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学武
1月10日上午8点40分许,俄罗斯和美国的所谓“欧洲战略稳定”谈判在瑞士日内瓦拉开帷幕。俄罗斯代表团由外交部副部长谢尔盖·利亚布科夫和国防部副部长亚历山大·福明双双领衔,而美国代表团则由美国国务院常务副国务卿温迪·谢尔曼率领。会谈开始前,利亚布科夫先声夺人地放出狠话,“此次出使日内瓦并不是为握手而来,而是带着一个非常清晰,按照我们的条件要完成的任务而来”。
但就利亚布科夫这番话就可以看出,谁是谈判的发起方,谁是谈判的应对方。事实上,赶在2022年新年钟声敲响的前一天, 美国总统拜登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了个电话。莫斯科当时毫不掩饰地声明,电话是普京总统发起的,拜登总统是“应约”接的电话。
这次两个核大国领导人的通话时长,原定为20分钟,但通话超过了50分钟。电话会后白宫发布信息,宣称拜登向普京发出了“严重警告”,如果俄罗斯进攻乌克兰将会付出前所未有的“沉重代价”;克里姆林宫发出的信息则针锋相对,称普京告诉拜登,如果美国再次出手对俄国实施强硬制裁,两国关系将会“彻底崩溃”。
其实两位总统都在作秀。俄罗斯既没有立马进攻乌克兰的动机,美国也没有意愿通过新一轮制裁将俄美关系推向深渊。恰恰相反,这次电话峰会是两国领导人在为这次1月10日举行的美俄欧洲安全战略会谈相互摸底,试探对方的套路。
第一轮下来,普京似乎胜了第一局。过去几个月,他在俄罗斯与乌克兰边境集结了10多万人的精锐部队,摆开了要与乌克兰和北约军队决一死戰的架势。正当美国和欧洲日益担心俄军发动军事进攻时,普京命令他的外交部于2021年12月15日突然向美国发出照会并附上了一份俄国人起草的《美利坚合众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安全保证的条约》草案。
还没等西方国家琢磨清楚,普京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的时候,俄罗斯外交部于12月17日又突然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份《安全保障条约》草案的英译全文,并要求立即就此进行谈判。这一外交攻势可以说是莫斯科又一次让世人领教了俄国人在外交博弈中的精明、狡黠、泼辣和大胆。
从向美方提出条约草案到单方面公布草案全文,总共时间不到两天;而从公布条约草案全文到“请”拜登通电话的时间也总共不到两星期,这看上去像一个“赤裸裸”的最后通牒。普京向美国人表明,他不想再忍下去了,他要“一劳永逸”地和美国做个“了断”,一个以法律条文固定下来的“了断”。
普京要“了断”什么?俄罗斯的“悲壮诉求”尽在那不到两页纸,一共才含有八个主要条款的条约草案中体现出来。这一“最后通牒”不仅向全世界亮明了俄罗斯的底牌,也把美国逼到了不得不走向谈判桌的境地。
任何读过了俄罗斯人起草的《美俄安全保证》草案全文的人,都会不禁为普京的大胆倒吸一口气。如果美国全盘接受这个条约或带条件地接受这个条约的核心条款,那么未来欧洲的安全格局将会颠覆,美俄欧的未来战略利益将会重新定义,它们的外交和安全利益的博弈模式也势必会作出重大调整。
普京很聪明,他通过双边《条约草案》的形式,向拜登提出了单边咄咄逼人的要求。莫斯科的要求由四个核心要素组成:(1)禁止北约继续东扩;(2)禁止北约同原苏联加盟共和国进行军事合作(已经加入北约的波罗的海国家除外);(3)禁止双方在第三国部署中短程导弹和在本国领土上部署能攻击对方的中短程导弹;(4)禁止双方在外国部署核武器并撤出已经在外国部署的核武器。
如果美国全盘接受这些要求,欧洲未来的安全结构将不可避免地呈现一个全新的格局。这个格局可能是普京梦寐以求的格局,也是俄罗斯最终感到安全的格局。这个格局我们可以从普京《条约草案》四个核心要求的逻辑后果中推算出来。
这一外交攻势可以说是莫斯科又一次让世人领教了俄国人在外交博弈中的精明、狡黠、泼辣和大胆。
首先,一个新的,受到双方尊重与接受的,存在于俄罗斯和西方的战略缓冲区将会在欧洲东部出现。北约东扩的终结和北约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军事合作的废除将催生出一个新的地缘政治走廊,这个走廊会像一个地缘政治的飞地镶嵌在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将双方的军事接触与武装力量的对峙隔离开来。
对于俄罗斯来讲,因苏联解体而失去的周边势力范围部分将失而复得。战略缓冲区的建立,有利于莫斯科遏制欧盟和北约对俄罗斯周边地区,尤其是对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影响,避免一出国门便“撞见”北约和欧盟的尴尬情景。
其次,如果美国同意俄罗斯提议的禁止双方在第三国部署中短程导弹和在本国领土上部署能攻击对方的中短程导弹,则意味着美国愿意回归两年多前被其抛弃的《中程导弹条约》。同时也意味着俄罗斯也愿意约束甚至终止自己在中程导弹现代化方面的冲动,和美国一起将中程导弹移出核战略威慑的工具箱从而减轻俄罗斯的安全压力。
再次,倘若美国同意俄罗斯的要求,将部署在欧洲地区尤其是德国的核武器撤回美国本土,欧洲将成为一个除了法国以外的无核大陆。欧洲爆发核战争的风险会由此而得到降低。但由于法国的核武器并未纳入北约的核威慑战略之中,由于地理的原因,俄罗斯对欧洲的核威慑将获得更多的优势。
可能直到现在大家才恍然大悟,为何普京要陈兵10万于乌克兰边境。他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占领乌克兰,而是把美国和北约彻底挡在乌克兰之外。这位克格勃出身的克里姆林宫主人按照他设定的节奏,一步一步以军事高压手段把美国逼到了日内瓦的外交谈判桌。
这个外交攻势时间点的选择也透露出普京的精算能力。他刚刚完成国内的宪政程序,为自己至少在理论上执政到2036年扫清了障碍:近期执政到下届2024年俄罗斯总统大选也还有近三年的时间,这是一个黄金执政档期,竞选压力为零,足以使他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全力投入终结“北约东扩”的外交与军事博弈,一解“如鲠在喉”的历史心结。
他给华盛顿“最后通牒”的意图也再明显不过了:拜登政府要么接受俄罗斯的条件,签订“城下之盟”,从此划清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楚河汉界;要么冒一场美俄大战的风险, 中断“重建更美好世界”的宏伟大业,被迫回到他想抽身而退的欧洲,与俄罗斯在中欧地区展开一场美国难以取胜而且极不情愿的军事厮杀。
美国政府接受俄罗斯政府“谈判邀请”的速度似乎验证了普京的推算。华盛顿如此之快地被“请君入瓮”,除了表明它没有更好的选择之外,也凸显了拜登政府也有想尽快终结与俄罗斯没完没了纠缠的心态。更何况,重建与俄罗斯的战略稳定,以便腾出手来对付被定义为主要竞争对手中国的挑战,并集中精力处理国内事务,振兴美国经济,也是拜登求之不得的事情。
普京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让拜登心甘情愿地接受他的“最后通牒”。电话会议后,普京的助手们向外传话,“总统兴致勃勃,对今天与拜登总统的沟通非常满意”。这可能是说的实话,因为这次美俄战略沟通的议题设置和节奏推进均出自普京之手,莫斯科一开始就占了上风,掌握了“以武促谈”的主导权。
美俄的“默契”开始让欧洲人深深感到不安。欧盟“外交大臣”博雷利可能是第一个意识到风险正在逼近欧洲的欧洲人。他似乎意识到,欧洲再次被美俄“瓜分”的命运可能正在降临欧洲。加入美俄会谈,防止华盛顿和莫斯科以牺牲欧洲利益为代价达成所谓的“美俄战略稳定”,这个重要任务突然一下子摆在了博雷利的面前。
重建与俄罗斯的战略稳定,以便腾出手来对付被定义为主要竞争对手中国的挑战,并集中精力处理国内事务,振兴美国经济,也是拜登求之不得的事情。
在拜登与普京通话前夕,博雷利于2021年12月29日接受德国《世界报》的采访,严厉抨击莫斯科谈欧洲安全事务只邀请美国而撇开欧盟的做法不可接受。他说,“我们(欧洲人)不愿意也不允许自己只当一个旁观者。”莫斯科的眼中只有两个“瓜分自己在欧洲的势力范围”的国家,“这一点我们不接受”。“没有我们的参与,对任何涉及欧洲的事情都不得做出决定。”
拜登团队估计也听懂了博雷利的话,这愤怒之情当然也是撒向华盛顿的。但拜登政府的反应可能更让博雷利失望。美国并没有接受欧盟的要求向莫斯科提出让欧洲人也参与“欧洲战略稳定”谈判,而只是向布鲁塞尔做出保证,会尽力对欧洲盟友保持谈判的“透明度”,不会做出任何有损于欧洲利益的事情。
诡秘的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提醒欧盟,这次谈判的外交框架是拜登总统和普京总统建立起来的“美俄双边战略稳定对话机制”。言下之意,这个机制里面没有欧洲的位置,美俄谈判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没有欧洲的份儿。
博雷利极力要求欧盟也参与这次事关欧洲未来安全格局的重大外交谈判,一方面表现出对俄罗斯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折射出欧洲人对美国人的不信任。无论如何,博雷利对外界发出的信号是,美国并不代表欧洲。
这无疑是对美国谈判代表地位的削弱。俄罗斯在谈判中有理由会对美国未来做出的有关欧洲的承诺的可信度和可行性产生怀疑。尤其是在欧盟已经让世人皆知美国并不代表欧洲的情况下,拜登政府在谈判中讨价还价的底气会有所不足。单就这一点,普京通过提议美俄双边谈判从而加深欧美猜疑、分化欧美联盟的战略已经开始奏效。
欧洲人的猜疑并不是空穴来风,但欧洲也不是铁板一块。带着家小在德国住了多年而且说一口流利的德语的普京,对欧洲人心态的了解并不亚于欧洲的“老朋友”拜登。他为欧洲设计的新安全构架既会遭到一部分欧洲国家和人民的反对,也会得到一部分欧洲國家和人民的支持。
乌克兰是普京“新欧洲安全构架”的最激烈的反对者。这也完全可以理解。“缓冲区”的建立意味着乌克兰政治精英全面融入西方、进北约、入欧盟的梦想将彻底破灭。基辅的难处是,自己无法左右美国的态度,美国可能最终为了更重要的战略利益,和俄罗斯做交易将其“抛弃”。
这种担忧可能会一直伴陪着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他的团队。也可能是为了安抚他,美国总统拜登在元旦后上班的第一天就给他打了电话。两位总统具体谈了什么,美国做出了什么保证,外界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现在美俄谈判才刚刚开始,华盛顿一定是给基辅吃了几颗定心丸。
其中一颗定心丸应该是有关克里米亚半岛的事情。2014年普京通过“公投”和“加盟”的方式将克里米亚从乌克兰剥离出来后又重新纳入了俄罗斯版图。自那之后,西方国家就一直没有承认过这种方式的合法性,而是坚持认为这是一种有违国际法的“吞并”行为。
即使美国最终同意俄罗斯提出的《安全保证条约》,拜登政府也是会要莫斯科付出相当高的代价的。不可以设想华盛顿会在不提克里米亚前途的条件下给普京一个“安全保证”。
克里米亚半岛是俄罗斯最终绕不过去的一个坎。这个坑是普京给自己挖下的,美国和西方不会放过他。同普京签订一个《安全保证条约》而对克里米亚只字不提,相当于在国际法上认可了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非法吞并”,这是美国不想也不敢做的事情。
然而,期待普京为了美国的“安全保证”而将克里米亚这块好不容易吞下的“肥肉”又重新“吐出来”,也是异想天开。普京要是这样做的话,他就不是普京了。如果最终有一个因素可能让美俄谈判失败的话,那么这个因素可能就是克里米亚。
法国和德国是乌克兰加入欧盟和北约最为坚定的反对者。明里暗里这两个国家都在跟美国较劲。美国要用重武器武装乌克兰,德国横竖挡在那里,只愿意给基辅提供财政援助和网络设备,加强乌克兰网络战能力的建设。
在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中,美国是火上浇油,德法则是“宁事息人”,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调停者”。2014年的明斯克协定就是巴黎和柏林的杰作。俄罗斯和乌克兰被默克尔和马克龙各打五十大板,勉强停火。
如果最终有一个因素可能让美俄谈判失败的话,那么这个因素可能就是克里米亚。
明斯克对柏林一直耿耿于怀。不仅因为德国政府坚定支持北溪2号油气管道的完工,还因为德国人总是认为乌克兰应多些理性,少些情绪,不要一味与俄罗斯抗衡,不仅让欧盟为难,也缩小了自己的战略回旋空间。
许多德国人也认为俄罗斯的大国沙文主义比较讨厌,相信乌克兰向西方靠拢本质上没错。但他们觉得乌克兰不一定要以加入北约和欧盟的形式,来完成对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的认同。甚至有的资深德国外交官间接向基辅喊话,问他们为何不多向芬兰或者瑞士学习,既保持“民主自由”,也保持“中立自主”,在大国博弈中“游刃有余”。
法国对美俄战略谈判似乎乐见其成。自普京向美国发出“最后通牒”以来,巴黎显得很低调,既没有极力反对,也没有高声支持。但马克龙总统应该从内心深处对普京的外交攻势感到高兴。
对于这位爱丽舍宫的主人来讲,同俄罗斯达成一种新的默契,重构欧洲的安全格局一直是欧洲解除后顾之忧在世界舞台上大显身手的重要前提。但马克龙在欧盟内部一直“孤掌难鸣”,尤其是东欧国家的掣肘,一直让他收效甚微。这次普京自己出手干出了他想干而没法干的事情,马克龙又何乐不为?
东欧国家最为担心的是美俄和解。历史和地缘的因素无法使他们信任自己的东部大邻国。德法对俄罗斯的暧昧使他们别无選择,只能义无反顾地把希望寄托在美国的身上。如果这次拜登真让普京的魅力攻势给拿下了,波兰和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可能会极度沮丧。
回到欧盟层次上,“外交大臣”博雷利对美俄绕开欧盟开展“战略稳定”谈判的反弹可能更多的是出于“面子”问题。堂堂的欧盟被两个域外大国当作“交易的对象”确实是让他很没有尊严的事情,通过大声抗议来挽回颜面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普京和拜登若真能谈成一个美俄关系的新格局,对欧盟总体上也是一件好事情, 更何况长期与俄罗斯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况对欧盟也是一种负担。
与俄交恶不仅造成内部分裂,而且也扩大了对外部世界尤其是对美国的依赖。说不准普京的战略“缓冲区”和“无核区”方案能够优化欧洲的战略环境,降低欧洲卷入核战的风险,最终造福于欧洲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