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进官
东进北上,是新四军建军初期的主要发展方向,这期间,党中央对新四军的作战任务和行动方向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毛泽东于1938年2月4日致电项英、陈毅指出:目前最有利于发展的地区在江苏境内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扩大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基础。
自1938年6月至12月,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在茅山及周边地区与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200余次,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新四军军威初显,为东进北上奠定了基础。
面对新四军东进苏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态势,国民党如坐针毡,于1939年元月在重庆召开的五届五中全会上,抛出了“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针。
新四军内有人担心新四军东进北上抗日会冲破国民党的限制,会破坏统一战线。为消除思想疑虑,1940年5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电示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分会,就抗日战争和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问题再次明确指示:在一切日本占领区和战争区域,应强调统一性,不应强调特殊性;不论在华北、华中或华南,不论是八路军、新四军,均应不受国民党的限制,独立自主的放手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毛泽东在中央起草这份对新四军的指示时特别强调:不论在江北或江南,均有敌人,均在抗战,因此均能够发展,均应该发展……不要别人委任,不靠上级发饷,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根据地。由于新四军各支队对党中央“五四”指示贯彻有力,執行坚决,促使军力快速增长,至1940年底,新四军军部及三支队为10770人,苏北指挥部12000人,江南指挥部3500人,江北指挥部18800人,八路军四纵队13400人,五纵队18185人,豫鄂挻进纵队1200人,全军总兵力达88744人。
新四军根据地迅速扩大,第一二支队东进苏南、挺进苏北,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和以黄桥为中心的横跨长江两岸的两块根据地。第三支队转战皖南保卫军部,第四、第五支队在皖东、皖中站稳了脚根。
1941年1月17日,蒋介石在皖南事变后发布命令,公然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番号。同时部署国民党军队向新四军、八路军等大举进攻。中共中央则采取针锋相对的斗争策略。1月20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1月25日,新四军重建军部大会在盐城召开。新四军重组后整编为7个师,总兵力9万余人,比建军时的1万余人壮大了近9倍。
重新组建的新四军以崭新的面目展现在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1941年1月27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发出关于打破国民党进攻及日伪“扫荡”的指示,要求华中全党、全民“加强建立与巩固根据地的工作。”根据指示精神,4月新四军从组织上进行了调整: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组建华中局统一领导;苏中军区成立,设4个分区(地委),同时建立各地区中共地委、行政专员公署和军分区;各师部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师军政委员会(师党委);加强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
至1945年8月,重新组建的新四军由9万余人发展到31万人,新四军活跃在苏、浙、皖、鄂、豫5省广大地区,建立了8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光复国土面积25.3余万平方公里,根据地人口达3400余万,累计对日伪作战2.46万余次,毙伤日伪29.37万余人,俘日伪军12.42万余人,另外接受5.4万余名日伪军投诚、反正,浴火重生的新四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中人民的长城。
(责任编辑 孙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