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政, 郝智敏, 康 康, 黄 强
(湖北省地质局 第二地质大队,湖北 恩施 445000)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已难以满足广大民众的需要,这就要求旅游产品的供应更加多元化,对旅游资源文化和科学内涵的挖掘更加深入,旅游业重心也将由满足人们的基本旅游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因此,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旅游地质资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服务,能够更好地提升旅游品质,对旅游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湖北省委、省政府亦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旅游发展,要求按照“大战略中的大产业”推进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打造旅游经济强省。恩施州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2],而宣恩县则是恩施州旅游核辐射区上的发展龙头。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开始重视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3]。中国也在21世纪初出台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指南(2002)》《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2014)》《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等一系列技术文件,建立起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地质公园体系[4-5]。尽管如此,但目前尚未对数量占多数的省级以下地质遗迹资源建立保护措施。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和适度的开发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6]。
伴随“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建设的自然资源观的树立,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一系列农村发展模式被提出,尤其是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的发布,为遍布在广大农村乡野的低级别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2020年3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确立了以“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地质文化村建设理念,正式拉开了地质文化村建设的序幕[7]。
本文通过在湖北省宣恩县开展的全方位的地质旅游调查工作,研究和探索在宣恩县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开发新的乡村旅游模式的可行性,并针对未来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应对策略。
宣恩县地处湖北省西南边陲,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2镇、7乡、282个村、2 686个村民小组,人口总数为33.52万人,国土面积2 749 km2。宣恩县是一个以农村经济为主的山区县,是湖北省主要贫困县之一。
宣恩县有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的12个少数民族,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以巴土文化为主源,与其他族类的文化交流融合、演变、发展,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宣恩县属云贵高原延伸部分,地处武陵山和齐岳山交接部位的褶皱山地,山脉走向与地形地貌特征严格受区域构造控制。境内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较大,约占全县面积的60%以上。自白垩纪以来,境内一直处在间竭性抬升之中,因此形成了五级不同地文期、不同高程的剥夷面。县境内横亘着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山岭,形成许多台地、岗地、小型盆地、平坝、横状坡地和山谷、峡等地貌,众多的山体形成的亮丽风景线为宣恩县打造成观光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基础条件。县域内河网密布,纵横交错,以中部的龙崩山为分水岭,形成东南与西南两条河流,东南主要是酉水及其支流,汇入洞庭湖,西南主要是贡水河,向北流入清江,众多水系与峡谷形成了大量各具特色的跌水与瀑布,是观光旅游的重要资源(图1)。
图1 宣恩县地质遗迹景观分布图Fig.1 Landscape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relics in Xuanen County1.岩溶地貌景观;2.峡谷景观;3.湖泊景观;4.河流景观;5.瀑布景观;6.构造窗;7.矿业遗址景观;8.典型剖面景观;9.古生物化石景观;10.乡镇名称;11.乡镇界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8]相关标准,结合 2019 年实施的“恩施州宣恩县地质旅游资源调查项目”阶段性成果,将宣恩县境内初步查明的46处重要地质遗迹景观划分为2大类、6类、11亚类。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部及西南部较多,中部较少(详见表1)。
表1 宣恩县地质遗迹景观分类表Table 1 Classification table of geological heritage landscape in Xuanen County
地质遗迹资源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具有重大科学价值、观赏价值的地表形态和保留在岩层中的生命遗迹及地质构造遗迹。而地质旅游资源指的是可以被人们开发利用并转变为具有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地质遗迹资源[9]。
宣恩县地质遗迹资源类型齐全丰富,有跨度很大的森林景观的垂直分布及其优良的生态环境、山地峡谷漂流旅游资源、秀美多姿的水域风光、雄浑的山地峡谷景观。根据调查区地质遗迹景观开发利用情况,分为A级景区、非A级景区、乡村旅游景区以及未利用四大类。其中A级景区1处,约占调查区地质遗迹景观数量的2.17%;非A级景区5处,约占调查区的10.87%;乡村旅游景区7处,约占调查区的15.22%;未利用地质遗迹景观共33处,占调查区的71.74%。
对比2016年华中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湖北)项目成果,截至2019年,A级景区依托地质遗迹资源占比64.1%;4A级以上景区依托地质遗迹资源占比达79.17%[10]。可见地质遗迹资源是未来宣恩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对地处欠发达地区、开发价值较高的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往往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腾飞[11]。零散分布的地质遗迹景观,依托其独特的地质内涵,同时结合优美的自然农村生态环境、浓郁的土家民族特色,更适合构建相宜的乡村旅游模式,实现农民脱贫致富,是宣恩县未来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和根本要求。
目前,国内开展的乡村旅游都在朝着集观赏、度假、游乐、参与、购物和学习考察于一体的复合型方向发展。怎样建构适宜于宣恩县乡村旅游的布局模式,对未来宣恩县旅游发展有着重大意义[12]。宣恩县的旅游产品开发在过去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形式单一,观念陈旧,因而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效益不甚明显。故而亟需寻求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品级的提升,以期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旅游产品,整体提升旅游产品的品牌优势,促进宣恩县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效益的整体提高。
地质文化村是基于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将乡村特有地质、人文资源与乡村建设相结合,深度挖掘地质内涵,发展特色产业与经济,形成集地质科普、文化传承、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乡村[13]。
针对县域内地质遗迹资源禀赋高、品质高、基础设施条件好、生态环境优良、历史人文厚重以及区位和交通便利的村(镇),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地球故事与村镇历史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融合、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融合,进行山水特色型村庄、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和申报等,打造“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宜居宜业宜旅宜养新农村、新乡镇。本文列举两处符合条件的乡村。
4.1.1木龙寨村
(1) 区位交通便利。景区位于宣恩县沙道沟镇北东50°方位约13 km;宣恩县南东150°方位约30 km。自沙道沟镇沿S325公路可直抵木龙寨村。
(2) 基础设施。木龙寨村修建有文化舞台和广场、亲子娱乐设施、停车场等等,让游客不仅可以呼吸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也可以亲子互动,让短假游、周末游充满乐趣。另外,村庄拟建沿山徒步道及其他游览娱乐设备,民宿及餐饮设施一应俱全。
(3) 景观资源。
① 佘太洞地质旅游景观。佘太洞位于木龙寨村北西300°方位约1.5 km,洞口坐落在倒流水半山腰上,洞体为厅廊式组合,本次调查总长800 m,三维空间形态比较特殊和复杂,洞穴内有一个主洞四个支洞,分上、中、下三层。除洞口往里80 m一段外,后面其他厅室和廊道几乎全部受到后期化学沉积物的充填和覆盖。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十分发育,犹以一处鹅管景观甚为壮观,鹅管之间还生长出横向延伸的针状和毛发状石枝,以及大小石瘤,反映了不同形式水的协同和迭加沉积(照片1)。高大、粗壮而又形态多变的石瀑、石帘、石壁、石柱、石笋等从洞顶直达洞底,宽达10~20 m,美景数不胜数。
照片1 佘太洞次生沉积景观Photo 1 Secondary sedimentary landscape of Shetai cave
② 原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木龙寨村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1 578人,常用耕地面积122.53 hm2。依托于当地优秀的自然景色资源及农副产业,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村庄坐北朝南,视野开阔,梯田面积达到1.2 km2,其特色富硒大米更是畅销国内外(照片2)。沿梯田修建有木质游步道,可观赏原生态富硒大米的生长环境。
照片2 木龙寨村富硒大米基地Photo 2 Selenium rich rice base in Mulongzhai Village
4.1.2清水塘村
(1) 交通便利。村庄位于高罗集镇以西约9.6 km,自高罗镇沿001乡道往西行驶20 km即可抵达,交通方便。
(2) 基础设施。清水塘村修建有风雨桥、观光平台、凉亭、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完善,景点之间道路通畅,无论驾车游览还是徒步观景都能无阻通行。另外区内民宿和餐饮一应俱全,后续正在建设其他观光娱乐设施。
(3) 景观资源。
① 清水塘村天生桥。清水塘村天生桥地质构造上位于高罗镇背斜北西翼,地貌上处于第四级岩溶槽谷内,发育地层岩性为寒武系上统娄山关组二段灰色中—厚层灰岩夹云质灰岩,局部见硅质条带。天生桥主要受经过桥体的主节理控制,节理走向151°,岩体裂隙长期受雨水侵蚀、溶蚀之后在重力作用下岩块逐渐塌落,最终形成天生桥(照片3)。桥体走向65°、高35 m、宽49 m、厚8 m,桥宽仅10 m,在截面上呈高拱形。
照片3 清水塘村天生桥Photo 3 Tiansheng bridge in Qingshuitang Village
② 清水塘村石拱桥。清水塘村被誉为“鄂西九寨沟”,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庄完好地保存着淳朴自然的原生态风光,更被评为湖北省“最具影响力十大美丽乡村”。民族特色浓郁的土家建筑点缀在青山绿水间,18座石拱桥顺水而建、倒映水面,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徐徐展开(照片4)。一路风光,一路美,每一个角度的清水塘都是独特的风景。所看的每一处,都好似一幅山水画,清清的河水,见底的河床……
照片4 清水塘石拱桥Photo 4 Qingshuitang stone arch bridge
③ 清水塘村风雨桥。风雨桥原址为引水渠,后由浙江对口单位援建,在原水渠基础上搭建如今风雨桥(照片5)。桥体长62 m、高12 m、宽3.6 m,建筑风格兼具典型民族风格和美观性,为清水塘村新增一处靓丽风景线。
照片5 清水塘村风雨桥Photo 5 Wind and rain bridge in Qingshuitang Village
对于地质遗迹资源丰富,但现阶段乡村基础建设、人文资源等条件未能达到申报地质文化村(镇)条件的地质遗迹景观,可通过链接目前已建设好的旅游景区开发成乡村旅游区。不仅能有效地利用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更能使此类地质遗迹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达到“以点带面,大小互荣”的局面。以下列举两处符合条件的乡村。
4.2.1洗草坝乡村旅游区
(1) 交通优势。景观点距椒园镇直线距离22 km,有乡村公路直达,自椒园镇驾车约1 h,附近有水田坝山水茶园和曜天眼(罗圈岩天坑)景区。
(2) 地质遗迹资源优势。洗草坝盲谷河滩生态环境优良,是难得的同时具有高等级地学价值和高质量生态环境的优选之地。
盲谷是指地表河流流至石灰岩地区再流进落水洞而形成的没有谷口的河谷。旅游区地表河流长约4 km,共计24处转折,最大弯曲度160°。河流自北向南最终流入消水洞,形成如今天然盲谷河滩。
(3) 周边环境优势。洗草坝盲谷河滩可以结合周边水田坝村和罗圈岩村的旅游资源进行联合开发,形成闭合环线。
4.2.2黄坪村旅游区
(1) 交通优势。黄坪村位于椒园镇西北约1.5 km,毗邻椒园镇,距已建的曜天眼景区仅6.4 km。
(2) 地质遗迹资源优势。区内主要地质遗迹景观为白玉洞,洞内发育大量鹅管、石钟乳、石笋、壁流石和钙华池等次生沉积景观,最引人瞩目的是位于末端的钙华池——“祥云梯田”,其成因是裂隙水自上而下冲刷、溶蚀形成形状犹如天上祥云般的大规模钙华池景观。另外洞壁和洞顶发育大面积壁流石,可见诸如“大象”、“弥勒佛”、“三圣山”等象形石。“祥云梯田”钙华池景观是目前湖北省已发现的在景观规模和地学价值上均具有较高等级的资源。
(3) 周边环境优势。依托曜天眼景区,可串联至曜天眼景区的旅游线路内,达到旺季分流人群、淡季吸引客源的目的。未来将以椒园镇为中心,形成新的地学科普旅游专线,让游客能同时了解不同的地学景观形成的过程和意义,体验不同的地质遗迹景观美景。
(1) 过分强调以行政区划为格局的开发模式,破坏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完整性。由于缺乏科学的区域旅游规划,目前宣恩县的旅游开发各乡镇、村均局限在自己的行政区域内对已有行政管辖权的地质遗迹景观进行规划和开发,因此造成各乡镇旅游市场管理体制上的分割,特别是造成了旅游资源的分割,破坏了地质遗迹景观组合的完整性,降低了地质遗迹景观的品质。在没有统一规划的形势下,很难产生一个明确的开发战略目标,造成景点分散、产品开发竞相模仿、趋同化倾向严重的现象,致使整个宣恩县的地质遗迹景观产品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影响全县旅游产品整体吸引力,主题品牌难以建立。
(2) 粗放型、落后的开发方式,产品结构与功能单一,旅游产品退化,严重制约了地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粗放型、落后的开发方式对地质遗迹景观的开发都是简单呈现式,或加以迷信、鬼神之类的诠释,忽视地质遗迹本身的科学价值,对现有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旅游景点在空间分布上相邻而不集中,规模不大,资源互补优势得不到发挥,开发没有突出自己特色,景观单一、景点分散,多数景区(点)以参观为主要内容,对旅游的外延认识非常局限,没有激活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链,旅游产品生命周期退化现象明显,早期开发的产品吸引力下降,重游率低。
(3) 尚未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客源有限,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水平仍处于全国的后进状态。宣恩县旅游开发和市场推广已经开展,但至今未能形成品牌,旅游吸引力大打折扣,以致投入和产出不符。旅游生产力水平不高(包括旅游劳动对象、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人才,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经营方式,封闭的旅游宣传促销手段、方法,旅游综合效益不高,在产品销售和接待组织上也存在问题,这些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宣恩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4) 地质遗迹景观开发理念落后,科学内涵未能深度发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地质旅游依托于地质遗迹资源,是地球在漫长的地史期由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保留下来的地球历史的真实记录,每一处地质遗迹都蕴藏着深邃的科学内涵,是满足旅游者在旅游中崇尚科学需求的最佳目的地。宣恩县地质遗迹景观的开发仅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次上,没有深度发掘地质旅游产品的科学内涵,没有尊重科学规律,难以使游客体会真正的科学魅力,未能建立科学旅游品牌。此外,在开发地质遗迹景观时,未能注意地质旅游景观的脆弱性,一些不适当的开发方式,已经造成对景观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保护地质遗迹景观的宣传教育还远未做到。
5.2.1地质文化村建设的对策
(1) 发挥地质遗迹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各类资源内涵。不同区域的地质遗迹景观特色是不尽相同、各具特色的[14]。在开发地质遗迹景观时,既要认识到地质遗迹景观所蕴含的科学内涵,也要解释现象的成因,追溯它所代表的地质时代背景。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又能突出这种科学研究价值和科学普及价值。
(2) 完善基础设施,合理规划设计。加快水、电、住宿、道路等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交通网络,特别是联系城乡的旅游公交车的开通以及自驾车的路网建设。而村内需要首要建设串联主要景观点的游步道和休憩亭,同时根据资源分布特点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3) 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永续利用地质遗迹资源[15]。可持续发展旅游又被译为永续旅游。而地质遗迹资源中不可再生的地质遗产,它比其他地质遗迹资源更加脆弱,更加容易遭受破坏,过度的开发必然影响它的生命周期,因此,要特别重视保护,在新的开发和规划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5.2.2乡村旅游区开发的对策
(1) 依托地质遗迹资源,打造特色乡村品牌。宣恩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途径,支持开发地质遗迹资源禀赋高、品质高的乡村旅游,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乡镇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乡镇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打造宜居宜旅宜养的乡村休闲旅游品牌。
(2) 整合区内旅游资源,打造“旅游+文化”综合体。区内除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外,还有古朴的民俗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景区建设需要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组合,形成不同的旅游体验区,如民俗体验区、地学探秘区等,打造综合旅游景区,给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同时还要进行旅游产品创新创意,推出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既享受到旅游乐趣,也能留下美好回忆。
(3) 开发特色旅游新产品。以地质遗迹资源为基础结合当地正在发展的生态农业及蔬果采摘,发展循环农业、科普农业,在做好原生态农业品牌的同时,吸引游客驻足游览地质美景。建设摄影基地、地质科普基地,发展研学旅游,组织摄影大赛等活动项目,建成乡村旅游示范区。
(1) 通过开展宣恩县地质旅游资源调查,初步查明46处重要地质遗迹景观,可划分为2大类、6类、11亚类,其中33处地质遗迹景观目前尚未被开发利用,占县域的71.74%。
(2) 针对宣恩县未开发利用的地质遗迹景观,建议将地球故事与村镇历史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融合、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融合,进行山水特色型村庄、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和申报。
(3) 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利用对策,可为宣恩县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