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信息多样性及其意义

2022-01-19 07:01刘书芳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1期
关键词:冤案角度因子

刘书芳

一、新闻信息的深层次分解

解读新闻信息多样性,需要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层次分解。为方便表述,本文借用“因子”的概念。因子,基本含义为“元素、因素、成分”。新闻信息因子,是指新闻信息中能够独立存在、但不能完整表达信息的基本单位或元素。[1]一条新闻信息一般可分解成两个以上信息因子,比如“小明渴了”,这个信息可以分解出“小明”“渴”等信息因子。

两个以上的信息因子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布后,可构成独立的信息,其释放的能量足以确定某一情况的发生。如“狗”“咬”“人”三个信息因子,可排列结合成“狗咬人”或“人咬狗”,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的方式分别表达两种信息。信息内容不一样,新闻价值也不同。[2]

一个新闻事件中,可能有很多信息因子,如果每两个以上的信息因子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布,则一个事件中会出现大量的信息,每一个信息都反映着事件的某一点、某一部分、某一方面……这些信息因子中有一部分是核心信息因子,即要素信息因子。核心信息因子按照一定的方式构成一些信息,表征着事件的核心内容。如“某人做某事”,这样的信息成为新闻事件中的核心信息。还有部分信息因子属于辅助信息因子,他们与某一个或几个核心信息因子结合构成具有一定指向性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新闻中主要是帮助说明核心信息的相关情况,起到解释、说明、补充等辅助作用。一个新闻事件中存在很多信息,如果核心信息是树干的话,那么辅助信息则是枝、叶、花、果等,由于辅助信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而使新闻事件这棵信息大树风姿绰约,五彩缤纷。

二、新闻信息的多样性

一个新闻事件特别是重大新闻事件中,由于信息因子多,相互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关系(排列方式),新闻信息往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种状况就构成了新闻信息的多样性。

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错判佘祥林杀妻案,虽然过去时间较长,但一直成为很多新闻案例分析的典型例证,今天我们也不妨从新闻多样性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一案件所包含新闻信息,事情经过如下:

1994年1月2日,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人佘祥林的妻子张在玉因患精神病走失,张在玉的家人怀疑张在玉被丈夫杀害。同年4月11日,吕冲村一水塘发现一具女尸,经张在玉的亲属辨认与张在玉的特征相符,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同年4月28日,佘祥林因涉嫌杀人被批捕,入狱审讯中被打坏双腿。后被原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尽管“死者”的亲属上访并组织了220名群众签名上书要求对“杀人犯”从速处决,湖北省高院仍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于1995年1月撤销一审判决,发回重审。后因行政区划变更,佘祥林一案移送京山县公安局,经京山县人民法院和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1998年9月22日,佘祥林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佘祥林入狱后,母亲早逝,女儿被迫辍学打工,2005年3月28日,佘妻张在玉突然从山东回到京山。4月13日,京山县人民法院经重新开庭审理,宣判佘祥林无罪。释放当天,数千人聚集法院门口……法院院长道歉,重要领导提出辞职。杀妻案调查组调查情况后,冤案的责任人全部被停职……2005年9月2日佘祥林领取70余万元国家赔偿。

从以上事件经过来看,信息核心可确定为:错判杀妻的佘祥林出狱。核心信息因子是:①佘祥林②出狱③错判杀妻。

从事件中可以看到还有很多信息因子:

有的信息因子是与佘祥林(或其亲人)有关的人或单位如:a.妻子;b.母亲;c.女儿;d.群众(村民旁观群众);e.调查组;f.责任人(法院院长、重要领导、法官);g.学校……

有的信息因子是与佘祥林(或其亲人)相关的事:h.打坏双腿;i.不习惯正常人生活;j.拒绝会见前妻;k.不可能与前妻复婚;l.接受采访;m.早逝;n.上学(辍学打工读书);o.只说四句话。

有的信息因子与“错判杀妻”有关:p.案件有罪推定;q.枉法入狱;r.停职;s.道歉;t.辞职。

有的信息因子与“出狱”有关:u.杀妻冤案重审;v.聚集法院门口;s.道歉;w.了解当年逼供细节;t.辞职。

2005年4月各地报纸分别就这一案件进行了报道。各地报纸根据自己视角选择其中的信息进行不同的报道。各个不同的信息实际上正是信息因子排布后构成的不同形态。搭配情况如下:

丈夫被错判杀妻 含冤入狱者审讯中被打坏双腿(《南方都市报》)①+h;

入狱11年“杀妻丈夫”佘祥林出狱法院院长道歉(《汕头都市报》)①+②+③+f+s;

冤案改变一群人命运:母亲早逝女儿被迫辍学(《南方都市报》)③+b+m+c+n;

当年湖北杀妻冤案的责任人全部被停职(《燕赵都市报》)③+f+r;

佘祥林张在玉不可能复婚(《今晚报》)①+a+k;

曾为佘祥林作证被牵连的村民接受采访(新华网)①+d+l;

佘祥林被改判无罪目击:数千人聚集法院门口(《潇湘晨报》)①+②+d+v;

当年处理湖北杀妻冤案的一个重要领导提出辞职(《重庆晨报》)③+f+t;

探寻杀妻案的具体流程:佘祥林有罪推定全记录(《新京报》)③+p;

专访湖北杀妻冤案当事人女儿:13岁走上打工路(《江南时报》)①+c+n;

昔日审判佘祥林案法官四年前因徇私枉法入狱(《江南时报》)③+f+q;

杀妻冤案重审纪实:法庭上佘祥林只说四句话(《楚天都市报》)n+①+o;

杀妻冤案终昭雪,数十学校邀请佘祥林女儿读书(《楚天金报》)g+①+c+n;

湖北杀妻冤案(续):佘祥林受访称不习惯正常人生活(《南方都市报》)①+l+i;

湖北杀妻案调查组在广东佛山了解当年逼供细节(《大河报》)③+e+w。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从以上信息因子构成情况来看,基本上每个佘案信息都有佘案一个或一个以上核心信息因子,佘案核心信息因子与其他信息因子构成了佘案信息的多样性。各个媒体根据自己的要求和视角选择自己的信息,从不同角度对佘案进行多次报道。

这些信息因子的组合关系是客观事件固有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但记者认识它们又有一定主观能动性。记者基于自身观察事物的习惯、思考问题的角度或方式,甚至于其他偶然的因素去关注某些因子,并从中发现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一条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比如佘案中,《江南时报》记者采写《专访湖北杀妻冤案当事人女儿:13岁走上打工路》,《楚天金报》记者采写《杀妻冤案终昭雪数十学校邀请佘祥林女儿读书》,这些记者与其他媒体相比可能习惯上重视学龄孩子上学问题,或者是正好记者采访时偶然遇到这一情况的发生。也有的是记者甚至是媒体编辑部从报道效果上确定关注那些信息因子(因素),所以记者再从这些因子(因素)寻找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即信息内容。

具体来说,新闻信息的多样性指某一新闻事件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相对独立,都可以作为单独的新闻给予报道。同时,某一新闻事件中的信息随着角度不同、时间不同,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或表现形态。

三、新闻信息多样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一个大的新闻事件,可能涵盖很多独立的信息

新闻事件与新闻信息、新闻稿件并不完全等同。一条新闻可能会概括并反映很多新闻事件,一个新闻事件可能包含多条新闻信息。规模大的事件并不意味着新闻信息多、影响力大,一个看起来很小的事件有可能写出的稿件影响力、信息量都很大。

从系统分析角度来说,一个信息,特别是一个容量较大的信息,它每一部分都可能相对独立,甚至成为一个系统,可以看作是很多子信息的组合,子信息又包含很多相对独立的信息……如果将一个容量大的信息看作一棵大树,它上面分很多枝,每枝上再分出很多杈,每个大杈上再分出很多小杈,每个枝杈上再长出一些叶子(生动的细节),俨然是一棵信息树。如果将大树主干作第一个层次,大枝作第二个层次,小枝作第三个层次,枝杈作第四个层次,小杈作第五个层次……按照不同的层次和秩序进行排列组合,就形成系统性的消息整体。

(二)角度不同,得到信息可能不同

角度,即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3]换句话说,有多少种角度,就可能有多少种信息。从不同角度来看一个新闻事件,会感觉到一个新闻事件中有无数个具有一定差异的信息。

在反映从不同角度捕捉到的信息时必须有全局观念。条件许可、时间充裕可以了解全局,把自己获得的新闻信息置于全局之下,或以全局为背景进行报道;时间不容许认知全局时,就要实事求是,让观众认识到我们报道的是局部信息而不是全局,不能把片面当全局来报道。

瞎子摸象的故事可笑的不是感觉上的差错,而是从想当然出发,把局部当整体,把片面当全局。我们不妨将瞎子摸象故事,放在全局角度去表述:摸到象鼻子的人说,“大象鼻子像一根管子”;摸到象耳朵的人说,“大象耳朵像一把扇子”;摸到象身的人说,“大象身子像一堵墙”……整个大象的信息,由于从不同角度感觉和表述,可以得到六条以上不同的信息,这样做自然就没有什么值得指责的。

(三)不同时段,同一新闻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新闻事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同阶段的新闻信息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初始状态到“鼎盛”时期,再到“消亡”,到后影响等,新闻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不同事件中新闻信息时段差异程度也不同。如知识竞赛开展一天,参加的人、活动场所、活动规则等差不多是一个样子,上午记者采访到的和下午记者采访到的没有多大差异。而有的活动如开放性娱乐活动,参加的人、活动场所、活动方式随时都有变化。如果记者正好采访的是低潮,比如刚开始没多少人参加,动作有点松垮,那么记者采访到的信息可能就是该活动组织不成功,非常冷清。否则,则相反。

(四)新闻随着表现形式的差异可能出现差异

信息的多样性在表现过程中也能够体现出来。俄罗斯戏剧大师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让演员用不同的语调表现“今天晚上”短句,让观众感觉出现了40多种不同的内容。这就说明,新闻信息在表现过程中由于形式、角度、规模以及其他表现手法的差异,形成不同程度的差异。

四、认识新闻信息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认识新闻信息的多样性,便于在新闻实践中寻找规律,学会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新闻信息。

(一)多角度多侧面来获取信息

一个信息具有多样性特征,我们为充分反映信息就必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段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全面捕捉信息的总体特征。同时,通过丰富的形式进行表现,让读者了解到更加多彩的信息。

一般情况下,有实力的媒体遇到大容量新闻时,总是派出几路人马,分别从现场群众目睹情况、参与群众、事件涉及方面、事件监管处理方等多角度了解事件,他们各自掌握一定的资料,最后,分开报道或合在一起报道。实力稍弱的媒体,则会在掌握核心信息的基础上有侧重地对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报道。

(二)从不同时段可以获取不同的新闻信息

不同时间段的新闻事件呈现出不同的信息,对于一些影响较大、群众十分关注的新闻事件,只要有一定价值的新闻信息出现,就要不间断地进行报道。既可以选取最好几个阶段进行报道,也可以根据新闻事件的进展,进行跟踪报道或连续报道。

(三)调整角度获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有些新闻事件从平常的视角来看,可能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换一种角度,其新闻价值可能很高。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风雪中,伫立着四位“厚道”的农民工》报道,反映因为老板欠薪,河南南阳四位农民工生活无着落。农民工被欠薪这一主题曾被反复报道,报道的角度有的是对农民工遭遇表示同情,对不见踪影的老板进行责问;有的是向政府部门呼吁求助、政府部门的积极作为;有的是社会好心人上门捐助等……这些角度新闻价值均比较普通。而这篇获奖报道找到了新的角度,那就是农民工做人的原则“厚道”:他们虽遭遇欠薪,但仍然坚持看管厂里的物资,同时,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求援。题目从最开始“无钱回家的农民工”改为“无奈的农民工”,最后改为“厚道的农民工”,彰显出了农民工美好心灵的主题。[4]

(四)根据受众特点,积极提取适合自己媒体的那部分信息

对于国家(省市)大事、重大活动,各级各类媒体有责任报道好。作为地方媒体,虽然国家级媒体采访力量和采访条件,受众面也不像国家级媒体那么广,但仍然可以挖掘适合自己的媒体受众、媒体特点的新闻信息。比如全国两会新闻,一些地方媒体记者,他们感兴趣的是本地代表委员参会情况,这也是该媒体受众所感兴趣的(接近性),所以他把镜头对准本地代表委员。专业媒体的记者感兴趣的是涉及到本行业、本类型的代表委员,如《中国妇女报》记者所关注的自然是妇女代表委员的参会情况。地方媒体记者积极参与,使两会信息报道得更充分,让更多的受众得到更多的信息。

(五)看别的媒体,找适合自己媒体的新闻信息

新闻信息随着媒体表现形式的差异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一条新闻信息被自己媒体首发是最好不过,但如果这条信息已经被别的媒体报道过,我们还要不要再进行采访?新闻多样性告诉我们,不必犹豫,迅速进行采访,换一种形式报道出来。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别的媒体新闻作品甚至可以成为自己寻找线索的途径。现在很多媒体单位在自家记者集中办公场所装上电子显示屏,全天候展示着每一时段搜索到的新闻热点,不断地提示记者。

不同媒体有不同的新闻受众,且各媒体的表现方法不同,即使报道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由于表现形式、表现的角度不同,新闻受众也并不会感到重复。如果有好线索,你报道个消息,我可以采写个通讯;你搞个文字报道,我可以搞个视频;你上微信,我搞个抖音……与三门峡一河之隔的山西平陆20世纪60年代曾出现一例在全国新闻界被念念不忘的案例。当时《北京晚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为表扬北京特种药品门市部职工为山西平陆中毒民工送药的先进事迹的简讯,《中国青年报》记者王石从这一简讯的启发中深入采访,写成通讯在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第一版发出后,第二天《人民日报》一版采用通栏大标题整版全文转载,并加了编者按,接着各地报刊纷纷转载,有人编戏、拍电影,文章还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5]

记者采访报道还经常使用一种做法——“蹭热点”,即一旦一条新闻信息成为热点,观众非常关注时,很多媒体都冲上去,在报道中以某一核心新闻因子为基点,将其有关联的信息报道出去,不断扩大新闻信息的容量。如“严书记的女儿”一事,先是报道“严书记的女儿”微信事件本身,然后逐渐扩展到“严书记”,最后以“严书记”这一核心信息因子为基点,不断扩大战果,直至“严书记”被处理。但“蹭热点”也有一定的度,与热点没有半分关系,生拉硬扯去“蹭热点”,则会令人反感。

猜你喜欢
冤案角度因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神奇的角度
聚焦张玉环冤案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躲在床下的冤案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制造”杀人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