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惠
1951年4月11日,作家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发表,再次点燃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热情,大批物资运往前线,无数慰问信如雪片般飞向战壕。
1951年底,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一师战士孙兆喜收到一封来自广西柳州融水中学的信,落款是一名叫邓寿云的女生。在回信中,孙兆喜介绍了铁道兵在战场上冒着炮火抢修铁路的英雄事迹,不久,邓寿云就回信了,孙兆喜激动地把信念给战友们听:
“同学们看了铁道兵的英雄事迹,异常激动。班长史阜民为了让急需的粮食和弹药立即运送到前线,将生命置之度外,是铁道兵中的黄继光!你们虽然不在第一线杀敌,但胜利却是所有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向铁道兵致敬!”
在战友们的鼓励下,孙兆喜连续写信,源源不断地寄往广西融水县。在两年多的通信中,孙兆喜的战斗热情更加高涨,多次立功受奖,邓寿云也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高中。这时,邓寿云成熟多了,信中也开始多了些“条件艰苦,要格外当心,不要伤风感冒”“再忙也应多写信回家”的温馨叮嘱。
战争结束后,孙兆喜随部队于1953年11月回国,驻地在陕西。得知消息,邓寿云立即提笔写信,她只比孙兆喜小五岁,心里早有把“叔叔”改称“大哥”的想法。她在信中说:“你们是热血男儿,为了保家卫国,在冰天雪地里受冻挨饿,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不能只顾国家而没有小家……”信的末尾,她勇敢写道:“孙叔叔,我叫你一声大哥好吗?”
1954年,孙兆喜所在的部队从陕西移防到广西陆川,空间距离近了,俩人的通信也更加频繁。1956年秋季,部队领导安排孙兆喜到柳州出差,嘱咐他顺道去看望小邓姑娘。
那天,是他俩通信5年来的第一次见面。满怀信心的孙兆喜早早来到融水中学门口,下课铃声响起,两名女学生朝孙兆喜走来,孙兆喜不知所措,到底谁是邓寿云呢?时间很快从他们的对视中溜走,上课铃声突然响起,在高个女生进教室时,跟在后面的矮个女学生扭过头来,深情回望,直到孙兆喜笔挺的背影在视线里慢慢消失。
回去后,邓寿云来信,孙兆喜才知道,原来那个回头望他的矮个子女生,就是邓寿云。姑娘在信中说:“从来没想到你长得这么高,我真担心比你矮三十公分而让你失望……其实,在我的心里,你是我的唯一……”
1957年,邓寿云高中毕业了,她勇敢地向孙兆喜表达了爱慕之情,想和他发展恋爱关系。可是,这个时候,她却收到了孙兆喜写来的“告别信”。原来,因为战场上的旧病复发,孙兆喜住进了医院,半年里先后换了两个医院,部队也移防到了外地,从而失去了联系。
病情好转后,孙兆喜留在医院当了一名编外文书,后来被列入复员名单,进了某省军区的复员大队,于是给邓寿云写了这封“告别信”。信中,他说:“组织上已决定我回山东复员,北方的气候和生活条件与南方相差很大,请你慎重考虑我俩的关系。”
面对心上人要复员回乡当农民的打算,邓寿云坚定地认为:孙兆喜是值得信赖的人!于是,在回信中,邓寿云用五页纸倾诉了自己的爱情誓言:“你是一株细细高高的白杨,挺拔地站立在白杨林中,在风沙来临的时刻,昂首保卫着村庄和田园。我愿化为涓涓细流,淌到白杨林,淌到那棵高高瘦瘦的杨树旁……南方雁愿随你一起往北飞……”
纸短情长,邓寿云的表白,让孙兆喜感动不已。他跑到城里给邓寿云拨通长途电话,告诉她8月中旬就要复员回乡。邓寿云在电话那头坚定地说:“8月上旬,我一定赶到复员大队,我们一起回山东种田。”
1957年8月初,邓寿云如期赶到复员大队,谁料,孙兆喜当天上午刚刚离开。原来,在办理复员手续时,为了调取档案,复员大队的干部找到已经移防到福建南平的孙兆喜原部队,部队得知孙兆喜的下落后,不让他退伍,并把他调回了南平。
接到调令,孙兆喜兴奋得立即就往部队赶,于是,他和邓寿云两个人,一个寻亲心急,一个归队似箭,就在同一铁路线上擦肩错过!得知这个消息,邓寿云心潮澎湃,连夜赶到火车站,她要立即去往南平,赶到心爱的人身边。孙兆喜到达南平老部队后,得知邓寿云正往这里赶,激动不已。
在南平火车站,孙兆喜接到了邓寿云,这是两人第二次见面。战友们商量举行怎样的欢迎仪式,一向沉稳的马助理员提出“今天就让他们结婚”的建议。他说:“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正巧是农历七夕节!”得知马助理员的安排,孙兆喜一个劲地傻笑,邓寿云也羞涩地低下了头。
马助理员对战友们说:“我带他俩去民政局登记,你们几个做准备工作。”于是,木箱上铺着报纸就是饭桌,七八样大盆菜往上一摆就是结婚宴。作为洞房的寝室,早已被战友们收拾得干干净净,门上还贴上了个大红的“囍”字。
结婚后,邓寿云跟随孙兆喜,沿着铁道兵部队建设祖国的足迹,辗转各地,不惧艰苦,四海为家。20年后,孙兆喜转业到武汉人民医院,邓寿云到了一家针织厂工作。如今,两位老人已到耄耋之年,安居在湖北省人民医院的家属大院里,一儿一女早已成家立业,享受着幸福恬淡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