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宇武源张大鲁
(1.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031;2.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026)
纵观当今世界,一个学科经众多专家学者反复分析论证,多学科交叉、汇聚和融合,最终才产生重大突破和创新。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先锋,只有经多学科交叉融合才能产生新兴学科的增长点,优势学科的发展、重大创新的突破都要不断尝试、更新,最终得到完善。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学科交叉融合度低的问题,科研人员由于学科之间壁垒重重,交叉融合创新困难。打破科学研究中各门类分散、封闭、资源共享不足的壁垒,解决适应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体制机制等问题势在必行[1]。
高校文创研究中心近年来优秀的创意起到了对区域中其他高校研究平台辐射带动作用。苏州已成型的一批初具规模的品牌文化企业集团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虽然已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文化产业领域总体仍以中小企业为主,没有规模可言,难以形成竞争力强、叫得响的品牌,上得了规模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任重道远。虽然近年来苏州相比较而言,总体文化实力显著增强,但在众多高校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文化人才资源优势、文化产业领域中的龙头文化产业研究平台数量少、规模小、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偏低的条件下,需要充分利用苏州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为出发点,开发利用高校人才资源,激发当地产业创新活力、增强发展后劲及创新能力。
放眼苏州每年举行的苏作文创峰会、创博会,许多新兴产品在其品牌文化的烘托下崭露头角,给大众留下难忘印象,文化创意产品的可持续研发离不开品牌的创立。如何提高特色设计能力和品牌意识,同时合理把握苏州各文化类别特色,加强艺术渲染效果,推动品牌文化发展是当下面临的问题。
素有人间天堂的苏州因京杭运河而成为万商云集的天堂,有着天下第一园的园林,享有苏州第一的商圈观前街百年老店云集,有山塘街、平江路,保存完好的同里古镇、木渎古镇、甪直古镇的古建筑众多。文化商业街、文化园区、文化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产业蕴含其中。这些资源无不诉说着它的独一无二,这些独特的运河、建筑、独特的园林、独特的文化却少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产业品牌,“文化创意商品”的局限性限制了外界的想象,更限制了它的价值。京杭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不屈服于自然环境的勇敢智慧的结晶,更具有代表性。
近年来,尽管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有了发展势头,一些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始崭露头角,但由于产品缺少系统化的框架,缺少品牌文化的支撑,产品的市场曝光率与存活率并不高。以上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更是少有它的创意品牌作品,足见品牌意识之薄弱。每一个产品只有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大放异彩,因而文创产品要各有特色,杜绝大同小异,杜绝产品单一化。区段特色差异不明显、产品低质化、缺乏创新意识、产品不成体系、营销手段单一的问题存在于各个景点文旅产业中。不融入品牌主导的文创产业,无法使产业产品形象和结构深入人心。
树立起品牌意识,同时还要注重品牌形象以及产品内容。推出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之后,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营销手段,充分利用不同载体和媒介(自媒体、微信、抖音、微博等平台)做好宣传,最终聚焦产品形成网络热点,开拓文创产业的发展之路。
历经数以千年的文化孕育与积淀,苏州拥有苏州园林和6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第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众多(图1),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技艺远播四方,这是苏州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有利条件。播洒祖国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将会为苏州生产总值的提高占有重要的地位。苏州有足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这将成为苏州开辟新型经济增长提供条件。
近年来,苏州市通过多种途径使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类文化产业园不断成长,规模逐步扩大,集群化发展趋势初显。截至2013年底,苏州市各类文化产业园接近80个,规划总面积已超150平方公里,累计总投资额达526亿元,初步形成以“昆山文化创意园”“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镇湖苏绣文化产业群”为代表的7个国家级、12个省级、39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主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
苏州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独特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人文历史,使苏州的视觉符号具有了深度和广度。深入探究苏州文化,以及博物馆文物、古籍资料,将苏州地域内特色各异的文化资源由点串珠,形成有体系、有联结的地方“苏州文化线路”。以园林、古镇、古街、古桥4种有形文化遗产为例,经过梳理统计得到:现有保存完好的苏州园林50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个,老街十余条,还有枫桥、乌鹊桥、吴门桥、宝带桥、觅渡桥、吴门桥等著名古桥,每一座古桥背后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故事和历史背景(图2)。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极大地促进了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力是创造力,近年来,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和“大运河文化创意”的开发已成为苏州市文化产业的重点,至2021年9月,大运河旅游文化博览会已经在苏州成功举办了三届,其丰富生动的展品已成为大运河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标杆(图3)。对于地域文化符号的挖掘和研究使得文创产品的视觉设计更加有深度,对文化传承与传播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也从实际的角度帮助文化创意相关课程开发,对文创课程的多学科协作、多维度探索具有指导意义。
图3 苏州“运河十景”内容展览
文化创意的根本是艺术类人才,近年来,各省市招揽人才各出奇招,苏州亦是如此。苏州市现具有本、专科学校25所,这些院校大多开设艺术专业,艺术类研究生、博士生也逐年增加。各类型和各层次人才济济,苏州市各大院校培养出的美术及设计类人才不仅遍布全国,也相应形成了老中青的艺术人才梯队,为苏州市文创产业的发展培育了众多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传统文化为要素、结合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集不同学科知识、利用多种媒介而形成的一种设计行为和文化现象,结合设计、科技、文化等方面因素,并高度融合,成为一个辐射力、渗透性较强的产业,许多创新产品的发展突破和成功离不开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汇聚,已成为推动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传播的必然趋势[2]。学校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人才输出重要支点,也是文化的传承使者。苏州地区高校的多学科优势给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充分利用好高校教学科研人才资源,发挥多学科人才优势,体现优势互补,整合各教研部门、各学科力量,使课题研究全面系统,确保能够多视角地综合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实践检验,使文化创意过程完整,且更加具有实用性。
设立文化创意设计平台,为文化创意产业搭建资源收集平台。首先,高校文创研究中心可集合各学科基础资料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支撑平台,它既是文化创意高校与企业展开交流互动的场所,同时也是高校与企业互换信息等各种配套服务的桥梁。要以课题项目为纽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项目带动,汇聚多学科融合型团队,逐步培养实践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许多高校以文创中心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具体项目的文化创意设计实践,使学生在具体项目中学以致用,为满足设计需求,其角色由原来的课堂学习逐步向主动探索式学习转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此外,还可以与当地文创企业等机构联合,共同打造以点带面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高质量的传统文化综合体,这是使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
联合企业资源进行实践教学的许多高校都在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例如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与吴江天际咖啡校企合作,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案例。校企合作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个项目根据企业方的需求解决切身问题,开辟一条别有新意的咖啡文创之路[3]。双方以企业为教学实践及文创实训基地,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活动,加强课题研究,深化产教融合,携手助推企业产品升级。通过品牌方从营销学等方面的跨学科讲解,使学生了解到了视觉设计以外的必要知识,在进行文化创意设计时思考更加全面,为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另有其与苏州市吴中区衙甪里村的教学基地建立案例。苏大艺术研究院文创设计研究中心的师生对村落进行实地研究,全面了解村落背景、历史文化,寻找创作灵感,对村落整体进行研究和开发。通过茶品的党建品牌打造做到与衙甪里村的合作双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实践基地的打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从实践中检验教学设计和研究成效的机会,使其能够主动探索,完成设计内容并使其产生实际价值,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长效机制”。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文化创意+科技创新”成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家对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文化与旅游结合愈加紧密的趋势下,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了各界人士的目光[4]。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呈现出更加灵活、更加实用、更加具有趣味性的特点。产品种类拓展虽丰富,但却始终停留在市场层面,发展迅速的营销概念及加工工艺使学校学习出现了与实际设计制作脱节的现象,致使学生在设计中多停留于想法而无法将其实现,大运河文创课程的开发则解决了学科局限造成的思维单一弊端,以及设计构思与实际情况脱节弊端[5]。课程的开发对江南文化品牌的打造、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的拓展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将发挥重要作用。
课程定位于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培养创新应用能力的实践性课程,具有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性和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性双重特点。利用学科协作的优势,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深度发掘能力、设计方案思考全面性以及设计作品质量的把握,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为未来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目标分3个层次。首先,从知识层面和实践能力培养上结合特定项目进行,通过对大运河文创苏州段相关案例的讲解和有关理论及技术知识的介绍,了解设计者在进行地域文化的创意设计中如何思考、如何联想,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思维以及培养起未来工作中勇于创新的精神。其次,课程设置从多学科协作及综合运用的角度出发,突出社会问题意识以及正能量价值观,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突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最后,在该课程中,学生将运用前期所学跨学科知识与技术进行概念设计,并通过训练进一步提升综合运用及实践能力。
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年龄约为20岁,学生具备视觉设计基础,对地域文化及设计表达均有自己的看法且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并渴望得到学校、社会的认可与肯定。学生通过对不同学科指导获得知识、理论的提升、知识架构的完善,对学习及今后的发展均有帮助。通过不同项目的评估,学生可自行选择实践项目,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体验。
课程利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及参观教学法3种基本教学方法类型为主,使用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根据自编教材,由有经验的教师将知识点融于项目之中,使学生在立足于本专业的同时向不同领域跨界融合,用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结合线上学习资源、线下图书馆、博物馆、展览、讲座等多种资源进行学习,将本专业内容与拓展内容了解透彻。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状态,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及形式展现知识,使学生处于与“甲方”的项目合作的环境,在实战中学习,实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流程设计如图4所示。课程教学组织主要围绕3个部分层层推进。具体方法有:首先,在最初阶段,学生根据对项目内容的初步了解进行项目选择,10人左右为一组,每组有包含文字、插画、版式等擅长不同设计内容的学生,通过项目负责人的讲解,组内分工深入调查信息,对信息资料进行收集、组织、分析以及分类等,从多重视角来提出问题并进行描述,并由教师给出调研建议。组长组织组员共同赴博物馆、图书馆,观摩大运河相关展览和听讲座,进行实地调研,与非遗传承人、各领域设计师、专家学者进行沟通获得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信息梳理,再将梳理好的信息进行初步符号提取。之后,每组由代表展示构思草图及对于项目内容的解读,在与企业方负责人确认后开始以头脑风暴形式进行交流。第二步,学生开始设计制作,在对目标受众进行调研后,组内确定设计的切入点,并对信息进行框架设计,并提出其设计语言的表达形式,阐述为什么要传达,给谁传达,是否传达准确,怎样进行优化。第三步,学生与甲方沟通对接优化后的方案,从结构、工艺及成本等多方面了解专业知识,组内通过考察结果,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及风险预判。思考哪些环节会成为隐患,进一步将设计方案完善,直至能够落地。在设计落地后,持续跟进组内项目投入市场后的反馈情况,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改进、优化,完成大运河文创开发的研究,从中获取不同领域的知识及宝贵的实践经验,促进专业技能提升。
图4 教学流程设计图
高校应发挥多学科优势,同时聚合文化资源、学校资源、人才资源、企业资源,与市场形成合力,有效打破学校理论与社会实际应用的壁垒。搭建起高校、产业、研发、人才之间的桥梁,为形成苏州文化创意产业核心主力军打好基础,优化地区经济决策,进而推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简而言之,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以苏州文化资源为根基、以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布局、以搭建高校文创研究中心为支撑、以建设教学实践基地为手段、以打造文创产业品牌挖掘苏州符号为路径,利用新媒体构建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充分发挥苏州文创产业的发展优势,为打造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创意产业高地贡献高校资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