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项追踪研究*

2022-01-22 14:24王军利文彦茹侯莉敏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弱化男童人际

王军利 文彦茹 林 艺,2 侯莉敏

(1 广西 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桂林 541004) (2 桂林旅游 学院教学实践中心,桂林 541006)

1 引言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情绪的理解与表达是个体适应社会的基础核心能力(李泉,廖丽莉,廉彬,冯廷勇,2019)。但在生活中个体所表达的未必是真实体验到的情绪,也未必愿意真实表达所体验到的情绪,这是由于个体在表达情绪时需遵循一定的情绪表达规则(emotional display rules),才能达到较好的社交效果(Hu,Wang,& Liu,2017)。追踪研究发现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水平可以有效地预测其情绪能力和行为问题(Acland,Jambon,& Malti,2021)。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较好的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更准确(Wu & Schulz,2020),同伴地位更高(刘航,刘秀丽,陈憬,黄琪钰,2017)。学前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包括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目标和策略,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情境、人际背景和性别等(任志楠,张馨,刘航,韦袁钰,2018)。

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简称知识)是儿童能在一定情境中根据需求调节面部表情,使其符合社会期望所涉及的知识(Wice,Matsui,Tsudaka,Karasawa,& Miller,2019)。经典研究认为儿童如果能明确区分出真实和表面情绪,说明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侯瑞鹤,俞国良,2006)。虽然7~8 个月的婴儿就能对不同情绪作出不同反应(Ruba & Repacholi,2020),但要明确区分真实和表面情绪至少要到3~4 岁(Banerjee,1997),之后随年龄增长,知识不断提升(Wu,Wang,& Liu,2017)。情境方面,有研究发现儿童的知识发展具有消极情境优势(刘玉娟,2013),也有研究发现其具有积极情境优势(任志楠等,2018),还有研究并未发现情境差异(侯瑞鹤,俞国良,2006)。对具体情境研究发现,儿童对同极性的生气和伤心情绪理解存在差异(何洁,徐琴美,2009),生气情境中知识水平低于失望情境(杨文琪,2011)。人际背景方面,有研究发现儿童更愿意对父母表达真实情绪(Zeman,Penza,Shipman,& Young,1997),但也有研究认为其更乐于向好朋友吐露心声(Rao & Gibson,2019)。性别方面,女童的知识水平更高(杨文琪,2011),这种优势可能仅存在于消极情境中(侯瑞鹤,俞国良,2006),也有研究并未发现性别差异(任志楠等,2018)。

情绪表达目标关注个体调节和表达情绪的动机和目的,主要分为满足社会和文化规则的社会定向目标(简称社会目标)与满足个人需求和利益的自我定向目标(简称自我目标)(Jones,Abbey,& Cumberland,1998)。对年龄的研究发现,4~6 岁儿童自我目标发展先于社会目标,并从以自我目标为主逐渐向社会目标为主过渡(任志楠等,2018)。情境方面,任志楠等人发现4 岁儿童消极情境中的目标发展水平优于积极情境,但6 岁时正好相反。而王军利和卢英俊(2012)对具体情境的研究发现,儿童在生气情境中自我目标高于社会目标,伤心情境正好相反。在人际背景方面,生气情境中父母在场的社会目标得分高于好朋友在场,高兴情境中正好相反(王军利,卢英俊,2012)。性别方面,男童表达情绪多以自我目标为主,社会目标发展则弱于女童(杨文琪,2011)。

情绪表达策略是个体为一定目的调节表面情绪而使用的手段,主要有掩饰、平静化、夸大和弱化四种策略(Ekman & Friesen,1969)。横向和纵向研究均发现儿童的情绪表达策略水平随年龄增长不断提升(Thomsen & Lessing,2020),而4~6 岁正是儿童情绪表达策略能力高速发展的时期(孟祥蕊,刘文,车翰博,刘方,胡文文,2020)。情境方面,儿童在消极情境中多使用掩饰和夸大策略,在积极情境中则多使用平静化和弱化策略(杨文琪,2011)。进一步研究发现,儿童在害怕和厌恶情境中较多使用掩饰和弱化策略(王军利,李雪梅,吴东女,吴慧源,2019)。在人际背景方面,王军利和卢英俊(2012)发现儿童在父母面前更易采用掩饰策略,在好朋友面前则综合使用掩饰和夸大策略。在性别方面,女童使用情绪表达策略的能力强于男童(侯瑞鹤,俞国良,2006),在消极情境中女童比男童更多使用掩饰策略(杨文琪,2011),但Gosselin,Warren 和Diotte(2002)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综上,前人多是对极性情绪或部分具体情绪情境中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进行横向研究,对其发展特征和变化轨迹缺少细致把握,情绪情境、人际背景和性别等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尚无定论。而追踪研究关注同批被试,能排除更多干扰,所得结果也更具说服力(风笑天,2006)。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纵向追踪设计,聚焦害怕、高兴和生气三种具体情绪情境,深入探讨4~6 岁学前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特征及各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C 市某幼儿园选取73 名4 岁幼儿,平均月龄48.2±3.5 月,每年11 月份测查一次,追踪到6 岁,3 次测查均参加者共60 人(其中女童26 人)。

2.2 实验材料

情境故事材料选自幼儿情绪情境故事材料库(王军利,卢冠桦,林艺,李雪梅,2021)。该材料库整体评分者一致性信度为0.903,Cronbach’s α 系数为0.968,分半信度为0.941,各情境的评分者一致性信度范围为0.870~0.917,Cronbach’s α 系数为0.707~0.903,分半信度为0.772~0.967;材料库整体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903,各情境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868~0.946。

本研究每年从材料库中选取害怕、生气和高兴3 种情境故事各2 个(每种情境中父母在场和好朋友在场的故事各1 个)。为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境,每个故事配有1 幅反映故事核心内容的图片;此外还有2 张“脸上”和“心上”空白(前者用于放置反映外部情绪的图片,后者放置内部真实情绪的图片)的主人公图片(男女各1 张)和2 套面部情绪图片(每套含13 张面部情绪图片,分别是:有点害怕、非常害怕、有点惊讶、非常惊讶、有点高兴、非常高兴、有点生气、非常生气、有点厌恶、非常厌恶、有点伤心、非常伤心、平静)。

2.3 实验设计

采用3×2×3×2 混合研究设计,自变量为情境(害怕、生气、高兴)、人际背景(父母在场、好朋友在场)、年龄(4 岁、5 岁、6 岁)和性别,其中性别为被试间变量,因变量为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目标和策略。

2.4 实验流程

在安静环境中主试和被试一对一施测。首先,主试引导被试正确辨认和理解13 张面部情绪图片,以确保被试在实验中不会产生混淆。其次,展示6 张故事图片,由被试选择讲述顺序。主试陈述故事,被试复述,确保被试完全理解。最后,主试询问被试,主人公的真实情绪和面部情绪,并请被试分别挑选最符合主人公内心真实情绪和面部情绪的图片,对应放在主人公的“心”和“脸”上,并询问选择原因。每个被试施测时间为10~20 分钟,如果被试感到疲劳,可随时休息。

2.5 编码计分

知识计分:所选表情与心情图片一致时,知识计0 分;选择不一致但外部情绪表达不符合社会期望,计1 分;不一致且符合社会期望,计2 分。目标计分:能明确表达出选择原因且指向他人,社会目标计1 分;若选择原因指向自己,如为保护自己等,自我目标计1 分;若未能明确表达原因,目标计0 分。策略计分:所选表情和心情情绪类别不同,且表情非平静,掩饰计1 分;表情和心情情绪类别相同且表情弱于心情,弱化计1 分,反之,夸大计1 分;表情平静,心情非平静,平静化计1 分;表情和心情完全一致,策略计0 分。

3 结果

运用SPSS25.0 软件中的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情境、人际背景、年龄和性别为固定变量,被试为随机变量,分别以知识、两种目标和四种策略得分为因变量,进行GLMM 分析。

3.1 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知识发展特征

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模型的条件R2=0.18,边际R2=0.11,年龄主效应显著,F(2,1060)=50.87,p<0.01,事后多重比较发现4~6 岁儿童的知识得分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且两两差异显著(ps<0.05);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F(2,1060)=4.01,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男童知识得分逐年提高,女童6 岁和5 岁的知识得分高于4 岁,4 岁时女童知识得分显著高于男童(ps<0.05),5 岁之后男女差异不显著(ps>0.05)(见表1 和图1)。其余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s>0.05)。

表1 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知识得分(M±SD)

图1 不同性别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的发展

3.2 儿童情绪表达目标发展特征

采用成对样本t检验考察两种目标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儿童报告自我目标404 次,显著高于社会目标(204 次),t(59)=8.25,p<0.01。

3.2.1 社会定向目标

模型的条件R2=0.17,边际R2=0.13,预测准确率为81.2%,年龄主效应显著,F(2,1060)=9.48,p<0.01,多重比较发现6 岁和5 岁的社会目标得分均高于4 岁(ps<0.05),6 岁和5 岁之间差异不显著,p=0.218(见图2);情境主效应显著,F(2,1060)=5.39,p<0.01,多重比较发现,高兴情境中社会目标得分高于生气情境,p<0.05,害怕情境与其他两种间均无差异,ps>0.05;人际背景主效应显著,F(1,1060)=17.30,p<0.01,好朋友在场时儿童社会目标得分高于父母在场(见图3);性别主效应显著,F(1,1060)=9.24,p<0.01,女童的社会目标得分高于男童(见图4)。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s>0.05)。

图2 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目标发展

图3 不同人际背景下儿童情绪表达目标得分

图4 不同性别儿童的社会目标发展

3.2.2 自我定向目标

模型的条件R2=0.17,边际R2=0.12,预测准确率为66.3%,年龄主效应显著,F(2,1060)=37.21,p<0.01,多重比较发现4~6 岁儿童自我目标得分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且两两差异显著,ps<0.01(见图2);情境主效应显著,F(2,1060)=9.86,p<0.01,生气和害怕情境中的自我目标得分高于高兴情境,ps<0.05,生气和害怕情境差异不显著,p=0.596;人际背景主效应显著,F(1,1060)=7.21,p<0.01,当父母在场时儿童自我目标得分高于好朋友在场(见图3)。其余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s>0.05)。

3.3 儿童情绪表达策略发展特征

儿童使用策略的次数由多到少依次是掩饰260 次,夸大174 次,弱化156 次,平静化48 次。

3.3.1 掩饰策略

模型的条件R2=0.13,边际R2=0.05,预测准确率为75.9%,年龄主效应显著,F(2,1060)=5.04,p<0.01,多重比较发现6 岁时掩饰策略得分高于4 岁,p<0.05,5 岁与6 岁,5 岁和4 岁间差异均不显著,ps>0.05(见图5);情境主效应显著,F(2,1060)=29.36,p<0.01,多重比较发现高兴情境中掩饰得分低于其他两种情境,p<0.05,生气和害怕情境差异不显著,p=0.356(见图6);情境和年龄交互作用显著,F(4,1060)=2.53,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4 岁时儿童在高兴情境中掩饰策略得分显著低于害怕情境,而5 岁和6 岁时高兴情境中掩饰策略得分则显著低于害怕和生气情境;在害怕情境中,4 岁儿童掩饰策略得分低于6 岁,ps<0.05。其余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s>0.05)。

图5 儿童四种情绪表达策略发展

图6 不同情境中儿童四种情绪表达策略得分

3.3.2 平静化策略

模型的条件R2=0.36,边际R2=0.35,预测准确率为95.6%,年龄主效应显著,F(2,1059)=9.94,p<0.01,多重比较发现6 岁时平静化策略得分高于5 岁和4 岁,ps<0.05,5 岁和4 岁之间差异不显著,p=0.259(见图5);情境主效应显著,F(2,1059)=10.77,p<0.01,多重比较发现高兴和害怕情境中平静化得分高于生气情境,ps<0.05,高兴和害怕情境差异不显著,p=0.516(见图6);情境和人际背景交互作用显著,F(2,1059)=6.82,p<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高兴情境中父母在场时儿童使用平静化策略高于好朋友在场,p<0.05。其余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s>0.05)。

3.3.3 夸大策略

模型的条件R2=0.25,边际R2=0.14,预测准确率为83.9%,年龄主效应显著,F(2,1060)=29.14,p<0.01,多重比较发现4~6 岁儿童的夸大策略得分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且两两差异显著(ps<0.05)(见图5);情境主效应显著,F(2,1060)=5.72,p<0.01,多重比较发现生气情境中夸大策略得分高于害怕情境,p<0.05,高兴情境与其他两种情境差异不显著,ps>0.05(见图6)。其余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s>0.05)。

3.3.4 弱化策略

模型的条件R2=0.20,边际R2=0.13,预测准确率为85.60%,年龄主效应显著,F(2,1060)=4.80,p<0.01,多重比较发现4 岁时弱化策略得分低于5 岁和6 岁(ps<0.01),5 岁和6 岁之间差异不显著,p=0.799(见图5);情境主效应显著,F(2,1060)=15.55,p<0.01,多重比较发现高兴情境中弱化得分高于其他两种情境,p<0.01,害怕和生气情境差异不显著,p=0.168(见图6)。性别和年龄交互作用显著,F(2,1060)=8.76,p<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5 岁和6 岁男童弱化策略得分高于4 岁,4 岁女童弱化策略得分高于男童,6 岁男童弱化策略得分显著高于女童,ps<0.05(见图7)。其余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s>0.05)。

图7 不同性别儿童的弱化策略发展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3 次追踪测查,探究4~6 岁学前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特征及情境、人际背景和性别等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4.1 4~6 岁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特征

4~6 岁儿童的自我目标水平迅速提升,社会目标发展先快后慢,儿童阶段以自我目标为主调节情绪。这可能是因为与情绪表达有关的心理理论的社会认知成分在儿童4~5 岁期间快速提升,5 岁时,儿童普遍能通过社会认知任务(Tager-Flusberg & Sullivan,2000),故社会目标发展先快后慢。同时儿童正处在皮亚杰自我中心阶段,多以自我目标为主调节情绪,因此其水平提升迅速。

4~6 岁儿童掩饰策略缓慢提升,夸大策略迅速发展,平静化策略发展先慢后快。其原因可能是:掩饰策略使用最多,提升余地较小,故提升缓慢。而夸大和平静化策略都与情绪强度调节有关,需要增加强度或把强度降低到无法看出情绪,且情绪强度调节与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密切相关(李泉等,2019),3 岁儿童的兴奋过程远强于抑制,4 岁时抑制控制能力迅速提高,5 岁进一步提高并逐渐学会控制自身情绪(王玲凤,2013)。兴奋过程优势使夸大策略迅速发展,随着抑制控制能力的提高,对抑制要求比较高的平静化策略发展先慢后快,且平静化策略在儿童后期快速发展的态势一直持续到小学阶段(侯瑞鹤,俞国良,2006)。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知识和弱化策略发展因性别而异,在后文中将对此进行讨论。

4.2 情境对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特征的影响

三种情境中儿童的知识有跨情境一致性,但目标和策略因情境而异,害怕情境中儿童为自我目标而多用掩饰和平静化策略,生气情境中为自我目标而多用掩饰和夸大策略,高兴情境中为社会目标多用弱化和平静化策略。其原因可能是:第一,这三种情境在其生活中都很常见,儿童体验的机会均比较多,认知和理解水平也相当,故知识上无情境差异。第二,儿童的害怕多源于身体伤害和假想的怪物等事物,害怕情境中儿童会本能地保护自己,但采取夸大或弱化策略均还会表现出害怕情绪,可能会被视作胆小软弱,而掩饰和平静化策略可以隐藏真实情绪,给儿童带来更多益处(李晶,2014)。第三,生气是一种关注自我的情绪,与支配和力量有关,能对他人产生威胁使其退缩或离开(何洁,徐琴美,2009),适当掩饰生气可以保持人际关系和谐,而当遭遇不公或受到侵犯时夸大生气能维护自身权益(Raval,Martini,& Raval,2007)。第四,在传统文化中,高兴被认为是骄傲滋生的诱因,适当降低高兴强度(采用弱化和平静化策略),有助于人际和谐(桑标,邓欣媚,2015)。

掩饰策略的发展与情境密切相关,害怕情境中掩饰策略的使用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究其原因,害怕情绪会使儿童产生回避性反应,适当表现出害怕情绪,可能会激发他人保护欲,从而使儿童获益;但随年龄增长,过多表现害怕会被视为软弱,故而儿童对掩饰策略的使用也逐渐增多(傅小兰,2016)。

4.3 人际背景对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特征的影响

儿童的知识具有跨人际背景的稳定性,但父母在场时儿童更倾向于为保护自己而表达情绪,好朋友在场时多为他人考虑而表达情绪。其原因可能是:进入幼儿园后,同伴也成为儿童的日常交往对象。儿童对父母和同伴均较为熟悉,并能区分不同人际背景下真实和表面情绪差异,表达与社会期望相符情绪会更易获得同伴接纳,而以自我保护为主的儿童则可能获得同伴的消极评价(马伟娜,姚雨佳,曹亮,2011);相反,与幼儿关系更为紧密的父母,则更能包容其自我保护的情绪表达。但到小学后,情况可能会发生反转(Rao & Gibson,2019)。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高兴情境中父母在场时儿童使用平静化策略多于好朋友在场。可能是因为与好朋友相比,父母会更担心孩子过于高兴而滋生骄傲(桑标,邓欣媚,2015)。

4.4 性别对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特征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女童的社会目标水平高于男童。可能是由于社会文化和家庭教育均鼓励女童表现出更多亲社会行为,并对男童的攻击性情绪相对宽容(杨文琪,2011),故女童在调节情绪时会比男童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感受。

儿童的知识和弱化策略的发展因性别而异。男童知识水平持续迅速提升,女童知识发展先快后慢;男童弱化策略发展先快后慢,女童弱化策略无年龄差异,男童的知识和弱化水平在4 岁时落后于女童,5 岁时赶上女童,6 岁时弱化策略水平反超女童。可能是由于早期女童具有人际敏感性,能更准确地判断非言语线索所表达的情绪意义(李晓巍,杨青青,邹泓,2017),且父母较多与女童讨论情绪话题,使其在早期有知识和策略的优势。然而4~5 岁是与儿童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执行功能发展的加速期(李泉等,2019),加之社会对男童情绪表达内敛化的期待(蔡阿燕,杨洁敏,许爽,袁加锦,2016),男童情绪能力迅速提升,5 岁时赶上女童。这一结果也说明性别对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影响与年龄密切相关,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些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5 结论

(1)学前儿童的自我目标、夸大策略水平迅速提升,掩饰策略缓慢提升,社会目标发展先快后慢,平静化策略先慢后快,知识与弱化策略的发展因性别而异;(2)害怕情境中为自我保护而多用掩饰和平静化策略,高兴情境中为他人考虑而多用弱化和平静化策略,生气情境中为自我保护而多用夸大策略;(3)知识不受人际背景影响,但儿童在好朋友面前多为他人考虑而表达情绪,在父母面前正好相反;(4)女童社会目标水平高于男童。

猜你喜欢
弱化男童人际
不同弱化槽结构安全气囊盖板性能仿真分析研究
永续债的资本弱化问题探析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浅析当代藏语使用弱化问题及其对策
搞好人际『弱』关系
如何提升人际吸引力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男童被熊咬是不该发生的悲剧
英语单词的弱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