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落实“劳动教育意见”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2022-01-20 11:43方立江李佳玉
党的生活·青海 2022年1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评价

方立江 李佳玉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坚持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价值取向、提升劳动技能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一段时期出现了劳动课程被轻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劳动价值被弱化的现象,影响到青少年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影响到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意见》的颁布实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将更加突出素质教育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以劳树德。劳动是德育之源,有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个人梦想、展现自身价值。劳动教育塑造青少年鲜活、生动、积极的价值观,指导学生从集体及社会的整体需要处理事物,培养学生奉献、创新、奋斗的劳动精神,锻炼学生生存发展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提高德育有效性,劳动是联系能力与德行的重要媒介,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生成良好品德,开拓知识视野,培养创新精神,体会生命意义,将能力转化为德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以劳增智。劳动是创造之基,静态的书本知识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智力与创造精神,劳动为智育发展搭建平台。劳动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独特力量,汇集了丰富的知识要素,凝结了宝贵的智慧结晶,劳动不仅是联结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纽带,而且是汇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桥梁。在劳动中就某一问题,寻找策略、相互协作、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升智慧,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大局观念、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对社会形成科学认识。

以劳强体。劳动是体育之本,体育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户外,感受大自然的活力。学生在劳动中既能美化身体外貌、加速新陈代谢,又能帮助神经系统调节适应环境。劳动有助于学生成长发育、拓展心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劳动有助于学生强健体魄、提升身体素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劳动有助于学生社会交往,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互动中重新审视自身进行自我修正,促进个体的进步。

以勞育美。劳动是美育之根,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劳动之美融入艺术,物质催生精神,学生在诵读诗歌、聆听音乐、动手绘画的过程中感知艺术之美;劳动之美融入生活,渗透在点滴之中,学生通过劳动课程,亲身感受劳动的独特魅力,体会收获之美;劳动之美融入生命,劳动带给我们温暖与光明,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爱,在劳动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敦促自己前进。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刻阐述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决定作用,并揭示了劳动基础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更应强化劳动的基础地位和动力作用,社会主义要创造比以往社会更加发达的文明,离不开创造财富的劳动源泉,要把劳动看做是加速社会主义发展的金钥匙,才能从深层次认识和把握全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新时代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要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通过劳动教育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不仅是劳动教育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劳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劳动彰显出至高无上的地位,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决定着社会的产生、变化与发展,劳动推动了社会前进的历史车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因而成为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现实手段。劳动将人同动物区别开,在人类劳动进化过程中,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相互交织。复杂劳动问题的解决,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判断推理,人脑形成抽象思维,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环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人类通过劳动探寻规律,结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调整发展方向;人类通过劳动参与实践,在劳动实践中提升获得感,生成满足人类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不但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关联的催化剂,也是正确认识自我、群体、自然、社会的主要途径,人类通过劳动改变外部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持续改变和完善着自身。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活动、综合能力、科学素质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全面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劳动教育应坚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指导方向,在实践中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涵,将劳动教育融入德智体美之中,实现新时代五育的有机融合。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短板,应合理纳入大中小学各阶段的培养方案,形成一以贯之逐步深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完善教育制度,优化劳动课程。对劳动教育认识的盲目性、滞后性,导致劳动教育逐渐呈现窄化现象,学校劳动教育拘泥于劳动课程,使劳动教育简单化、形式化、单一化。基于新时代全面育人的培养目标,在合理设置劳动课程、劳动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劳动教育融入全科教学之中,劳动教育走进文化课堂,形成课堂中有劳动,劳动中有教育的全方位育人模式。全社会为劳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鼓励学生走进企业、深入城乡、开展公益、参与治理,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能力。

劳动课程设置保障实践性。劳动教育坚持以体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加强实践引导,实现知行合一,提升育人实践性。劳动教育既需要学校的系统管理,更需要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从而全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劳动课程设置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劳动资源,注重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社会的支持作用,形成家校社综合育人的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学校积极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劳动活动,学生掌握科学劳动技能,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课程的重点是在全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志愿服务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出力流汗、磨练意志、学会生存技能、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美好、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

劳动课程设置彰显针对性。劳动教育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另一方面应更加突出学生个性教育与独立能力的发展,因此,劳动教育既要“全”又要“精”,充分彰显个性。劳动课程设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提高劳动教育的创造性。劳动课程设置遵循大中小各阶段培养方案,结合当前产业形态与劳动形态,展现劳动教育新时代特征,坚持因地制宜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不同地区不同学段要结合学校特色,依据当地优势,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开设彰显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多样化勞动教育避免“一刀切”,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深化课程融合、注重个性培养、提升劳动创造能力。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提升劳动素养,劳动素养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进行综合素质评定必不可少。劳动素养被时代赋予新内涵,作为多元复杂的教育结构,既需要树立积极的劳动意识与思想观念,也需要丰富劳动知识、练就过硬劳动本领,更需要形成崇高劳动理念的价值追求,形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劳动素养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备的素养,细化评价制度、明确评价标准、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健全劳动素养考核机制。劳动素养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内在素质,具有自主性的特点,为了对其进行测量与评价,应制定外化形态下的考核标准,将考核结果予以公示,确保考核的有效性。对学生参加劳动活动、参与劳动竞赛、获得劳动成果的过程全面客观地记录,充分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保障劳动教育的效果。此外,建立长期考核记录机制,大中小学各学段相互衔接,合理融通,将劳动素养作为升学与就业的重要评价标准,是提高劳动素养的关键。

实现劳动教育多元评价。优化评价主体,改进评价方式,助推学生个性发展,劳动教育评价融入学习、生活、实践全过程,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锻炼学生综合思维,使学生享受劳动乐趣。劳动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个体评价,在学生参与劳动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积极融入团体,主动发现自身优势,获得劳动幸福感,教师、家长、同伴进行辅助评价,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多元化,把握劳动教育动态,注重即时评价,随堂展示劳动成果,提升学生自信心。利用新媒体,实现广泛评价,开放网络课堂,增加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度,激励学生发展。多维度评价,激发学生潜能,突出学生个性,取长补短,增强学生自信心,保障劳动教育质量。

《意见》全面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理论,突出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未来建设与发展的之路,是激励全党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的动力源泉。其中所阐述的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必将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带来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于生妍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热爱劳动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