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博导带90后学生快乐科考

2022-01-22 11:01
文萃报·周二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博导科考样品

“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都要有人去研究!”面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信水立志摸清大地家底,十余年间翻山越岭,带回一千多块他心目中的宝贝石头样品,把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

  今年31岁的王信水,从本科学习地质开始,就走进矿山戈壁,探究地球内部奥秘。踏破铁鞋行千里,叩敲大地繪新图。常年坚持野外科考,他对此乐此不疲,他说:“能一心一意搞科研,就是最幸福的事!”

博导和学生像师兄弟

  今年24岁的张翼是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系研二学生,跟着导师王信水学习了一年多。从外表上看,两人都是“90”后,完全看不出是师徒,更像是师兄弟。

  2021年7月底,张翼第一次跟随导师王信水,来到新疆昭苏县野外科考,这趟野外科考让他大开眼界,虽然吃了点苦头,“但十分值得!”

  原来,新疆南天山高压变质带是全球少有的洋壳型俯冲变质带,为了对该地区大地构造演化进行研究,2010年起,王信水每年都会前往新疆。“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进行研究,理解该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有助于指导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勘探,这个地方也是我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与中亚地区对接的一个重要窗口。”王信水解释。

为采集样品脚步遍世界

“野外工作是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王信水说,尤其是自己研究的地质学方向,必须依靠长时间的积累,去寻找有价值的岩石样品,才能挖掘出有效的价值。

  为了找寻样品,2017年,他坐了两天两夜的飞机,只身前往智利北部安托法加斯塔大区,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考察世界级斑岩铜矿;2019年,他曾攀上帕米尔高原,来到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交界的地方,实地科考。

  野外考察锻炼了他一身“武艺”。在新疆天山,有时候采集的岩石样品重达几十斤,单靠手提肩扛,难以长时间跋涉,研究区山高水急,只有简易的放牧小路,骑马就成了最佳选择,王信水在高山草原一骑几个小时。扎帐篷露营、自己动手做饭,王信水也不亦乐乎。

  “置身野外,一个人的格局会被打开,而不被外界干扰做研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王信水说,这或许是前辈口中说的,“山川明志,大地铸魂”,自己也愿做浩瀚夜空的一颗星,以星星之火,为地质事业播撒光热。

(摘自《楚天都市报》)

猜你喜欢
博导科考样品
发“福”字
恐龙跑得快吗
完善样品管理制度确保农产品抽检结果的准确性
画与理
地质测试实验室样品管理方案研究
2017年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入选人员名单发布
实验室样品管理
质检机构样品管理的重要性
我的博导梦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