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
东汉末年,河南南阳。恰逢隆冬大雪,天气异常寒冷,很多百姓因此冻伤了耳朵,他们纷纷求助一位名医。这位名医想了一个办法,将羊肉、生姜等具有散寒功效的食物与药材剁碎包在面食里,捏成耳朵的形状,煮成一锅汤药,给病人服用。人们吃下后浑身发热,血脉通畅,两只耳朵也逐渐变暖。这种药的名字叫“祛寒娇耳汤”。娇耳,据说是饺子的雏形。而这位名医,就是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仲景”是他的字。相传他出生在南阳一个官宦家庭,从小笃实好学,在史书上看到名医扁鹊的故事后,便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从小饱读诗书,但他的愿望不是入仕为官,而是当一名大夫,尽己所能为百姓治疗病痛。
在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张仲景引用孔子的话说:“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并非“生而知之”的天才,从医这条路,要有所成就,只能比常人加倍努力,刻苦钻研。
十岁那年,张仲景拜同郡的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十分喜爱这个努力的学生,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比张仲景年长的一个同乡何颙对他十分了解,曾说过:“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你虽然思虑周密,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如果改学医,将来定能成为一代名医。何颙的话更加坚定了张仲景学医的志向。
尽管热心医术,但在东汉末年举孝廉的制度下,张仲景还是承袭了家门,被州郡举为孝廉。
张仲景虽身居要职,但还是希望能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然而在那个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大开衙门,让有病的百姓进來挨个接受诊治。他的举动震动乡野,百姓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有人说,“坐堂大夫”这个称谓就是后人用来纪念张仲景的。
看的病人多了,张仲景自己的医术也大有提升。上门求医的患者大部分都能治好,唯独一种病,他也感到棘手,那就是瘟疫。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百姓颠沛流离,各地接连暴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十室九空,到了“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的地步。著名的“建安七子”中就有四位都死于建安年间的瘟疫。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张仲景的家族本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两百多人。从建安初年开始,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三分之二的人都被瘟疫夺去了生命。
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心中十分悲痛。然而一些庸医、巫医却在此时趁火打劫,不精研医术,反而昧着良心赚钱。病人的疑问,只管口头应付,病没怎么看,药便已经胡乱开出去了。还有一些人,打着治病长生的旗号,招摇撞骗,愚弄百姓。
据说有一日,张仲景碰巧遇到一个巫医在为一个老人家作法,经了解,原来老人家的儿子在战乱中死去,而老伴又刚刚病亡,因此悲伤过度,精神有些恍惚。张仲景见状,便开了一剂甘麦大枣汤,喂老人服下,半天后,老人家终于恢复过来。众人以为是神灵相助,张仲景却道:“世上无鬼神,是人自骗也。甘麦大枣可养心、调肝、安神,顾可治。”据说这就是“甘麦大枣汤”的来历,这个知名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在当时致病的传染病中,百分之七十的人死于伤寒。张仲景明白,想要控制瘟疫,必须彻底根治伤寒病。张仲景见到了那么多病痛的百姓却无能为力,看到恐怖的瘟疫可轻易摧毁一个家庭,他痛下决心,要向瘟疫宣战,而这场战争,一打就是数十年。
公元205年,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的职位,来到岭南隐居,潜心研究伤寒,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古代医学著作,广泛借鉴前人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四处收集民间验方,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寻找治疗伤寒病的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这本十六卷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终于面世。
《伤寒杂病论》对于中医,乃至世界医学都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它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著作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细究其意义的话,首先,对于伤寒病,这本书系统分析了伤寒病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来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了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的方剂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不少药方都是从其中发展而来,张仲景因此被称为“方剂之祖”。
其次,这本书还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可以说,《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张仲景毕生的行医经验,他诊治过的症状都被记录在这本书中。
根据史料记载,张仲景的著作,除了《伤寒杂病论》之外,还著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五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疗妇人方》两卷,可惜这些珍贵的医学著作都早已失传。而最初的《伤寒杂病论》也险些失传,幸好被后人发现,并经过整理,成为了如今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在中医学领域的四大名著里,这两本书都在其列,由此可见张仲景对中医学的重要贡献。
生于官宦家庭,却爱民为民;妙手回春,却不图荣华富贵;医术高明,却毫不吝啬自己的医学成果,将犹如珍宝的药方记录并流传下来。张仲景不仅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者,更是心怀天下的圣人。他医术精湛、医德仁厚、彪炳千秋。“医圣”之名,他当之无愧。
(摘自维普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