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摄影创作中的情感表现

2022-01-19 12:44李华林黎大志
湖南包装 2021年6期
关键词:摄者摄影者肖像

李华林 黎大志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12)

1 肖像摄影的产生和发展

1.1 肖像摄影的起源

人们在文艺作品中对自我认知的关注和对“镜像认同”表现方式的最初探索要追溯到欧洲肖像画。丢勒在文艺复兴时期所作的《1500年自画像》就是一种“自我意识”和“理想中的形象”的统一,标榜着当时艺术家们开始有意识地呈现自我,他的自画像不仅建构了他一人的自我认同,还体现着艺术家不仅是为权势服务的工具,而是有着自我意识与创造力的群体[1]。

15世纪后是肖像画的全盛时期,如著名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卡拉瓦乔、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戈雅就用画笔精细刻画保留了人们存在的痕迹。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大师伦勃朗所绘的《凭窗的亨德丽娅》(图1)肖像画里,光透过窗框洒在额头和颈部细腻的皮肤上,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端庄的神情,这也被摄影界称为“伦勃朗光”:布光时,灯光照亮被摄者四分之三的面部,使得鼻子阴影与脸颊阴影连接,被摄者面部颧骨位置上一块小三角形区域被照亮形成光影。“伦勃朗式用光”也俗称“三角光”,至今仍被人像摄影界奉为经典,是运用侧光的最高境界。

图1 《凭窗的亨德丽娅》(伦勃朗)

早期由于照相技术和感光材料的限制,往往需要极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曝光显影的操作,被摄人物还需保持动作姿态不变,否则容易曝光失败,得到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因此被摄者只能静静地接受摄影者的安排和摆弄,难以追求个性或表达内心。《多萝茜·凯瑟琳·德雷帕》(图2)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像摄影作品,是由被摄者的哥哥——英国摄影师约翰·威廉·德雷帕在摄影技术被发明后的第二年拍摄的一张妹妹多萝茜端坐在阳光下的照片。在拍摄过程中,他让妹妹脸上涂上白粉以提高面部亮度,缩短了一定的拍摄时间,才得以诞生出这样一幅被赋予时代意义而载入摄影史册的肖像作品[2]。

图2 《多萝茜·凯瑟琳·德雷帕》(约翰·威廉·德雷帕 摄)

1.2 肖像摄影的发展

肖像一开始是贵族和上层阶级为了满足自我意识、保留自己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彰显身份的需求。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感光材料和照相机的更新升级,肖像照片更加简单易得,随即发展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商业行为,人们希望能将自己的容貌定格下来保存。这种人们对自身的关注和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使得人像摄影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末摄影技术传入中国,从晚清官员的肖像照、民国时期的旗袍西装照到上海《良友》杂志上的名媛女子肖像等,肖像摄影在国内一直不断发展变化着,彼时在政治经济因素和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本土化的照相馆肖像文化,是属于为彰显身份与社会地位的“少数人”的肖像摄影。

照相馆肖像真正服务于大众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喜爱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推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文化的盛行,人们对物质之外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照相馆等一系列的商业摄影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港台摄影企业的进入,其丰富的商业人像摄影经验、成熟的摄影服务体系促使国内早期的照相馆肖像正式发展了起来。

2 肖像摄影的特征

人们普遍希望能将自己的容貌记录下来,保存得更加久远。“肖像摄影”与“人像摄影”的区别在于:人像摄影通常会考虑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借助外部环境来展现人物特点,较为多元化;而肖像摄影按拍摄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向社会纪实和观念表达的环境肖像;另一种偏向商业室内棚拍以人物为主的纯肖像。在纯肖像的拍摄过程中,摄影者通常会考虑画面构成需要,舍弃掉一部分复杂的环境等干扰因素,构图通常以半身肖像为主,拍摄角度有正面、四分之三侧面等。肖像摄影会集中于被摄者的手部姿态、眉眼间的神采和面部表情的刻画,将观赏者的视线集中于此,表现其内在的精神和气韵,给观赏者带去强烈的视觉效果和直达人内心的力量。

肖像摄影中的情绪表达,使人们意识到肖像摄影已然超越了最基础的纪实功能,即不仅是单纯的“再现”,更是一种“表现”。每一张肖像照片都是摄影者与被摄主体共同的情绪传达,观赏者从画面营造的氛围以及被摄者的眼神或肢体语言直达被摄者的内心,展现出被摄人物的特有气质。已经远不止是一张照片本身的价值那样简单,成为了一种表达内在精神世界、反应社会形态的重要手段。除了人物肖像外,时代背景下的肖像摄影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变迁、历史重要时刻、政治文化变动也密切相关,与观念摄影一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成为了通过符号表达传递特殊信息和情感的视觉传播手段。肖像摄影,可以是社会纪实、文化研究的方法,可以是人性探索、观念表达的媒介,也可以是边界突破、影像试验的利器[3]。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了人类生存、社会关系等问题,关注特定群体和社会现状。促进社会发展,为人类学发展和社会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记载。因此肖像摄影既是展现人物的真实人像、又是讲述人物故事的缩影[4]。

3 肖像摄影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19世纪法国著名摄影师图尔纳松曾指出:“一个摄影艺术家,不论其照相机的机械性能如何,都应该把焦点对准人物的脸部,抓住人物的神情,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使其神韵跃然纸上。[5]”观看者能从一张肖像照片里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照片展现的内容通常只是人物的外貌、着装、表情、姿态等表象,并不是毫无保留的真实与全貌。观看者能看见的甚至只是被摄者愿意展现的、希望人们看到的那一面。一张优秀的肖像照片除了展现被摄人物的特征和形象外,更是深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摄影者与被摄者情感碰撞的结果。

3.1 摄影者的主观意识并重

创作意识决定了拍摄者的创作态度,在整个肖像摄影创作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并且自始至终指导着拍摄者造型方法的选择和采用[6]。摄影者有着不同的拍摄心境和艺术追求,所以最终呈现的表现效果也各不相同。摄影者的拍摄状态能够决定被摄者的状态,摄影者的气场、语速的快慢、简单干脆的引导、真诚的眼神接触、每一句话和每一个细微表情都会影响到被摄者在镜头前的表现。

美国摄影师斯蒂芬·肖尔在《照片的本质》一书中把影响图片的终极元素总结为摄影师建立的心理模型,通俗地说,大概就是摄影师基于成长以及所处环境形成的对美的个人体会[7]。为政界名流、作家、演员等数百位不同职业的名人拍摄过经典肖像的摄影大师优素福·卡什,除了追求丰富的层次感和细腻优秀的成像画质以外,他更重视画面里是否体现出了被摄者的独特气质。在拍摄准备前,他会从各个途径去了解和熟悉被摄对象,尽可能多地分析对其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重要特质。在拍摄前,他会向被摄者提问,以聊天的方式让他们放松。如1941年他受加拿大总理委托拍摄英国首相丘吉尔(图3),他在拍摄时,迅速将丘吉尔手中的雪茄夺走,丘吉尔被这一行为激怒,卡什迅速按下快门,配合主辅光的大光比布光,用硬光强化因动态表情而产生的面部皱纹,经典的黑白影调排除干扰视觉的因素,赋予了画面强烈的个人印记。这样的拍摄手法使得画面在视觉呈现上更具冲击力,而卡什以着重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为主要目标的肖像作品为现今的商业人像摄影提供了一个完美范本,也为人像摄影师们提供了一个可遵照的拍摄模式。

图3 《愤怒的狮子》(优素福·卡什 摄)

人们对视觉表达形式和摄影呈现方式不断探索,摄影师们也逐渐从“主导者”过渡到“引导者”,少了一些指挥和控制,希望传递能引起观看者视觉刺激或心灵思索的个性化表达。摄影家们在引导被摄者表现出更加真实自然的一面的同时,摄影者自身的思考也潜移默化到了影像中,让观赏者们看到和思考被摄人物的真实情绪以及背后的社会价值。

3.2 注重捕捉被摄者的偶发情感

一名优秀的商业人像摄影师只拥有出色的摄影技艺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要具备能与被摄者交流、良好沟通的能力,需要两者不断沟通调整,减少距离感,让被摄者认为值得信赖。这样的信任感使得被摄者在拍摄过程中能保持一定的放松状态,呈现出人物的内心和精神面貌,最终拍摄者才能捕捉到最真实的瞬间。好的肖像照片在于一种真诚的传达,没有刻意的修饰和雕琢,但要是人物呈现出一种具有“精、气、神”的丰满状态,这样的照片能够打动被拍摄的人,也能够感动观看照片的人[8]。特别是儿童肖像摄影,孩童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无处不在的好奇心和与生俱来的童趣,因此除了记录孩子的相貌特征,在拍摄过程中还要更注重引导方法,避免干扰他们的自主表达和展现,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拍摄过程,而不是强制性地要求他们被动配合,以便捕捉到天真无忧、真挚的情感和最细微的情绪。

在肖像摄影中,较为经典的肖像拍摄模式是在影棚里,或是在能体现被摄者身份特征的环境下。选择严谨的布光方式,被摄者通过直面镜头与摄影者对话,拍摄出一张较为完美并且不易出错的肖像,这成为很多公众人物或作为人们用来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相片首选。除此之外,在现代商业肖像摄影中,还有一种采用双机位拍摄肖像的方式(图4),不同于往常的直面视角,而是以一种旁观者、观察者的角度按下快门。这是一种有意营造的窥视视角,也被业界称为“电影视角”或“第三视角”。它充分利用前景打造空间感和氛围感,是一种侧面记录;相较于传统的直白且层次较为单一的肖像照,这种拍摄方式的优势是视角丰富:固定的主机位拍摄者往往由于需要负责控场和引导拍摄对象,容易被分散注意力,而增加的副机位更能观察到被摄者的情绪变化——能够灵活地选择拍摄视角,第一时间抓拍到被调动的人物情绪,不错过最自然的瞬间。

图4 《汤心怡》(李曦 摄)

很多时候,尽管是由摄影师来主导拍摄流程、负责激发带动被摄者的情绪,但被摄者瞬间情感流露产生的感染力足以让摄影者抑制住自己的情绪和主观意识,仔细观察被摄者的情绪状态,了解故事经历后从而迸发更多拍摄灵感。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大量的信息充斥着,容易忽略心底真切的情绪,而摄影的瞬间记录给了人们重新审视被自己忽略了的情绪的机会,让人们能够从中重新认识并完善自我。通过它,人们看到了他人的世界,同时它又让人们知道如何看待自己。

4 结语

肖像摄影除了对摄影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本身素质的要求外,还依赖很多客观因素,如精良的拍摄设备、被摄者的镜头表现力等。肖像摄影要表现的不仅是人物外貌特征,也要表达情绪,只有在影像中充分表达情绪,才能引发观赏者的共鸣。一张优秀的肖像照片一定是充分挖掘了被摄人物个性和特征的。另外,肖像是摄影者融入了自身创作理念的作品,体现了对当下的理解思考和内心的探索。观赏者受到视觉和心理双重冲击的同时获得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以人物肖像为主体的设计在形象包装、商标设计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如上世纪品牌“上海女人”雪花膏,将当时著名女影星白杨的人物肖像设计成了商品包装,其亲切且为大众所熟知的形象迅速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吸引了众多女性消费者。而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图片印刷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都更加精准。很多企业也将创始人的肖像照片设计为商标,肖像照片因其真实可靠的特性为品牌增加了可信度,成为了代表企业形象且易于传播推广的符号。

猜你喜欢
摄者摄影者肖像
地毯肖像
叙利亚肖像
去世66年后,他的肖像上了钞票
冬日黄昏
《肖像》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融入”的拍摄
真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