学习红色文化,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二步,深入挖掘,探索红色文化旅游新形式。利用新兴技术将红色文化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将虚拟与现实、爱国主义教育和娱乐相融合,使身处红色文化旅游之地的人民群众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相应的历史和情怀。第三步,就地取材,设计开发红色文化周边产品。青少年的想法比较新颖独到,传统守旧的商品形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借助文化旅游景点的辐射作用,可以设计系列主题的帆布袋、文化用品、特色服饰等周边产品,编排短小精悍的红色主题剧作。在拉动消费增长的同时推动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实现红色文化经济效益、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把握支撑点,积极探索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创新形式

在着眼红色文化,通过各教育主体触发红色文化的基础上,还应着力创新教育形式。聚焦实践性学习的方式、采用新媒体传播的形式,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有效举措。

1.以实践为抓手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性作用。红色文化从实践中来,最终也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青少年要在实践中了解红色文化,更要在实践中体悟和传播红色文化。通过搭建红色文化实地培训基地,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相融合,是青少年亲身参与和体验红色文化的生动课堂。由于青少年与抗争年代相隔久远,对红色文化的情怀不深,组织开展相关集体活动能够让青少年学生走近红色文化,在现实文化中感悟红色文化,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落实红色文化。

2.以网络媒体平台为载体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已经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移动课堂。突出新媒体作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粘合力,能够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有效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平台上的延伸,可以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端”来实现。从供给方面来说,要加强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不断涌现出的主流媒体平台要掌握好网络世界的话语权,以活泼生动的形式来弘扬红色主旋律、输出红色文化,切忌过于僵硬地生搬硬套。从需求方面来看,要利用大数据算法的优势和便利,根据后台搜集到的数据情况,了解和回应青少年发展的需要,形成多维度、参与度高、立体式的常态化传播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接收并不是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终点,而是新一轮融合的起点。青少年在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领会红色文化的同时,自身也达到了与红色文化的融合。这既有助于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赋予了红色文化新的时代意蕴,使得红色文化穿越历史的长河,在时代的河流中荡漾起生动的波澜,焕发出新的活力,并为其与思政课展开进一步的深层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红色青少年融合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红色是什么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红色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