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泽
新闻采写中,从新闻价值的准确判断到角度和题材的精准选取,再到稿件的撰写,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科学指导作用贯穿始终。作为一个省级党报驻地方站20多年的记者对此深有体会。本文结合驻站采写的一些新闻实例,就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指导新闻采写谈点浅知拙见。
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指导的新闻采访,很易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新闻采访,是采访者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也是采访者通过观察、倾听、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新闻采访实践活动要想对客体进行客观公正的认识,必须有科学理论进行指导和分析,而这一理论非马克思主义哲学莫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经实践证明的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新闻采访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科学指导下,才易驶向成功。陆定一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义不言自明,真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而客观事实属于存在、物质的范畴,报道属于精神、意识的范畴,这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然而,报道是事实的报道,并不是简单的“具体真实”,更不是空洞的议论,而应是“总体真实”,这才符合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及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观点。可见,新闻采写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指导下,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完成新闻传播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1]新闻工作当然也不例外。新闻采访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指导下,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分辨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主流,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辨是非、分真假、断美丑,写出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的新闻报道。
新闻采访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很多,诸如眼前的事实信息是否具有新闻价值?选择的报道角度和题材是否精准?等等,总结这些年的新闻采访经验,归纳起来就是,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去思考、分析和判断,定会收获精彩。
记者所驻地建市只有二十多年,建市之初,该市提出了发展杨树产业,当时执政者的出发点是,杨树是速生林木,10年左右便可产生经济效益,群众也很认可,都称其为“绿色银行”。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矛盾性,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转化。同时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找准重点。记者据此观察分析这一产业,不断调整新闻采写视角。从杨树改善生态、致富百姓等角度,采写了《61根杨树条“长”成生态富民大产业》《一棵杨树长成的亿元产业》等一批稿件。但杨树品种单一又带来了满天飞絮等问题,只是由解决主要矛盾而带来的次要矛盾。于是记者又从木材产业转型升级、杨树品种更新改造等角度,采写了《一根木一根纱领舞转型升级》《生态再造,宿迁将告别千村一“杨”》等多篇稿件。
新闻采写过程中,采写者应学会用矛盾的思维,去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样,报道的视角才会找得精准。
新闻的真实,既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也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新华通讯社原总编辑南振中认为,“事物的本质总是透过许多‘泡沫’一样的现象表现出来的。”[2]显然,表象很易掩盖本质。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指导下去分析,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
记者驻地所属某县20世纪九十年代曾是一个全省闻名的穷县。当时宽带网刚出现不久,一名农村妇女到县电信局要求装宽带,电信局的同志认为她是在开玩笑。因为装宽带当时连地方政府机关都不敢想。一个农村妇女装宽带网干吗?其背后真相令人好奇。记者深入采访发现,这个村是完全的花卉苗木村,花农们听说宽带网速快销花快,便去电信局申请装宽带。被采访的农民说:网络是媒介,也是充满财富的大世界,用得好就能赚大钱。一句话道出了装宽带背后的真相,也给报道提供了鲜活题材。
事物的现象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采访者只有深入实地观察、调研,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思考分析、加工制作,获得本质认识。抓住了本质,报道才有深度。
20世纪80年代,耿车探索出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发展路径,被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称为“耿车模式”。在30多年时间里,这一模式壮了乡镇经济,富了百姓口袋,但也让当地付出了“井水不敢喝,种粮不能吃”的沉重环境代价。
一个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一个“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进、循环往复式上升的过程。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去分析“耿车模式”,记者发现,“新的不平衡”已很明显,革新已势在必行。果不其然,2015年底,市区镇村联动,用66天时间对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实现了“彻底禁、禁彻底”。记者立即就此采写了《守护好生态,宿迁挥别“耿车味”》稿件。禁,只是为了“新的平衡”。随后,耿车用3年时间走上了一条电子商务产业富民之路,“耿车模式”迎来了新的春天。记者又采写了《挥别“耿车味”,迎来“耿车绿”》。这些报道都在报纸头版发出,并被地方馆存展出。
新闻大多通过事实的变动表现出来。刘志宣认为,“变动是什么?它是一种诞生,一种变化,一种发展,一种进程,不是已知、常情、常理的反复再现,它是从未有过的事物的突现。有价值的新闻就是要追求这种变动性。”[3]采写者要善于用发展观去对事实出现的新变化、新发展客观地加以分析总结,采写出站位高、分量足的报道。
新闻漫画《便民》 王鹏/作(新华社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作为采访的方向和重点,深入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掌握社会科学方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的基本立场。新闻专家梁衡归纳中央机关报驻地方记者的任务,其中两条为:“反映地方干群在各方面工作中的新创造、新思想”“反映群众的思想动态,有什么新建议、意见、要求”。[4]
记者驻地所属某县被称为“中国花木之乡”,花农们为了致富在生产、销售等领域内不断创新突破,这些“新创造、新思想”大都变成了记者的新闻报道,如《卖干花每天能卖一个桃花岛呢!》《“沭阳‘双11’每秒发出快递11件”》等。新时代为各行各业勇于创新致富的广大群众提供了发挥才干的舞台,聚焦他们,新闻报道不只素材多,而且视野开阔。
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新闻最真实的本源。新闻采写既要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向他们提供适用的新闻作品,又要自觉地走进人民群众中,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同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为人民采写,为时代放歌。
新闻采写,如果离开科学的理论指导,便无法正确地认识和探寻新闻采访活动的现象及其规律。为此,必须找准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新闻采访实践工作的契合点,将其认识论、方法论贯穿到新闻采访的全过程,才能写出人民喜爱的引领时代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