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品初探——以江南东路为例

2022-01-21 05:34王超章传政丁以寿
茶业通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九华山名茶东路

王超,章传政,丁以寿

宋代茶品初探——以江南东路为例

王超,章传政,丁以寿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古代茶业重要的发展期和繁荣期,随着斗茶之风的盛行、饮茶方式的变革,饮茶之风可以说是深入宋代社会各个阶层。这极大地促进了茶叶生产,也使各类茶品名品不断涌现。本文借助相关史料,以江南东路为例,对此路的产茶地区具体到府州县,并标明现今所在地,对所产茶叶及品类进行爬梳整理,以期对宋代茶叶品类的了解分析有一点借鉴意义。

宋代茶叶;江南东路;茶品

宋代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有所扩大,种茶范围更为广泛,茶叶产量也有增加。这些茶区生产着数量繁多的茶,有些埋没于历史的洪流中,如紫笋茶、团黄等,有些则依然屹立不倒,成为历史名茶,如四川的蒙顶甘露、竹叶青等。其中主要还是以团饼茶为主,也包含一部分散茶。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同时为了加深对宋代茶叶的历史了解,以宋代晚期(公元1273年)为时间界限,并依据宋代的行政区划,将各路各州县及所产茶叶的史料记载进行系统整理。由于篇幅字数有限,本文以江南东路为例,对此路的产茶地区具体到府州县,并标明现今所在地,整理分析所产茶叶及品类。

江南东路于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由江南路分出,又称为江东或江南,首府位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市),包含今江苏省、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以及江西东北部地区。以下是统计整理江南东路各府州县及所产茶叶的史料记载:

建康府(原江宁府):栖霞寺茶,栖霞寺在宋代的建康府江宁县(今江苏南京),茶以寺名。南京在唐代就已种茶,有陆羽栖霞寺采茶的传说为证,并见于《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一诗。宋代尚未找到直接的记载。

宁国府(原宣州):(1)雅山茶(瑞草魁、鸦山茶、丫山茶、丫山阳坡横纹茶),绿饼茶,产于宣州宣城县、宁国县(今安徽宣、狼、广、宁四县交界的丫山)。唐代陆羽《茶经》、杨晔《膳夫经手录》均有载。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一〇三卷称“宣州宁国县鸦山出茶,尤为时贵。”北宋名臣梅尧臣(安徽宣城人)有诗《答宣城张主薄遗雅山茶次其韵》:“昔观唐人诗,茶咏雅山嘉,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1]。”这首诗说的很清楚,诗题已点明鸦山在宣州宣城,自唐已然。另宋代吴淑《茶赋》有:“早春之来宾化,横纹之出阳坡”之句。

(2)上下泾茶,唐宋之际茶名,产于宣州太平县(今安徽黄山市)。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〇三:“太平县:上泾下泾,邑图云:‘产茶味与黄州同’”。

(3)白岳金芽(金芽茶),产于休宁县白岳山。据当代茶学家陈椽先生《安徽茶经》所言:“宋朝……休宁的白岳金芽,滁州的南谯茶,驰名全国。”可推知此茶在宋代时已有。

徽州:(1)谢源茶,绿散茶,产于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婺源产茶,早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就有载。《宋史·食货志下六》:“当是时,茶之产于东南者……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2]P31。”谢源,为地名,转作茶名。

(2)灵川、福川、先春、早春、华英、来泉、胜金,宋代片茶茶名,产于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载:“……灵川、福川、先春、早春、华英、来泉、胜金出歙州[3]P8。”

池州:(1)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庆合、指合,宋代片茶茶名,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载:“……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庆合、指合出饶池州。”

(2)池源茶,产于池州贵池县(今安徽池州市)。今人程启坤编著的《古今名茶》一书中提到贵池的池源茶;宋代未见直接记载,明代慎懋官《华夷花木考》描述:“宛陵茗池源茶,根株颇硕,生于阴谷,春夏之交,方发萌芽。茎条虽长,旗枪不展,乍紫乍绿[4]P45。”

(3)金地茶,产自池州青阳县九华山(今安徽九华山)。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一〇五《池州》载:池州土产有茶。南宋诗人陈岩有诗《金地茶》:“瘦茎尖叶带余馨,细嚼能令困自醒。一段山间奇绝事,会须添人品茶经。”[5]据他所撰的《九华诗集》云,“金地茶”之名的由来是,唐代一位叫金地藏的新罗国僧人来到九华山,后将其携带的茶种在此种植。另外,南宋周必大《九华山录》写道:“至化城寺……谒金地藏塔……僧祖瑛独居塔院,献土产茶,味敌北苑[5]。”将它与北苑贡茶相比,可见其喜爱程度。

(4)茗地源茶,宋代名茶,产于池州青阳县(今安徽青阳县),茗地源即“闵园”。多见于明清记载,清代《江南通志》:“金地茶,出九华山,……仙人掌茶。……出九华山中。茗地源茶,出九华山之闵园阴谷中。”清光绪《青阳县志》载,此茶“根株颇硕,生于阴谷,春夏之交方发萌,茎条虽长,旗枪不展,乍紫乍绿[6]P33”。结合(2)可推测茗地源茶与池源茶可能为同一种茶,只是不同古籍里名称不一。

(5)轻清茶,北宋黄儒在《品茶要录》中说:“余尝论茶之精绝者,白合未开,其细如麦,盖得青阳之轻清者也[7]P28。”可知宋代青阳有轻清茶。

(6)仙人掌茶,又名玉泉仙人掌,因其状似仙人掌而得名,唐时产于荆州当阳县玉泉山,为扁形蒸青绿茶,由中孚禅师创制,见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南宋学者洪迈将李白得“仙人掌茶”之事,记进了《容斋随笔》一书,并提到他在池州九华山中亦见过:“仙人掌茶,今池州九华山中亦颇有之,其状略如蕨拳也[8]P65。”由此可以表明,九华山的仙人掌茶与湖北当阳的玉泉仙人掌应为同一种茶。

饶州:(1)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早在宋代铅山就出产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宋景佑间(公元1034—1038年)以后,铅山的白水团茶、小龙风团茶成为进贡朝廷的佳品。清代雍正十年《江西通志》卷二七:“宋先有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皆以佐建安而上供[9]……”由此进一步证明这三种茶宋代已有。

(2)双港茶,产自饶州铅山县(今江西铅山县)。据今人不完全资料统计有“双港茶”,尚未找到古代的直接出处。《江西通史·北宋卷》一书提到铅山县的双港茶号称绝品,由此可以大致推测此茶在宋代已有。

(3)桐木岭茶,宋代名茶,产于饶州铅山县(今江西铅山县),其叶细而味甜。乾隆《铅山县志·寓贤》称:“张宪,山东东平州人,举宋绍兴间进士,为信州刺史……性嗜茶,因桐木山莳茶林,至今桐木源产茶,皆其手植,并教士人种之。”据此间接可证此茶为宋代张宪所创。

广德军:广德芽茶,绿散茶,产于江南西路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今人程启坤编著的《古今名茶》提到宋代名茶里包括广德的广德芽茶,但作者尚未找到古代有关其的具体记载。

南康军:(1)庐山云雾,古称“闻林茶”,产自星子县(今江西庐山)。庐山种茶,相传始于汉朝;唐朝庐山茶已很著名;宋朝诗人周必大游庐山时,曾有“淡薄村村酒,甘香院院茶”的诗句。自明代始称“庐山云雾”。

(2)安乐茶,宋代名茶,产于江南西路南康军(今江西安义县)。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二五:“云居山在建昌,乃欧岌得道之处……又出茶,号安乐茶,草茶中最为绝品。”另有宋代洪刍诗云:“曲肱聊寄吉翔卧,缓带来尝安乐茶。”

(3)焦坑茶,宋代名茶,产于南康军。宋代周必大有《次韵王少府送蕉坑茶》诗云:“初似参禅逢硬语,久如味谏得瑞人。”将蕉坑茶喻为橄榄,因其回味无穷也。因其地蕉溪锅坑而得名。

表1 宋代江南东路茶产地及茶名

《文献通考·征榷五》:“凡茶有二类,曰片,曰散。”也就是说,宋代茶品从外形上分片茶(团饼茶)、散茶(草茶)两大类。以江南东路为例,表1经统计整理,共计有33种茶叶,除去栖霞寺茶和双港茶这两种茶叶尚不明茶类,其中是散茶的有8种,占总量的24.2%,零散分布于广德军、南康军等;片茶23种,占总量的68.6%,主要出自宣州、饶州、池州及信州,且饶、池、信州3州所产茶叶片散皆有。而宋代各路产茶府州军中,计有9个产茶府州军的江南东路(属于江南路)便位居第二,由此可以窥见,宋代茶类逐渐出现了由片茶向散茶转变的趋势,崇尚散茶之风渐行,但团饼茶仍是主流茶类。这种转变也为后朝开启全新的散茶冲泡饮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苏琼.北宋茶诗研究[D].宁夏:宁夏大学,2013.

[2] (元)脱脱.宋史 第15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 (唐)陆羽,(清)陆廷灿.四库全书 茶经 续茶经[M].北京:中国书店,2014.

[5] 丁以寿.九华佛茶的历史和渊源[J].茶业通报, 2005 (1):43-45.

[6] 徐永成.名山出名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 (宋)黄儒.品茶要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27.

[8] (宋)洪迈.中国经典小说系列 容斋随笔下[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

[9] 王立斌.河口明清茶史考[J].中国茶叶,2005(4):42-44.

S571.1

A

1006-5768(2021)04-180-004

2020-04-02

王超(1995.3-),女,安徽池州人,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茶文化与经济贸易方向。

((责任编辑:徐千懿))

猜你喜欢
九华山名茶东路
九华山地质资源与地域文化的渊源
北京东路的歌谣
教师作品选登
九华山景区的市场营销推广策略研究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杜牧与会昌灭佛
浅谈贵州的历史名茶
北京春茶节安徽名茶推介会暨中信太平观止杯斗茶大赛评审工作总结
话题互动
乐亭大鼓“东路”、“西路”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