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用诗刺破黑暗

2022-01-20 21:39王彬
中关村 2022年1期
关键词:湘灵白居易

王彬

一个继李白杜甫之后,大唐诗歌王国不朽的传奇,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影响了多代人。

任职苏杭期间留下的“七里山塘”和“白堤”,至今庇荫着当地人。

关心百姓疾苦,用呐喊呼唤良知,用诗歌刺破黑暗。

做的诗通俗易懂,妇孺皆知。

唐宣宗李忱有赞:“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在诗人杜甫于舟上逝世两年后,白居易在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出生。八岁那年,父亲白季庚为躲避徐州战乱,将家人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十六岁的白居易辞别母亲千辛万苦赴京赶考。到了长安之后,这个十六岁的少年郎经高人指点,带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了当时的大诗人顾况。

白居易带给顾况的诗作第一篇就是他少年时写的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来,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二年,十七岁的白居易写下了《王昭君》二首,其一:“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在长安被争相传抄,只不过随后由于父亲的病重,白居易不得不再度回到老家,并东奔西走谋生赚钱养家,一直到29岁中进士之前。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二十九岁的白居易一举中第,欣喜之余游慈恩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充分表达了他踌躇满志的喜悦心情。

两年后,白居易再次来到长安,参加吏部的选官考试,并决定舍弃博学宏词科,改应拔萃科。

这一年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

白居易和元稹,新乐府运动的两个创始人终于第一次相识。

公元806年,白居易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写下了著名的长诗《长恨歌》。

《长恨歌》甫一出,就引来了唐宪宗的关注。

次年,白居易得以再度回到京城,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随后升任左拾遗,这一年,白居易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作为谏官,白居易在十四年时间,创作了五十首针砭时弊的诗歌,统一结集成《新乐府》,而其中的《卖炭翁》更是直指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问题。

其诗如一道闪电,刺破了当时无尽的黑暗。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白居易母亲去世,遂辞职归家守孝三年。

守孝期满,白居易再度回到长安,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

然而一场看不见的风暴也在酝酿。

在历代政治的斗争中,文人很少有强势的一面,多数都成为了斗争的牺牲品,仅仅一个唐朝就有诸多这样的诗人,宋之问、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毫无意外本文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难逃厄运。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被数罪并罚,贬为江州司马。

这次被贬则是将白居易在诗歌殿堂的地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枫叶红,荻花飞的江州之任依然是朝廷政治斗争不断,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白居易开始畜养家伎,呼朋唤友来喝酒。

贬谪江州对于白居易来说是不幸的,但是对于诗歌来说是幸运的。这次被贬,让白居易居庙堂之远更能够看清当时社会的黑暗、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于是才有了“千古第一音乐诗”的不朽绝唱《琵琶行》!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在江州呆了几年后的白居易改任忠州刺史。两年后被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心灰意冷的白居易上书皇帝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

在去杭州的路上,靠近杭州之际,一个晚霞满天的傍晚,白居易看到涛涛的江水,漫天晚霞在水面洒下点点金光,新月如弓,诗情大发,写下《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杭州的三年,白居易体察民情在实际考察了钱塘江后,派人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

江南,那一缕缱绻,那一弯月的闲愁,那挥不去的相思,都让白居易时时刻刻忆江南。

那绿如蓝的江水,那红胜火的江花,更是让他流连忘返!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杏花春雨,柳绿桃红,没有那一片水比西湖更懂白居易,没有那一个城市会让他如此铭记在心,西湖山水是生动婉约的词章,解读他半世风霜。

数百年后另一个伟大的诗人沿着白居易的足迹,完成一次隔空的致敬,那个人叫苏轼。

在杭州,白居易给我们留下了诸多优美的詩篇。如《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故里

据说白居易离开杭州之日,杭州士民百姓纷纷拦住他的马,双手捧酒,依依不舍,诗人也是深受感动,写下了一首《别州民》:“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挥手告别。

公元825年,唐敬宗李湛任命白居易为苏州刺史。

任职苏州期间,白居易的勤政爱民、努力工作得到了当地人的爱戴和尊敬。他离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称之为白公堤,还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纪念。

在白居易所流传下来的诗篇里,出现最多的那个女人不是他的妻子杨氏,而是一个叫湘灵的女子,这是一个原本可以青梅竹马的故事,只不过阴差阳错,只能活在了白居易留下的几十首诗篇里。

还是在安徽符离躲避战乱期间,白居易认识了邻家那个叫湘灵的小姑娘,关于她的容貌,白居易在《邻女》是这样描述的:“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在白居易十六岁赴京之前,十二岁的小姑娘问白居易:我喜欢你,你会回来娶我吗?白居易的回答掷地有声,两个小小少年就这样把对方装在了心里。

白居易二十二岁那年,湘灵年方十八,白居易因为父亲病重不得不四处奔波,出于对湘灵的思念写下了《潜离别》,“不得哭,潜离别。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双飞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二十七岁的白居易进京赶考,这时的湘灵二十三岁,湘灵送了他一双鞋,作为两人的定情礼物。

这双鞋,白居易一生珍藏着,即便是被贬江州司马的时候,他还是不忘把鞋子带到了江州。

在此后的两年,思念湘灵的白居易写了《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三首诗。

《长相思》:“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初,当时二十九岁的白居易高中进士之后,趁着没有正式授官,回宿州符离家里住了近十个月,期间向母亲提出了要娶湘灵为妻的要求,白母以湘灵出身寒微拒绝。

四年后,已经功成名就、在京城做官的白居易踌躇满志地回家,再次恳请母亲大人让他和湘灵完婚,母亲没有一点商量余地二次拒绝了他的结婚请求。

两个从小青梅竹马的恋人从此天各一方。

第二次提议娶湘灵的提议被母亲拒绝后,白居易又写了三首和湘灵有关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感秋寄远》:“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寄远》:“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就这样一直到三十七岁,白居易才娶了杨氏为妻,但白居易对湘灵的思念依然是念念不忘,不惑之年又写下了《夜雨》:“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和《感镜》:“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做司马。在去江州的路上,白居易遇到了这个让自己思念了几十年的初恋情人,两人抱头痛哭,互诉相思之苦,白居易事后寫下《逢旧》其一:“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其二:“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即今欢乐事,放又成空。”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白居易拿出珍藏多年的绣花鞋,提笔写下了《感情》一诗,“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只不过已经“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五十岁的白居易又写了一首叫《寄远》的诗:“欲忘忘不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白头。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据说白居易从杭州刺史任上去职回京途中,曾转道符离想找到湘灵,那个当年的邻家女孩已经不知去向了。

这段埋藏在白居易心中三十多年的女人从此杳如黄鹤。

在《长相思·汴水流》的词里:“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更是将他和湘灵的离别之苦、相思之痛写的淋漓尽致。

白居易被葬在洛阳龙门的香山。湘灵姑娘赠予他的那双鞋也葬在墓中。

其实不管出于那个原因,我们都不难发现在白居易的感情里,让他牵挂了多年的这个最爱是湘灵。

人间四月已经是青杏小,而山中的桃花则刚刚开放,樱桃口,小蛮腰,白居易也时常做风花雪月的梦。

很多文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在政治斗争失败后总是皈依佛门,王维、柳宗元、苏轼、黄庭坚等皆是历史上有名的信佛的诗人,或许当他们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的那一刻能够找到片刻的宁静吧。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閑适”的生活反映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更是虔诚地信佛,成为“香山居士”。这段时光则是白居易最逍遥自在的时光。

白居易于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称病归洛阳,主动要求做分司东都的闲官。在辞去在朝廷的一切职务之后,白居易在洛阳购置了一个大宅子。

这么大的宅子显然让白居易一个人在这里安度晚年是不甘心的,于是开始蓄养大量家姬,还亲自指点她们学习乐舞。拜他的诗歌流传之赐,白居易的家姬非常有名,其中最有名的是小蛮和樊素,“素口蛮腰”这个香艳的说法,就来自于白居易。

或许这个时候的一切对于白居易来说都如白居易在《花非花》中写的那样:“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不仅如此,白居易似乎还很喜新厌旧,白居易的《追欢偶作》中写道:“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也就是说他10年内换了3批家姬,只是因为过了几年就觉得原来的家姬老了不中看。

在享受人生的同时,白居易则是和刘禹锡积极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在白居易感慨自己年老的时候,刘禹锡曾赋诗《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而在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中更是记录了晚年惬意的生活。

公元846年,75岁的白居易去世,大唐也进入垂暮之年。

一生漂泊想回家的白居易最终还是未能魂归故里,葬在距离故乡一步之遥的龙门山。

好酒的白居易更是在死后让大地替他喝下了诸多凭吊的酒,如果土地有知,是否也会大醉三天不醒?

回顾白居易的一生,在中唐诗歌衰微之际,接过盛宴诗歌的大旗,将中唐的诗歌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度,并最终和李白杜甫齐名,后世人称“李杜白”,漫过长久的历史和岁月,在中国诗歌的长河里成为不朽的传奇。

叙事诗的巅峰之作《长恨歌》更是为后世历代文人所称赞。

和元稹共同发起的新乐府运动在中国诗歌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寒冷的冬夜,我也想温一壶酒,那是上好的花雕,等诗人穿越而来和我对坐,豪饮。

听他讲一讲那些诗,他的禅,以及他诗禅的人生……

猜你喜欢
湘灵白居易
早蝉(节选)
作品欣赏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赋得①古原草送别
即事
On chante,on s’aime
Aimer et partager
初心在,相思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