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杰 石菾
2021年8月17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三次分配?如何才能理性解读热词背后的经济规律?
收入分配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共同参与价值创造,要素报酬是按照边际生产力标准进行支付的。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这就是初次分配。初次分配的主体是市场,分配的原则是效率标准。所谓的边际生产标准,是指最后投入的一单位要素所创造的价值就是要素的报酬率。要素投入总量与报酬率的乘积就是要素的总报酬。按照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哪种生产要素越稀缺,哪种要素的边际贡献就越大,在初次分配中这种要素的所有者就越有利,因为同样的投入能获得更多的分配。发挥市场在初次分配的决定性作用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初次分配突出效率优先原则,是把宏觀经济“蛋糕”不断做大的关键。
通过财税政策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是各国都在采用的政策,其目的在于体现公平和追求社会稳定。因为在市场机制主导的初次分配中,不同人的禀赋(如家庭出身、身体健康程度、智商等)不同,对生产要素占有(如土地、资本)的差异,勤奋程度(如学习是否努力)有大有小,加上运气(如经商所遇到的行情变化、考试发挥)等,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必然会带来收入上的差异。如果差距过大,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等会受到影响,不利于社会公平,甚至危及社会稳定。收入再分配由政府来主导,以社会公平为准则。再分配的主要做法是通过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转移支付等手段,缩小收入差距,让低收入阶层能从中获利。税收支持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投入,有助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环境,帮助其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如果说芸芸众生因为生而不同,加上市场经济中的优胜劣汰是导致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的话,那么以财税政策作为手段的再分配措施并无法完全均贫富,只是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有所缩小而已。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信息,随着居民收入分配调节的力度不断加大,近十几年我国基尼系数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高点0.491,到2020年已降至0.468。然而,必须承认我国的基尼系数尚处于高位水平,这表明我国收入差距仍然相当之大。另据招商银行发布的2020年财报,招行零售客户总数为1.58亿户,零售客户总资产为89417.57亿元。其中金融资产50万以上客户为310.18万户,占客户总数的1.96%,客户总资产为73455.87亿元,占零售客户总资产的82.15%。而剩下的98.04%的客户仅仅掌握了17.85%的资产。
也许正是以上事实的客观存在,加剧了社会对收入差距的担忧,引发了管理层加快构建三次分配制度安排的决心。
事实上,第三次分配与前两次分配在机制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于居民而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是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被动实施的。换言之,不管你是否愿意,在市场竞争、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和税法的强制下,作为非对等地位的居民基本上只能被动接受。然而,第三次分配的原动力来自具有恻隐之心、同理心的居民,自愿把已经获得收入的一部分无偿提供给别人。可以说,三次分配是民间自发出现的慈善行为。社会责任强的高收入阶层本着自愿的原则,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低收入阶层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条件。这体现了人心之善,人情之暖,其本质只是一种公益方式,缩小收入差距只是慈善行为的副产物罢了。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本质要求。然而,目前社会上一些学者和媒体所渲染的三次分配声浪似乎偏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常识。共同富裕既不是所有的人“齐步走”,一起富裕,也不是所有的人一样富裕。同步富裕的观点无视人和人之间的禀赋差异和努力程度差异,不符合经济规律。同等富裕的想法实际上是想通过劫富济贫来实现均贫富,是极端的平均主义思想在作祟。
我们认为,慈善捐赠行为应该是一种文化或价值观下的自发行为,任何外在的强制或忽悠都不应该存在。三次分配只是中高收入群体发自内心的自愿慈善行为的副产物,不是慈善行为的直接目的。从某种程度讲,道德绑架只会破坏民众基于同情心的利他行为。
当然,政府可以通过某些机制安排,培育社会形成良性的慈善文化。例如,制定更大力度的慈善捐款税收抵免措施,可以鼓励企业和富裕阶层助贫帮穷,客观上有利于三次分配,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关于这一点,发达经济体有一些成熟的做法可以供我国的社会管理者参考借鉴。
2021年8月17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对待收入差距我们既要有一颗平常心,也要有经济常识和思维的理性。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是先把“蛋糕”做得足够大,因此,让最有能力做大“蛋糕”的人在生产之前就有获得经济激励的稳定预期,是创造更多财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关键。如果这些优秀的人力资源时时担心被逼捐,可能直接摧毁掉经济财富产生的心理基础。倘果真如此,所谓的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社会就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