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家长说起一个现象:我的孩子一点目标都没有,每天得过且过,看着着急啊。或者:怎么他对未来一点想法都没有呢?小小年纪就像个咸鱼,看着就来气!
曾有个来做心理咨询的男孩,他家长一直说他没有目标。后来我问孩子:你今天做完催眠训练回家打算做什么?他说我打算先下楼运动半小时,再回家吃饭,然后饭后开始做作业。我故意说:看来你是个很有计划和目标的人啊!他愣了一下问我:老师,我这也算目标吗?我爸妈从来不这么认为。
是的,爸妈认为的目标和日常的计划无关,只与人生的理想,以及考试成绩有关。可是未來的人生太遥远,而考试成绩又让人充满压力,所以我们需要从“小”做起,先建立“小而美”的目标。
我们要知道一个心理原理:让我们重复做一件事的动力是什么?是两个因素:熟悉感和成就感。熟悉感带来安全感,成就感带来自信。如果一个孩子曾经有过一个小目标,并且轻而易举实现了,他就会有成就感,会在内心给自己评价:我是一个能实现目标的人。那么未来他就敢重复去做,于是他的自信和目标,都会如同滚雪球似的越来越足、越来越大。
所以,父母在希望孩子有目标、有理想之前,先要转换眼光,用多维度的视角去看待目标,包括自己的目标。
(摘自《齐鲁晚报》 周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