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豪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315亿吨,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海平面上升、陆地减少、极端气候增加、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项难题。
过去,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行业的“压舱石”之一。去年,我国煤炭市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波动,煤炭价格飞涨,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以至于需要采取限电、有序用电等措施进行缓解。预计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扮演“压舱石”的重要角色。然而,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对能源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是环境保护的长远利益。
作为全球煤炭第一大国,在“碳中和”的框架下,我国煤炭及能源行业将走向何方?
为此,南风窗记者采访了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主任黄少中、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王群伟,与他们一同探讨碳中和及煤炭市场的相关话题。
南风窗:过去一年煤炭市场变化的动态过程是怎样的?
王群伟:自2020年12月,湖南、浙江等地陆续发布“有序用电”通知,针对“拉闸限电”的报道不时出现在新闻媒体中。随后,用电紧张现象由景观、路灯等少数用电领域扩散至生活、工业等更广范围,并由中、东部地区,逐步蔓延到全国多地。
到2021年9月下旬、10月初,全国共计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限电措施,国网湖南电力一度宣布全面进入“战时状态”,沈阳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交通信号灯断电等极端做法。
煤炭价格上涨是用电紧张背后的主要推手。从2020年4月起,无论是焦煤、动力煤期货合约结算价,还是各地炼焦煤、动力煤现货价均呈现飙升趋势。到2021年10月份,國内各煤炭品种的价格较年初均已上涨100%以上,为近10年来的历史最高点。
然而,多数品种煤炭价格此后又迅速回落超过50%,形成巨大的市场震荡,并波及多个关联行业。尽管如此,当前煤炭各品种价格仍处历史较高水平,短期是否继续回落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南风窗:最近一段时间,我国煤炭及电力市场供需情况如何,短缺及涨价情况是否有所改善?
黄少中:最近煤炭电力短缺的情况应该是大为好转。去年出现了比较罕见的煤炭价格疯涨的现象,最高涨到了两千多块钱一吨,正常价格在八百元左右。这在我们国家也是多年未见的现象。现在煤价回落得比较厉害,但还是比正常年份略高一些。电力供应已基本恢复正常,限电以及有序用电的情况已经很少。
林伯强:从历史角度来说,其实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煤炭价格还是比较稳定,真正涨得比较凶的就是去年。我觉得目前的煤炭价格走势应该是稳定下来了,冬季价格要往下走很多会很难。通常冬季是用煤的高峰,过了冬季之后,煤价就可能稍稍往下走了。
南风窗:造成煤炭、电力价格波动的原因有哪些?
黄少中:波动的原因我认为可以分为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煤炭供需失衡或者说煤炭需求的大幅增加,产能和供应没有跟上,来水偏枯、发电量减少,而电力负荷需求增加是煤价大涨、较大面积限电的表层原因。
此外,安全监管也对煤炭行业产生了一定影响。现在只要某地出现了煤炭安全事故,政府便会对其进行全面的整顿,这在客观上对煤炭产量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煤价上涨。
到2021年10月份,国内各煤炭品种的价格较年初均已上涨100%以上,为近10年来的历史最高点。
深层的原因是一些部门的调控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负荷会不会很快上升、产能应该如何平衡等需求预测,有关部门应该有相应的评估和安排,这方面宏观调控部门应该说做了些工作,但不太精准或及时。
此外,体制机制上也有一些弊病。比方说煤电联动机制,这是多年的老问题,直到去年发改委下发电价改革文件之前,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在这个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这个措施显得有些滞后,应该更早一些实施。
总体而言,此次缺电并不是一种常态,因为它不是硬缺电,而是一种非典型缺电,并不会成为一种趋势。因为我国煤炭产能很丰富,发电装机也很充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缺电不是一个生产力的问题,而是一个生产关系的问题。
王群伟:供需不匹配是导致价格波动的主因。我国率先遏制了新冠疫情蔓延,经济迅速复苏,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等引致大量煤炭需求。2021年前三季度,原煤产量增长缓慢,而火电、建材、化工等高耗煤产业快速回暖,需求缺口难以填补。此外,“拉尼娜”现象持续,冷冬事实推动居民取暖需求攀升,进而导致国内许多地区用煤、用电量增长迅速。2020年末起,我国暂停了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供需矛盾。
外部环境变化是价格波动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2021年,美联储持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并带动多国央行同步放水。美元的大幅贬值间接地通过全球商品通胀传导到了我国煤炭市场。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大量资金由其他领域投向了金融属性较强的能源商品市场,尤其是焦煤、焦炭和动力煤等煤炭期货市场,追涨的资本情绪进一步助推了煤炭价格的波动。
南风窗: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管控煤价?
王群伟:2021年10月以来,各级部门多措并举,从煤炭供给、政策让利、价格管制等多方面协同应对煤炭价格的波动。
供给方面,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动具备增产潜力的煤矿释放产能,国家能源集团等煤炭央企积极增加自产煤量与发电量。
政策让利方面,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等大型央企主动大幅下调长期协议煤炭价格,承诺煤炭出售价格上限,累计让利数千亿元,引导煤价回归理性。
价格管制方面,国家发改委对煤炭生产流通企业进行实地的成本调查,对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打击;同时,修订煤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方案,提升煤炭基准价,并降低调准频率,从而稳定市场情绪。大连商品交易所也通过提高焦煤、焦炭期货合约保证金比率等方式打击期货投机交易。
南风窗:2022年伊始,印尼禁止煤炭出口一个月。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进口源,此次印尼禁令会对我国煤炭市场造成怎样的影响?
黄少中:印尼禁止出口对我们国家应该是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我国能源除石油与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外,其他能源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因为我国煤炭产量比较大,在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综合管控措施后,煤炭供应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很多数据表明我们现在的煤炭产能在大幅释放,火电企业的煤炭库存也在大幅增加。
林伯强:从印尼进口的煤炭量本来就不多,我国一年煤炭进口3亿多,但是我国一年煤炭消费在40亿左右,而且如果只禁止一个月,市场有些反应,但其实影响不大。
南风窗:印尼的禁令是全球能源变化的一个缩影吗?
王群伟:印尼政府相关能源政策的出台,既是全球能源市场变化的缩影,也是新冠疫情大流行这一巨大黑天鹅事件所引致。事实上,印尼政府自2018年起便陆续出台政策要求本国煤企以低价出售一定比例煤炭给国内电力公司。但随着近年国际煤价持续上升,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高企的国际煤价让印尼煤企更加倾向出口,导致印尼国内煤炭供应严重不足。由此,印尼政府颁布煤炭出口禁令。
能源问题和政治、经济问题密不可分。近些年,无论是OPEC内部的貌合神离,抑或各国追求独立自主的能源政策,背后都与近年来逐渐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趋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使得各国经济进一步放缓,从而加剧了逆全球化势头。
我国一年煤炭进口3亿多,但是我国一年煤炭消費在40亿左右,而且如果只禁止一个月,市场有些反应,但其实影响不大。
南风窗: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碳中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刻意义?
王群伟:碳中和对于中国高质量发展既是严峻挑战又是战略机遇。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高耗能高排放的燃煤电厂、钢铁厂等工业项目众多,且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减碳技术短期内又难以实现革命性的突破。因此,实现碳中和的过程可能会给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带来挑战。
与此同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资源过度浪费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我国政府的一种积极、主动应对作为,有助于倒逼经济结构转型,加速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所以说,碳中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体现了我国履行国际减排义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南风窗:如何实现碳中和,有哪些方法?
林伯强:简单来说,实现碳中和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种是进行碳捕捉和碳汇。前者要求我们减少煤炭的使用量,后者以现有技术来看成本十分高昂,大约是发电成本的一到两倍,所以现在很少使用。一般来说,现在技术可以碳中和,主要是我们需要以更低的成本来进行中和。因此,目前碳中和主要依靠减少对煤炭的使用来实现。
南风窗:碳中和对煤炭产业是否造成冲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未来会是怎样的走向?
王群伟:碳中和愿景下,我国煤炭产业必然受到影响,具体表现可分为短期产业波动、中期产业调整与长期产业转型。
短期来看,有关部门出台各类相关“控煤”政策,传递给煤炭市场非常强烈的政策信号。也出现了部分行业主管部门采取“一刀切限煤”等粗放式管理现象。大量煤矿的关停使得短期产能遭受冲击,产业生态遭受较大冲击。
中期来看,煤炭企业将在开采模式、洁净煤技术、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智能化改造等方面更加体现绿色低碳要求。煤炭资源开采目的会从满足火电生产所需为主,逐渐转向为化工产业提供原材料。煤炭企业总体格局也将由“小而多”变得“大而精”。绿色金融支持可能会成为煤炭产业转型的关键力量。
长期来看,煤炭将逐渐平稳退出供能主舞台,转而成为提炼苯、焦炭、沥青等化工用品的原材料,并成为应急供能资源储备。
林伯强:从长远来看,最终煤炭产业就是要接近消失的。虽然我们中短期还是需要煤炭,煤价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也依然存在。但到了2060年,煤炭的使用可能就只剩一点点了,否则没法实现碳中和。因此,届时大型煤企都需要进行转型。我们的计算是,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可能占85%以上,煤炭的使用量可能要下降到5%左右,当然取决于碳捕捉技术进步。
黄少中:我们国家双碳目标的实施,能源行业是主要的领域,电力在其中又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此,碳中和对煤炭及电力这两个主导行业的影响是直接、深刻和长远的。
从方向上了来看,煤炭产业应着力向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并拓展清洁能源业务。煤化工产业应着力向价值提升、高端集群发展。煤电产业应调整定位,它的作用将不再是唯一的主要基础电源,而是为新能源的替代发挥支撑作用。同时要严控装机规模和优化布局。
南风窗:碳中和背景下,煤炭产业结构应该如何调整?
林伯强: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有利于煤炭企业的有序退出。到了2060年,可能火电还会保留下来,但利用率会变得很低。因为每年的煤炭量变得非常少,所以只能大公司存在,小公司消失。现在这个趋势有,但不是特别明显。如果现在就说把中国的煤炭市场做成几家大公司,这个时机还不成熟,因为中国的这个体量太大了,年需求达到了40亿,全球一半的煤炭都在中国消费。
南风窗:清洁能源是否可以替代煤炭资源,应如何发展?
王群伟:从发电、供能等用途上说,采用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已成为我国碳中和愿景下的共识。但是,能源转型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值得思考。首先,多数清洁能源技术尚处于中早期发展阶段,技术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当前,煤炭依旧是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其次,清洁能源技术的可靠性、实用性尚未完全走向成熟。如风电场风机停运现象主要就是由技术的稳定性所致。
未来集中式的新能源可能还是在央企、国企层面比较多。但是分布式的新能源有很多民企参与其中。
因此,能源替代应充分考虑实际生产条件,在经济发展与能源技术改革中寻求平衡,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实现供能舞台的更替。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煤炭储量丰富,且煤炭的多种提炼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这是清洁能源无法替代的。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无可非议。
林伯强:其实现在已经处于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的过程中,只不过它现在体量还比较小,只能逐步替代。每年大概替代1%,但是可以肯定清洁能源的体量在逐步做大,而煤炭的体量在逐步做小。所以说为什么需要40年,因为一时半会儿转不过来。目前的风电、光伏发电大概占总发电的5%,到2060年,大概会占到65%。目前煤炭占总发电的58%左右,到2060年大概会在4%~5%之间,这个数额是确定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碳中和。但这个过程具体怎么走,哪一步比较快,哪一步比较慢,还取决于很多的不确定性。
黄少中:现在新能源的发展是多元的、混合的。未来集中式的新能源可能还是在央企、国企层面比较多。但是分布式的新能源有很多民企参与其中。所谓集中式、分布式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规模、距離以及资金投入的区别。分布式比较适合民企,当然集中式里头也有一些很大的民企。我认为,将来的转型应该还是以央企、国企为主,民企进行补充,整个行业的发展呈现多元、混合的态势。
南风窗: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碳中和以及清洁能源的成本情况如何?
黄少中: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随着技术进步,清洁能源的成本在逐步下降,但是为什么有的新能源企业的成本不能马上降得很低?因为除了自然性成本以外,还有一些非生产环节成本。随着科技进步和改革规范,生产性成本和制度性成本都下降以后,将来清洁能源的成本还将持续下降,将来在一些地区出现每千瓦时0.10~0.20元的上网电价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