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尘封的记忆中,年是被吟唱的石磨赶出来的。
一进腊月,我童年的酣梦总被“呜隆隆,呜隆隆”的石磨唱醒。不用睁眼瞧,仅凭磨道里“沙沙”的轻灵飞转的脚步声,就可以断定是哑姑在磨糊。胖婶身子沉,“扑通扑通”的笨脚步像碌碡在磨道里滚;英莲姐妹力气小,乱踏踏的步子像夏天的雨点一阵紧一阵松。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办年,办年主要是在“吃”上做准备。除了蒸两锅暄腾腾的白面馒头、枣卷,再蒸一锅糯米年糕招待客人,家人也顺便解解馋,煎饼还是一家人填饱肚子的主食。
我家这盘石磨是胡同里唯一的石磨,石磨不算很大,一个大人或两个十多岁的孩子就能推得动。进了腊月,胡同里的女人、孩子就围着磨道转呀转呀,似乎永无停息。这边的石磨“呜隆隆,呜隆隆”地响,那边早已支好鏊子,点起一把火,随着“吱吱啦啦”几声磨糊在热鏊子上的欢唱,一张圆圆的煎饼散发着玉米的浓香,被平展展地甩到盖垫儿上,不出半小时就被端上饭桌,成为农家早饭的美味。
我不再留恋温暖的被窝,起床看哑姑推磨。金灿灿的阳光正洒满院子,晶莹的汗珠在啞姑的脸庞上滚落,细腻金黄的玉米糊在磨盘的凹槽里汇集,又流淌进下面的水桶,显然哑姑在磨第二遍了。这肯定是哑姑家过年改善生活的标志了,哑姑以前磨的糊是灰白色的,里面掺杂了多半的地瓜面。刚下鏊子的地瓜面煎饼虽然松软好咬,但吃到嘴里散口难咽。煎饼放干了,咬到嘴里,嚼半天还扎嗓子。哑姑的三个哥哥身强力壮,都是大饭量,两大桶地瓜玉米糊的煎饼全家人还不够吃三天,哑姑平均每隔一天就要来我家磨一次糊。
16岁的哑姑没念过一天书,常年的体力劳动练就一副硬身板儿,粗壮得像个小伙子,只有一条乌黑的长辫子坠在腰际甩来甩去,时刻提醒你:这是女孩儿!
哑姑总是一个人来磨糊,一个人推得磨子飞转。我看她干得带劲,常跑来帮她往磨眼里倒粮食,她就推着磨子跑得更欢了。直到我跟不上,跑不迭,逃出磨道,她才得意地“咿呀啊呀”叫着笑起来。哑姑看似傻乎乎的,却是热心又仗义。每遇到推磨吃力的老幼,哑姑都不惜体力,倾力相助,有时会一连帮上三家。当人们冲她竖起大拇指,她只会咧嘴笑笑,来回甩着粗长的大辫子,晃动着宽身板干得更起劲了。
摊煎饼是农村妇女填饱全家肚皮的主要技能。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女人就是磨道里的驴,从日出转到日落,又从月白转到星稀。她们乌黑的青丝就是在“吱啦吱啦”唱响的煎饼鏊子前煎熬成了白发。摊煎饼主要以烧柴为主,拾柴是孩子们冬天的主要活计。那年冬天,我到铁路旁的防护林里拾柴,因一次意外,真正走进了哑姑的生活圈。
那天,偶然见路基的石子儿缝里有很多煤块儿。我丢下竹筢,顺着路基拣起来。这意外的收获让我异常兴奋,忍不住高唱起来。突然一种异样的感觉袭来。回头看时,庞大的火车头正迎面而来,脚下的枕木震颤起伏如地动山摇。突然,我被狠命一推,摔下路基。揉着生疼的膝盖儿,我睁开眼,面前是哑姑那张急怒红涨的脸。她双手激动地比画着,直挺着脖子冲我“呜哇咿呀”半天。眼泪在眼窝打着转,我明白,关键时刻是她救了我一命。
从那次历险后,哑姑每次出门拾柴都会来叫我,她成了我的保护神。
冬天的阳光是慷慨的。我和哑姑常到西山坡搂柴。山坡上厚厚的枯草、灌木是我们的首选。哑姑总把自己的大筐装得肚圆满挺,像个小山包。然后,我俩坐在向阳背风的坝堰下,我拿出金黄的玉米煎饼掰成两份,我知道哑姑家很少能吃上这种煎饼。哑姑三口两口吞下肚,拿出带来的针线活儿忙碌起来。我一边眯着眼晒太阳,一边胡思乱想。
新年在寒风的催促中终于来了。年味洋溢在孩子们簇新的衣帽上、鲜艳的头绳里,更荡漾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腊月三十上午是年集的最后半天,哑姑邀我去买头绳。我的头绳、发夹姐姐早就买好了,可哑姑扎辫子用的还是截旧毛线。拥挤、热闹、嘈杂是每个集市共有的特点,年集更是把这种特点演化得无以复加。哑姑紧拉着我的手,随着推推搡搡的人流,好不容易挤到一个头饰货摊儿,货摊儿早被大姑娘、小媳妇们围了个严丝合缝。我俩瞅准机会,一头钻了进去,眼、手立刻在各种鲜艳的头绳、头花、发夹中忙碌起来。放下这一个,再拿起那一个。突然,我看见一个漂亮的蝴蝶发夹,洁白的翅膀上点缀着晶亮的珠珠儿,正要伸手去拿,一只粗糙的大手却抢先抓在手里。“五毛钱一个,不还价。”摊主的一句话,让我心里嘀咕起来:五毛钱,爷爷挣六天的工分还不够。如果买高桩馒头,能买五斤。我心里盘算着,眼睛却一眨不眨盯着那个蝴蝶发夹。那双粗糙的大手轻轻摩挲了几下,又把它放下了,发夹未躺稳的一瞬间,又被那粗糙的手抓了起来,悄无声息地塞进裤兜。我惊讶地张大了嘴,猛抬头却看见哑姑慌张臊红的脸。我正想打手势告诉她点什么,她却一把掏出蝴蝶发夹,扔在摊位上,掉头独自走了。
年,转眼间就过完了。村里有了电磨磨糊,我家的石磨清闲起来,只有舍不得花钱的人家偶尔来磨糊。哑姑也不来磨糊了,为给大哥换回个媳妇,她嫁给了嫂嫂的娘家哥哥。
又是腊月,该办年了。那“呜隆隆,呜隆隆”的吟唱,又在远方响起。
作者简介
冉令香,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岱岳区作协副主席,已在《青年作家》《作品》《山东文学》等文学期刊刊发散文、小说一百万字;出版散文集《静读时光》《胡同:遁入老时光的一截柔肠》两部。散文集《静读时光》荣获第二届齐鲁散文奖,散文《城市的夜眼》荣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等多种奖项。有多篇散文入选高中语文读本、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多种散文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