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曾任《满族文学》杂志的老主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与辽宁省内的邓刚、马秋芬、谢友鄞等人一起,蜚声文坛。在本期里,我们特约张涛奉献出他的一组短篇小说新作《他们》。这是一篇无论在结构、主题、人物、情节、气氛还是语言等方面,让人读起来感觉久违和温暖的佳作。说是久违,是它通篇弥漫着穿越了岁月之感的强大的现实主义底色和亮色,虽为短制,但因了小说的叙述语言追求俭省,极尽白描,具有独出机杼的匠心与感染力,这样严肃和认真的写作风格于今似乎已不多见;说是温暖,是作品里携带的岁月气氛、环境烘托是那么的令人踏实,丝毫不觉违和,而里面描摹出的人物,又是那么力透纸背,栩栩如生。尤其是,作品里所写到的,都是普通人,但是由着“他们”所代表的个体化的群雕,以及共同昭示出的古道之心,人性之魂,令人慰藉不已。
比张涛年龄稍小一些,洪兆惠也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和著名评论家。在他的短篇小说新作《雨棍》中,我们看到了作家在基于现实主义叙述的文本中,做出的具有现代性策略的可贵探索。作品中的人物与故事,似乎具有着“走廊镜像”般的缠绕,亦真亦幻。“雨棍”是一个隐喻,它无形但有力,不可摆脱,与其说作品是探究两个人的情感谜团,不如说是探究两个人各自的情感谜团,或者说,是关于更多人物心灵“此岸”与“彼岸”的情感谜团。
黄海兮的中篇小说《龙泉寺》,将少年们的某一特定生活状态缩微于单线条的故事之间,初读之下,并无出奇之处,但就是在作者的看似无力、随意和镇静的娓娓叙述之中,我们读到了一种潜伏着深刻力量的现实或谶语。它是龙泉寺的,也是更广阔的芸芸众生的。它刻下了一个时代的无声印记。
在本期里,我们还欣喜地读到了青年作家赵卡和鬼金的现代派小说佳作。在赵卡的《叉牙鲷戒毒所》里,作者以一种类似“元小说”的叙述方式,饶有兴味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集哲学、读书、名著、人物、科技、历史与现实于一体的小说文本,在看似荒诞不经的叙述策略之下,作者以强烈的互文手法,导引出历史与现实的某些晦暗不明的生存状态。鬼金的《白马》也是一篇充满着智性叙述的作品,是关于生命与思考的寓言之作。在古代哲学中,“白马非马”绝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诡辩术而提出,它更代表着一种诘问事物的更真实状态的哲学处境与能力。
总而言之,在本期小说里,我们既读到了功力深厚的宝刀不老的现实主义佳作,也读到了其形如流、其声如磬的现代派作品,这也正是本栏目发表小说一贯的宗旨:不拘流派,不囿风格,海纳百川,唯求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