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波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类型中最重要的一种,担负着社会政治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是人民群众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与地方发展政策,将党和政府的声音向千家万户传递的重要途径。时政新闻记者是对时事政治信息进行加工形成时政新闻的重要主体,确保时政新闻采访报道质量,就必须保障时政新闻记者具有良好的采访素养。
新时期,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为确保时政新闻价值,记者必须具备较高的采访素质,坚持正确性,在坚定政治立场正确的同时,保证时政新闻内容的正确性,充分维护时政新闻报道的严谨与权威;要保持敏感性,深入挖掘时政新闻背后的深刻内涵;要适应融合性,加强对融媒体发展趋势的适应性,创新采访方式,使时政新闻采访报道契合大众需求。
时政新闻是新闻记者对时事政治领域信息进行的新闻报道,时政新闻记者采访内容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领导的日常时政活动,因此必须要确保新闻的正确性。尤其是当前媒体传播渠道广泛、信息传播速度快,时政新闻采访报道的正确性直接关系到其对社会主流舆论的引导。在此背景之下,时政新闻记者必须要坚守正确性,不断提升新闻采访报道质量,确保时政新闻报道权威、严谨、规范。[1]
时政记者要坚守的正确性是什么?笔者认为,时政记者所应当坚守的正确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方向正确性,这是最基础、最根本的要求;二是基本常识正确性;三是内容正确性。其中,前两方面不必过多赘述,而内容正确性则需要记者在采访阶段就全面正确获取信息。一方面,记者在采访中应当积极实施上下相结合的策略,在采访前,加强学习上层相关政策及资料信息,并将其与基层具体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进行基层采访报道中,进行上层与下层信息的对比核查,既可以挖掘新闻关键点,又能够确保新闻合理性、真实性、严谨性,使新闻报道能够有效反馈政策法令的实施。另一方面,重视采访过程中的点线面串联。时政新闻大到关系国计民生,小到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因此,记者在采访工作中,必须树立全局意识,全面分析采访问题,确保其能够以小见大、以一代全,从而能够使受众充分了解明白时政新闻所要表达的精华内容,发挥时政新闻社会引导作用。
在对本地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中,笔者曾在2017 年和2020年两次对同一贫困户进行了采访报道。2017年报道中,是跟随当时市委书记下基层视察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时,所到的一户贫困户家中进行的采访。当时采访重点报道了贫困户的实际贫困情况。2020年,在我国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笔者又将采访目光放在这户贫困户身上,对其进行回访。在采访中,贫困户户主激动地说:“我真想亲口告诉书记,我家去年已经住进了新楼房,申请了脱贫,我已经不是贫困户了!”笔者将这富有感情的画面记录了下来,并同时调出之前的新闻报道,进行了采访报道。这一报道不仅能够以小见大,同时通过强烈的对比,生动展示本地脱贫攻坚取得的重要成果,也使得脱贫攻坚系列报道具有联系性和真实性。
新闻学中,新闻敏感性就是记者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的能力。保持敏感性也是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重要素养。时政新闻往往关系到每个人的社会生活,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时政记者的新闻敏感性要求更高。始终保持较高的新闻敏感性,挖掘时政活动背后所蕴藏的新闻价值点,是其应当必备的采访素养。[2]
具体来说,时政记者应当善于捕捉新闻采访内容中的细节,形成时政新闻亮点。在对时政活动的新闻报道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程序化、套路化的模式,这导致时政新闻在大众印象中就是枯燥乏味的例行公事表述。时政记者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用敏锐的眼光发现新闻采访中的细节。而对新闻采访中有生命力的细节提取往往需要记者抓住一瞬间的灵感并在脑海中进行分析加工,因此在时政活动中通常难以把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养成了每次参加会议活动时,都会对领导的讲话进行全程录音,并关注领导在脱离材料后的即兴发言,然后在采访结束后,对录音进行仔细的梳理与提炼,挖掘讲话、即兴发言背后所蕴含的新闻点,延伸时政新闻报道内涵。[3]
此外,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应当学会从侧面信息中进行时政采访。时政活动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和相对性特点,记者有效推动时政新闻采访,可以采取从已经发生或是正在发生的时政活动中侧面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将其与正在进行的时政事件进行对比,从而加强时政新闻的深度。但需要注意,记者在选取事件信息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确保侧面信息对时政新闻具有烘托与推动的作用。例如,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开幕会相关报道中,笔者并没有直接将新闻采访报道放在十九大开幕会中。这是因为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社会大众通过网络直播就能够直接观看十九大开幕现场直播,如果一味进行开幕会的报道讲解,则会使新闻价值大打折扣。因此,笔者对本县著名的残疾人电商团队收看十九大开幕式时的场景进行了采访报道。这一电商团队全部由残疾人组成,他们自立自强,通过电商经营,不仅实现了自力更生,过上了好生活,同时还帮助当地农民实现了发家致富。在十九大盛会召开之时,笔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通过描绘普通人的奋斗历程,讲述平凡人物顺势而上、立志成事的感人故事,用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报道,增强了十九大主题报道的亲和力。
媒体融合是互联网发展下的必然趋势,同时对新闻记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时政新闻记者提高采访报道质量,则必须适应这种媒体融合性,不断提高自身对信息化采访报道方式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采访工作中,面临的受众需求与采访途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从而对新闻严肃性、权威性的要求更高;同时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对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时效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还受到了技术壁垒的束缚。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固有形式,记者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智能产品的应用,提高采编技能,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4]
新闻漫画《补短板》 商海春/作(新华社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时政新闻记者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开始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发展。例如深圳卫视与壹深圳客户端进行了联合制作,向大众推出《晚间报道》栏目。这是一档全媒体时政观察类节目,节目对新闻采访报道形式进行了全面创新,记者不仅仅在幕后深入到现场进行采访,同时也是节目的主持人,走向台前,负责播报新闻、与嘉宾进行连线。又如,在2019年的两会报道中,安徽省、江苏省等地方广播电视台记者都以vlog视频的形式出现在画面当中,将采访画面制作成新闻视频进行报道。这种形式将时政新闻采访与报道工作有效整合,创新了时政新闻呈现方式,让受众跟随记者的第一视角,深入了解时政新闻内容。
在此背景之下,笔者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能力,不断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发展,适应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需要。在2020年“新春走基层”中,笔者戴上口罩走进了社区防疫一线,对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进行了采访,捕捉一线工作者全力以赴、抗击疫情的感人瞬间,并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向受众传递基层疫情防控举措和进展,传递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展现了媒体人应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