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真实性与技巧性平衡
——从三个维度分析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策略

2022-01-19 07:01黄丽莉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1期
关键词:张开新闻报道细节

黄丽莉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但是,新闻并不排斥描写,要准确地报道客观事实,又要把新闻写得生动富有吸引力,这是新闻记者需要练就的基本功。

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今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新闻作品中。这种方式使新闻报道有了“温度”,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在不影响真实性的基础上,如何将新闻报道故事化?笔者结合相关实例,试从人物选取、细节挖掘、场景再现三个角度去浅析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叙述技巧。

一、人物选取不能“抓大放小”

人物是新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新闻事件中的主体。新闻报道故事化就是要将具体的主题内涵落脚于具体的人,让人物融于一个个打动人心的故事之中。

一个新闻事件通常有多个人物并存,如何将每个角色安排得当?笔者认为人物选取不能“抓大放小”,只突出典型人物。笔者观察到,在报道见义勇为的新闻时,一些部门和自媒体在人物选取时容易犯“抓大放小”的弊病,把大量笔墨留给某部门的事件参与者,对普通市民或者其他单位的参与者一语概括甚至只字不谈。

2020 年9 月18 日,《三明日报》周末特刊刊发了笔者写的《200米!2分钟!洪沟里救起落水女》,这篇文章中就同时存在几个人物典型,缺一不可。采写该事件通讯前一星期,笔者得到线索,第一时间电话采访了现场第一目击者:落水女同伴余大姐和在她呼救后第一时间赶来寻人的环卫工人刘忠成。采访已是深夜,笔者快速写了一条六七百字的警民联手救起落水女的消息,把刘忠成作为重要人物之一,置于新闻故事当中,第二天见报。

很快,其他媒体也纷纷把镜头和笔对准了这起事件,但在他们的最终报道稿中,只有提到下水救人的民警和一位群众,对刘忠成只字未提。

笔者对此深感疑惑,在接下来几天里,对余大姐和刘忠成进行多次采访,通过新媒体寻找更多目击证人,并深入现场对细节进行反复求证,最终将整个事件清晰地呈现给读者。事发现场是一条约200米的弯道,弯道的前三分之一段和后三分之二段,因为一座大山相隔,两个地段的人不能相望。刘忠成出现在前三分之一路程,当他顺着落水女被洪流冲走的方向,爬进拐弯处一片荆棘密布的草丛中寻找的两分多钟里,落水女被后三分之二段的民警和群众救起。

山洪猛、水流急,事件发生前后只有两三分钟的时间!不管是跳下沟渠救人的民警和群众,还是四处搜寻的刘忠成和其他人,他们都是落水女的救命恩人,都是这则新闻故事里的重要人物,缺一不可。《200米!2分钟!洪沟里救起落水女》被传播后,有市民在微信平台里留言:这是他们见过的对这起事件的报道中,最为客观的一篇。

救人是警察的天职,普通市民能够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更加难能可贵,用镜头和笔头把他们的道德品质、精神风范呈现出来,在弘扬主流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突出典型人物,不放过“知情者”“参与者”“小人物”等,这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尤为重要,片面报道“寒”了这些人和读者的心不说,也不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报道新闻时,应善于抓住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关系,以小见大,用“小人物”的行为烘托人性的真善美,达到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二、让关键细节发挥出应有效应

除了人物选取,关键细节的描写也是将新闻报道故事化的重要法宝。记住焦裕禄,缘于新闻作品中的那句“藤椅上被顶穿的那个洞”,而汶川大地震中,那位用身体庇护自己三四个月大孩子的母亲,“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这样的形象在援救人员以及读者的心里留下了烙印,特别是她用手机编好的那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让人泪目。这样的细节,多少年过去了仍没有忘记。新闻细节的魅力所在,就在于此吧!

细节是故事情节的“细胞”,它在新闻作品中的作用大,不仅能起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见微而知著,以小而见大”的效果,还能深化主题、渲染环境、突出人物、增强新闻可读性和真实度。因此,在新闻采写中,记者要善于观察,注意挖掘人物、事件中的细节,并灵活运用。

“沈女士不到1.6 米,45 公斤重,挡不住急剧凶猛的水流,她连人带车倒地,自己一下子被冲到了右边的沟渠中。”“沟渠水流太急!身高1.75米,快90公斤重的邓远明刚拉住沈女士,却被山洪一冲而下,甩到马路一侧。”这是《200米!2分钟!洪沟里救起落水女》一文中的两段文字。文中一男一女,身高、体重悬殊,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洪流,高壮的男子却拉不住瘦小的女子,凸显出洪流的强大以及当时情况的危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有温度”的新闻需要关键细节的支撑,这就要求我们要走进现场、深入人物,仔细、用心观察,对有用的素材刨根问底,在采访后还要反复思考,精心选材,运用好细节,让细节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400米要走多久?一般人五六分钟就够了。但在福建三明林业学校,腿脚不方便的男生张开广每天从宿舍走到教室,短短的400米却要走上近一个小时!为什么这么慢?这么慢有人帮忙吗?为何不能用轮椅推着他走?带着种种疑虑,笔者走进学校,对主人公的学习生活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从福建三明林业学校学生公寓1号楼到教学楼,有400米左右的路程,除了有个坡和100个不连贯的台阶,没什么特别。

“陪他一起走的是他的同桌兼上铺方宇翔,一个1.81米大高个男孩,张开广刚好到方宇翔的胸口。

“每天6时30分左右,天刚亮,大部分人还在睡梦中,校园寂静如夜,‘咔咔、咔咔……’拐杖触地声和两个少年的说笑声便会在小路上响起。

“张开广的公共基础课和晚自习教室在图书馆三楼,而需要用电脑操作的专业课教室,在200米外的实训楼。图书馆三个楼层和路上经过的‘绿色通道’共有100个台阶,这是张开广行走最为吃力的一段。”

这些是《一起上学放学,早出晚归,风雨无阻——睡在上铺的兄弟成了他另一副拐杖》一文中几个片段。其中的路程数、台阶数、走路花费的时间等细节,是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反复体验、验证得来的数据,真实再现了新闻人物每天面临的场景。400米,要走一个小时,让读者从心底感受到主人公的不易;高个子男孩每天陪走,看似是小事,却折射出人性的闪光点,这是一种难能可贵、持之以恒的爱。

毋庸置疑,精彩感人的细节对读者的心灵冲击力是相当大的。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就需要善于捕捉并描写出那些呼应主题的细节,有意识地对特定细节加以描述,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当然,细节不是记者杜撰出来、想象出来的,选取细节,真实始终是第一要义;也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要写入新闻报道,要优先选取那些具有感染力的细节。

三、场景再现增强新闻的渗透力

生动的细节描写显然是让新闻报道有视觉效果的有效途径。而场景描写,往往将新闻不可或缺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起来,并使它们变得具体可感。场景是背景、语境、舞台和现场,为新闻故事和情节的展开提供基础或铺垫。简练、精彩的场景再现,可以活跃背景、渲染氛围,使新闻叙事增强现场感。

正如在《一起上学放学,早出晚归,风雨无阻——睡在上铺的兄弟成了他另一副拐杖》一文中,为了交代新闻故事人物张开广得病的背景,采用了场景再现的写法——

噩梦突袭。初一新生军训结束的前一天,在大田三中操场上,教官的“立正”指令响彻校园。挺胸、收腿,此时,张开广的双腿却不听使唤,迟迟完不成最后的并拢动作。他急出一身冷汗。

转眼,该填报志愿了,张开广鼓足勇气对父亲说想上福建三明林业学校。“还是不读了吧,你一个人照顾不了自己。”一阵沉寂过后,父亲深吸了一口气,在堂屋里踱来踱去。

张开广的腿在读初一之前还是好好的,后来慢慢地走不了路。张开广和他的家人刚发现“异端”的着急、茫然、沉思等场景,早已成为过去。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这段历史,并将它还原,用场景再现的写法使读者真切体会到这个家庭的不易。背景性的场景描写,有助于增进新闻信息含量,彰显新闻核心事实的意义。

场景描写能够营造某种情境,调动、激发受众的情绪反应。如在《拯救良缘,成功率近半——看婚姻家庭辅导的“三明模式”》一文中,就有多处渲染气氛的文字片段:

“我要和他离婚!今天就离!”11月13日下午,刚上班,一位60多岁的女士气冲冲地走进市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大厅,把结婚证、身份证往登记台上一丢,指着身边的男人哭着大声说着。

黄明玉拿起登记台上的材料,边看边问:“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我要和他离婚!”女士大声哭喊,她的丈夫漫不经心地坐在一边,默不作声。

文中笔者用一连串的对话,描写出了人物之间富有戏剧性的“冲突”,这样真实的场景再现让受众有一种参与感,仿佛就是这个对话场景的倾听者、见证者。

因为涉及到家庭隐私,调解员在调解家庭矛盾时的场景一般在密闭空间内进行,不对他人开放。以往这种主题的新闻稿,多以调解员的角度来叙述、评判事件亮相,通篇没有场景再现描写,读来干巴生硬,很难吸引读者。

再如《永远的“丽影”——追记福建宁德霞浦县古县村原党支部书记孙丽美》一文中的几处“场景再现”:

“如果不及时排涝,乡亲们半年的辛苦就白费了。”14时许,村党支部书记孙丽美叫上三位同事,匆匆赶到桥边。一踏上水泥墩,他们就俯身清理涵洞中的淤积物。

“丽美!”村委会主任孙万进一声惊呼。驻村第一书记樊丽丽抬头一看,湍急的洪水已把孙丽美卷下桥,奔涌的水流瞬间没过她的胸口。

三个人赶紧伸出手,拉住孙丽美。无奈涵洞水流吸力太大,加上水草缠绕,只感觉一股强力要把桥上的三人也拽向水里。

生死关头,熟悉水性的包村干部汤辉跃入水中,用力托住孙丽美的身体。

“你快上去,你快上去!”孙丽美声音急促。话音未落,汤辉已被卷进另一个涵洞,冲向下游十几米开外。

等到汤辉抓住水草片刻喘息,再次下水救人,已经寻不到孙丽美的身影……

斯人已去,这些场景描写再现孙丽美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的感人形象,仿佛把读者带到那个现场,让人不禁为她的精神所折服。

显而易见,场景再现可进一步增强新闻的渗透力。不过,这样的“场景再现”需要符合新闻报道的定位,不能随意增加,要选取有度;“情景再现”的细节要仔细、严格考证,将“情景再现”框定在真实性范围内,既不失其富有成效的表现力又能经受真实性的考证。

猜你喜欢
张开新闻报道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开花
防台新闻报道与全媒体传播的“变”与“不变”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踏莎行·留守妇
就是那个梦想
细节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