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喆
(泰州市博物馆,江苏 泰州 225300)
博物馆通过收藏、保管、研究和展示等形式,为参观者创造了与过去对话的空间。博物馆作为公共建筑,空间功能复杂、人流量大。博物馆的馆舍建设除需保证文物储藏保管、展示、研究所需功能外,还需满足馆内恒湿、恒温等要求。我国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博物馆这一类特殊性质的公共建筑节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20年1月15日,T/CECA-G 0024—2019《博物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指南》发布。为进一步挖掘博物馆等公共建筑的节能,发挥其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提升公共机构能源管理水平,作为博物馆建筑管理者,一方面,要为参观者提供舒适、便捷、高效的服务;另一方面,要为降低建筑物能源消耗尽一份社会责任,实现节能提质增效。根据某市博物馆特性,从相关节能改造入手,提出具体的改造措施与建议,探讨博物馆的绿色化改造举措。
某市博物馆建于20世纪50年代,建筑面积2万余m2,是以收藏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拥有各类藏品近万件,其中经鉴定的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800多件。文物收藏中,明代服饰是国内保存最集中、最完好的明代民用纺织品,尤其是丝织品;六朝青瓷、宋元明清瓷器有较多精品收藏,独具特色。进入21世纪,该博物馆经长期使用,受时间和环境因素影响,建筑状况变差,如门窗漏风、墙面脱落等,原空间已不能满足大量参观者的需要,基于保护建筑文物及安全需要,拟对博物馆进行绿色化建筑改造,即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空间和自然材料,节约能源,促进人、建筑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博物馆建筑中,门窗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占建筑面积的15%~25%,能量损失约占建筑能耗的50%以上,且窗四周与墙相交处也易出现冷热桥现象。因此,在满足门窗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提升外门窗气密性,避免在采暖季和供冷季由于窗户的空气渗漏,造成更多能量损失。因此,博物馆门窗节能改造时,建议采用被动式门窗节能技术,着重解决门窗的保温性和密封性,并设置可调外遮阳。外门窗采用断桥铝合金三玻中空玻璃门窗(见图1),并在北向入口处设置门斗,为保证门窗的整体气密性,外门窗的气密性等级均为8级。
图1 高性能断桥铝合金门窗
2.1.1选用Low-E中空玻璃及内置遮阳
Low-E中空玻璃具有传热系数低和可反射红外线的特点,改造建议外窗采用3层Low-E玻璃,三玻窗型材传热系数为0.7W/(m2·K),玻璃间隔条采用非金属间隔条。玻璃的太阳能总透射比≥0.45。采用Low-E中空玻璃,在寒冷的冬季既可让太阳的能量尽可能地进入室内,又能有效阻止室内热量的损失;在炎热的夏季可降低近红外线透过率,避免阳光直射,保持较高可见光透过率的同时,使热量最少地进入室内。
遮阳对玻璃和外门窗节能也十分有效。结合建筑外观,拟采用中置遮阳,即在三玻窗中间设置百叶遮阳,百叶可调整角度,夏季关闭,可最大限度阻止阳光直射进室内,冬季完全打开,保证阳光最大限度进入室内。外门窗型材传热系数≤1.2W/(m2·K)。中置遮阳效果可等同于全部遮蔽窗户的活动外遮阳,且不受建筑外形的限制,使用方便,造型美观。
2.1.2应用智能通风系统装置
在博物馆建筑中,通过自然通风开窗换气,可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也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空调使用时间,从而达到节能效果。但在供暖季和供冷季开窗换气,无法控制能量损失及防止室外污染气体进入室内,因此,在节能改造中安装具有通风净气、高效热回收功能的新风系统(见图2),可保证室内气流组织定向流动,同时根据室内温湿度、CO2浓度对新风量进行反馈,保证室内舒适性。新风系统配置空气质量检测仪,可24h智能监测室内空气中有害气体含量,通过智能感应功能在智能显示屏显示相关数据,根据室内空气状况自动运行,调节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换气量。
图2 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
2.1.3提升水密、气密性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门窗产品可满足更高的使用舒适度要求,采用高密封、防水框扇组合型材生产的塑钢窗,其气密性与水密性均显著提升,可大幅度提高门窗的气密、水密等性能。建议博物馆门窗建筑改造中的框、扇、密封挂件间使用高质量胶条,使整窗的性能达到水密性6级、气密性8级。
2.2.1非承重节能木墙的应用
博物馆建筑节能改造中,部分墙体可采用非承重节能木墙。非承重节能木墙是由木骨架和外饰面板组成的非承重墙体,其龙骨间的空隙用具有保温隔热及隔声性能的材料填充。非承重木骨架组合墙体可用于大空间框架结构的非承重外墙。木墙具有质量小、保温性能好的优点,在工厂按尺寸预先加工,现场安装,可缩短施工周期。使用非承重节能木墙,外墙墙体替代混凝土砌块或钢结构填充墙,可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减少环境污染与碳排放。
非承重节能木墙从室内到室外,主要由以下材料构成:①内墙面板,采用满足防火要求的耐火石膏板作为墙体内饰面;②隔汽层,采用被动房专用防水隔汽膜阻止水蒸气向室外渗透,膜与膜间用专用气密性胶带进行搭接,形成完整气密层,提高建筑的整体气密性;③墙骨柱,木质墙骨柱主要起支撑结构的作用,同时中间填充岩棉起保温隔热作用;④外墙面板,安装在墙骨柱组成的木框架外侧,一般为12mm厚防水石膏板或水泥纤维板,用来从外侧封闭岩棉,并作为防水层的附着基础;⑤防水层,采用被动房专用防水透气膜,防止雨水从外面渗透到木结构墙体,还可将墙体内的潮气通过渗透的形式排出;⑥防雨幕墙外饰面,外饰面可根据建筑造型选择不同形式,主要保护墙体内部构件,同时还具有排水通风功能。外饰面可采用挂板饰面,挂板材料可选用水泥纤维挂板、聚乙烯挂板及木质挂板等,其优点是具有良好的排水和通风途径,并避免外饰面毛细作用引起的墙体潮湿,从而提高外墙的耐久性。
节能木墙的消防安全要求主要遵循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及GB/T 50361—2018《木骨架组合墙体技术标准》中的规定。
2.2.2加气混凝土的应用
博物馆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加气混凝土作墙体材料。加气混凝土具有一定的保温功能,根据不同的干密度,导热系数为0.10~0.20W/(m·K),尤其是在夏热冬冷气候区,墙体本身可满足公共建筑对外墙传热系数的要求。加气混凝土还可节约资源,利用工业废弃物实现产品绿色化,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比如,1m220cm厚混凝土墙,重460~500kg/m2;1m220cm厚加气混凝土墙,重100kg/m2;若采用黏土砖,密度为1 800kg/m3,24cm厚墙约重430kg/m2。加气混凝土可利用电厂的粉煤灰、玻璃原料、铁矿尾矿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保温、隔热性能良好,可替代烧结砖、黏土砖、实心砖,且已被列为新型墙体材料,集机械化、现代化、规模化于一体,可制作砌块、板材,用于非承重墙或框架填充。
以收藏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其改造工程完全不同于一般建筑,应尽量保证消防安全,其消防安全系统尤为重要,不但要防,更要灭。根据室内火灾消防措施,可分为通风控制型、燃料控制型、喷淋控制型3种。若博物馆建筑内部起火,室内温度将迅速升至250℃以上,外门窗在高温作用下逐步变形,玻璃破碎,此时火焰从门窗洞口窜出,向室外翻卷,并向建筑上部和两侧蔓延,建筑物饰面材料在高温作用下出现龟裂、脱落等现象,且易引燃可燃材料,造成火灾沿外墙迅速蔓延,导致火势加大和损失加重。
博物馆建筑改造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设置竖向防火隔离带阻止火势向水平方向蔓延,防火隔离带宽度应≥1m,横向防火带宜设置在窗口周边。
2)避免博物馆建筑外墙出现空腔结构,采用防火封堵材料严密封堵结构内空腔。如建筑外墙增加保温系统,保温材料的防火性能应为A级,且在墙体保温结构连接处和结构缝等位置应封堵严密。
3)设置与结合器相连的喷水保护系统。可沿建筑外墙四周设简易喷水灭火系统,一旦出现火灾,可通过水泵结合器,启动喷淋系统,喷水保护建筑外墙。
4)严格控制火源,降低火灾荷载,严格限制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提高建筑物耐火等级。规范电气线路的安装与敷设。
5)维护保养好已设置的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定期维护保养建筑内的消防设施,定期对系统进行全面检查测试,确保消防设施完整好用。
博物馆建筑室外地砖改造时,建议使用具备绿化、透水、通行、停车、抑尘、降温、生态、环保于一体的透水砖。透水地砖优势如下:铺设树池,可填平树坑;具有优异的渗水性,能充分利用雨水,避免雨水流失;水分充足能吸热散热从而降低地表温度,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减缓水分蒸发,达到节水的目的;利于树木生长起到透气的作用;净化雨水避免地下水污染。将透水砖制作成绿色、红色人行道路面,实用美观,施工便捷(既可现场施工铺设,也可制成预制块使用),固结后强度高,耐踏、防滑,能确保行人安全,总造价低于现铺地面砖的造价。透水地砖除具有以上综合的节约特性外,还可在更换产品时予以回收再利用,实现循环经济。
使用DEST对本项目改造前、后建筑能耗进行模拟分析,改造前、后建筑供暖、制冷能耗指标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改造后建筑供暖、制冷负荷均降低了20%左右。说明围护结构优化、外窗传热性能优化及通风系统的升级、气密性处理对建筑能耗的降低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由表1可知,改造后建筑年供暖需求(全年累计热负荷指标)为34.75kW·h/m2, 年供冷需求(全年累计冷负荷指标)为30.09kW·h/m2,节能率分别为19%,20.9%。对比改造前的建筑能耗,建筑全年供暖、制冷、通风及照明能耗节能率高达21.97%,对建筑节能减排、降低建筑能耗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1 改造前、后建筑供暖、制冷能耗指标
经模拟分析,建筑能耗占比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本项目供暖、空调和照明占建筑能耗的77%。因此,建筑节能改造着力于供暖、制冷及照明设备的优化升级,对大幅度降低建筑整体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图3 建筑能耗占比分析
在保证建筑原有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本项目改造遵循以下原则。
1)经济性、合理性 考虑博物馆建筑的用能特点,采用较合理、经济效益高的技术方案,在追求性价比的基础上尽可能对方案进行优化。
2)有效利用现有资源 考虑原有设备使用时间不长,本项目在原有供暖、制冷系统的基础上,仅对薄弱设备进行优化,不对能源系统和设备进一步追加投资,极大提高项目经济性。
3)关键技术和部品的可达性 相关产品大部分采购于项目附近工厂,降低运输成本,减少建材运输碳排放。
在此基础上,本项目成本增量为结构及气密性处理100元/m2,保温材料100元/m2,外门窗系统200元/m2,新风系统150元/m2,总增量成本550元/m2。
当今城市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博物馆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属性不断强化,博物馆不仅展示过去,还将在城市改造和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博物馆节能改造设计中的节能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使既有博物馆的绿色化节能改造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研究结果对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发展,打造未来高品质的博物馆建筑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