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露露,王淑秀,刘 杰,赵丽红
(1.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8)
肿胀、疼痛是创伤骨折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可加重病情,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同时疼痛对创伤骨折的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反作用,且疼痛和肿胀可相互影响和加重[1-2]。多项研究表明,中药外敷对四肢骨折患者的肿胀、疼痛有较为显著的疗效[3-4]。中药外敷法指将药物制成散剂、糊剂、膏剂等,贴敷于患处或穴位而达到内病外治、祛邪散寒、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等作用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常与其他方法如西药、针灸、拔罐等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5]。中药外敷法具有使用方便、取材简单、不良反应少、作用迅速、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好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6]。但不同的敷贴时间,药物疗效及安全性也不尽相同。本研究观察四肢骨折患者不同贴敷时间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二科会诊的四肢骨折患者90例,按照贴敷持续时间分为3组,每组30例。2~4h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13~79岁,平均(46.17±13.79)岁;骨折部位:肱骨7例,胫腓骨骨折12例,股骨骨折5例,其他类型四肢骨折6例。6~8h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9~86岁,平均(47.90±16.61)岁;骨折部位:肱骨6例,胫腓骨骨折11例,股骨骨折6例,其他类型四肢骨折7例。10~12h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3~77岁,平均(43.47±14.79)岁;骨折部位:肱骨8例,胫腓骨骨折11例,股骨骨折6例,其他类型四肢骨折5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要求。
1.2 纳入标准 经辅助检查确诊为四肢骨折;无外用药物过敏史;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
1.3 排除标准 凝血功能异常者;患者及家属存在沟通障碍、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合并重大感染、皮肤溃烂严重者。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3组患者均采用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3组患者贴敷时间分别为2~4h、6~8h、10~12h。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收录的如意金黄散处方:姜黄160g,大黄160g,黄柏160g,苍术64g,厚朴64g,陈皮64g,甘草64g,生天南星64g,白芷160g,天花粉320g。取如意金黄散、凡士林和麻油按3∶2∶1的比例调制成糊状(本院制剂室研制)。外敷前询问患者病史、过敏史,根据肿胀面积选择合适棉纱块,棉纱块超出肿胀边缘约2cm,将药物均匀地涂抹于面纱块上,厚度约0.5mm,再将相同尺寸的面纱块覆盖药物,然后贴敷于肿胀部位,用医用胶布固定,其上覆盖防水治疗巾,以避免药物渗出,污染衣物及被服。每日贴敷1次,1周为1个疗程。
3.1 观察指标 ①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分值为0~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②肿胀情况:参考«实用骨科护理学»[7]分为4级,正常为无肿胀;轻度肿胀:皮肤无异常,但皮纹较浅,皮肤紧张;中度肿胀:皮温升高,无皮纹及张力性水泡,但肿胀较明显;重度肿胀:皮肤紧张,存在水泡,肿胀明显。由同一医护人员使用皮尺每日定时测量,以患肢肿胀最明显处为测量点并用记号笔标识,记录患处的肿胀周径。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皮肤有无红斑、皮疹、瘙痒、水泡、破溃及其他过敏反应等。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肢完全消肿,皮纹消失,VAS评分≤1分;有效:患肢未完全消肿,皮纹基本消失,VAS评分>1~3分;无效:患肢未消肿,皮肤出现水泡,但未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VAS评分>3分[8]。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描述,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疼痛评分和肿胀周径比较 干预前,3组患者疼痛评分和肿胀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组患者疼痛评分和肿胀周径均低于干预前(P<0.05),疼痛评分6~8h组、10~12h组低于2~4h组(P<0.05),肿胀周径6~8h组低于2~4h组、10~12h组(P<0.05)。见表1。
表1 3组四肢骨折患者干预前后疼痛评分、肿胀周径比较(±s)
表1 3组四肢骨折患者干预前后疼痛评分、肿胀周径比较(±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干预后2~4h组比较,▲P<0.05;与干预后6~8h比较,∗P<0.05。
疼痛评分(分)组别 例数肿胀周径(cm)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2~4h组 30 6.78±0.894.18±0.65△ 37.04±12.6435.96±12.31△∗6~8h组 30 6.83±0.792.08±0.31△▲ 38.25±11.5734.35±9.53△10~12h组 30 6.76±0.822.19±0.43△▲ 38.58±11.4335.73±13.26△∗
(2)临床疗效比较 2~4 h组总有效率为76.7%,与6~8h组(96.7%)、10~12h组(9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四肢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4h组发生不良反应1例(3.3%),6~8h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6.7%),10~12h组发生不良反应5例(16.7%),2~4h组与6~8h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组、6~8h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10~12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认为,四肢骨折早期筋脉损伤,气血瘀滞,“水蓄”“痰湿”,容易出现肿胀、疼痛症状,治疗时应遵循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原则[1]。肿胀与伤口感染、骨折愈合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及时消肿、止痛显得尤为重要[9]。临床常采用抬高患肢、肢体气压、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等措施[10],但消肿、止痛效果欠佳,消肿时间较长,延长了等待手术的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中医治疗安全方便,不良反应少,如王友兵[11]采用中药贴敷和桃红四物汤加减,发现其可提高疗效,降低血浆黏度、炎性因子水平、中医证候积分;项英美等[12]在常规抗感染、抗凝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金黄散外敷,结果表明中药外敷可有效减轻疼痛、肿胀,利于骨折肢体肿胀患者疗效提升。
如意金黄散,原为中医治疗疮疡要药,本研究用其贴敷治疗。黄柏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姜黄活血行气、散瘀止痛,白芷、天花粉解毒排脓、燥湿消肿,陈皮、厚朴、苍术化痰燥湿,大黄清热解毒、凉血行瘀,天南星消肿止痛、燥湿化痰,诸药共奏活血化瘀、利水渗湿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姜黄中的姜黄素有镇痛、抗炎作用[13],天南星具有抗炎、镇痛、抗凝血作用[1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3组患者肿胀、疼痛程度均较干预前改善,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15-17]。该结果表明,中药贴敷有利于促进肿胀的消退,减轻患者疼痛,加快骨折的愈合,增强舒适感。
本研究结果显示,6~8h组、10~12h组总有效率优于2~4h组,6~8h组、10~12h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但10~12h组显效例数明显降低,不良反应例数增加,表明中药贴敷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贴敷时间有密切联系。有研究显示,随着贴敷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升高[18],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可见,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也不能过短。用药时间过短,不能充分发挥药效,效果欠佳;用药时间过长,中药成分挥发变干,药效维持时间有限,从而影响局部皮肤吸收,不但不能提升疗效,反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出现皮肤瘙痒、发红、水泡等情况[19]。因此,对于四肢骨折的患者,贴敷6~8h效果较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综上所述,中药贴敷对缓解四肢骨折患者肿胀、疼痛的效果显著,且中药贴敷简单方便、成本较低,易于临床推广使用。同时要注意安全,合理用药,贴敷时间以6~8h为宜,既能充分发挥疗效,又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强患者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依从性[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