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四川省天全县新华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四川 天全 625505)
当前,饲料安全即食品安全的概念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我国的饲料工业起步晚发展快,因科学技术水平限制及管理滞后等因素,由饲料引起的畜产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1.1 饲料原料 优质的饲料原料是生产安全饲料的前提。饲料原料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产地地理条件、原料加工工艺、贮藏条件及有无人为掺假等。因此,饲料加工应尽可能选用来自无公害生产基地生产的原料,以确保原料符合生产安全畜产品标准。
1.1.1 饲料本身所含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本身含有一些物质,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胃肠胀气因子、硫葡萄糖苷、棉酚、生氰糖苷等,它们对动物的身体具有一定毒害。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积累达到一定量时,人食入后即可造成中毒
1.1.2 动物性饲料 一般将来源于动物及动物产品的饲料称为动物性饲料。常用的有肉粉和肉骨粉、鱼粉、骨粉、贝壳粉及蛋壳粉等,如果这些原料中含有致病因子,则会导致动物患病,进而危害人类健康。
1.1.3 化学性污染 化学物质污染的饲料被动物采食后,可导致动物中毒甚至死亡。这些物质具有难降解、易蓄积、毒性强的特性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毒副作用。对人和动物有多方面危害,可以长期蓄积体内。含碳的物质,如煤、木材、石油及植物秸秆等,在燃烧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环芳烃类致癌物质,在一般的烹调过程中不易被破坏,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可导致胃癌、腺体癌和血癌等。
1.1.4 霉菌污染 引起饲料霉变的微生物主要有霉菌、青霉菌、镰刀霉菌等,尤其是黄曲霉菌对饲料原料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夏季高温高湿季节霉菌易生长繁殖,饲料霉变不仅降低了饲料的适口性及营养价值,更严重的是会产生多种霉菌毒素,这些毒素对动物的健康有很大危害。尤其是黄曲霉毒素危害最严重。是目前所有致癌物质中毒性最大、致病力最强的一种。其次还有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玉米赤霉毒素、单端孢霉毒毒素等,这些毒素除对动物本身有很大影响外,残留在畜产品中的霉菌毒素对消费者,造成的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甚至可致命。
1.1.5 细菌和病毒污染 细菌和病毒污染饲料并随后污染畜产品,这是人畜共患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一些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朊病毒等,可以通过饲料使动物致病,影响畜产品的安全,并严重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饲料厂采购原料时要对原料产地的畜禽疫情有所了解,避免采购来自疫区的饲料原料,尤其是动物性饲料原料,如肉骨粉、血粉、羽毛粉等。因此各种饲料原料在入厂前应注意其新鲜度并严格检测病原微生物对饲料原料的污染。以防止细菌或病毒的传播。
1.1.6 含有农药残留的饲料 动物饲料主要来源于植物,而现代植物生产过程中使用较多农药导致饲料的农药残留,动物采食后会造成体内农药残留,进而危害人类健康。谷物和牧草饲料中农药残留主要来源于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这些农药蓄积于人体的脂肪组织,其次为肝、肾、脾、脑。有机氯农药通过动物产品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肝细胞病变,导致脂肪肝,还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达到一定储量后会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皮肤刺激症状。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后,主要损坏神经系统,出现头痛、疲乏、健忘、运动失调等症状,对人畜健康造成很大伤害。
1.1.7 人工合成的防腐剂和着色剂 饲料中添加的防腐剂,如苯甲酸及其盐类,对动物和人具有潜在的危害。添加人工合成的着色剂,也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因此,经济发达国家一般选择天然着色剂。
1.1.8 饲料的二次污染 饲料在储运加工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的污染,如畜禽的粗饲料(块根、块茎、青绿饲料等)、糠麸类饲料、谷实类饲料,主要是作物的皮、壳、根等废弃部分,可富积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并残留一定量的兽药或农药,且这部分的兽药或农药残留量远比可食用的部分要高。
1.2 饲料添加剂 为了获得更多的畜产品,人们常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促进畜禽快速生长所需的化学物质,这类物质如不按规定使用,通过生物链进入畜禽体内被蓄积,最后会随畜产品进入人体中,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引起死亡。
1.2.1 抗生素药物 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如超量添加抗生素、不执行停药期规定而导致抗生素残留等。重复添加促生长类抗生素也会造成超量用药,造成的兽药残留进而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抗生素残留对人体肾脏造成损害,严重时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核黄素缺乏和紫斑性损伤。
1.2.2 激素类添加剂 主要有主要有克伦特罗、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等。
1.2.3 重金属残留及矿物质添加 饲料中添加高剂量微量元素可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提高饲料转化率,但是畜产品中重金属和某些矿物质元素残留已成为重要问题。高铜、高铁、高锌、有机砷等对畜禽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过量使用会造成铜、砷等元素在畜禽肝脏中蓄积,往往造成动物中毒,同时随畜禽粪便排出体外,造成土壤、水源污染,反过来又污染饲料原料作物造成恶性循环。饲料工业中最常见的重金属元素包括铅、汞、砷等。有机砷制剂(阿散酸或洛克沙砷)近年来广泛用作动物生长促进剂,砷被机体吸收后导致细胞代谢紊乱,危害人类健康,同时污染环境。因此使用时要严格执行停药期规定,即生猪屠宰前5天停药。如果在屠宰前继续采食添加有阿散酸的饲料,会导致阿散酸在体内残留,人长期食用含这类重金属残留的猪肉,可导致其在体内积蓄,最终引发中毒。
目前,在我国肥育猪饲料中常添加铜、锌、铁作为促生长、防腹泻及预防贫血制剂,如果猪长期采食高铜、高锌、高铁日粮,则这三种微量元素会在猪体内蓄积。
1.3 饲料的加工工艺 饲料的加工工艺是一套有机的序列,每一道工序都有可能对饲料安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畜产品的安全。
1.3.1 进厂检验制度不完善 原料进厂时检验制度不完善,原料中细杂物质影响产品质量,细杂物中夹带大量的有害微生物,对加工后产品贮存极为不利,使产品贮存期缩短,影响产品的货架寿命及产品的外观色泽。同时细杂物质太多,会降低物料的整体营养水平和使产品质量不稳定。饲料的保管与贮藏对饲料安全也非常重要,主要是贮存条件的控制(如温度、湿度、通风等)及贮藏时间,饲料保管时温度过高可使蛋白质变质,贮藏时间过久过湿可因细菌作用而腐败。
1.3.2 设计配方未考虑地方特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土壤中某些必需营养元素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在设计配方时,要有针对性地考虑土壤中矿物质含量与畜体所需的矿物质量,因地制宜,避免过量添加而引发中毒事件。
1.3.3 饲料加工设备 饲料加工过程中所有的金属机械、管道、容器等可能含有某些重金属元素,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各种形式进入饲料。例如由于加工设备与饲料接触部分的间隙会残留饲料残渣,给霉菌和沙门氏菌等有害微生物提供污染的可能,同时给畜禽带来潜在的危害。
1.3.4 饲料加工过程中管理不当 在生产颗粒饲料时,如果冷却器及配套风机选择不当,致使颗粒冷却时间不够或风量不足,导致出机的颗粒料水分含量及料温过高,这样的颗粒饲料装袋后易发生霉变。在饲料提升管道中积存的物料,如果未定期清理,以及原料仓长期不清理或受到污染,均易引起霉变。
解决畜产品安全的核心是应用安全的饲料,并且需要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创新,进一步开发和研制新饲料产品和新技术,使之为实现畜产品安全奠定雄厚的基础。
2.1 健全措施,建立质检机构 建立企业肉品品质及违禁药物检测与官方监督抽检相结合,动物免疫与定点屠宰相配合的双重管理机制,发挥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
2.2 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加速推广应用新型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开发新型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如植物提取物、酶制剂、酸化剂、微生态制剂等。确保饲料安全和安全优质畜禽产品生产,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要以研究、开发蛋白质饲料、农副产品饲料的生产及高效利用技术为重点,大力开发非常规饲料,加速研制并推广生态型饲料、大力推动专用饲料科学配方技术,研究不同因素对动物营养需要量影响的定量关系并将其作为营养需要量数学模型变量,精确动态地评定不同条件下动物特定的营养需要量,科学降低日粮营养供给中的安全量,减少营养物质的排出。此外,加强生物工程技术及饲料营养理论的研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信息网络技术化在饲料生产和经营中的应用水平。
2.3 广泛宣传 严禁使用、严厉查处违禁药物并进行广泛宣传,明确发布禁止用作添加剂的药物名单,如β-兴奋剂、镇静剂、激素等。其次加强对禁用药物从源头打击的宣传。对养殖企业、饲料及添加剂企业进行培训教育,控制源头。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全面整顿和规范饲料生产及市场。
2.4 严把源头质量关 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实际生产情况,饲料生产源头的质量把关是保护饲料以及动物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一旦发现有违规饲料或进行违规养殖的养殖户一定要及时进行劝阻、处罚,及时消除动物养殖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