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庆,田长丰,杨秋生
(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自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双修”政策以来,城市老旧社区改造更新便成为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老旧社区由于长久未得到关注与建设,公共空间功能缺失、设施老化、景观衰败等问题引发的“城市病”日趋突显[1]。补齐设施短板,营造景观环境,完善社区功能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破旧基础设施与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矛盾的关键所在[2]。
国内外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从康复花园、健康景观、自然减压[3-7]等理论到健康社区、生态住区、社区花园[8-11]等实践应用,普遍认为社区公共空间在慢性疾病预防[12]、康复促进和邻里交往3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3]。伴随着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IPAQ)、体力活动观察系统(System for Observing Play and Recreation in Communities, SOPARC)和街景地图调查[14-17]等科学计量方法的发展,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从早期的“居民在公共空间进行体力活动的健康效益”定性研究转向“公共空间要素对居民参加体力活动的影响”的定量研究。
现有研究证实,公共空间中的体力活动是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中介因素[18],而当前相关定量研究主要以环境行为作为切入点,采用问卷、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从活动持续时间、活动频率、活动强度3个方面探讨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同类型、不同强度体力活动的作用机制,既有研究多数基于居民主观评价,缺乏对微观层面空间要素的关注。由于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尚未统一[18-20]、研究地域差异和特征指标模糊[15,17,20-23]、影响机制复杂[19]、使用者主观意愿[26-27]等原因存在分歧,研究结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未能很好地解释空间要素对健康行为活动的影响,难以为实践落地提供科学依据。
聚焦城市老旧社区,以健康促进功能为导向,以设计调查[28]思路作为研究出发点,通过调查居民在社区公共空间中的活动数据,了解居民日常体力活动特征[29-30]。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居民体力活动类型与社区公共空间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并基于人群体力活动类型提出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思路,以期为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与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和设计参考。
郑州国棉三厂社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总面积约30 hm2,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座极具特色风貌的工业社区。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萧条,郑州国棉三厂社区出现了私搭乱建严重、活动空间局促、设施破旧、绿化不足、管理不善等现象,致使居民的多样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2.1.1体力活动类型特征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定义,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 PA)指“骨骼肌所产生的任何需要消耗能量的身体运动”[31],按行为目的不同可划分为工作相关、家务相关、交通相关以及休闲性体力活动4类[32]。体力活动按能量消耗程度可分为3级,分别为低强度活动,METs<3.0 mL/(kg·min);中等强度活动,3.0 mL/(kg·min)≤METs≤6.0 mL/(kg·min);高强度活动,METs>6.0 mL/(kg·min)[33-34]。目前公共健康领域普遍认为增加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对居民具有最大的综合健康效益[35]。
据调查,郑州国棉三厂社区居民活动可分为散步通行、运动康体、静态休闲、文化娱乐、生产生活5种类型。其中,静态休闲属于低强度体力活动;生产生活属于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散步通行、运动康体、文化娱乐属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图1)。
图1 居民主要体力活动类型
2.1.2公共空间特征
已有文献证明城市公共空间的场地形态、绿化状况、设施数量和可达性等要素与居民体力活动存在相关性(表1)。
表1 国内外有关城市公共空间与体力活动影响实证研究成果
调查中发现,郑州国棉三厂社区存在道路占用堵塞、景观绿化较差、设施老化等现状,难以准确计算空间可达性、植物多样性及设施完备程度。因此,在已有文献特征指标的基础上将社区公共空间特征划分为场地特征和景观特征进行变量提取(表2)。
由表2可知,在场地特征方面,选取硬质场地面积、空间形状指数来反映场地形态特征,硬质场地面积表征居民活动空间;空间形状指数越大说明空间形状越复杂。在景观特征方面,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反映公共空间绿化状况;以遮阴率表征人体热舒适度;借助乔木株数、灌木面积及木本植物种数反映植物多样性;以小品数量衡量公共空间内设施的配置状况。
表2 社区公共空间特征要素及其变量提取
研究选取社区内部面积大于100 m2、居民使用频率较高、使用方式多样的6块公共空间作为调查场地,总面积约2 100 m2,平均面积为350 m2(图2)。数据采集在2020年4月5日、4月12日、4月25日(休息日)和2020年4月7日、4月14日、4月27日(工作日)进行,将每天分为7个时间段(6∶00—20∶00,每2 h为一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在每个场地停留10 min。通过数据调查、行为观察等公共生活研究方法[36]记录使用者的空间位置、社会属性、活动类型、活动时间、地点与活动状况等,将调查数据与场地空间要素进行统计分析。
图2 郑州市国棉三厂社区总平面图及调查范围
基于社区公共空间特征要素调查数据对六块场地进行聚类分析,计算欧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个体间亲疏程度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度量。根据计算所得的谱系图可将6块场地划分为3种类型(图3)。
图3 场地聚类分析
类型Ⅰ社区广场(场地A、B)硬质场地面积平均值为727.22 m2,空间较空旷(d/h>2),场地硬化率高。场地边缘种植有二球悬铃木、枫杨、毛白杨等乔木,平均绿化覆盖率为15.24%,正午有部分遮阴,场地边缘有健身设施、公告栏等,无休息设施。
类型Ⅱ宅间绿地(场地C)位于住宅楼中央,空间半封闭,形状规整,尺度感较好(1 类型Ⅲ生活性街道(场地D、E、F)硬质场地面积平均值为134.82 m2,道路宽度约5 m,空间有紧迫感(d/h<1)。场地D边缘栽植有海桐,场地E、F无植物种植,整体绿化水平低。健身器材和坐凳沿街设置,距离较近。 通过聚类分析可知,不同类型社区公共空间在硬质场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和小品数量上有极显著差异(表3)。 表3 三类社区公共空间聚类中心 由表3可知,类型Ⅰ的硬质场地面积显著大于类型Ⅱ及类型Ⅲ;类型Ⅰ、Ⅱ及Ⅲ在绿化覆盖率上两两间有显著差异;类型Ⅱ的小品数量显著多于类型Ⅰ及类型Ⅲ。3种类型在空间形状指数、绿地率、绿视率、遮阴率、乔木株数、灌木面积及木本植物种数上无显著差异。 3.2.1使用人群特征 根据数据统计,6块场地在3个工作日和3个休息日的使用人数浮动未超过5%,无明显差异,故采用休息日和工作日的中位数(即2020年4月12日与2020年4月7日)作为使用者体力活动特征的数据值。统计显示,休息日7个时间段使用者共计1 541人次,在场地停留405人次;工作日7个时间段使用者共计1 509人次,停留418人次。对停留者年龄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场地停留者年龄分布及性别比例 由表4可知,老年人是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其次是中年人与少年儿童,且女性停留者人次明显高于男性。 3.2.2使用者体力活动类型 对比3类社区公共空间不同类型体力活动人次,结果见表5。 表5 社区公共空间不同类型体力活动人次 表5结果显示,文化娱乐活动人次有显著差异,社区广场文化娱乐活动人次显著高于生活街道与宅间绿地;而散步通行、运动康体、静态休闲、生产生活活动人次与空间类型无明显关联。 3.3.1社区公共空间特征对体力活动人次的影响 调查发现,社区公共空间要素可能通过影响空间的使用功能进而影响居民体力活动。以社区公共空间特征要素作为自变量,各类型体力活动人次作为因变量,采用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体力活动人次与社区公共空间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表6结果表明,不同体力活动类型受空间要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公共空间要素与散步通行活动相关性不显著;空间形状指数、灌木面积与运动康体活动呈显著正相关(P<0.05);乔木株数与静态休闲活动显著正相关(P<0.10);硬质场地面积、乔木株数与文化娱乐活动显著正相关(P<0.05);硬质场地面积、木本植物种数与生产生活活动呈显著负相关(P<0.10);未发现绿化覆盖率、绿视率、遮阴率、小品数量与体力活动显著相关。 3.3.2社区公共空间特征对体力活动的影响 1)对散步通行活动的影响 散步通行活动人次在3类社区公共空间中无明显差异。散步通行活动人次与社区公共空间场地特征、景观特征均无显著相关性(表6),说明散步通行活动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小。 2)对运动康体活动的影响 运动康体活动人次与空间形状指数及灌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由此推断,运动康体活动适宜在边界形状复杂的场地进行,适当的灌木种植能够在不遮挡视线的情况下限定和分隔空间,为活动与交流提供良好的庇护环境,促进运动康体活动的发生。 3)对静态休闲活动的影响 社区公共空间场地特征与静态休闲活动不显著相关,景观特征中乔木株数与静态休闲活动人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未发现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等特征指标与静态休闲活动显著相关,推测其间可能存在某种非线性相关关系。 4)对文化娱乐活动的影响 在场地特征中,文化娱乐活动人次与硬质场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硬质场地面积越大,空间越开阔,能容纳的活动越多。在景观特征中,乔木数量与文化娱乐活动人次呈显著正相关。乔木数量多,庇荫效果好,为使用人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5)对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 生产生活活动人次与硬质场地面积及木本植物种数均呈显著负相关,推测原因是生产生活活动通常发生在角隅处或住宅出入口附近,占据空间较小;枝叶繁茂的乔木容易遮挡光线及阻碍通风,影响了生产生活活动。 散步通行是社区内最为常见的活动。身体健康、无需借助辅助设施的居民在步行上没有太大困难。然而,高差、障碍物以及过密的设施间距对于行动不便者却有很大阻碍。调查发现,距离路面0.6 m的高差使得社区广场A不受老年群体欢迎,老年人更倾向于在四周活动而不是在广场逗留;宅间绿地C周边由隔离栏围合,仅留东西各一出入口,久而久之沦为堆放杂物、无人问津的场所,造成空间的异用。 运动康体活动多发生在生活街道与社区广场。由于活动场地缺乏、空间混合使用,居民运动康体活动主要以借助健身器材锻炼为主,而健身操、广场舞等大型群体性活动较少。 静态休闲活动多以单人或3~5人的小团体进行,单次持续时间较长。老年人是静态休闲活动的主体人群,其活动受外部环境光、热舒适度影响较大。生活街道E平时座无虚席,唯独正午时几乎无人使用,这与场地缺少乔木遮荫分不开。冠大荫浓的乔木围合场地,既增强了私密性又不占据过多活动空间,适合静态休闲活动的进行[30]。 社区广场是最受儿童欢迎的娱乐空间,而宅间绿地、生活性街道几乎未见文化娱乐活动发生。但社区公共空间并没有为看护人群提供休息设施,经常看到长辈站在一旁照看孩子的现象。 生产生活活动对社区居民而言必不可少,社区内未设专用的晾晒设施与收纳空间,居民常借助围墙栏杆制作撑杆、开辟空间堆物,进而形成房前屋后以家务活动为中心的交往空间。然而,此类活动常伴随私搭乱建、空间占用现象,对居民日常出行与生活安全均造成不利影响。 郑州国棉三厂社区公共空间存在划分不明、功能缺失,难以承载多种体力活动等问题,直接造成了空间使用率低下、不同人群的使用冲突。结合公共空间要素与居民体力活动类型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提出了以多功能复合型设计为导向,小规模渐进式更新为手段,空间分隔、景观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思路,打造以满足居民体力活动需求为目标的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活动场所。 静态休闲、文化娱乐、运动康体是社区广场内活动人数最多的3类体力活动,与之相关的空间要素分别是乔木株数、硬质场地面积、空间形状指数与灌木面积。因此,社区广场的改造更新应基于不同人群的活动时空变化规律划分动静活动区,进行差异性需求的面积配比及现存设施调整,实现一处多用。优化内容如下: 1)静态活动区应布置在公共空间边缘。由高大遮荫乔木围合成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小型空间,配置连续但不紧挨的休息设施,便于居民独坐、交谈与观察。 2)动态活动区宜布置在场地中央。文化娱乐空间应开阔平坦、形状规整,以适应群体性活动,设置全龄参与的活动内容;运动康体空间应因地制宜,作为动静活动区之间的过渡,及时更新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 3)动静活动区可互相穿插,置换的面积用于增设隔断、栽植乔灌木分隔空间与遮阴纳凉,也可通过不同铺地材质暗示与限定空间。 静态休闲、生产生活活动是宅间绿地最常见的两类体力活动,因此适合将宅间绿地改造为偏静态的活动场所。与其相关的空间要素有乔木株数、硬质场地面积与木本植物种数。宜采用“化零为整”“见缝插绿”的原则,规范停车,清理被侵占空间,结合周边剩余空间统一设计为多个小尺度、分散型的休憩生活场所。设计要点如下: 1)住宅楼前设置休息设施与景观小品,角隅处增设晾衣杆、旧物回收处、垃圾分类箱等配套设施。 2)场地植物种植不宜过多,使用耐践踏草坪与散植的乔灌木提高绿化率即可,保证空间的良好日照、通风条件。 街道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行人。除散步通行活动外,静态休闲活动在生活性街道也普遍发生。因此,其优化可从行人通行区与停留区两部分入手: 1)行人通行区道路较窄的街道可采用人车合用的交通模式,路面较宽的道路可适当设置步行道。连接社区主要节点的街道应设计无障碍设施。 2)紧邻临街建筑的灰空间宜营造为驻留与活动空间,间隔设置座椅与街道小品,采用独立式树池栽植乔木提供荫蔽。 以郑州市国棉三厂社区为例,通过行为观察了解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探讨影响居民体力活动的社区公共空间要素。根据相关性分析得出,复杂的空间形状与适当的灌木绿化有助于居民运动康体活动的开展;增加乔木种植有利于静态休闲活动的进行;文化娱乐活动场地应相对开阔平坦、乔木充足;硬质场地面积、木本植物种数与生产生活活动人次呈显著负相关,并针对不同体力活动类型提出以多功能复合型设计为导向的社区公共空间优化内容。 由于郑州国棉三厂社区公共空间被违规占用较多,调查排除了此类空间,导致样本量较少,对相关性分析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其次,研究采用非参与观察,只考虑了客观环境对居民体力活动的影响,忽略了居民主观感知的作用;此外,空间异用、设施缺乏维护、环境污染及居民选择意愿等问题均会影响使用者人数,这或许是部分社区公共空间要素不显著的原因。以上不足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3.2 居民体力活动特征分析
3.3 使用者行为与公共空间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4 体力活动类型与公共空间的矛盾原因分析
4.1 散步通行活动
4.2 运动康体活动
4.3 静态休闲活动
4.4 文化娱乐活动
4.5 生产生活活动
5 基于人群体力活动的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5.1 社区广场优化
5.2 宅间绿地优化
5.3 生活性街道优化
6 结语