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义
最近一段时间,西安的疫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作为一个人口超过1200万的超大城市,西安这次的疫情,被认为是武汉封城之后最严重的一次。相信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西安的“封城”能尽快结束。社会经济生活恢复正常。
由于病毒不断变异后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链多点暴发并且隐秘等原因,像西安这次遇到的早期疫情失控的情况,不会是最后一次。同时,与不少西方国家如今的“硬闯”思路不同,我国仍然坚持动态清零的防控总方针,像西安这种超大城市为了短期内控制疫情而接近武汉式的“封城”,也可能不是最后一次。
这对超大城市的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西安发生的孕妇流产等事件,就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
针对多起看病难就医难突出问题,1月6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医疗服务保障工作,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作了检查。她指出,发生这样的问题十分痛心、深感愧疚。防疫期间,医疗机构决不能以任何借口将患者一拒了之。
当天下午,西安市卫健委主任在新闻发布会上鞠躬道歉:“在这里,我代表市卫生健康委对这位患者深深地道歉,对疫情期间特殊人群就医通道不顺畅、工作要求落实不到位表示深深地道歉。”
一旦封城,正常的社会运转停摆,但民众的基本需求(吃饭、就医等)不等人,就需要能够启动应急机制来满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问题,也正是在“封城”最初一段时间暴露得最充分。
事实上,对于疫情期间如何救治孕产妇,国务院在2020年就出台了文件,明确要求坚守母婴安全底线。文件规定得非常详细,比如对邻近预产期的,要协调落实产检及分娩机构,并及时通知到人,确保衔接。
但是,要把文件的规定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细节问题需要执行者去完成。尤其是在“封城”开始那段较为混乱的时间,需要执行者的责任心和办事能力。
西安一位市级机关干部就这样介绍过下沉到基层后面临的困难:在封控两三天后,“特殊人群的就医保障问题就凸显出来,有半夜监听不到胎儿胎心的孕妇,有羊水突然破裂的高危产妇,有透析病人,有在家练单杠摔伤的,有切菜切到手的,甚至还有不能停药的精神病人……”
因此,工作专班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甚至要“不惜动用一切或公或私的关系和力量来解决这些疑难杂症,例如我们曾想用床单或被子将高危临产孕妇抬下高层,幸亏借到轮椅才长舒一口气;又由专班班长动用私人关系辗转联系到医院,由专班的队友用私家车将产妇及时送入院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孙春兰召开的专题会议就提出,孕产妇等急需就医的,要设置定点医院,保障连续的医疗服务。每个区都要安排定点医院负责接诊,由社区安排专门的车辆,给予通行证,开通绿色通道,点对点接送病人到医院。
如果这样的绿色通道能在封城一开始就立马启动,孕妇流产事件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而在孕妇流产事件中,有一个细节是,孕妇晚上8点多到达医院,在门口由于核酸问题无法入院,一直等到晚上10点多,悲剧发生。显然,医院相关人员是为了免责而拒绝没有核酸检测的临产孕妇就医。
前述專题会议也明确提出,对危急重症患者,不论有没有核酸证明,在医护人员做好防护的前提下,都要第一时间收治。
这也让人不得不思考:在强问责的时代背景下,治理必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疫情防控的任何普遍适用的文件,必须有足够的细则。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合成谬误:局部的“合理”,比如医疗机构为了免责而拒诊,导致的是整体的谬误—母婴安全的失守。
当然,如果一个地方治理水平较高,即使自上而下的文件没有细则,也能防止合成谬误的发生。也就是说,强问责必须和较高的治理水平结合起来,如果是强问责和弱治理的组合,那有可能导致的是日益增多的“甩锅”卸责,然后上级不得不再次介入,进行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