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恒 吕腾波
“煤炭能源发展要转化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2021年9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考察,表达了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切关心,也彰显了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目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求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自然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能量来源;碳排放的源头是资源利用,减碳、除碳,靠的也是资源;碳汇能力提升,更离不开自然资源。
面对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等节能减排战略,绿色发展成为各个行业都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郭强领衔的辽宁绿源能源环保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绿源”)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早在20年前,当大多数人都在关注GDP的快速增长时,郭强却富于远见地把目光投向了绿色发展,着手研发工业锅炉行业的绿色技术。
如今,郭强团队探索研发的三大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绿色锅炉系统技术亮相ISH中国供热展,在展会上推出具有绿源特色的“热动系统绿色低碳技术解决方案”,为国家的双碳目标贡献力量。以“绿源”二字为代表的“追求绿色科技之源”的理念,源于郭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前瞻性把握和坚定执着的意志。在他的带领下,绿源写下了光辉的历史,如今正在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郭强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黑土地孕育了他勤奋进取、百折不挠的性格,朴实中透着灵气。1986年,郭强考入辽宁大学物理系,开启了与物理结缘的4年大学生活。
物理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让自己的学业更扎实,郭强几乎每一年的寒暑假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此期间,许多老师都给郭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建议,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力学老师。“他和我说,物理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比如在传统思维里跑多快用秒表计时、跑多远用尺子测算,而在数学物理方法里,速度多快用位移对时间求导。”这是突破传统的思维,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物理的问题,把数学变成工具来解决问题。老师的点拨如醍醐灌顶,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用跨学科的思维解决问题,可以得到最优解。在后来的人生旅程里,即使郭强早已脱离了物理的研究领域,但跨学科的思维方法却仍然是他最好的武器,让他在新的研究领域里一往无前。
郭强
大学的最后一年,一位从国外留学归来的老师非常欣赏郭强,主动把实验室的钥匙交给他,嘱咐他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去实验室做实验。如果说学习物理学的人,有什么特别的,那就是他们最讲究实证,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最推崇理性,不满足于观测和实验所发现的现象,更要深入寻求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而这些特质在郭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了老师给的钥匙,他根据书本上的知识和国外的参考资料,不断验证冒出来的新奇想法,在实验室整整待了一年,做了数不清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
“这一段经历,为我通过实验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构思新的想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年的锻炼,我知道了如何从实践中把握那些最关键、最微妙的因素,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怎么办?郭强的经验就是构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凝练成理论,这也为他后来的科研攻关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1990年的夏天,郭强从辽宁大学毕业,正式开启了工作生涯。他被分配到营口市机械工业管理局,从事外贸和行业规划工作。郭强优秀的外语水平使他承担了翻译营口机械工业管理局“七五”和“八五”期间引进的所有英、日文技术资料的重任,直接参与了多项重大合资合作项目。
彼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对工业锅炉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以营口锅炉厂(绿源集团前身)的新型水火管管壳式锅炉(DZL)、无锡锅炉厂的双锅筒水管锅炉(SHL)、北京锅炉厂的单横锅筒水管锅炉(QXL)、开封锅炉厂的循环流化床锅炉(SHF)等为代表的我国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工业锅炉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低能效、高排放、结构设计落后仍然是锅炉产业的通病。1995年,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会(GEF)向中国政府赠款3000万美元,用于支持中国工业锅炉技术进步。GEF中国高效工业锅炉由当时的机械工业部组织实施,由国内技术领先的9家锅炉企业分别承担9个子项目,这其中,营口市机械工业管理局下属的营口锅炉总厂参与的是第二子项目。
有着5年翻译发达国家工业机械制造技术资料经验的郭强被营口锅炉总厂选中,1995年10月,他作为挂职干部来到营口锅炉总厂,以第二子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参与GEF中国高效工业锅炉项目。大学4年的跨学科思维锻炼、专业的物理学实验分析方法、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丰富学识,使郭强具备了广阔的视野和站在锅炉工业前沿的技术思维。初到营口锅炉总厂负责重大项目,他就信心满满地筹划蓝图。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能源学会会长倪维斗院士(前排中)领衔绿源集团绿色低碳技术评价会议
很快,郭强与英国R.R公司和德国ZEMAG公司开展高效工业锅炉联合设计与型煤燃烧技术合作。“直到那时我才真正认识到锅炉技术和燃烧技术的先进性,很多外国技术专家可以做到的事情在此之前我们想都不敢想。”事实证明,为期5年的GEF项目没有辜负国人的期待,它实现了3个目标:一是开阔了我国锅炉技术人员的视野,让他们了解了国际先进的结构技术、加工技术和系统技术,推动了行业进步;二是为我国带来了全膜式壁层燃角管锅炉和膜式壁流化床锅炉两种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三是直接推动锅炉能效提高10%,实现了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的预期目标。
但引进技术之后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国内锅炉厂。“第一个是标准的问题,国内外金属材料差距太大了,一些先进的设计无法采纳;第二个是研发能力,我们没有实验平台,消化吸收不了,我们对技术和工艺吃不透,制造不了相应的部件。”郭强回忆起了那些艰难攻关的日子。为此,他频繁出入原机械部存放锅炉资料的小楼,把里面所有的资料都看遍了。看不懂的地方,他就找专家研究,直到看懂为止。他期待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解决这些问题。
随着GEF中国高效工业锅炉项目的顺利实施,郭强正式在营口锅炉总厂留用任职,学识丰富、实践基础扎实的他一路做到厂长和党委书记。1999年春天,本有机会作为优秀后备干部回机关工作的郭强,做出了人生道路中最重要的选择:他决定继续在企业一线奋斗,用知识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走工业报国之路。“虽然我既不是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也不是学环境保护专业的,但是我将研究更好的锅炉技术和燃烧技术作为毕生努力的方向,我想为节能和环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01年6月8日,营口锅炉厂正式改制为民营企业,郭强将其命名为“绿源”,取追求绿色科技之源的意思,至此,“绿源”诞生。这一天郭强记得很清楚,因为6月8日这天是国际环境日,一个完美的巧合,似乎也印证了他未来的道路注定与绿色环保不可分割。
绿色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颜色,在光谱中介于黄与青之间,是类似于春天的绿叶和嫩草的颜色。人们常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代表了希望。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地球上没有了绿色,那人类的文明将会如何。在郭强的眼里,绿色不仅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
2015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绿色发展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共同构成五大发展理念。在郭强看来,绿色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因为只有科学技术才能将绿色的理念变成实际的行动,将绿色发展变为可以实现的理想。事实上,自把公司定名为“绿源”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对“绿色锅炉”的技术改进、创新和应用。
面对“绿色锅炉”技术如何实现的问题,郭强针对我国燃煤与燃气锅炉的市场现状,从能源的高效利用、近零排放、锅炉技术与环保技术有机融合3个方面深度挖掘,先后研发了三大绿色技术,用以支撑“绿色锅炉”的推广和应用。
应用了“基于干态气化分相燃烧煤粉工业锅炉技术”的示范项目锅炉,热效率高达92.68%,高出燃煤工业锅炉国家标准10个百分点以上,烟气排放超净(硫未检出、尘<2.55mg/m3、氮<26mg/m3、灰渣含碳量<0.5%)。锅炉燃料成本降低15%以上,碳减排量>15%,污染物总量减排>20%,系统节能>25%;综合运行成本降低23%以上。
全面领先的各项指标表明,“基于干态气化分相燃烧煤粉工业锅炉技术”设计制造的工业锅炉,科学地兼顾了高效节能和低氮环保,突破了高燃烧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难以兼顾的技术瓶颈。2020年,“基于干态气化分相燃烧煤粉工业锅炉技术”获中国节能协会创新奖节能减排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入选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组织评选的我国首批绿色技术推广目录。
第二个是“移动床微流化绿色燃煤锅炉技术”。这项技术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GEF中国高效工业锅炉项目。“我们引进的技术有它先进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保留其先进的部分。通过不断的科学实验,我发现在煤的燃烧上,可以将层状燃烧和流化燃烧两种燃烧技术进行叠加,通过创新锅炉结构技术,达到燃烧的最好效果。”最终,郭强发明了一种在燃烧过程中就可以实现控制二氧化硫、抑制氮氧化物、粉尘分离的锅炉燃烧技术,该技术在燃烧过程中解决污染物排放的问题,而不是“先排放,后处理”,将燃烧的过程变成一种清洁的过程,使锅炉的绿色燃烧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第三个是“大容量绿色低氮燃气锅炉技术”。该技术在已经取得的燃气锅炉高效低氮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提高锅炉的能效,实现超高能效的目标,同时全面回收燃气中的余热、凝结水、CO2和氮气,实现低碳近零排放的目标。
这三大“绿色锅炉”技术是绿源得以不断发展的根本,也是引领节能环保行业技术创新的基础,绿源的目标始终如一:向着绿色动力技术转变,为建设绿色生态文明社会奠定基础。
从郭强频繁出入原机械部存放锅炉资料的小楼查阅资料时起,他就已经开始学习先进的锅炉技术,认真地审视工业锅炉技术的含量,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并下定决心将它做大、做好、做强。“很多人都觉得燃烧的过程很简单,但其实在我们工程学科中,燃烧的过程是最复杂的,因为燃烧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不可控、不受控的情况非常多。”
未承想大学老师交给了郭强一把实验室的钥匙,让他通过几十年的燃烧实践,发现了煤炭清洁燃烧技术,找到了我国在现有资源禀赋下开启绿色低碳能源科技之门的钥匙。
ANN模型对CODeff和SSeff两个输出变量的网络总层数为3层,分别为1个输入层、1个隐含层和1个输出层,其中输入层节点数为6个,隐含层节点数为3个,输出层节点数为1个。仿真结果如图11~图14所示。
如今郭强可以自豪地说,在煤的清洁研究技术方面,他和绿源是走在国内前列甚至国际前列的;在大型天然气的研究方面,他们也是走在国际前列的。为什么能走在国际前列?郭强说,这些年绿源的科学研发投入已超1亿元,光煤粉燃烧实验这一项就花了7000多万元;为了打造世界先进的实验平台,他们与美国的燃炉工程公司合作,只因他们拥有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燃炉器实验平台……如此多的投入才有了现在的丰硕成果。但郭强并不满足于此,他与自己的母校辽宁大学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绿源能源与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向着研究绿色锅炉的技术巅峰迈进。
20余年的工业锅炉行业一线实践经验,郭强对于国内甚至是国际的锅炉产业动态和技术现状早已烂熟于胸。他敏锐地发现,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燃烧技术几乎没有考虑过环境保护的问题,而环境保护的治理问题,也很少会探究污染的来源。这样一来,在工业锅炉行业领域,传统的节能技术与环保技术始终是割裂的,无法产生积极的影响。
锅炉行业侧重研究如何提高燃烧效率和传热效率,忽略了如何在燃烧过程中通过科学技术抑制污染物的产生,从而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近零排放的最终目的。环境保护领域则更加关注如何用一种普遍性的技术来控制工业锅炉在任何情况下的污染物排放,以此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很显然,两个领域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导致节能的过程不环保、环保的过程不节能。那么如何将节能技术与环保技术完美结合呢?
针对这一问题,郭强给出了一份属于绿源的答卷,他和团队研发的“基于干态气化分相燃烧煤粉工业锅炉技术”可以做出完美的回答。他们从燃烧的机理上来控制污染物的产生,确定了节能环保一体化的攻关目标,通过对燃烧过程的优化设计来抑制NOX和SO2的生成,通过提高燃烧效率来降低PM的排放。
以河北燕郊4台58MW热水锅炉为例:京东燕郊镇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直线距离30公里,到北京行政中心直线距离3公里。利用“基于干态气化分相燃烧煤粉工业锅炉技术”研制的4台高效煤粉锅炉已经运行6年,锅炉能效达到92.68%,比国家现行标准高出12.68%,烟气排放各项指标全面优于燃气锅炉,稳居我国燃煤锅炉首位,是北京核心圈中唯一被批准运行的燃煤锅炉。郭强带领他的绿源创造了中外工业锅炉史上的奇迹。
目前,郭强在研的锅炉项目热效率基本上都达到了93%左右,他的目标却不止于此,热效率95%是他的最新目标。从93%到95%,虽然只是提高了2%,但是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燃煤锅炉的热效率一旦提高到95%,就和燃气锅炉的热效率看齐,这意味着燃煤和燃气可以实现能效对标和排放对标,即煤炭可以按照天然气的排放要求使用,它不会和过去一样产生更多的污染,煤不再是污染的能源,而变成清洁的能源。”
在郭强的设想中,这个技术如果可以在内蒙古、陕西、山西、新疆这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地方推广使用,至少能达到30%的节煤效果。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发展煤炭清洁燃烧技术对郭强和绿源来说,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进行时任务。
在颇有成效的三大绿色技术背后,郭强和绿源付出了许多人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但他很清楚是否拥有核心技术是企业未来能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郭强不仅把燃烧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而且把燃烧的过程当成一门艺术,欣赏那些无比美丽的火花。
“科学层面上,我们讲燃烧如何复杂,很多人是不理解的,但是在艺术层面,普通人也能感受到燃烧过程中火花迸发带来的美感。”“我们在燃烧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东西和我们想象的都不一样,你知道煤在炉膛内部燃烧的颜色是透明的吗?我可以给你看照片,非常漂亮。”“我们做的移动床微流化绿色燃煤锅炉技术,煤在微流化过程中,就像冬天的梅花四处飞撒,让人过目不忘。”……一说到煤的燃烧,郭强就好像进入了专属于自己的领域,他总有说不完的话,想要告诉每一个走进他领域的人。
要知道,科研攻关的过程充满了许多普通人想象不到的枯燥。对郭强来说,他做一次锅炉燃烧实验,经常4天4夜不动地方,要不停地观察锅炉的反应,收集各项指标数据,这个时候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就是那些不断燃烧的美丽画面在吸引着他,那些不断变换的数字在提醒着他,让他把4天当成4个小时,最终圆满地完成燃烧实验。
对燃烧的挚爱不仅支撑着郭强砥砺前行,更是他在曲折探索道路上的不变初心。郭强不是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出身,但正因为专业不同,跨学科的思维让他的思想不会被禁锢,他会用物理的方法去思考锅炉的问题,而且总能冒出许多新奇的想法,就像一直燃烧的火焰。
“就拿煤粉燃烧的研究做例子,之前国内的专家都说热效率很难突破88%,因为煤无法充分燃烧,如果能充分燃烧,热效率肯定能达到95%以上。那我就要找出煤为什么不能充分燃烧的原因。”郭强想起他刚开始研究煤粉燃烧技术的时候。
运用气化分相燃烧技术的煤炭燃烧,呈现出清澈透明、色泽鲜艳的美丽画面,碳灰分离充分,这是煤炭燃烧前所未有的成就。
通过研究,郭强发现,一是煤在通过高温区的时候还没有被燃烧,反而被1400℃的高温瞬间干馏,变成焦粉散出去了,这些焦粉会在表面形成一层壳体,氧气无法进入,所以无法充分燃烧殆尽;二是在高温的情况下,煤灰虽然熔化了,但是它将煤炭表面的孔隙给堵住了,氧气依然无法进入,煤炭同样无法充分燃烧。针对这些问题,郭强想,如何让煤炭进行低温燃烧,使固态的煤变成气态的CO,因为只有气态的CO能与煤灰完全分离,再让CO与氧气充分接触,才能实现充分燃烧。
初步的想法有了,郭强找到国内锅炉行业的专家帮忙做实验分析,可是居然没有一个人认可他的想法,直言这种想法根本不可能成立。除了无人认可之外,如何做实验也让郭强犯了难,先不说CO的危险性,容易使科研人员中毒,还会导致爆炸,国内还缺乏权威的燃烧实验平台。但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郭强的脚步,他和团队自建实验平台,组织人员去国外参观学习,学习结束后,他们立马在国内开展燃烧实验。
三四个月后,郭强的实验成功了。他请中国科学院的专家来做技术交流,对方一再地婉拒,并不相信郭强的实验能够成功。直到河北燕郊4台58MW热水锅炉项目成功实施后,郭强把专家请到了现场,至此专家终于被眼前的锅炉项目震撼了。“他看完之后马上给我打电话,他说‘郭总你在哪里,我去见你’。见面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做得太漂亮了,我们做不出来,颠覆了我们的想象。’”回忆起过去的种种遭遇,郭强并没有丝毫挫败感,反而因此建立起更强大的自信,这提醒他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用跨界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断地变换角色和视角看待问题,不盲信权威,不凭借自己的经验随意判断,他相信最后的实验结果绝不会辜负自己的付出。从冷遇到相知,从相知再到莫逆,在与众多科学家的交往中,郭强的人生发生了巨变,科学思维不断升华,创新灵感层出不穷。
在2019年年底的一次项目汇报上,郭强作为“基于干态分相气化燃烧的绿色煤粉工业锅炉技术”的第一完成人发言。“项目汇报的时候,有一位60多岁的老师,在我汇报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打断了我,说我的研究给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把他多年的困惑解开了,他说‘你不用讲了,你听我讲得对不对’。”这样颇为有趣、生动的一幕令郭强印象深刻,他多年的钻研和努力没有白费,这些研究成果和技术比燃烧时迸发的火花还要美丽,并且在我国工业锅炉领域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充实忙碌的科研工作之外,绿源的经营管理和人才培养是郭强心中的两件大事。目前,绿源拥有职工140人,从事生产制造环节人员50人,行政管理人员20人,科学研究人员70人。可以看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占了公司总人数的一半,这也印证了郭强“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是技术”的论断。
在管理上,郭强认为公司多年的良好发展得益于两个方面。
一是管理科学性的不断提高。“我在管理上是充分放权,每个人都可以代表公司在外面谈业务,所以整个团队效率就比较高。”郭强提到,公司的人出差永远都是坐飞机,不把时间浪费在路上,保障工作效率。另外,郭强提倡“一人多职,一职多能”,只要员工有能力,可以兼任多职,相应地提高员工薪资待遇,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始终坚持先科研、后设计。“在我们所有的产品设计开始之前,首先开展的一定是科学研究的工作,研究各种锅炉结构、各种技术的先进性,再进行技术对比,最后拿出最优方案去指导产品设计的过程。”在郭强的眼里,只有坚持科学研究第一,才能永远给用户提供最佳方案,使绿源在行业内始终保持技术领先。
不仅如此,在坚持科研先行的理念背后,郭强把丰富的实践经验写进论文里,发表在行业内的著名期刊上,为此他还获得2019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全球1%高引作者荣誉。
郭强主持建设的燕郊4×58MW煤粉锅炉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应用气化分相燃烧绿色技术,实现燃煤与燃气对标。它是北京核心区域唯一在用煤炭清洁利用项目。
郭强主持建设的北京华能热电厂6×116MW燃气锅炉项目,在国内率先实现大型燃气锅炉低氮清洁燃烧技术。
郭强(前排右一)向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左二)、全国政协财经委原副主任石军(左一)、中节能集团原董事长王小康(左三)等专家领导汇报煤炭清洁燃烧技术。
除了在公司内部狠抓科研工作,在公司之外,绿源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神仙会”,这是定期在营口市举办的大型绿色低碳科技交流活动,是产学研用结合的大平台。“科技神仙会”顾名思义,把与绿源合作的专家学者比作神仙,请他们介绍近期的科研成果,再请部委专家介绍产业政策,对优秀项目进行讨论,并出资参与成果转化。“神仙会已经小有名气,各路神仙纷至沓来!”郭强调侃道。
相比管理上的雷厉风行,郭强在人才培养上则是春风化雨,非常亲切,极有耐心。“如果你太急了,就有点拔苗助长,新人很难适应。特别是一个新的科学命题出来之后,年轻人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了解这个命题,才能有自己的理解。为了公司未来的发展,还是应该多些耐心,带一带年轻的好苗子。”郭强笑着说,企业的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所以必须雷厉风行;但是面对年轻的科研人员,他愿意停下脚步,多等一等,带领他们熟悉技术,完善实验,冲击科技创新,实现共同进步,他亲手带出了年仅30岁的正高级工程师。郭强愿意把自己的所看、所想、所学全都分享给年轻人,和他们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能源,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为推动新时代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一系列决策部署,特别是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决策,任务极其艰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战略格局加速变迁之际,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特别是技术革命,不仅有利于打造我国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而且可以把地球家园呵护好。郭强和他的绿源以勇敢担当的气魄走在了绿色发展的前列。
“双碳战略我觉得提出得非常好,为什么好?因为这是一项大力发展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拉动社会需求的庞大工程。它是从技术创新开始,推动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文化、生活方式的全新颠覆。”郭强解释说,要完成对人类生活方式的颠覆,需要两步走,即碳达峰和碳中和。那么在第一步——碳达峰——的过程中,能源事业的核心目标是什么?郭强认为,核心目标是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他以2019年全国燃煤工业锅炉消耗标煤约10亿吨为例,算了这样一笔账:若全部采用“基于干态气化分相燃烧煤粉工业锅炉技术”进行升级改造,每年可节约标煤1.2亿吨,每年减排NOX约72万吨,减排SO2约384万吨,减排烟尘约300万吨。由此可见,煤炭资源的节约和环保都十分可观。而碳中和的过程,则是要降低CO2的排放量。“在这一点上,煤的清洁燃烧技术又可以是减碳技术,我们的减碳技术可以使煤在燃烧过程中至少减少15%的CO2排放。”能为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实现贡献一己之力,郭强深感自豪。
当前,郭强的工作重点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北方地区乡镇集中供热与冬季反季设施农业进行固碳协同,目前还在实验阶段。“我们都知道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吸收CO2,排出氧气,所以初步的想法是锅炉排出的CO2不如放到农业大棚里面,让大棚里的植物吸收这些CO2进行光合作用,另一方面锅炉排出的CO2本身有一定的温度,可以维持大棚的恒温环境,如此植物就可以快速生长。”除此之外,郭强还在黑龙江开展了一项工作。“我们东北是大粮仓,它的生物质能源特别丰富,然后油田也特别多。所以我们正在考虑把生物质能源充分用于发电、供热,然后把产生的CO2收集起来用于采油,提高油气开采率。”
郭强预计通过两年的时间,和国内的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研工作,将CO2和设施农业协同的想法变成现实,再结合乡村振兴的战略,推动农村发展。“我发自内心地认为,现在这个时间,是对我们绿源发展来说最好的时间。”未来,围绕煤炭清洁、工业节能、生物质能源使用、农业固碳等方面,郭强将不断拓宽绿源的业务范围,推出更多的“热动系统绿色低碳技术解决方案”,提高市场的覆盖率。他希望在2030年之前,绿源能完成科技类产品收入500亿元的目标。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郭强和他的绿源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发挥科技创新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努力实现更加普惠、包容、均衡、平等的发展,为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繁荣、宜居的世界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